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和王潜斋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西河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西河和王潜斋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河和王潜斋韵》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今日……

《西河·和王潜斋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河·和王潜斋韵》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鉴赏

  曹豳因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劝谏而与同时代的王万、郭磊卿、徐清叟被称为“嘉熙四谏”。王潜斋,即是王埜,曹豳与王埜(号潜斋)同为浙江人,同在宁宗朝先后中进士第,在政治上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国进步主张。

  王埜的《西河》,一开篇就责问苍天,曹词则直率地直指到人,责问“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这是不言自明的。王词引理宗端平元年献陵图一事以泄内心的忧国结愁,曹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名“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对人民横遭屠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腐败、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语带讥刺。王词叹老抱恨,感慨“千古恨,吾老矣。”曹词宽慰他不必空自悲伤:“谩哀痛,无及矣!”王词吊淮水、望江水,扼腕泪,悲愤难已。曹词用新亭对泣事,感叹并讥刺南宋当权者无意恢复中原,优柔寡断,丧权误国,隐含王导语:“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激励友人共同寻求抗战救国的良策,来匡正天下。王埜当时被劾下台,不在其位,词中慨叹纵有雄心,无所寄托。曹豳则感叹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于草野之间,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谁来担负。其实,曹词有着弦外之音:“高卧闾里”隐居不仕的王埜,正是可以负起国家安危之责的人材。

  因此,两首词的结韵表现出了作者的各自情怀:王埜在沉痛中虚幻地呼唤着历史人物张骞,曹豳却能冷静地着眼于客观现实,将目光真诚地投向自己的老友:“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犹未?”积极唤起处于绝望中的王埜,坚信他不久将东山再起,能够象张骞一样扶危安邦,收复中原。

  将曹豳和词与王埜原词两相比照,不难看出,曹、王两人是志同道合的斗士,也是文学领域的知音。两人词作在格调上相互契合,在旨意上同气相求。

  这首词运转自如,熨贴无间,在词的格律上与王词既环环相扣,又自然流丽,在词的情致上与王词既息息相应,又新意叠出。曹词的整个基调比王词显得高亢,激越,明快,其中充满对战友与词友一片拳拳期许之忱。当然,这也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期待。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西河:词牌名。三段一百四字,前段六句四仄韵,中段七句四仄韵,后段五句五仄韵。

  ⑵王潜斋:即王埜。

  ⑶谩:通“漫”。徒然。

  ⑷新亭: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世说新语·言语》载,西晋末中原战乱频仍,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邀至新亭饮宴。一次,丞相王导宴客新亭,周递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指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⑸薮泽:水浅草茂的藻泽地,此指在野。

  ⑹高卧:高枕而卧,指隐居。闾里:乡里,泛指民间。

  ⑺诏:朝廷下行文书,俗称圣旨。公:指王埜。起:出仕。

  ⑻前书:以前的书信。

  白话译文

  是谁将国事弄到今天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死难人民的白骨,遮蔽了漫漫的荒野。对误国者的愤恨,何日能终结。如今是,万里江山一片荒凉,都无炊烟,明月照着丛生的野草。

  空自悲伤已无济于事了。别问那无情东流的长江水。在西风劲吹夕阳西下的时刻,有几个人会在新亭悲伤落泪呢。是战是和犹豫不决,不知什么是上策,想度过这危机只能倚靠老天了。

  在如今的那些荒野偏僻之地,难道没有贤才在家中高枕而卧,隐居不出。请问国家的安危寄托给谁呢?不久一定会有皇帝的诏书,催您出山为国效力,您相信我在过去书信中说过的话了吧!

