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数学 小学

管理员

摘要: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1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1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评课稿 1

  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课,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现教与学的好课。

  其一,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套圈游戏作为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合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并以此贯穿全课始终。这就为学生架起了通往学习的桥梁,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是学得主动。

  其二,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其三,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另一亮点。比如:在总结连加的方法时,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只是画龙点睛般地加以引导,师生一起归纳出连加竖式的3种写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意识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处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其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最后一道练习题,教师仅仅给出三件玩具的价格和600元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面略显不够。例如:在第一轮比赛中,比较谁胜谁负,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强调要用套圈总数的多少来评判胜负,所以,从次数方面来说,男生两胜一负,说男生赢也是有道理的,教师不仅应该给予肯定,更应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找一个评判标准,这样引入新课更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在第二轮套圈比赛时,男生的两次套圈得分明显低于女生时,教师如果能在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题:“男生还有没有赢的可能呢?”则会锦上添花。

  第三,学生“说”的过程体现不够,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只满足于一、二个学生的回答,没有照顾大面积学生。

  1、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2、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

  3、教师大胆冲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将套圈的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活动,比赛极具开放性,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4、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首先是这节课以套圈的游戏引入新课连加,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玩中学,乐中悟,更是因为教师营造了一种亲切,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课堂,让他们的热情始终高涨。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最后设计的应用延伸题目,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践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处:

  教师在有一个环节擦掉了第一个学生的板书,这对那个学生是个小小的打击;教学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例如在中间设计学生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环来调节课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有几个小朋友却在玩东西,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带动起来。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创造性运用教材,优化内容,将连加的数学知识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套圈游戏贯穿始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课堂气氛良好,教师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识。

  2、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扬教学民主,本节课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用游戏的形式将知识赋予其中,再加上亲切的语言,得体的教态,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井然有序。

  3、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突出算理,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做还要会说,谭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连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将算理讲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教师创设了“我与丁丁比赛”的教学情境,通过比赛,使学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总分也能判断分数是否超过丁丁,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练习有一定的密度,体现了不封顶,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学生回答次数过频,其他孩子发言的机会太少。其次是巩固练习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练习为主,学生动笔写的习题少。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结合不够。再有,课的延伸还可以设计得精致点。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评课稿 2

  今天下午参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学研讨会,可惜只有一节王旭晓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找规律》,感觉少一些。

  先说说本课中个人感觉的几点亮点: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其中复习铺垫环节复习了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行规律。分别以文字、图片、数学三种形式呈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此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来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课展开学习中,让学生分别选择二个字母,三个字母,或者五个数学来创造规律中,教者也比较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比一比动物排队与图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吗?在学习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近学习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笔者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笔者就认为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小学数学评课稿 3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大数的认识和学习,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是这节课的着重研究的内容。教学中,吕波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自然亲切的教态、清晰的教学流程与层次、有效的教学策略均令参与教研的老师们印象深刻,特别总结几处亮点,与大家交流:

  1、注重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进一步建立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既熟悉又相当的陌生,他们最缺乏的是对大数的感性认识。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导入部分引用孩子们生活中丰富的大数实例,这样的导入贴近生活又直奔课题,简洁又富有实效,一开始就把孩子们的眼球牢牢地吸引住,同时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与决心。课尾阶段,吕老师又列举了宁波各县、市、区的人口分布情况,特别是用线段图的方法,通过数形结合和孩子们的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进一步建立数感。通过感受一亿有多大,进一步使孩子们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的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吕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进行教学。譬如,引导孩子读数时先读后四位再读前四位;从记数器读数到数位顺序表引入等等策略都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3、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借助记数器探究十进制计数法,进而自然地引出数位顺序表;通过倒着数、顺着数,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百万百万地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数把数位、计数单位、数级、进率等重要概念掌握、理解得十分清晰、透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小学数学评课稿 4

  上午,再一次听了明敏的课,总体来说,她的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教态、教法、评价语言还是对整堂课的流程设计,进步还是满喜人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高段,对高段知识不是太了解,所以昨天问来了上课内容后,临阵磨枪找来教本和教师用书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屉原理》一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课与课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惟一可以联系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虽然不是很了解内容但是整体上说明敏的课在以下几方面做的很好。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始明敏通过学生比较熟知的扑克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明敏说如果我拿出5张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其实这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经验的只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罢了,这个时候明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王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明敏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4支铅笔3个杯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杯子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明敏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教师设问:到底是“至少数=商1”还是“商余数”?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说理等活动,得出“至少数=商1”。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魅力。

  “抽屉原理”这一知识点,明敏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整堂课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不管是谁上的课总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整堂课下来,看起来气氛非常的好,学生讨论积极,发言大胆似乎都已经理解了这个抽屉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其实这堂课的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实,那么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究的。

