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讲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讲课 数学 小学

管理员

摘要:

西师版小学数学讲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师版小学数学讲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讲课稿 篇1  一……

西师版小学数学讲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师版小学数学讲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讲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32页-36页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①初步认识角,会画角,了解角有大有小。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辨认角。

  ②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③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5.教学准备

  教具:电脑课件、含有角的实物、两根硬纸条和一颗圆钉

  学具:含有角的实物、两根硬纸条和一颗圆钉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角吗?我们教室周围有角吗?(课件出示钟面、剪刀、折扇、三角板等实物图形)这些物品上有角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初步认识角。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找角,指角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上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自己再次指角,建立表象。

  2、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3、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圆钉做活动角。

  (2)用手感受一下角的尖,两边。(感受角的各部分)

  (3)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4)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4、画角

  (1)请小朋友根据自己对角的认识画出"角".

  (2)全班交流:谁画得对,画得好。

  (3)教师示范画角。(课件演示:从一个点起先画一条线,再从这个点又画一条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

  5、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学生自己尝试取名,再看书认识角各部分名称。(课件展示角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八第1题,认识角的各部分。

  2、练习八第2题、6题和思考题,数出角的个数。

  (练习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巩固角的几何表象。第二层次是深层次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四)、全课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讲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什么是平均分以及怎样平均分。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牵引。上好这节课将为本单元《表内除法》及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分数的含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游戏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在玩中建立起知识结构。

  2、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有了动手把物品进行简单分类的经验,同时通过本册表内乘法单元的学习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能力基础。

  3、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这是学习本课的经验基础,但学生的这种经验却是无系统、杂乱的,概括和升华学生原有"平均分"的经验也是本课的目的。

  三、设计思想:

  (1)创设学生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他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指导学生个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在活动中通过分东西体验到什么叫"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中,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做数学"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

  (3)以学生为本,提倡课堂活动的开放性,学新知和巩固练习都在活动和游戏中进行,使学生学得愉快,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到深,按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一认识规律,使学生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5)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既有利于把带学生带进创设的生活情境之中,又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分物体的经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了平均分物体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的、熟悉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的生动、形象、丰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4解题策略训练目标:学具操作法、画图法

  五、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六、教学难点: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七、教具准备:三角形和圆形图片,课件;学具:18个三角形、8个圆片、12根小棒。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从庆祝学生生日引入将6袋糖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板书:分一分。

  2、用三角形表示糖果进行分一分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学生独立分6个三角形,每分一种方法就用水彩笔在作业纸上画出来。

  (2)用三角形教具展示学生的不同分法,并用学具在黑板上贴出3种不中分法。

  (3)问: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呢?为什么?

  (4)揭示: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每份同样多——平均分。学生在作业纸上标出平均分。

  3、分8个圆片成4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4、看动物分桃,进一步感知平均分。

  (1)依次出示动物分桃图,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

  (2)说说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分葡萄。

  (1)18个葡萄,如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呢?抽生上台演示(做成可以拖动的动画。)学生用△代替葡萄先摆一舞台,再用画圆圈代替盘子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2)还可以怎样放呢?学生用△代替葡萄,用画圆圈代替盘子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相互间交流一下不同的分法,检查是否是平均分。

  (1)每盘放6串,可以放()盘。(2)每盘放2串,可以放()盘。

  (3)每盘放()串,可以放()盘。(4)每盘放()串,可以放()盘。

  (3)展示学生不同平均分的作品,教师根据作品进行填表。

  2、分铅笔,体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注重过程的展示)

  (1)请小朋友们拿出12根小棒代替12支铅笔,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分好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在作业纸上摆一摆。

  (2)抽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分法。(制成可以拖动的动画)展示学生不同平均分的过程和思维方法。

  三、游戏活动,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

  1、举出生活中见过的平均分现象。

  2、游戏:分组活动(教给方法)