  创作背景

  南宋词人王埜,曾负责长江的防务。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王埜在枢密院主管过全国军事,可不久就被弹劾罢职,闲居家中。当他看到蒙古军多次南侵,南宋朝廷危在旦夕,而新任宰相贾似道不仅不能坚决抵抗,反而屈辱求和,王埜对此深为感叹,可自己又无能为力,遂将这一腔心事,写在《西河·天下事》中。与王埜同时词人曹豳,是王埜的好友,他在读了王埜写的《西河》之后,深为感动,遂用王词的原韵和作了这首《西河》。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词是对王埜的《西河》的和作。和作要求步其原韵。和原词同牌且内容亦与原词相呼应。曹豳这首和词完全做到了这点。

  词前段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而这完全是南宋腐朽的统治阶级造成的。词开头以极度愤激的语气提出:“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这里的“今日事”,高度概括了北宋灭亡到作者赋词这一段时间的多少历史变故,多少国恨家愁,这里有靖康之耻,绍兴年间屈辱的和约,朝廷奸佞当道等等。这首词的开头和王词开头“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相比,感情更加强烈。用语更直截了当。王词是在问天,显得委婉曲折;曹词则在问人,矛头直指昏君佞臣,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漫漫白骨”四句写由于昏君佞臣不以国事为重,听任外敌侵犯,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白骨蔽川原”,“万里寂无烟”,到处是一片悲惨荒凉的景象。“漫漫白骨蔽川原”这一典型细节,形象地概述了战乱死人之多,景象之惨。这句是从王粲《七哀诗》中所写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句变化而来的。“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进一步写战乱造成的惨象:万里关山,寂无人烟,冷月高悬,鸡犬星散,到处是死一般的沉寂。正像曹操《蒿里行》诗所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种情景该引起人们多少的感慨。作者不需要明说,而让读者去回味,去联想,去领会。这样写既形象,又含蓄。

  中段鞭挞了偷安半壁的南宋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昏庸误国。“谩哀痛,无及矣”是由前段“恨何日已”演化而来,也是与王词“千古恨,吾老矣”相呼应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江水是无情的,所以词人说不要问无情的江水,但实际上还是问了。一问“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通过这一问,揭露了统治者苟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现在连在新亭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民之泪的人都很难找到了。这两句语极沉郁,东晋士人南渡后,周顗等人尚因西晋灭亡,山河破碎而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很少了。二问“战和何者是良筹?”偷安半壁的南宋统治者,当时沉醉在临安销金窟里,误国误民,战与和这样的问题都无法决策,所以答案是“抚危但看天意”。既然当朝者不能决策,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后段写爱国志士的遭馋被黜,和作者对友人王埜的希冀。“只今寂寞数泽里”和王词“只今袖手野色里”相映照,写志士的遭馋被黜。“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这里作者直接动员王埜出山,干一番事业。王埜在词的结句中写“绝域张骞归来未?”对未来既存在希望,亦存有怀疑。曹豳则要王埜相信“绝域张骞”会归来的,这就是王埜的东山再起。从中看出曹豳是很赏识王埜的才能的。认为他有相将之才,相信他能成就一番事业。

  写唱和之作,难度很大,因其既要步其原韵,严守原词的格律;又要在内容上与原词相呼应,束缚较多。但这首词,写得极具功力,与原词声气相应,珠联璧合,而且在内容上又较原词有发展,真是语意俱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唱和之作。

  名家点评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四:何人一言,首祸之魄已褫。和词宜颂。

  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笙》:曹西士《西河》首句“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王实之“首尾四年台省,好官都做一回”,刘克庄“老师付受文章脉”,呜呼,笔墨何辜,竟至此乎!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感慨时事……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若王子文之《西河》、曹西士之和作等类,慷慨发越,终病浅显。

  又卷六:二帝蒙尘,偷安南渡,苟有人心者,未有不拔剑斫地也。南渡后词,如曹西士《西河》云:“漫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清代陈廷焯《放歌集》卷二:淋漓悲壮,字字从血性流出,与文章并垂不朽。

  作者简介

  曹豳,生卒年不详,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瑞安(今属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历官至浙东提点刑狱,召为左司谏,以宝章阁待制致仕。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有正直的名声,时号“嘉熙四谏”。卒谥文恭。存词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