  小学数学评课稿 5

  评课作为教学研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开展。然而我们平时较多地关注上课、说课讨论好课的标准、好课的设计与落实,较少把我们的视点聚焦于评课方面。

  底气造就了大气

  大气的评课犹如一篇宏伟的文章,从大处入手,从理念思考,有理有力地阐述。大气是优秀评课者的追求,然而大气是需要底气作后盾的,这份底气来自于评课者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积累与理解;来自于评课者对的教学方法、模式的实践与反思;来自于评课者对课程教材的思考与挖掘

  归纳成就了提升

  优秀的评课决不等同于面面俱到的评课,需要突出重点、归纳共同点、揭示令人深思之处这一切都需要运用到归纳,而良好的归纳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具体操作中,就如曹培英老师介绍的那样,找准评课的视角,视角可以不同、但观点需要精辟,以点带面、以一破十,最重要的是,归纳的过程需要评课者注重平时对理论的积累,同样需要评课者对众多的视角进行整合,选取最有价值的一点或几点展开,历经这样的过程,对评课者而言同样是一种业务的提高。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是教学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能否使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和多样性,以便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潜能的提升和发展。

  把握公开课的评价角度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宏观管理过程中,通过一定规模的公开课教学,开展评价活动,使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确实是推进新课程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在这样的活动中,除遵循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外,针对不同的授课目的、把握不同的评价角度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及影响,如对授课人的教学评价或者对一个教研群体的评估。

  评课内容:

  1、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确定:全面、具体、适宜制订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导向性。

  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确定

  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

  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

  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2)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2、评教材处理

  知识教授得准确、科学,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精心组织、处理教材: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3、评教学程序

  (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好

  (2)看课堂结构安排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恰当

  (a)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b)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c)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要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d)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要看优、中、后进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e)计算非教学时间,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熟练程度。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6、评学法指导

  (1)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实施

  7、评师生关系

  (1)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何评一堂数学课?既看学生,又看老师。

  看学生:

  ①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②看学生是否体验、感受、经历数学学习过程。

  ③学生是否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什么。

  ④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什么?得到哪些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

  看老师:

  ①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否得到和谐时学生愉悦的学习交流。

  ②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

  ③是否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④是否关注了课堂上的生成。

  小学数学评课稿 6

  教学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抽不同颜色的纸牌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 老师先让学生抽红桃,在好几位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抽到,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几位同学抽过后,居然没有一个能抽到?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老师手里根本就没有红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手中的纸牌转过来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老师 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形象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 ,充分体现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老师如能在某些环节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比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虽然纪律难控制,可能效果会更理想!

  小学数学评课稿 7

  圆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面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入手,引入了线段和圆,紧接着结合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及感知圆(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周围的圆),积累了一些对圆的感性认识。接着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把脑海中形象具体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概括或者说抽象出来。应该说,李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该安装在哪儿?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课中体育老师的圆上,你喜欢站在哪儿?小组合作探究直径、半径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体现了这点。

  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 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2) 教学环节: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如果是你喜欢站在哪里?抛出问题之后,我以为教师想讲点在圆内、圆上、圆外这些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而教师风趣的点评之后,很平静的说: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老师画了一条半径、一条直径……我有点不理解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

  (3) 练习的量不够。

  小学数学评课稿 8

  符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一课,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重难点,我就来谈谈几点感想。平移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诉学生,可能相应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得很好,而到实际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呢?课前符老师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如:游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从动态的素材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本节课符老师运用多媒体“动”的特性,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各种电教手段,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为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如:在初步认识平移时,课件先整体呈现一组画面,再逐一的放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认识。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动态地呈现了平移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又如:当学生对“平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又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让学生观察、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操作验证时,课件上的小房子可以随机点身上的每一个点进行移动,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在丰富的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平移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教师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教学平移的现象时,教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我让学生用身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这节课中,符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有效地解决了难点环节,真是“润物细无声”。

  小学数学评课稿 9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在第一排摆2个星星,第二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让学生拿出星星,自己喜欢摆几个就摆几个,接着让学生摆苹果图片,使苹果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学生摆的结果多种多样.当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摆法后,我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3倍,而你们摆的苹果图片的个数却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因为星星的个数不同,所以,当摆它的个数的3倍时,苹果图片的个数就不相同,进而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一份的数量不同,所得到的结果——苹果图片的个数也就不同。”这样的练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不仅学会概括表象,强化了“倍”的概念,同时为下一节课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这节课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在设计上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小学数学评课稿 10

  本节课体现很多新课程理念,我感到最值得学习有以下特点:

