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古诗辛弃疾 辛弃疾诗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江月古诗辛弃疾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西江月古诗辛弃疾
辛弃疾诗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江月古诗辛弃疾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解读
那一年,诗人没有朝廷的军务,无所事事,隐居在江南的乡下……
那个夜晚,轻盈的清风徐徐而来,掠过田埂,柔柔抚在词人沧桑的脸庞,词人脸上写满了夏夜的恬静。
一串蝉鸣,划破夜的静谧,久经沙场的诗人依然一脸宁静。萤火虫在篱笆上思索着什么,一会儿仿佛想通了,摇着小灯,飞向那方的丛林去了。蛙声如鼓,跌宕起伏,远远近近,密密疏疏。稻花的香气醉了几千年,也醉了那个词人来到的夜晚。老翁说起了今年的丰收,乡音还是那样亲切,笑声的爽朗感染着词人停下了匆匆的步履。今夜醇酒如父,淳音如母,让词人一下子醉得踉踉跄跄。
沿溪而行,一众水柔和得如秋波。茅店古老得如遥远的歌谣,摇坠于树丛边,庙祠里应该蛛网如麻了。几只猫在屋顶上静坐,沉默,幽幽的眼神与未灭的社火相映。长的短的青草,是深深浅浅的记忆和明明暗暗的梦境。
几星雨,扑落而下,星斗在山高处闪烁。夜已深,温馨的回忆已经重温,词人的白衫袖已经泪湿。
醉卧乡野,词人飘满稻花香蛙鸣的酣梦里,金戈铁马的嘈杂声已远远地离去……
赏析
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