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一、团体箱庭的相关研究 团体箱庭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融合了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一、团体箱庭的相关研究
团体箱庭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融合了认知、行为和潜意识投射的综合心理治疗方法。团体箱庭是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为参与者营造一个“自由且受保护”的心理空,从而让参与者更好地表现内在的自我。在团体箱庭的过程中,参与者的行为受到团体成员的影响,通过对团体箱庭作品的共同创作,能有效地反映出参与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认知模式。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连续的团体箱庭体验可以增强个体的内省和共情能力,从而触发自我治愈机制。因此,团体箱庭不仅可以改善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内部评价,还可以减少社交焦虑和回避,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二、团体箱庭作为心理分析方法的优势
1.团体箱庭通过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潜意识的投射,不仅能反映出参与者深层地认知和行为模式,还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参与者潜意识中的防御机制。
2.团体箱庭将精神分析原理用于游戏体验中,能够让心理治疗的过程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御,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参与者的自我体验。
3.团体箱庭做为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能够让所有团体成员平等地参与其中,并且体验相同的团体情境,因此参与者的行为更具有可对比性,治疗效果更加全面。
三、团体箱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大学生团体箱庭课程设计是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以必须做好前期课程策划设计工作。笔者设计的团体箱庭课程实施步骤如下:
1.讲授有关团体箱庭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知识;
2.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体验团队,每个团队控制在10人以内开展团体箱庭;
3.实施过程采用由张日昇开创的限制性团体箱庭规则,并记录整个实施过程;
4.每次活动结束后,团体成员对本次活动展开讨论与分享;
5.每个团队应实施每周1次,至少连续5周的团体箱庭活动。
笔者将上述教学方法引入某高校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将某班级48名学生随机分为5个小组,开展每周1次,连续6周的团体箱庭教学活动。为了验证该方法有效性,笔者在实施团体箱庭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使用由魏源编译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对全部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分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变化情况。笔者认为上述方法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与其他研究所得出的结果类似。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连续团体箱庭作品的观察,发现作品总体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冲突显现阶段、协调领悟阶段与理解整合阶段,说明随着团体箱庭的逐渐深入,参与者表现出更多的与团体成员的协作和配合性,通过共情和思考,逐渐调整改善自我的人际交往模式。其次,团体箱庭前后的量表检测结果也体现出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主动交往、自我表露、冲突管理、情感支持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因此,通过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结合,团体箱庭确实能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团体箱庭作为一种有效的潜意识投射技术,不仅具有心理测量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共情和自我治愈的机制,达到治疗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将团体箱庭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仅具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际效果,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的。并且,团体箱庭还能够弥补传统语言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缺陷,通过游戏的方法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和参与性,从而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一文中也有此体现。
第二篇:当代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高校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一)心理抗压能力较弱
女青年教师由“70后”、“80后”、“90后”这三个群体组成,由于她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较为稳定和优越,生活无忧无忧虑,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遇到困难时缺乏敢于担当、勇于解决的能力。同时,生长环境的优越性使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尤其是步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和融入社会,导致了她们心理负荷加重,表现出情绪低落、孤僻、焦虑等心理症状,心理抗压能力与解决矛盾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心理与生理双重疲惫
高校女青年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担负了学习、教学、科研压力,在学习上要不断进修,提升学历层次,在工作上要更新自我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开展科学研究与探索,特别是一些女教师步入婚姻,初为人母,还要担负抚育孩子与家庭的压力,这些多重压力导致她们身体呈现“亚健康模式”。受女性特有生理特征的影响,女青年教师在工作繁忙时,容易内分泌紊乱,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情绪上的各种问题如紧张、激动、多愁善感、敏感等。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疲惫对女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必须及时疏导和缓解。
(三)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因为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社交范围多以师生为准,高校排课时间相对分散,院系教师人数繁多,有的教师到教室上完课就走,教师之间除了必要事务外,很少交流;女青年教师多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谨言慎行,说话做事方面过分谨慎,易于产生对自己情绪过分压抑,难以融入集体,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二、当前高校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首先,高校女青年教师普遍受过高学历教育,综合素质较强,智力起点较高,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对事业的追求和个人发展规划的期待值较高,面对众多的社会压力和责任时,她们既要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又要在压力与希望中前行。由于两性角色的差异,社会习惯的将女性定位为“相夫教子”,“贤妻良母”。人们愿意接受温柔的女性,而不愿意接受事业型的“女汉子”。女青年教师必须在完成家庭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去追求自己的事业,与男教师相比,她们的心理压力较重。其次,由于高校福利分房制度的改革,青年教师与福利分房彻底无缘,女青年教师必须要靠自己的收入来解决住房问题。“房奴”的出现不仅是经济压力,更是心理压力,为了解决生活成本过高问题,很多女青年教师要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外,到外单位兼职,赚取薪酬,缓解压力,这种高压力的工作对她们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再次,社会的急剧发展,信息技术快速进步,教育体制深入改革,促使高校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始终要站立在学科的前沿,这对高校教师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在这种环境中,女青年教师不得不加强学习,提升知识水平,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二)学校原因
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对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和教师关系较大的职称评审条件也逐年变化,难度加大。女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的中坚力量,面对职称评审的条件与指标限制、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多种竞争制度,大多数都感到压力大。因此,在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教师还要不间断的学习、进修、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女青年教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较强,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她们的心理健康。另外,在高校中,女青年教师多数从事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相对来说,科研立项少,项目申请难度大,资助金额少,论文发表周期长,评价机制不均衡,这些状况也会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三)家庭原因