  1、巧妙地“设”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愉快的心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师生“对口令”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课伊始,趣就生;在探索阶段,借助小熊为“分苹果”的画面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分苹果、分学具,亲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课之中,趣渐浓;在巩固拓展时,设计过河、打地鼠、摘苹果等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下课了,学生还舍不得离去抢着说:“老师我来我来……”,课已尽,趣犹存。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大胆地“放”手,有效联手。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课让学生动手分,自主观察,列出合适的算式。当学生未发现减法时,教师及时点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本课郭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地放手于学生,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效率。

  下面就本节课教学的实践谈点思考:

  1、关注课堂生成。教师在备课时,应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的预设,但我们面对的是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思考方式、活生生的人,有些情况并非我们主观臆测的,抓住课堂生成机智调整,成为教学一个亮点资源。但是郭老师面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如:在本节课中,老师问:“共10个苹果一堆5个,另一堆有几个?怎么列式?”一个学生回答:“10+5=15”。这时老师逃避这个问题不敢充分暴露学生思想。赶紧另叫一个学生。本人认为应问问孩子这样列式的原因。不足之处委婉地指出。另外在引导孩子观察10的所有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后问学生发现什么。这题的设计是可以充分发展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但老师叫一同学回答后没答到点上就草草收手。

  2、丰富评价语言。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但评价语不够丰富,语气不够亲切自然有点着急。

  小学数学评课稿 11

  在前面听了朱兰玲老师的《9加几》,陈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诀》以及钟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节课,我要感谢这三位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么精彩的公开教学课,让所有的数学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使得我们数学组在课堂教学上有了更高的提升。这3位数学教师,应该说是各自己的教学特长和特色,听了这3节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3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9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师先复习8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导学生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熟记9的乘法口诀时,并不是以一贯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先是要学生去发现隐藏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在创新性地使用手指记忆法教学生熟记口诀。使学生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9加几》及《9的乘法口诀》中,教师都从学生感兴趣的 西游记作为入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以创设老师过生日这一情境,请学生帮老师搭配衣服开课,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三、经历探索过程,培养创新过程

  在《9加几》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学具,并提示学生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在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动手、实践及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 教师的训练到位,练习有针对性。

  这三节课都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设计练习题,练习形式多样,通过练习最大化的巩固所学知识。

  五 、常规教学稳抓不放。

  这三节课是低中年级的课堂,从课堂中来看常规教学这项工作都做的非常的扎实,都能以较强的亲和力,丰富的语言和表情,来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得低年级的课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乱。

  总之,这3节课,都上的非常成功,让公开教学活动目的真正发挥了实效。

  小学数学评课稿 12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布老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高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观察各自的正方体,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身的体验、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方面,高老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示、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方法、方位知识、识图方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高老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一个物体,他们三个人却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学猜是长方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方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再讲一些自己的意见:

  1、高老师肯定有些紧张,有些环节记不清,还好在她即将打乱教学环节的时候,她能及时的稳住自己,顺利的将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上下去。不留心的话,我们听课老师还不容易察觉。

  2、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是先请小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生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老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里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3、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了《盲人摸象》之后,应该有个小结并过渡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回扣这个故事。前后衔接上做得不够好。

  小学数学评课稿 13

  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课,用六个字总结,那就是沉稳、扎实、高效。下面我就对这节课亮点与不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亮点:

  1、习惯养成有成效。

  也许是出于一个班主任的敏感,从孩子们一进到阶梯教室,我就开始观察他们,虽然刚刚深入三年级,但孩子们安静、有序。坐到座位上后,整理好自己的学具。然后开始进行成语接龙,经了解,这是双港小学的特色,让我耳目一新,孩子们在积累成语的同时,也为语文学习添砖加瓦。

  在学生单独完成小卷的时候,老师不忘提醒一句写字姿势,全班的姿势很标准,我想这应该是平时训练的结果,靠一时的装是装不来的。孩子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可见,吴老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是很用心的。

  2、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素养

  上课伊始,老师针对粉花和黄花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学生的回答有:粉花比黄花少2朵;黄花比粉花多两朵;粉花和黄花一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粉花的2倍。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能用完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路,可见老师在平时一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

  3、在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于谁是谁的几倍,不是一个难理解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运动的时候就会找不准一倍数和几倍数,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引导”的方式,指名回答,帮忙指正,学生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再通过同桌互练,直到大家都能掌握。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当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老师再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吸取精髓。

  4、练习层层递进有层次。

  这堂课中的练习很多,充分体现出了精讲多练,并且从基础到提高,顾忌到了每个层次的学生。不足:

  老师的教态得体大方,但是我感觉这堂课缺乏激情,虽然我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像语文那样富有感情,不像英语那样富有激情,但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气氛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增加一些爬山式或闯关式再或者竞赛式的方式到练习环节中,对于学生的评价的方式再多样一些,那么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小学数学评课稿 14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在xxxx年,我在自己学校也开过这节课,感觉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不能将移动的规律找到,尤其是后进生。永红小学马丽华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彩灯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中马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灯、小动物、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习方阵排列规律时,马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习线形排列规律时,马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个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别强调了“依次”,注重表述的严谨性。

