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伪君子分享及写作解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伪君子 新材料 作文

管理员

摘要:

新材料作文伪君子范文分享及写作解析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据记载,魏国国君魏国向孔斌询问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没有完美无瑕的君子,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那么鲁仲连勉强算一个。”魏王摇头道:“鲁仲连恐怕也算不上,此人表里不……

新材料作文伪君子范文分享及写作解析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据记载,魏国国君魏国向孔斌询问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没有完美无瑕的君子,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那么鲁仲连勉强算一个。”魏王摇头道:“鲁仲连恐怕也算不上,此人表里不一,他的行为举止都是强迫自己做出来的,并非本性的自然流露。”这时候,孔斌说了一句挺经典的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即人都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管他真心还是假意,假如能不停地这么做下去,到最后习惯成自然,就成了君子。

  阅读以上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尽管百花齐放,各种形式无所不有,但新材料作文仍然是重头戏。新材料作文凭借其灵活、开放等特点备受人们青睐,应该成为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命制本题,原因之一就是在形式上与高考命题趋势保持同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深入解读材料、多角度精准立意的能力。原因之二,是基于时效性和针对性的考虑。毋庸讳言,当今社会,“好人”难当,“好人”寥寥。究其原因,一是一些人公共道德意识淡薄,道德水准每况愈下,见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者不乏其人。近期以来被人们炒得沸沸扬扬的小悦悦连续被车辆碾过而十八个路人不闻不问、66岁的老人龚维裘在距安徽省红十字会医院门口仅二十米的地方摔倒而医院却不予施救等事件让人震惊。在如此背景之下,难得有一些良知未泯的人或慷慨解囊,或见义勇为,扶危济困,解人倒悬,却招来少数人的冷嘲热讽,甚至讪笑打击,以“作秀”“伪君子”等恶语相伤。这些“正人君子”们是否想过,就算是“作秀”,也是一种善举,他人也受益多多呀!试想,中华泱泱大国,如果人们连“秀”都不愿“作”,恐怕真的会“国将不国”了!命制本题,意在唤醒人们的良知,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唯如此,才能树正气,去邪恶,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原因之三,是通过本题的写作,考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考生要明辨是非,洞察善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因此,命制本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异构思、超常立意。

  解读这道命题,首先要把握材料的命题指向,做到立意准确,直抵靶心。作文材料的解读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明确命题人的情感倾向,即命题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顺着这种倾向去思考,就可以准确把握命题意图。例如本材料中魏国国君询问“谁是天下高士”,当孔斌推荐鲁仲连后,魏王认为鲁仲连的行为举止都是装出来的,摇头否定。这时材料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这时候,孔斌说了一句挺经典的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这里的“挺经典”,明显表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即对“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观点持赞成肯定态度。那么,文章的立意就要跟这种观点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偏离这个中心,否则,就可能有偏题离题之嫌。孔斌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材料里作了清楚的注解:“人都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管他真心还是假意,假如能不停地这么做下去,到最后习惯成自然,就成了君子。”这个阐释表明,凡事(从材料中可知,所做的一定是善事)只要去“做”,无论事大事小,不管真心假意,就值得肯定,即古人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里的“做”,还必须注意一个“量”的问题:做做停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行,一定要“不停地这么做下去”,这样,“无心”就可能变成“有意”,并且成为一种习惯,“伪君子”就变成“正人君子”了。倘若如此,真是善莫大焉,何乐而不为呢?

