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数学 小学

管理员

摘要:

小学数学评课(精选10篇)  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说服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智慧。有效评课就是善于说服别人,而善于说服别人的关键在于知道“为什么要评课”,熟悉“怎样评好课”,吃透“评议的内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欢迎阅读,希望大……

小学数学评课(精选10篇)

  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说服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智慧。有效评课就是善于说服别人,而善于说服别人的关键在于知道“为什么要评课”,熟悉“怎样评好课”,吃透“评议的内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评课 篇1

  鸡兔同笼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以前是属于课外奥赛典型题,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课堂把握也是一个极大地考验。江老师朴实而扎实的为我们呈现了一节层层深入,师生共同探讨的数学课。我感到受益匪浅,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们几方面的感受:

  1、课堂结构安培合理,注重了学生的思维的特点。

  江老师从猜测到验证再到调整,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枚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枚举法调整时“头不变而腿的变化规律”。照顾到可能有部分学生思维不能直接跳跃到假设法的局限,为后面教授假设法奠定基础。并在体会枚举法的基础上优化并学习假设法的解题思路。课堂安培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

  2、设计巧妙,准确的寻找课堂难点的切入点。

  从让兔子站起来开始,学生被这一独特的问题思考方法,深深吸引住了,脑海中也能很形象的构建出问题需要的场景,接下来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体会了数学中“变与不变”的思维巧妙性,什么少了?是谁的?为什么?等学生很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将原本生硬的假设法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解题思路也清晰的出现了。

  3、条理清晰,反复体会每一步的意义。

  学生列式板演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教师再大屏幕出示解答过程并再次详细的阐述每步算式求什么,为什么这样求?看似啰嗦,实则有相当的必要性,有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计算过程,只是模仿出了解题的步骤,老师每次都详细的要求学生理解每道算式的意义,有效的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出现,让学生真的懂,进而以后能举一反三。

  当然课上江老师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如:语言或许还不够严谨,单位的使用上有点混乱,时而“多少条腿”,时而“多少只脚”,学生也受其影响,发生了几次不同的表述。还有讨论没有进行的有效和符合实际情况,课上共出现了次集体讨论,其中有三次都是讨论思考过程,属于同一个思考形式。最后感谢江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而实在的数学课!

  几点建议:

  ①在出示几组10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教师留给时间思考太少,显得教师太急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这个很有数学探索价值的环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总结,而不是怕后边的练习无法全部完成,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是应该给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是完成教师课前预设的每个练习,在课改回归理性的今天,教师应知道如何选择。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更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同时也能体现教师是否真正领会新课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②本课课末有连续5个的练习应用,形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因为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全部练习,如似赶场子。练习重要的是应扎实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会显花哨、繁杂。③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全课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有8次给予“声音响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除了生动丰富外,要体现数学味,要有针对性,既能激励又能导向。

  小学数学评课 篇2

  《认识时间》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几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看几分,很容易受时针看法的影响而将两者混淆。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课件,紧抓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知识,给学生以视觉刺激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程老师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钟面,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在认识几分时,课件演示将分针走过的痕迹用较粗的红线标出,让学生清楚知道分针看小格,时针看大格,印象比较深刻。

  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几时多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如4时多,学生容易看成5时多。课伊始,陈老师就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入手,出示时针指向数字9和10之间,问是几时多。并总结如果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看小的。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程老师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除让学生集体说说分针走到各个数字分别代表几分外,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以便更快地读出几分。有的学生说记住6就是30分,有的说记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巧记,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如认识时、分时,出示课件观察时针走动1大格是几时,分针走动1大格是几分,然后提问:“两个1怎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针走过1大格是1时,分针走过1大格是5分。

  三、课堂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程老师的课堂语言简单明了,能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述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数字给分看的,里面的数字给时看的,不过外面的数没有标,要小朋友自己去记”“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指向两个数字之间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针,一个大格就是一个5分。”等,这些语言浅显易懂,清楚明白,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学习指向,让学生清楚知道该怎么看时间,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得明白扎实。

  四、建议

  学生上来板书时,书写比较随意,中间两个小圆点没有写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开,两个小圆点也写成两条小斜线。这里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书写。

  小学数学评课 篇3

  从板书设计可以看出,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时让学生理解:“本金、利息”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存款的利息。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由于“利息”这一节的数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就有过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刘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有关利息、利率、本金的含义,体会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本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在引入课题时,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为什么要存入银行?增加的收入叫什么?这样的提问,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充分利用学生乐于帮助老师解决困难的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利用生活经验,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新课标指出:“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和小组讨论进行计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提供各种思考与合作的空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利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在感知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时,为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再问:“也就是实际得到的税后利息是存款利息的百分之几?”这样,学生都进入了积极的思维中。从而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时,根据例题还可以问:“如果李志文存钱的时间不同,又如何解答?”这样就注意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课标在谈到有效教学时指出:“有效教学一定要在重视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内在的发展。授课教师在这个环节上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

  “利息的计算”一课,总体效果很好,基本达到了预先的教学设想,在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小学数学评课 篇4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 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 篇5

  今天上午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有这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准备充分。从精美的挂图和头饰中,不难看出顾老师为这节公开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这些直观教具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板书工整。这节课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很多,但并没有因为板书内容多,而字迹潦草。工整的板书与课文的挂图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结构完整。作为一节阅读课,这节课既有上节课字词教学内容上的回顾,又有故事内涵上的挖掘;既有课文的分析理解,又有课本剧的表演;既有学生与文本的接触,又有师生思维的碰撞;既分析了文中两种动物的形象,又教育了学生。