  6、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马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最值得借鉴的是,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课堂是每个人的课堂,每个活动应该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在教学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时,是否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我认为教师的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抓住“每行的第一个图形”,也就是强调观察顺序。

  小学数学评课稿 15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在第一排摆2个星星,第二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让学生拿出星星,自己喜欢摆几个就摆几个,接着让学生摆苹果图片,使苹果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学生摆的结果多种多样.当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摆法后,我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3倍,而你们摆的苹果图片的个数却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因为星星的'个数不同,所以,当摆它的个数的3倍时,苹果图片的个数就不相同,进而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一份的数量不同,所得到的结果——苹果图片的个数也就不同。”这样的练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不仅学会概括表象,强化了“倍”的概念,同时为下一节课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这节课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在设计上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小学数学评课稿 16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评价的激励性

  所谓的课堂评价,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指导。严格意义上来说,“评价”本身是一则中性词汇,一旦出现便意味着其结果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客观上对学生造成鼓励的效果,而另一种则是对学生造成否定和心理打击。那么就正常的发展路径而言,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提升信心才是其所要达到的根本性目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操作:

  (一)教师的评价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与实施者的角色,更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进行课堂互动的引领者。而课堂评价这样一种习惯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生既定学习阶段的一次重要总结,亦是对下一阶段学习内容、方法和过程的全新启迪。换言之,对学生而言,教师评价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其心理上是较为绝对的。很多学生由于本身年纪较小,其对外在事物的认知程度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自我评价也需要别人的肯定来得以完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自己对自身的学习状况、优点和缺点缺乏清晰的认知,存在一种“老师说我是怎么样,那我就是怎么样的”非理性判断。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在学生面前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或审判者的形象,而是需要以更多的鼓励者和支持者的形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好好学习。

  (二)教师的评价态度

  人无完人,小学生在进行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难以避免的行为。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下错误,就要以一种消极的、甚至是以一种极为恶劣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责,因为这样极容易戳伤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便学生犯下错误,也不能将目的局限在让学生认错这一种“短途”行为,而是要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同时,更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不能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需要以诚恳的态度,有理有据的说辞,让学生认同教师的评价,不能以过分的贬低为主要形式来重度戳伤学生的自尊,使其丧失前行的动力与源泉。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适度辅助有效的指导,为学生指明方向,在保障评价客观性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以积极的方式激励其内心改变自己、积极向上的斗志。

  (三)教师的评价语言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评价语言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蛮横、粗暴甚至带有一定不屑和鄙夷态度的语言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打击。所以教师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语言评价能力,让评价在言之有物的同时,更要充满爱心、关怀和激励性。因为小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的融入度较低,教师对其的引导作用不可谓不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多做指向性的评价,少用含糊其辞的语言形式。比如学生在画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指出“你的图形图画得非常工整”,而不是使用“你觉得自己画得还可以吗?”――这种让学生分不清教师究竟是夸赞还是批评的语言。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航,教师的评价就应该向路标与明灯,简单、直接,以激励学生更好成长为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观察的全面性

  每个小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其学习状态都是以阶段性的方式呈现的。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不能片面地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是要观察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而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在观察学生的过程中把握对学生的评价需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和数学思维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理促使其观察问题的角度较之成年人会呈现出较为“迥异”的特质。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角会新颖而独特,甚至是建立在一种质疑教师、质疑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盲目的对其进行否定,因为这从某种侧面也印证了其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思考问题时呈现出的良好的数学品质和灵活的数学思维。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和探索给予积极的肯定,然后结合学生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分析,对于合理的地方进行深度赞许,不合理的地方适度指出,用语要平和,不能因为一次探索中不合理的地方就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全面打击。

  (二)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当代教育,不提倡被动的课堂,而是主张学生不断和教师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种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二来也可以让教师获取更多的反馈学习,作用于日后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上,使之更具有针对性。而与此同时,在课堂上,笔者也会积极采用类似小组讨论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基本几何图形时,让学生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有哪些不同之处,比比看那个小组的学生找到的不同点更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时,彼此也是互相接收观点、互相评价的过程,合作交流的意识会在这样一种方法中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感。这不仅是学生数学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对学生展开评价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笔者举出“1/15、3/17、2/19”的例子,很多学生发现如果单纯的以通分的方式比较大小,那么15、17和19这三个数的公倍数是非常大的,计算起来也会比较复杂,这个时候有学生指出,既然通分母复杂,不如通分子,1、2和3的公倍数显然要容易计算得多。那么这个时候笔者就会给这个奇思妙想的同学一段评价,“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事实上这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有效观察、积极引导、客观评价,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笔者相信,能够激励学生、改变学生,提升其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必然还有很多,而这些笔者将在以后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