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体裁知识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西方音乐 体裁 知识

管理员

摘要:

西方音乐体裁知识   引导语:世界音乐按照地域的不同可划分为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方音乐体裁知识,欢迎参考阅读!  1. 曲调(air,法、英):具有歌唱性的器乐曲,常用于18世纪的组曲中。  2.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17世纪盛行于法国和英国的舞曲体……

西方音乐体裁知识

  引导语:世界音乐按照地域的不同可划分为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方音乐体裁知识,欢迎参考阅读!

  1. 曲调(air,法、英):具有歌唱性的器乐曲,常用于18世纪的组曲中。

  2.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17世纪盛行于法国和英国的舞曲体裁,四拍子,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常用于组曲。同样的名称在19世纪指流行于瑞士乡村的三拍子轻快舞曲,它是华尔兹的前身。

  3. 赞美歌(anthem,英):英国基督教教会仪式所用音乐,有独唱、合唱形式,歌词大多取自圣经,用英语演唱,一般用管风琴伴奏。

  4. 咏叹调(aria,意;air,英、法;Arie,德):独唱曲,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独立的作品。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较大的情感抒发。

  5. 叙事歌、叙事曲(ballade,法、德):(1)13、14世纪的法国世俗歌曲。(2)19世纪盛行于德国的具有叙事性的歌曲,内容常与民间故事、传奇有关。(3)19世纪抒情浪漫的器乐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

  6. 芭蕾舞剧(ballet,意):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最初的法国芭蕾舞剧音乐不仅有器乐,还有歌唱和朗诵,因此可看作是歌剧的前身(当时的歌剧中也有芭蕾舞,此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并影响到意大利歌剧)。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大量优秀的芭蕾舞剧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

  7. 船歌(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来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乐曲(钢琴曲为多,也有管弦乐曲),6/8或12/8拍,速度和缓,通常是在荡漾的节奏韵律之上有一条歌唱性的悠扬曲调。

  8. 摇篮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安静温和的声乐或器乐小曲,节奏有如摇篮缓缓摆动。

  9. 布鲁斯(blues,英):一译蓝调。美国爵士乐的一种风格,源于黑人灵歌。通常为十二小节,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其名称来源于别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调第三和第七级音(称作"怨音"blue notes)。

  10. 波莱罗(bolero,西):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稳定的中速,用响板敲击具有特性的节奏。拉威尔的管弦乐《波莱罗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写有这种风格的钢琴曲。

  11. 布列(bourrée,法;borry,boree,英;bore,意):(1)盛行于17和18世纪的法国舞曲,速度较快,通常为2/2拍。(2)流行于法国中部奥弗涅山区的三拍子舞曲。

  12. 康康(cancan,法):19世纪末盛行于法国的舞曲,快速,2/4拍,热烈而粗俗。最著名的是奥芬巴赫所作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中的`康康舞曲。

  13. 卡农(canon,系):一种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形式,当一个声部的旋律出现之后,另外的声部紧跟模仿。有将旋律完全保持的"严格卡农",也有带些变化的"自由卡农"。它可以是一首独立乐曲的形式,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现局部性的卡农写法。

  14. 康塔塔(cantata,意;Kantate,德):一译大合唱。盛行于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多乐章声乐作品,包括独唱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与清唱剧相类似,但规模较小。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内容的。巴赫留存于世的二百余部康塔塔是经典之作。

  15. 随想曲(capriccio,意;caprice,法):(1)16世纪末至17世纪较为自由的赋格性质器乐曲,多为古钢琴作品。(2)技巧性练习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3)19世纪用于形式较为自由的乐曲,常借用著名曲调为主题,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

  16. 夏空(chaconne,法;ciaccona,意):一译恰空。盛行于17世纪的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

  17. 室内乐(chamber music,英):指适合在室内而不是大厅由少数人演奏的器乐曲,早期曾包括声乐。主要体裁是数种重奏,最常见的是古典时期的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等。现在虽常在音乐厅演奏这类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细腻亲切的特性。

  18. 众赞歌(Choral,德;chorale,英):基督新教(路德教派)的赞美诗曲调,最早出版于1524年。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将其作为改革手段之一 (他本人还曾创作过一些)。其特点为:采用本国语演唱,曲调大多选自朴素通俗的民歌和古老的圣歌。起初为单声部,后来出现了主旋律在最高声部的四部合唱式以及复调形式。17、18世纪众赞歌成为重要的音乐创作源泉,如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众赞歌变奏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中都以众赞歌旋律为素材。

  19. 众赞歌前奏曲(chorale prelude,英):以众赞歌为素材的管风琴曲通称,盛行于17、18世纪。在路德教派的教堂仪式中,会众唱赞美歌之前要先由管风琴将其旋律演奏一遍。演奏者可将旋律作自由变奏,这种做法逐渐形成了众赞歌前奏曲体裁。

  20. 协奏曲(concerto,意;Konzert,德):也称作独奏协奏曲,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协奏。形成于18世纪,通常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在莫, 扎特奠定的古典协奏曲mo式中,第一乐章有两个呈示部,即乐队先呈示主题,然后由主奏乐器在乐队伴奏下带有变化地再次呈示主题;第一乐章(有时也在末乐章)将近结束处有"华彩乐段"(cadenza),即主奏乐器单独演奏的炫技性段落。19世纪逐渐不再遵循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