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新教育 读后感

管理员

摘要:

《新教育》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新教育》读后感1  曾经读过戴晨志先生写……

《新教育》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教育》读后感1

  曾经读过戴晨志先生写的《新爱的教育》,文章描述了倪美英老师教学二十余年来的教学经验。酸甜苦辣情形的点点滴滴透过戴晨志先生的妙笔生花,写成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最令我们头痛的就是遇到一些顽劣和不守秩序的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我们绞尽脑汁、甚至心力交瘁。有时候,会被这些学生的行为气得快要发疯或恼羞成怒,对违规的学生给予实时的斥责或惩罚。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因受到多次的挫折而逐渐放弃这些顽劣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经历与倪美英老师的教育故事非常接近。文中分成五大主题加以介绍:

  (一)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

  (二)打他,骂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爱的温馨,是用脑也用心

  (四)用今天,点亮孩子的明天

  (五)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

  这五大主题所陈述的故事中,每个故事充满着倪美英老师对学生爱的教育。除倪老师对每位个案教导给予我们不少启示外,在每一个故事之后,戴晨志老师以他专业的知识,为故事提供许多学理和启示。

  看了这本书,有了最大的感想就是:一个做老师的,或许不是教什么,讲什么,说什么,学生就会牢记在心里。相反的,如果老师在学生们最需要时,为学生们做点小小的事情,感动了学生们的心,相信了学生们的心,我想学生们会用最大的爱,来回馈老师。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贴切的写出什么是爱的`教育。

  在此,摘录了书上的一些启示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育是点一盏灯,不是补一个洞。

  爱的教育,源自健康的师生对话。教师的爱,就是好好地给予和对待。

  爱的教育,并不要求对方立即改变,爱是需要投资的,我们需要投资关心、耐心和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亮和能。

  最后,也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感动人心的《新爱的教育》。

《新教育》读后感2

  在这个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这一本书,本书的内容通俗易懂,在阐述教育理念的同时配以生动的实例,深深地吸引了我。所讲的内容能够真切地反映出日常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我边读边想,也逐渐明白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我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谈谈我的.理解。

  本书一开始就从课堂教学入手,深入浅出的点出了课堂教学时教育改革的起点,也点出了我要讨论的重点——素质教育。这样一种现象出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课堂上:刚上小学的孩子争先恐后地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年级越高举手的学生越少,到了高中基本上没人举手回答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觉得不答不会错,万一答错了可能会被批评,这反映了教师在反馈方法上的不当,另一方面,在我们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提出问题并不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或者说求同存异,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这使得学生听到问题时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是揣测教师提问的意图,来回答教师心中的答案,那这样学生的思考范围就逐渐囿于教师教的内容里,没有发散性思维,没有创造能力。所以说我们现在常态的教学模式是接受性教学,它追求标准的答案,追求升学率,是非常功利性的。

  在今天,教师要逐渐清醒,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圆满的教授规定的教学任务,追求升学率、优秀率这些数字,更应该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问题,能思考,学生才会创新,才敢创新,才能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新教育》读后感3

  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陆续看完了《新小学科学教育》。整本书共分五个章节,从理论的角度、科学活动的组织、科学中的思考和决策及60个科学探究活动等方面阐述了一个核心的理念: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的教学,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瓴,又有实例的对比剖析,观点鲜明,说服力强。书中讲到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区别。两者内容、背景不一样,可观察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当儿童只学习科学时,他们有可能在毕业离校时只学会了一堆名称和标签,而这些东西中只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但是,没有提升思维的附加维度、没有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积极参与,他们将不会有能力把原理应用于新的情况、明智的解释数据、精确的观察、检验假设、评价数据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学会所有科学家必须知道的`事情以便成功。这一事情就是如何失败就从头再来,继续不断地尝试。科学知识加上科学思维才是科学探究。

  书中提供了多个为强调思考和决策所进行的“游戏---听取报告---再游戏”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实录。并就同一教学内容呈现了“教科学”与“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的教学”两种理念下的师生对话。后者的问题更开放,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观察、比较、提出和检验假设、收集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分类、解释和评价结果。教师仅是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反馈或解释。看着书中案例,对照自己平日教学。确实有些仅是在“教科学”,很多时候没有经过学生严格的观察、实验、思考,教师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师的讲解霸占了学生操作、思考的时间,不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同时注重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这样学生的科学学习参与度会提高,学习的热情也会上涨。

  这本书我只粗略看了一遍,里边还有很多精髓没有参透,我会抽时间再进行一次认真的阅读,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新教育》读后感4

  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是叶澜教授积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研究撰写而成的,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

  新基础教育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新基础理论书籍,也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在新基础理念下的研讨课。不断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实践。从“认同、接纳”到“实践、反思、重构”,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只言片语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从导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地在育人。

《新教育》读后感5

  《新教育》书中讲到,“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一定会被淘汰!因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因此,今天多读几本书,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会更加珍惜时间读书学习的机会。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学习而遮掩了的心扉。

  努力读书,用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争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老师。

《新教育》读后感6

  《新爱的教育》一书系作者戴晨志先生引述倪美英老师的教学心得,阐述快乐教学的理念,对个人在教育子女和从事教学时有许多启示。

  “快乐教学”一直是个人向往的教学情境。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但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所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面对的是一位严厉的、总是斥责他的老师,即使你真的很关心他,他对你所说的要求的也会厌倦,我们常听到一些抱怨:我爱他,但我又恨他不成器”;我真的受不了,他学什么都这么慢,又不专心”,可能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在他们身上,但孩子仍然没有改变,为什么呢?

  我认为,孩子若在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而且学习效果会更好。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经验,在一个班级里,成绩好的同学总会受到老师的'宠爱,而这种宠爱又促使他们成绩更好。究竟是成绩好而受到宠爱,还是因为受到宠爱而成绩好?

  爱,我们人人都有,但爱和有目的的教育,则需要一些耐心、技巧。做为一个快乐的教育者,我觉得应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而当孩子在情绪低落时,开始或强迫他学习。也常会因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孩子的天赋太差。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而且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

  圣经上说:“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对你来说,就是可能的,只要有芥籽那样大的信心,也可以移动一座山”,所以,培养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开发,让他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益,而自己也快乐富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