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作品《一棵开花的树》原文及其创作背景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席慕容作品《一棵开花的树》原文及其创作背景,仅供参考……
席慕容作品《一棵开花的树》原文及其创作背景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席慕容作品《一棵开花的树》原文及其创作背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创作背景:
席慕蓉说,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
为了解释自己在生命现场里的触动,席慕蓉讲述了《一棵开花的树》的创作过程。她回忆说,当时自己在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书。5月份有一次坐火车经过苗栗的山间,火车不断从山洞间进出。当火车从一个很长的山洞出来以后,她无意间回头朝山洞后面的山地上张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开满了白色的花。“那时候我差点叫起来,我想怎么有这样一棵树,这么慎重地把自己全部开满了花,看不到绿色的叶子,像华盖一样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刚要仔细看的时候,火车一转弯,树就看不见了。”
就是这棵真实地存在于席慕蓉生命现场里的油桐,让她念念不忘。她心想,正如海是蓝给自己看一样,花当然也是慎重地开给它自己的,但是,如果没有自己那一回头的机缘,树上的花儿是不是就会纷纷凋零?这促使她写下了《一棵开花的树》。
作品赏析
作者自述这首诗是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在替它发声。”至于有些人把作品解读成“女孩子站在那里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诗,她表示“有点犹疑”。但她同时声明,诗人的解读只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读者的解释也有道理。一般认为,席慕蓉的这首诗把一位少女的怀春之心表现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诗一开篇,就刻画了这位少女曲微深婉的内心,表达出她对爱情的美好期昐。“为这”几句,诗人借用佛家前世今生的说法,将少女渴慕生命中绝对爱情的赤诚之心表露得神圣空灵而又淋滴尽致。诗的第二节紧承上节诗意,将少女痴痴等待意中人的心境幻化为“一棵开花的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慎重”一词更细腻地刻画了少女努力完善自我,用一颗真心去眺望爱情的心理活动。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这位少女一片痴心空自凋零的失落之情。当意中人“无视地走过”,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是少女凋零的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凄凉之状,催人泪下。
这首诗富有真情美,娓娓道来却饱含诚挚。诗中将“我”这个抒情主人公幻化成一棵树。这棵树为热烈、诚挚、执着的爱所浸染。它的意象单纯而又新颖。读完全诗,仿佛看到了一棵为情守望终身的树,它生长在诗人精神的原野,是诗人情绪的流动与飞扬,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而作者的感情就像繁复的花瓣一样一层一层地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苦莲的感觉正交织在心中。这就带来了无限的遐思与感动。有评论说,此诗所表现的前世约定的缘分,把爱情的专注宗教化了。由此生发出一种崇高感。诗中,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借一种在最美丽的时刻在路边的停立来显示,特别是这停立不是偶发的,而是在佛前祈求了五百年的夙愿,这是动人的痴语。既然是如此久远的积愿,又是在以最美时分的期许,再加上经过精心选取的地点——“长在你必经的路旁”,以及姿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实际上,长远的和眼前的时间已经证实了“我”对“你”深切的期待。当此种前世的盼望和今生的期许都受到忽略的时刻,“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便具有了摧毁心灵的效果。
这首诗极具画面感的意象美,它成功地突出了抒情主人公与开花的树、物与我的关系,并把它们凝聚成传情达意的意象群落。“我化作一棵树”,树就是“我”。这些意象群落以及将感受视听化的艺术效果,读之叹息。尤其是,一棵树“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过目难忘,极具画面感,极具视觉冲击力,满树的花几乎开在了人心里。全诗体现的总体风格是宁静、执着。在看似平淡的语气下,是波澜起伏的心的大海。
这首诗还极具声韵谐和之美。全诗韵味十足,娓娓道来。诗中的“花”、“美丽”、“佛”、“尘缘”等,不仅有情意,而且有情节,有想象——“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有夸张——“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在热闹的转折之间充满深情,而这深情又开成繁花。
这是一首精致感人的美丽小诗,虽然没有一个“爱”字,热烈、执着的爱却跃然纸上。走过缤纷的花丛的时候,也许会想到在我们的身边的生灵中有那么一些正深深地爱着我们,就像这棵开花的树一样,因我们的存在而情味无穷。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朝全:一棵正值盛花期的树,就像一个正当芳年的少女。她期待着一段爱情,一段美丽的邂逅。这样的爱情和邂逅历经了百年的祈求,然而那个心目中的爱人却匆匆走过,连个回眸都不给,更遑论驻足欣赏。花自开放,亦自凋零:那掉落的何止是一朵朵花瓣,那是一颗正在死灭的心灵,一个美丽的期冀。全诗充满了一种哀婉、凄清之旋律,诗人揭示了一个从祈求到守望、从期待到失落的心灵活动的全过程。这棵开花的树既可以是对爱情的追求,也可以是守望友情和愿望、念想的象征。(《诗歌百年经典 1917-2015》)
江苏文艺出版社编审郭济访、王建:诗人借“开花的树”喻美丽年华,喻情窦初开、情真意切的美妙时光,将主人公那种持久、骚动、激昂、盼望的情绪、意念表现得含蓄而又热烈,并把这种时时处处都在涌动着的炽热的情感与冰冷的无视相对应,更加重了失落的铭心刻骨。我与你,人与物,热情与冷漠,等待与无视,这种种相对立的形态冲击着读者的想象世界,也更映衬出抒情主人公那种追求无着的落寞与凄凉。结尾两句诗也正是诗人于茫茫大千世界中寻觅了许久而终于绝望的呻吟。(《中国新诗名作赏读》)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董小玉、韩敏:“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首诗情感真挚浓烈、体味透彻深沉。对于爱情,既要坚守一份度诚与执着,又要安然于一种残缺与放弃。无论是终成眷属式的圆满,还是相见不相识的离散,都应该去珍惜、去怀念。(《中外诗歌名篇赏析》)
后世影响
《一棵开花的树》被选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大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
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女诗人、散文家、画家。笔名有肖瑞、漠蓉、穆伦、千华等。祖籍内蒙察哈尔盟,1943年9月生于四川重庆,1949年迁至香港,1954年由香港赴台。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席慕蓉长期担任新竹师专美术科教授,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诗画集《画诗》,散文集《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美术论集《雷射艺术导论》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