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悉达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悉达多》读后感1 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感觉意犹未尽。故事应该从一个巧……
《悉达多》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悉达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悉达多》读后感1
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感觉意犹未尽。故事应该从一个巧合开始,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有一个一起读书的小姐妹推荐的,当时她说,看完会让人通透,怀着期待的打开了书;当看到译者的前续时,说作者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看到了当时的社会,也看到了自己对于德国的失望,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描写战争题材的书;当看到婆罗门是,我顿时停了,也许是因为失望,觉得它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也许是当时这本书还没有完全的吸引我,但是由于对婆罗门有一点了解,知道这是在古印度的封建等级制度中的地位较高的一个家族。
曾经一度放弃继续看这本书,但是怀着好奇,也想要了解一下古代印度,这个佛教的发源地,当时社会中,贫苦大众对于宗教的信仰到底达到何种程度。
悉达多,从一个勇敢追求新知识,新渴望的孩子,他经过自己一生的尝试,终于,在他晚年,他懂得了:自己一直追寻的.到底是什么,佛宣扬一切仁慈,但却不主张弟子有爱,而爱才会给给空寂的心灵以完美的寄托,突然觉得,我还不能很好,很透彻的读懂这本书,还不能如此草率的去写书评,请原谅我的鲁莽,我还想再次拿起这本书,继续深深的,一字一句的去拜读,也许我只是了解了书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我却深深的爱上了它
《悉达多》读后感2
这些天的燥热总惹得我心烦,读这本书倒像泡在河水中一般找到了宁静。
黑塞的书我不过读了两本,前一本是《在轮下》,正是它优美畅达的语言和对生命的思索,带我走进这位作家的世界。今天想说《悉达多》,也不免提到它,这两本书有同样的母题——生命,或生活,又或人生(我不负责任的猜测着,它也许也是作家的母题)。
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天才少年。
《在轮下》说的是天才少年的凋零,一株揠苗而成的植物,仓促绽放匆忙凋零。
《悉达多》则是一株河边苍翠的树,坚守着一条河或本心或时间,经历风雨而化归自然。从书名也不难看出的,它生长在印度,它讲述佛法,这是一个青年在尘世与佛法中轮回的故事,他出世入世,一次一次得到新生。与佛学挂钩的部分写得像语录体的哲思散文,我不大懂,让我惊喜的在于以小说的形式阐述佛法的部分,悉达多的几次悟道,几次洗净,他如何体会人间,如何因伤痛而达到圆融,直是故事的写法。这本书是一场布道,一位贤人的传奇,又更像,像生命本身——它最终达到的大同与圆融,也正是生命本身。
从《在轮下》到《悉达多》,在作者也有十六年之久,从窥到生命的无望到寻得人生的圆满。
《悉达多》读后感3
这本书很薄,只有一百多页,书中的文字美得像一首长诗,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罢内心异常平静。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这一辈子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体会圆满或幻灭,我不知道也不会知道。就像书中所写,蓝就是蓝,河水就是河水,没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一切皆有定数,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
人到中年,行程至半,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刚刚好能够在现在读到这本书,我认为这已是一种恩赐。
这几年,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云变幻中行业危机职业危机甚至家庭危机渐次上演,原本平和无忧充满希望的生活被无处不在的生存压力打得稀巴烂,我们可能好久都没有开心地笑过了。当年龄悄悄增长,当信心渐渐消失,我们似乎更应该学会思考、学会等待,学会“斋戒”。
《悉达多》读后感4
这本书很短,总共137页,我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印度文化,讲印度文化永远跳不开两个永恒的话题,一个种性制度,一个是宗教信仰。
这本书的语言表达很美,很浪漫,很温和,不急不躁。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印度男子的.一生,少年时期身为婆罗门的后代,从小跟随长辈学习这个种姓的文化,婆罗门在印度,职能是祭司。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类似苦行僧的沙门,于是他追随沙门,他曾幻想过自己成为鹰,尸体,石头等世间万物,体验不同的人生。直到某一天,他又醒悟了。
此时,他遇到了佛教的老祖达摩,但是他却没有追随佛教,而是找到佛教的漏洞,在此与他的朋友分道扬镳。
最后他听到自己心底的呼唤,他要活在炽热的人世间。他作为他自己悉达多活着,在红尘中沉沦数年。
后来他终究还是腻了红尘岁月,他逃离了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摆渡人。
这个故事我似懂非懂,似乎,这是一个轮回,每个人的人生,最终都是要自己走,自己感受痛苦,自己体验喜悦,自己慢慢追寻自己的一生。
父母,朋友,爱人,孩子,都只是一段时光里的陪伴者,若要走,不挽留,让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