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18争吵教案设计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1.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主题。2.联系课文内……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18争吵教案设计
教学 要求 |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重点 难点 | 1.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主题。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 |
教学 课时 | 两课时 |
[1]争 吵
[2]今天我和克莱(lái)谛(dì)吵了一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jí dù)他。[①课文一开始为什么这样说?一开始就点明吵架的原因不是嫉妒他,那原因是什么?]早晨,“小石匠”病了,老师叫我替他抄写“每月故事”。我正抄着,[3]坐在旁边的克莱谛忽然碰了我的胳膊肘(zhǒu),墨水滴到了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了。[4]我火了,骂(mà)了他一句。[②“我”对克莱谛的态度怎样?]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表面原因。[5]
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6][③“微笑”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克莱谛对“我”的行为并不生气。
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我心想:“哼,不就是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7][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当时“我”误解了克莱谛,以为他是故意的,所以会那么想。这句语言描写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形象生动。]于是我想报复他。[④“我”为什么有这种想法?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段导读:这是在描述“我”的心理活动,而且“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
[8]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被老师看见了,克莱谛急忙缩回手去,[9]说:“我在外边等你!”[⑤“脸都红了”“举起手”“急忙缩回手去”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对于“我”的报复,克莱谛一眼看破,非常生气。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那样做。[10][⑥“不安”什么?“后悔”说明了什么?]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句导读:总起句,点明克莱谛是个好孩子,错在“我”。]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儿,他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shì)生病的母亲的情形,还想起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地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11][⑦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好人?]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12][⑧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心里是怎样想的?]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13]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他上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大概是因为扛多了柴的缘(yuán)故吧。[14][句导读:“偷偷地看”表示“我”心虚,心里在斗争该不该去承认错误,作者把“我”当时的心理通过神态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⑨为什么“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这说明了什么?][15]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脸的矛盾心情。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piǎo)我,从他的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⑩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16]段导读:“我”发现从克莱谛的眼神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两人说的话意思一样吗?为什么?]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yù)就是了。”[17]
段导读:克莱谛和“我”约好在外面等着。
我心想:“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句导读:“我”虽然没有勇气承认错误,但决定对克莱谛的报复不还手。][18]毕竟是心里有事,老师讲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写“我”后悔和克莱谛吵架,但没有勇气承认错误。
终于挨[ái]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听见克莱谛从后面跟上来。我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19][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段导读:在街上,“我”向克莱谛举起了尺子。
“不,安利柯(kē)!”[20]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我愣住了。克莱谛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说明了什么?][21]
段导读:克莱谛主动请求和解,可见他的宽容和可爱。
“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克莱谛见到“我”后的表现,体现了他性格的哪些方面?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22]“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分手了。[“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讲“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
回到家里,[23]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想让父亲高兴一下,不料父亲把脸一沉,说:“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说着,他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父亲为什么把“我”手里的尺子“夺”“折”“扔”?]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讲父亲对“我”的教育。“我”回家把今天发生的事告诉父亲,想的是让父亲也高兴一下,没想到却受到父亲的训导。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课的生字卡片。
一 导入
看到课文题目,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得奖——奖
你得过奖吗?当时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骂人——骂
(2)书写指导。
①承:注意“横撇”和“弯钩”是两画。 ②竟:注意与“竞”的区别。
③拨:注意与“拔”的区别。 ④侍:注意与“待”的区别。
(3)小组内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自己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2.讨论课文分几部分。
提示:课文根据争吵、反思、和好和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谛承认错误。
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谛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教育了“我”,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别人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3.根据段意,自己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谛的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教育“我”应主动承认错误。
四 解疑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课文的问题,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
1.《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应采取质疑课文题目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在指导学生读的环节上,教师可采用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感悟。
2.教学本课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最后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1.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2.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中描写“我”和克莱谛行为的句子的投影。
一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事。这节课讲的是两个朋友争吵的事,而他们因为什么事而发生争吵呢?谁愿意来说说?发生争吵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又怎样呢?
二 细读课文
1.阅读分析第一部分。
默读,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是讲“我”和克莱谛的“争吵”经过,你认为究竟谁对谁错?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谛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谛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克莱谛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那么,你认为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呢?如果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谛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谛。所以说,事情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谛得奖引起的。)
(3)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2.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部分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谛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我”和克莱谛曾是那么好的朋友,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那样做”。
(1)“我觉得很不安”,“我”为什么“不安”?“我很后悔那样做”,“我”又为什么“后悔”?