女青年教师步入婚姻殿堂,组成家庭后,不仅要面临职业压力,还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她们身兼教师、妻子、母亲等多种角色,在工作上,她们想事业有成,在家庭中,她们想孩子培养成功、家庭和睦、美满幸福。工作和家庭的兼顾与平衡,是女青年教师追求的目标,但如果这二者失衡时,她们就会陷入矛盾冲突中,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产后抑郁症”等症状,从而导致婚姻不幸福,工作消极,个人情绪更加消沉。更有甚者,出现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如2012年福建福州市某高校英语老师郭某,其丈夫为在读博士,郭某产后一年由于抑郁症发作,爬上顶楼平台跳楼身亡,留下痛苦的丈夫与刚满周岁的女儿。
(四)自身原因
受性别与自身生理状况的影响,女青年教师易于出现情绪波动,同时,她们心理状况也受自身人格特征的影响,表现出心理脆弱、承受力弱、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在情感上更为细腻和敏感,对婚姻矛盾和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表现更为敏感,这也是她们在同等的社会环境与竞争压力中,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当代高校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社会扶持力度,对女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女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己教学质量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因此要加大社会扶持力度,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女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第一,全社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获得社会民众支持度。社会中很多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理解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人的心理治疗,没问题就不用接受教育和疏导,有些人还认为这都是个人心理问题,与社会无关。这些都导致了社会民众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社会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在社区、网络、媒体上开设心理咨询栏目,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给女青年教师提供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平台,使其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惑时,能够获得各方的支持与及时的心理疏导。第二,加大社会舆论支持,社会要积极发挥教育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宣传现代文明,营造男女平等与尊重女性的社会氛围,给女青年教师提供发展的自由空间和职业保障。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女青年的教师心理随访、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与疏导等工作,及时掌握她们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诉求,减少她们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效疏导和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她们的工作热情与满意度。
(二)改革学校管理体制,为女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校内保障系统
学校是女青年教师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强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女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校内保障系统。第一,加大对女青年教师的关注力度。学校在管理体制上要提倡柔性管理,除了关心女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业绩外,更要以人为本,多关心她们的生活、福利和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学校还要建立适当的鼓励机制,针对女青年教师中不同年龄、学历层次的需求,从解决思想问题、精神困惑、工作困难等方面多和她们沟通,解决她们的实际需要。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要为女青年教师创造公平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等相关评价标准时公开、透明,根据她们的特点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女青年教师进行客观、规范、合理的评价,帮助她们实现人生的阶段性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一般都是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忽视了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今后,高校可利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结合女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定期为女青年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测试等,有效的帮助她们处理好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人格发展、适应环境、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的困惑,舒缓心理压力,预防心理健康问题。
(三)营造和谐舒适的家庭氛围,切实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
家庭是女青年教师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她们的心理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每天工作和学习压力得以放松、宣泄的最佳场所。家庭的和睦不仅有利于女青年教师身心健康,愉悦的身心更有利于她们提高工作质量。因此营造和谐、宽容、轻松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理解、关怀和支持,可切实有效提升女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一,女青年教师的配偶要理解妻子的工作,真正的关心妻子,尽量减轻妻子的家庭重担。当今社会上,有很多男人受“大男子主义”的影响,不管妻子在外工作的辛苦,到家后还要妻子承担全部家务,对孩子成长不管不问,全部交给妻子;有些男人因为自身社会、经济地位高,在心里漠视妻子,出现了“婚外情”,这些状况易于导致家庭矛盾与争吵,夫妻感情破裂,给女青年教师造成心理伤害。因此,作为高校女青年教师的配偶,要多支持妻子,营造幸福的婚姻生活,减少她们的心理压力。第二,家庭其他成员,如父母、公婆、孩子等,也要充分理解高校女青年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辛苦,互相理解与支持,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睦、包容是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事业进步的重要支柱。
(四)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虽然影响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女青年教师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克服自身弱点,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促进自我心理素质的提高。
1.正确认知自我角色
女青年教师要对自我角色正确认知,对自我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接纳。作为高学历的高校女青年教师,自身评价水平较高,要全面认识到自我的能力和性格,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既不妄自菲薄,又不过度自负,既不对人生茫然无措,又不对人生过度理想化,坦然面对自己和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时,女青年教师要快速适应自己的角色变换,从学生到教师,从单身女青年到妻子,从女儿到儿媳,要深刻认识自己的责任,快速认识和适应新角色,加强家庭事务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从而调整心态,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2.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女青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个人素养及专业水平,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勇于接受竞争和挑战,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第一,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大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女青年教师要端正自我的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品格、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第二,在专业素质上,女青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有意识的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科学的理论水平。第三,在心理上,提高自我抗挫折的能力。女青年教师每天都会遇到师生矛盾、工作事务、家庭压力、人际交往等各种烦恼,要学会转移压力,学会去排解压力,如参加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把压力尽快的释放出来,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生活情趣,摆脱生活困惑。