  就体裁来讲,虽然命题要求“自定文体”,但本题文体的选定还是有倾向性的。材料里,对鲁仲连其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魏国国君摇头否定,孔斌大加推崇,孰是孰非,真理只能在某一方。考生对这两种观点要去伪存真,并且要让读者心悦诚服地站在自己一边,就必须以理服人。因此,写作本题的最佳文体应该是议论文。当然,构思一个故事,写成寓言、记叙文或小小说,委婉含蓄地表现“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主题也未尝不可。在文体的选择上,还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便于发挥自己特长的才是最好的,即所谓文无定法,灵活是金。

  解读本题要防止两个误区:一个是被魏王的话牵着鼻子走,大谈“表里如一”“自然之美”等,这样就曲解题意,本末倒置,难脱偏题之虞。要清醒地认识到,魏王的话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并非本题的命题意图;要全面解读,分清主次,不可断章取义,以偏赅全。另一个是概念含混,对“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做”有好坏之分,本命题的前提是“做善事”,如果不顾于此,“善恶”不辨,就可能背离题意,误入歧途,甚至得出荒谬的结论,给人留下笑柄。

  例文

  “面具”后的自我

  当虚伪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当造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作秀已经成为一种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我不禁在想,撕下了“面具”后的人们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诚然,迫于现实生活的无奈,我们很多人都戴着面具生活,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说着自己不愿意说的话,就像万圣节的狂欢舞会一样,大家只看到别人的华丽装扮,却不知道对方究竟是谁。人们戴着面具,出入于官场、商场、情场、舞场,脸不红,心不跳,彼此心照不宣,悠然自得。

  然而,这种生活就一定是坏事吗?别忘了,这个社会需要美,需要和谐,需要相亲相爱,需要互相帮助。

  著名的大慈善家陈光标,便是众人口中的戴着面具的佼佼者。众所周知,咱们中国传统美德是做好事不留名,可人家陈光标不一样,他提倡高调慈善。所谓高调慈善,就是做好事处处留名。他免费送给来看他晚会的老乡们绵羊和拖拉机,却和所有收到“天降大礼”的老乡们一一留影,并把这些留影贴在当地政府的门外。他为了提倡低碳生活,用大型铲车销毁一辆价值几百万的兰博基尼,并请来了省、市、乡镇所有电视台记者实录整个过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有人说他这完全是在作秀。我不否认,也许陈光标真的是在戴着面具搞慈善,但是,如果他始终如一都是这么高调行善,那么,受益的人不是越来越多吗?如果他的行为引来众多人纷纷效仿,我们这个社会不就成了温馨和谐的大家园吗?

  现实生活中,人们彼此彬彬有礼,谦让有加,用彼此的那张面具维护着美好的个人形象,维系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虚伪”,对个人无损,对他人有益,倒远好过真实的私心、赤裸的利欲。既然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为什么只看到面具的虚伪性和掩盖性,却对它的润滑作用和调剂作用熟视无睹呢?

  卢梭曾说过:“当你尝试去做像一个好人该做的事时,你也就真的成为一个好人了。”

  也许,戴着面具的“虚伪”的人们,在无数次的言不由衷后,会形成做个好人的习惯,成为一个谦谦君子呢!

  也许,戴着面具的“虚伪”的人们,在习惯成自然之后,去掉面具,露出一个至美的自我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只要不止步,不停歇,那些被人们称作虚伪的人,被称为“伪君子”的人,当习惯养成之后,一切水到渠成,假的也就成了真的,伪的也就成了实的。到那时,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不就真的成了君子之国、文明之国?请深信,当一切善举都变为“自觉行为”之后,即使摘下面具,你也一定是位风度翩翩的真君子!

  考场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主旨,联系实际,深刻阐述了“当一切善举都变为‘自觉行为’之后,即使摘下面具,你也一定是位风度翩翩的真君子”的观点。

  在内容方面,作者审题准确,紧紧围绕材料意旨立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切合命题意图。文章以“面具”为触发点,由点到面,层层生发,卒章显志,所以此项得分19分。

  在表达方面,文章以杂文的形式布局谋篇,文体特点鲜明。文章首先摆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面具”现象,然后笔锋一转,“这种生活就一定是坏事吗”,观点旗帜鲜明,新颖别致。接着列举陈光标“高调慈善”一事,有力地证明了“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论点。最后生发开去,结构完整,过渡自然,所以此项得分19分。

  在发展等级方面,文章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立意新巧,逻辑严密,大量反问句的使用增强了气势,论证有理有力,所以此项得分18分。

  综合以上亮点,根据评分细则,模拟评分如下: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