  由12个同学组成一个大组,由组长说出每一个小组的人数,然后同学们很快几人组成一组,没有组成组的同学表演节目。

  四、总结全课。

  五、作业

  分一分

  △△△△△△△△△△△△△△△△△△

  每份同样多——平均分

  小学数学讲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统计》中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发展统计的观念",关注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掌握其特点和制作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补充完善复式条形统计图,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价值。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3、能解释统计结果,并根据统计图补充统计表,同时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并能进行交流。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能力。难点是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六、说教学过程

  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索的角度出发,分如下六个层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第一个层次: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课件展示丰富多彩,形状各异的统计图。刺激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统计世界。

  (统计世界里有那么多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认识他们并不难,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春天到了,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小朋友组织了一次郊外活动,下面这两复统计图就对两个年级的活动情况做全面的反映。我们来看看。)

  展示书115页的两幅单式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

  1、独立思考、回答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分组讨论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个层次: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教师提问预设)比较各个项目中四、五年级人数情况;(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这样观察麻烦吗?根据两幅图的特点,你有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麻烦?

  (我这样设问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第三个层次:合作探究,将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合并方法,交流学习体会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后,再组织交流,在这里老师紧紧抓住"如何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二合一"的重点,进行引导。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些结论:1、"将两复图重合在一起",当学生出现这一想法时教师马上让学生讨论其可行性并通过可件展示,如果完全重合后,横轴和纵轴完全重合再了一起,便于观察了,可直条也重合了,反而不便于观察了,那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2、将两幅图的直条并列在一起:由于学生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很可能不能准确的表述并列的过程,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各个部分怎样合并?并借助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理解两幅图的合并过程:横轴纵轴完全重合,两种直条并排在一起。

  第四个层次:对比观察、分析比较统计图、总结复式条形图的优势

  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形式,这种统计计图的名字叫"复式条形统计图"展示课题。

  当新的统计图呈现在大家眼前之后,变引导学生对这个统计世界的新朋友进行细致深入的认识:

  自主观察思考:

  1、复式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

  2、这幅统计图和以前的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教师适时点拨:如果没有图例会怎样?两个年级都用一种颜色会怎样?如果颜色用得五花八门又会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图例的作用,并知道在复试统计图中怎样运用颜色)

  3、这样来表示两个年级的数据,与前两种统计图相比有什么好处。

  在这里既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思维互相碰撞,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对"复式统计图"这一知识的深度建构。

  接下来,让孩子们试着读出统计图中的信息,填空并完成统计表。(将116页例二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一题中,进行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补充统计表的训练。)

  完成统计全过程,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合交流:对于这次郊游活动你获得了一些什么信息,或者有什么想说的。

  因为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是在上册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作为铺垫,读取统计图中的信息,填写统计表是没有多大难度的,如果遇到障碍只需引导借助旧知,分析讨论,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同时我们把例题二的训练融入到第一题中,用一个素材来呈现,使得本节知识的教学完整性更强,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又大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五个层次: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都会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下面是四年级同学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情况统计表,大家有兴趣根据其中提供的信息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展示书119页例题3,

  1、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读取其中信息

  2、让学生根据信息补充统计图。让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用课件演示涂色过程。

  对于此处教学,我们所做统计图都是提供了横轴和纵轴的,学生只需读取信息,在表格中画出相应的直条。所以难度大大降低。可以说是一种半放手的"制作过程",同时教学中让学生说,老师演示,也是一个半放手的教与学。只是为下一环节中,学生完全有自己独立收集数据,选取颜色画直条补充统计图搭脚手架。

  第六个层次:小课题研究、经历统计全过程,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学会制作统计图了吗?有没有信心自己来制作一次。不过在做之前先让我们来观看一组短片。)

  以一组雅典奥运会精彩镜头,渲染气氛。点明课题。

  课题:第26—28届奥运会中国队金牌数和奖牌总数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第26-28届奥运会中国队的获奖情况,包括获得的金、银、铜牌数和奖牌总数等数据,并发给标好横、纵轴的表格。

  1、学生根据信息和要求独立填写统计表并制作统计图

  2、汇报展示自己的统计结果,并根据三届奥运会中国队成绩,预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的表现会怎么样?

  培养和训练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的能力。

  这一层次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经理收集、处理、描述、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并根据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分析、预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