3.加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高校女青年教师要注重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自我不良情绪。第一,要做好情绪调节,遇到问题时,不急不躁,处之泰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控制自我情绪,获取较高的心理平衡度。第二,要做好行为调节,在心理压力较大的时候,可以改变行为进行心理调控,放松心情,放慢脚步,可以听听音乐,到户外走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有利于压力的宣泄与释放。第三,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和人沟通与交流,增进朋友间的理解,有助于自身烦恼的及时排解,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高校女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的重视,家庭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缓解女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与教学科研水平,更能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
一、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具体表现
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是应用型人才的保证;专业理论素质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实践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
2.详细内容
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心理职业基础课程学习,安排2~4周岗位认知实践和6周校内心理实训,完成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年,学生在校内心理实训室学完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安排1个月校内心理实训和1周到小学做准员工的岗位见习,考取相应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第三年,结合就业工作,安排学生到就业单位或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工作岗位,完成心理职业素质提升和岗位能力强化的专长培养。通过上述措施,教学团队逐步完善1年基本能力培养、1年项目课程+心理实训、1年企业顶岗实习的“3个1能力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1.优化基础课程,使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结构
根据社会对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结合本专业各岗位群所必须和通用的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确定“宽基础”教学内容。比如,我们设置了思想政治课(思想道德、法律与形势政策及毛概、邓论、三个代表)、文化素质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教育理论课(教育学)。这样,使学生能学到比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基本素质,既有短期就业的能力,又有适应新岗位的基础,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创造良好的知识平台。
2.强化应用课程,使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技能
根据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如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实训实践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项内容。专业技能课因专业的特色和市场需求,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特性,避免学科间内容的重复,我们经研讨决定删除《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几门课程,增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设计》《儿童心理游戏》《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等课程。对于选修课(如人际关系心理学、应用文写作、国学经典、环境教育、课件制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三、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
1.能力模块。
为了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团队确定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5大模块,构建以岗位核心培养为主线的阶梯型实践能力提升体系。
2.顶岗实习。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团队积极拓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与毕业调研,使学生有效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也为学生毕业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顶岗实习的管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实习计划:实习第一周,每个学生都需要在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本人的实习计划,并交给指导老师审核。二是实习方案:实习方案主要包括教案、班主任工作方案、讲座方案、个别或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素质拓展方案和培训方案等。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上述两类以上(包括两类)的实习方案,且每类方案不低于3个。三是实习调查:实习调查报告主要包括教育现象调查、单位组织状况调查、岗位工作分析报告、该单位心理学专业化建设现状调查等。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至少完成其中的1项调查。四是实习日志:认真填写20篇以上(含20篇)的实习日志。到学校实习的学生的日志必须包括3次听课记录(包括评课记录)。五是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应认真总结,填写《教育学院学生实习总结》,字数2500字左右。
第二,顶岗实习的实施。重点落实好顶岗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阶段工作。第一阶段是实习前(计划准备):制订顶岗实习方案;公布顶岗实习的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岗位,拟订实习计划;学习企业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第二阶段是实习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岗位技能训练;教师定期访问学生和企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心理活动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在顶岗实习的真实环境中学习专业课程,结合顶岗岗位完成实用的毕业设计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第三阶段是实习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四、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资源
1.特色教材资源建设。
校企双方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开发与优质核心课程配套的校本教材。教学团队一方面选用优秀高职教材,另一方面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团队带头人主持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
第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与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本书自始至终充分体现了这一宗旨。该教材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教学,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有所创新,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为学生继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分支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应用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全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书以案例、小故事、知识窗、小测试、小练习和团体活动设计等多种方式来展现主题。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以大学生在人生发展中所遇到、所关心、所困惑、所期盼的问题为主线来构思。尤其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列举的心理训练或团体活动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悟,行有所导;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更多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知识的主动建构中来完善自我。
2.拓展教学资源建设。
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本团队在教学中,结合使用了相应的扩充性资料。具体说来,团队教师选定的拓展性教学资源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基础性资源。以院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团队带头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类是推荐性资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助性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