(“我”不安是怕克莱谛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先提出在外边等“我”。“我”后悔的是过去的种种事实表明,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课文中说“克莱谛是个好人”,过去的种种事实表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谛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两个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谛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谛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
(说法一样,但意思不一样。克莱谛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我”说的“我也等着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自己,想到要防御。)
(5)“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瞟。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瞟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6)文中说“从他的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应该。吵架的事,责任并不在他。)
克莱谛的眼里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他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现了“悲哀”。“悲哀”流露出他对“我”所做的一切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部分,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①“我觉得很不安……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②“我又记起……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理)
3.阅读分析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再讨论。
“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谛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放了学。不能换成“等”,“等”只能表现时间长,而“挨”还能表现出内心的挣扎、等待时间的痛苦等。)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那么会是怎样走的呢?(可能是跟克莱谛同行。)
(3)今天跟克莱谛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谛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谛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接着“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我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谛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谛是怎样做的呢?克莱谛见到了“我”,又是什么态度呢?
(克莱谛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态度,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5)这种宽容、友好的态度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对我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和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谛)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6)面对克莱谛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我”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两人“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说明“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和友爱深深地感动了。“我”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我”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4.最后一部分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1)这一部分中有两个词语“本想”和“不料”,请你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但句子的意思不变。
(“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2)“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3)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三 小结读后感受
1.读了课文,大家懂得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吗?克莱谛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想想当时自己是怎么做的,做得好不好。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1.父亲教育“我”的话,教师在教学时应这样处理:先弄懂父亲今天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告诉“我”什么;再联系全文,想想他平时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对于父亲的教育,哪些“我”已经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
2.教师主要抓住句子“终于挨到了放学”展开教学。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很漫长。再层层剥茧,提问: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然后要求学生给“挨”字换词。一个学生换了“等”,其他的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的同学想到了“熬”这个字。接着,教师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有的说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走进“我”的内心,用心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对于克莱谛的表现,教师主要抓住第10自然段展开教学,让学生从克莱谛的动作、神态、语言中去体会他对朋友的宽容和友爱。相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棒,分析得会很有道理。
1.根据句子的意思,用“奖”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1)我明天要去参加三好学生的(发奖或颁奖)大会。
(2)我们班的墙上贴着这几年来获得的(奖状)。
(3)老师常常(夸奖)李丽的作业整洁。
2.把句子补充完整。
(1)克莱谛气得 。
(2)雪很大,大得 。
(3)苏州真是美丽的城市,美得 。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不是……而是…… 既然……就……
如果……就……
(1)(既然)你已经来了,(就)和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吧。
(2)爸爸给我的礼物(不是)模型车,(而是)一本英文字典。
4.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人?
5.争吵快结束时,克莱谛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
作者简介
亚米契斯,意大利作家,课文选自他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一译《心》)。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学生生活,带有教育意义。其他作品有《工人女教师》和《公共马车》,描写的是城市工人生活。
知识点详解 ↑
①引出下文。其实“我”是嫉妒他,但“我”不想承认自己有嫉妒心理,“我”想为自己辩解。 ↑
脏,这里读zānɡ。 ↑
②对克莱谛不宽容,并出言不逊。 ↑
故意:有意识地(那样做)。 ↑
③说明克莱谛很宽容。 ↑
④“我”是出于嫉妒的心理想报复他。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谛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谛,所以说,事情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谛得奖引起的。 ↑
急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
⑤“脸都红了”“举起手”说明他很生气。“急忙缩回手去”说明克莱谛不想把事情弄大,老师知道后,“我”会受到批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能够宽容待人。 ↑
⑥“我”“不安”是怕克莱谛放学后找“我”算账。“后悔”说明“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应该和克莱谛吵架。 ↑
⑦孝敬父母、招人喜欢的好孩子。 ↑
⑧“我”知道错全在自己,心里确实很后悔。 ↑
承认:表示肯定、认可、同意。
丢脸:丧失体面。 ↑
⑨没有勇气承认错误。这说明“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没有勇气承认,这是一种矛盾心理的流露。 ↑
⑩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谛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但是克莱谛对“我”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理解,而且又不承认错误而感到悲哀。 ↑
意思不一样。克莱谛是想让“我”上课的时候不要想这件事了,放学后再向“我”解释,是想化解矛盾。“我”是以为他想报复,要防御他。
↑
还手:因被打或受到攻击而反过来打击对方。 ↑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挨”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怎样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终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因为“我”上课时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总是想着吵架的事。
↑
防御克莱谛。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所以举起尺子是很自然的事了。
↑
说明克莱谛是诚心诚意地要与“我”和解。
↑
表现了克莱谛的宽容、友好,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通过克莱谛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出来的。
↑
“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
重点句解析:父亲的话是说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父亲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这种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