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演讲稿锦集 演讲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现如今,我们可以使用演讲稿的机会越来越多,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校训演讲稿锦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校训演讲稿锦集1敬爱的……
校训演讲稿锦集
演讲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现如今,我们可以使用演讲稿的机会越来越多,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校训演讲稿锦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训演讲稿锦集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两年前,我们踏着青春的步伐,跨进了初中的大门。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学习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怎样做一名出色的中学生。
一次无私的援助,让落难的人看到了人间爱的曙光;一声真诚的感谢,让失去尊严的人找到了自尊的宝藏;一句虎山中学的校训,让我们在中学之路上不断成长。
“立德立志,求真求实”便是我们虎山中学的校训。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立德立志”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志向抱负。
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当是发展一切的前提。道德就像一本书,愚蠢的人草草的翻过,而聪明的人则细细的阅读。人生需要好的品德,它能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能使我们的生活感到充实,刘禹锡在《陋室铭》里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高尚的品德使陋室不陋。道德就像我们心灵深处的一口井,这口井便是我们修身养性之源泉。井越深,水越清。挖掘心灵深处的井,生命才不会荒芜。
其次,要有志向,即目标。志向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不敢去实践。梦中的志向是短暂的,而实践中的志向则是永远的。不要让人生失去目标,也不要因目标太遥远而不去付诸实践。泰戈尔曾说过:旅途的疲惫,不是来自目标的遥远,而是来自鞋中的沙粒。使得,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而目标的制定及实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确定自己的所追求的目标并不难,关键在于行动,许多人志向高远,到头来却庸庸碌碌,是因为他们没有行动,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念和勇气。是的,人生需要志向,但更需要行动。
时下有不少青少年,喜欢追求一种洒脱的外在美,这自然无可厚非。然而仅具有外表的洒脱,还不能说是真正的美,那些追去外在美的人,他们虽有摩登的发型,时髦的服饰,但他们胸无点墨,谈起吃喝玩乐眉飞色舞,而谈起天文地理则呆若木鸡。对于这些人,我要说刻意的外在美只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正的美是天然的“真”之美,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美”。
古人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为一“诚”字,因为“诚信”,百年的老店才得以顾客盈门,刘邦约法三章得以千年传为美谈……真诚,言而有信,实事求是等为人处世态度都源于真实。
新时代的我们不要热衷于追求洒脱与时髦,求真求实才真正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身为虎山中学的学生,应时刻谨记虎山中学的校训,它犹如一只号角,对内规范校规校纪,对外展示学校形象,校训,指导和激励我们奋勇向前,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校训演讲稿锦集2
校训是一个校园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校园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校园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校园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料,是一所校园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我校的校训是“尚德、崇真、求新。”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我们每个人在回忆自己学习生活时,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给予人生启迪,以自己实际行动照亮学生生命道路的老师。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明白教书而不明白育人,那么,只能称其为“教书匠”,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是空有其名。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必须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认识善和恶,才能体验到加强道德修养的紧迫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在良好的师德中体现自我的存在,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师德还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应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务必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务必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
让我们时刻记住校训,并落实到自己工作中,用实际的行动来诠释。
校训演讲稿锦集3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做德才兼备的陶院人”。梅贻琦老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的,一所大学,高耸林立的建筑仅仅是它的骨架,教师严谨扎实的治学,学生孜孜不倦的求索,学校代代传承的精神才赋予了一所大学之血肉。而校训,凝结了一代又一代学人的理想与追求,乃是一所大学真正的灵魂。一年前,我们甫一(刚刚)踏入陶院,它就告诫我们:博学精艺,厚德善行!这是陶院人日月积累的沉淀,这是陶院人勤勉律己的写照,也是陶院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一年的陶院求学,一年的精神陶冶,一年的身体力行,八字校训,我将之解读为四个词:博学、精艺、厚德与善行!博学,即渊博的学问;精艺,即精湛的技艺;厚德,即宽厚的品德;善行,即求善的言行。作为陶院人的我们,一脚踩在知识的沃土上,一脚踏在品德的高台上,惟有德才兼备,才能昂首前行。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而好学不好仁,其弊也贼(意为伤害)。惟有博学精艺以致知,厚德善行以修身,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陶院人。
博学,语出《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荀子?劝学》中亦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大学,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而学习,正是塑造的过程。所谓“好学近乎知”,学习,让我们开阔思路;学习,也让我们洞明世事;学习,更让我们拥有智慧。我们不仅要精于己业,更要博采众家之长。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每一门学问皆有其可取之处,每一种知识都将凝聚成我们的'智慧。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大学生不应成为只具备某种技能的器具,而应当将自己培养成技能集成的复合型人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精益求索的路上,广泛深入地学习正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精艺,是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是陶院的特色之一。在大一的参观实践中,我们看到陶瓷厂的师傅熟练地捏塑、轮制成型,把一团团泥浆似的陶土变成精美的陶器,看似简单的动作中凝结了无数的智慧,精致的陶瓷正是他们精艺的结晶。其实,不仅制作陶瓷如此,任何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磨砺。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惟有在专业的领域内永不止步地进取,具备“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方能拥有“百步穿杨”、“钱孔注油”的巧技,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厚德,语出《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高尚的品行,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一个人没有道德羞耻之心,则是将自己的根基倾覆。《大学?中庸》中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不可能像走兽一样活着,应当追求知识与美德。而美德,并不是高居于神坛之上遥不可及,美德就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他人身处困境,我们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种美德;他人失意惆怅,我们真诚抚慰,这是一种美德;他人获得成功,我们鼓掌祝福,这也是一种美德。作为陶院人,我们应坚守原则,时刻谨记:违法之事不可做,背德之事不可为!
善行,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今日的大学生,不是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秀才,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有志青年。正所谓“力行近乎仁”,行动实践善。孤独寂寞的老人院,因有我们的身影而充满欢声笑语;身体残缺的残疾人,因有我们的关爱而拥有温暖完整的心;茫然无助的留守儿童,因有我们的帮扶而感受光明与希望。我们“不以善小而不为”,用爱心构筑“青年志愿者协会”温暖的家,秉持强烈的责任感回报社会,以实际的行动实践着善行的真谛。一年来,在陶院行走中,踏下每一个坚实的步伐,烙下每一个清晰的脚印,耳边心中总是回荡着陶院充满智慧的训导——博学精艺,厚德善行。学为行之导,行为学之践。古人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们学艺而近仁;又如徐世昌所说:“凡建立功业,以立品德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我们为仁而致知。博学精艺,厚德善行,仁智并存,德才兼备,我们陶院人如是说!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