  顾老师以其扎实地教学基本功,敬业的工作态度,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工程。如果想要精益求精,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美,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仍要努力改进。

  一、第一次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师生合作把该问题解决了,但确切地说是老师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做剥夺了学生认真思维、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权利,放弃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如果是我,我会按“读——思——说——评”的环节,组织教学。

  二、再读课文时,让学生思考: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分别说了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没有思考的价值。它是帮助教师把一篇完整的生动的故事分解得支离破碎的罪魁祸首。如果我是教者我会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统率这节课的教学: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乌鸦?你想对这只狐狸和乌鸦分别说什么?放手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这样做至少避免了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错误倾向。

  三、对文本的表演,应建立在熟读理解、内化吸收的基础上。否则,这样的表演,就会显得很仓促、很呆板。不但会让表演者显得很窘迫,而且也很难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另外,我觉得语文姓语,不姓演,没有特别的需要,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高耗低效的所谓课本剧的表演上。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文本中受到震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心灵体验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四、要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的意识。要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乌鸦肉被骗走后的情,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此时的乌鸦会是什么心情?它会吸取什么教训?努力实现“课虽终,但意无穷”的效果,让“读、想象、体验、表达”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小学数学评课 篇6

  在前面听了朱兰玲老师的《9加几》,陈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诀》以及钟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节课,我要感谢这三位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么精彩的公开教学课,让所有的数学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使得我们数学组在课堂教学上有了更高的提升。这3位数学教师,应该说是各自己的教学特长和特色,听了这3节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3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9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师先复习8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导学生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熟记9的乘法口诀时,并不是以一贯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先是要学生去发现隐藏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在创新性地使用手指记忆法教学生熟记口诀。使学生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9加几》及《9的乘法口诀》中,教师都从学生感兴趣的 西游记作为入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以创设老师过生日这一情境,请学生帮老师搭配衣服开课,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三、经历探索过程,培养创新过程

  在《9加几》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摆学具,并提示学生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在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动手、实践及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 教师的训练到位,练习有针对性。

  这三节课都紧紧地扣住教学重点设计练习题,练习形式多样,通过练习最大化的巩固所学知识。

  五 、常规教学稳抓不放。

  这三节课是低中年级的课堂,从课堂中来看常规教学这项工作都做的非常的扎实,都能以较强的亲和力,丰富的语言和表情,来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得低年级的课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乱。

  总之,这3节课,都上的非常成功,让公开教学活动目的真正发挥了实效。

  小学数学评课 篇7

  上一周我有幸在西安听了十四节非常精彩的数学课,让我感到收获很大。不仅领略了各市顶尖教师及全国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多变。同样也见识了交大附小学生的精彩表现。下面就从一下几点谈谈本人这几节课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这几节课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因为没有点滴的积累就不会有丰富的经验。比如张德江老师的正负数一课,将四年级的知识引入三年级,通过灵活有序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课前准备过程很有特点,同样一节课不同老师所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比如两节百分数的意义一位老师是以分数的比较逐渐过渡到百分数,而另一位则直接通过两个百分数的比较引入百分数的意义,收到的效果却是一样的好。都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中来,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引用了视频型的文件,既形象又生动,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五年级的“展开与折叠”利用动画将正方体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生动形象;二年级的“重复的奥妙”利用白板的功能将课件制作的惟妙惟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四、课堂设计围绕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一般教学技能、特殊教学技能)展开教学。整堂课没有了华丽的设计,以实效出发,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尤其是田鑫老师的“展开与折叠”运用想象加动作在结合实际操作与课件展示,一堂如此抽象难懂的课竟这样让学生轻松掌握。

  五、练习设计基础实效,新课过后的练习及时巩固基础。每位授课教师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及时巩固并牢记所学知识。

  六、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而这些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能自己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六、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听的这几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尤其是贾晓丽老师的上课策略,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通过这两天的听课中,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我们所欠缺的太多太多,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为教育事业而服务。

  小学数学评课 篇8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总体来说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徐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徐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徐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徐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徐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徐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徐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徐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美中不足的是:

  ①徐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

  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习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

  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评课 篇9

  《找规律》这节数学课,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周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刚开始出示彩旗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中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旗、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习方阵排列规律时,周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习线形排列规律时,周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学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在学生做动作时,他们相当活跃,马上就自己创造其他有规律的动作,并迫不及待地想上台来,让其他小朋友跟着他做。并安排活动让学生创造规律,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交流、沟通共同来完成规律的创造。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增强自信,开发潜能。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6、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周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他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小学数学评课 篇10

  "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听了鲍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我觉的对这段话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堂课教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听了这堂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鲍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教学中,鲍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鲍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鲍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

  二、注意呈现知识的现成过程

  鲍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给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边有多长。学生用老师提供的几种不同的学具量过后发现,他们量同一长度的边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最后得出要量长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教师顺势介绍了长度单位厘米。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体会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厘米后,老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照片的边,学生体会到量的过程中不容易掌握小棒,小棒会乱动。这时老师利用学生这一认识,很自然地出示了彩条纸这一工具,再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照片的边,发现方便多了。接着老师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书本长长的边,学生发现量过后要数几厘米很不方便,教师让学生想一个好方法一看就知道多少厘米。于是就有学生在彩条纸上标上数字,复杂的数数一下就变的简单多了。一把尺子的雏形也就形成了。这样有血有肉的教学方法,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三、关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培养

  教学中,老师提出给照片配一个像框后,后面所有的测量都有学生亲自完成。在尺子雏形的创造过程中,学生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最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创造的工具去测量身边的物体。这种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后获得的成功体验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难怪最后老师问这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学生有的说认识了1厘米,有的说学会了测量,这不是我们老师最想听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