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不幸的模式随笔 我有一个弟弟,从小学习做木工,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在老家做些零活,东家盖房找他打门窗,西家嫁女找他做些家具什么的。后来,市场开放,他就来到了城里,在旧货市场要了个摊位继续做木工。弟弟勤劳肯吃苦,活儿做得好,慢慢地,业务多起来。再后来,……
幸福与不幸的模式随笔
我有一个弟弟,从小学习做木工,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在老家做些零活,东家盖房找他打门窗,西家嫁女找他做些家具什么的。后来,市场开放,他就来到了城里,在旧货市场要了个摊位继续做木工。弟弟勤劳肯吃苦,活儿做得好,慢慢地,业务多起来。再后来,自己实在忙不开了,就雇人帮着干,十几年下来,今非昔比,已经发展的非常可观,场地很大,机器很多——小有规模,他们加工的产品远销国内各个省市。弟弟弟媳两口子,天天忙得不亦乐乎。近几年来,买了两套房,儿子结婚一套,自己住一套,还打算再买一套给老人住。还有就是帮助自己的弟弟在城里安家,找到合适的工作,自立自强起来。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心里充满了希望,真的很幸福。看的很清楚,那哗啦啦的幸福之泉,是从内心向外流,像潺潺的溪水 -------说实话,他们起点很低,刚来到城里的时候,只租一间小房,除了自己有点小手艺,其他什么都没有。今天,他们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拼搏出来的,所以他们很自信,很知足,很自豪,很踏实。如果我们借此盘点一下幸福的因素的话,那么,首先他们像蜗牛一样,有了力量自己背着自己的壳,自己撑起自己的天,另外,他们还有了力量去照顾父母,帮助弟兄家人。
我还认识一家人,父母都是学校里的教授,只有一个娇生惯养的儿子。这个儿子从小到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许因为从小衣食无忧,任何事都不知道犯愁,不好好学习,另外父母比较忙吧,对他疏于管理,还有就是爷爷奶奶也是高端职位上退休的职工,手里也很有钱,所以,这个孩子从来不知道缺钱是怎么回事,如果爸爸妈妈给的不够,就去爷爷与奶奶那儿伸手,爷爷奶奶疼孙子啊,每次,爷爷奶奶都会不打折扣地满足这个孩子。甚至每次见到孙子,奶奶都会悄悄地给孙子手里多塞点钱,表示对孙子无尽的爱。再后来,孩子大了,学习虽然不好,但别的事可是一概很精通,老早就谈恋爱,瞒着父母跟女朋友同居,每天除了计划着怎样享受,没别的事干。父母工作忙,忙着挣钱,忙着升官,等觉得这个孩子越来越不争气的时候,着急都晚了。于是,开始限制这孩子的花销,控制给他钱的数量。孩子从来是有求必应,这一被控制,感觉到不舒服了,恰巧又是逆反期,就跟父母对着干,越是这样,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去跟爷爷奶奶要,再后来发展到要爷爷奶奶的工资卡,不给就翻脸,甚至骂骂咧咧的觉得全家都欠他的`,最后,导致奶奶上吊自杀,爷爷神经崩溃。爸爸妈妈后悔不迭,这才真正醒悟自己教育的失败。全家老老少少没有一个是幸福的。每个人的生活,都被不幸和悲惨笼罩,即使这样,孩子也不醒悟,仍然只会向别人索取,不知道也没学会去努力工作,把自己生命里的财富开发出来,从小到大的模式就是向外求,向别人要,要不到不满足,要到了也只是暂时的满足,欲望的膨胀让他永远处在不满足状态。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奇妙的,我们的内在都有一个巨大的能量库,那就是爱的力量,给予的力量,也就是奉献的力量,这个源泉既是内在的,它的方向就是向外流淌,像山涧流泉,奔流而去,沃野肥田,滋养万物,所到之处欣欣向荣,一片生机。
另外,每个人的内心,也都欲壑难填,贪婪的洞穴一旦打开,就是可怕的无底洞,更可怕的是,往往他是自私的,索取的,无休无止的。它的方向是从外向内,只获取不奉献的。我们会在这两个窗口,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也就是可能大小相同,但方向完全相反的两种生存模式——既幸与不幸的人生。前一种,内心是强大的,外在也是丰富的;后一种,精神是枯萎的,是陷落的,外在是同样不堪的,甚至最终是崩溃的可怜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呢?关键在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你给他灌输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你引导孩子发展体验了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你教孩子在任何事情上关注的是得到,还是得到后学会了给予;你教孩子是学会了挖掘外在的宝藏,还是学会了挖掘内在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