新农村建设下的广播电视论文 一、强力推进“村村通”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电视在农村的覆盖水平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广播电视媒介对于人们观念的变革越来越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威力。同样,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渴望看到的农民观念变革也离不开媒体对新农村建……
新农村建设下的广播电视论文
一、强力推进“村村通”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电视在农村的覆盖水平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广播电视媒介对于人们观念的变革越来越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威力。同样,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渴望看到的农民观念变革也离不开媒体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深刻认识和积极参与。正是基于此目的,我们在不断推进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就是为了强化广播电视媒介在农村的服务功能,不断向农村传播现代化社会的信息和精神理念,拓展农民的视野,促使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更快地发生质的变化,以现代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农村改革发展。各村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也参差不齐,还存在覆盖“盲区”,部分地区还存在起点低、入户低和“返盲”现象,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多,实践少。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来规划和实施我们的建设。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总结经验。一是从组织体系上务必坚持“五个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政府的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的考核内容。二是在技术手段和建设模式上,要因地制宜,本着“先进、安全、可行”的原则,统一建设,统一技术标准,避免各行其是。在湟源农村,应以有线联网和“村锅”、无线覆盖相结合。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手段,都要以质量高,群众满意为目的。要通过村村通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电视的覆盖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村村通实现天天通、长期通。从湟源县的实际看,广大农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目标要求,在“十五五”规划期内,要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服务对象社会化、传输设施标准化、节目内容多样化、管理维护规范化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自身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大力宣传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农村群众切身感受广播电视媒体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调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层层责任书,明确规定乡镇、村、社相关负责人的管理、使用、维护责任,坚持责、权、利统一,确保农村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杜绝政治和各类责任事故。
二、广播应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湟源县的广播事业和全国、全省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辉煌。在当时,农村有线广播可以说是农村群众了解政令、收听新闻、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当前广播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众多媒体中,广播以其独特、方便、快捷、最具感染力等特点,在众多媒体中优势凸显,倍受青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的一枝独秀的传播方式。通过2003年“广播发展年”战略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湟源县农村广播就总体而言呈现出了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全县实施了调频广播户户通,实现了与电视同步发展,良性互动。但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衡量我们整个广播事业的发展建设仍显得不足。部分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仍然无法收听无线广播,影响中央、省、市、地方台节目的有效覆盖。二是由于投入不足,管理缺位,难以保障长期有效运行。目前,广播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因此,要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需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整个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体系通盘考虑。二是要从制度层面上解决谁来投入、谁来服务的问题。三是广播电视部门要多研究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价值与途径,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在技术手段上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可以更多采用共缆传输的办法实际不断创新。可以更多采用共缆传输的办法实现广播电视“双入户”。边远山区可采用小功率布点,不同频率发射。五是应尽快建立完善管理和维护体系,行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广播在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宏伟工程,广播电视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肩负着神圣使命。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只要我们每个广电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付出艰辛,不断耕耘,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我们的广播电视事业才会在新农村建设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