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手课题操作结题报告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结题 课题 动手 数学 操作

管理员

摘要:

小学数学动手课题操作结题报告小学数学动手课题操作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上教师们都喜欢那些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敢于交流的学生。然而老师们会发现,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观众”和“听众……

小学数学动手课题操作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动手课题操作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上教师们都喜欢那些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敢于交流的学生。然而老师们会发现,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观众”和“听众”,表现沉默,特别是农村小学里面的孩子。沉默的学生往往表现各有不同。一是没有发言的愿望,学生身在座位,心不在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二是没有发言的内容,学生当教师问题提出时,看似在认真思考,却不会思考,没有答案,当然也就不举手发言。三是没有发言的习惯,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来到学校就是听老师讲课的,不是来发言的,于是稳坐泰山,似乎胸有成竹,却不举手发言。四是没有发言的勇气,生在农村,见识狭小,感觉低人一等,即使听懂了问题,有了答案,也缺乏胆量举手发言。这些沉默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忽视,失去了许多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这些孩子的成长。

  2.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许多学生课堂沉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还是相对严重的。首先,课堂沉默的学生人数众多。据我观察,这些沉默的学生大约占本班级学生的60%,几近三分之一,比例之重,令人惊讶,而且,似乎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次,课堂沉默的学生被“边缘化”。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备受教师的宠爱,对话交流的机会多,知识掌握得好,反过来促使这些学生更加喜爱发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课堂沉默的学生,越是不发言,越是成绩落后;越是成绩落后,也就越是不发言,形成恶性循环;不久,发言乃至班级事务与他们似乎无关,他们已经成为班集体的“边缘人”。三是课堂沉默的学生成长受限。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

  化,语言习惯恶化,思维能力下降,朗读水平下滑,不擅交际,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1.课题界定:

  (1)关键词之一:“农村小学生”。是指在农村小学就读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小学年段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小,并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长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条件的局限,呈现胆量小、见识少、能力弱、陌生感强等特点。

  (2)关键词之二:“课堂沉默”。“沉默”即不爱说笑(《现代汉语词典》)。这里的“课堂沉默”是指不爱说话,不会说话和不想说话;即不发言,不参与。课堂沉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知识储备不足的原因,也有发言能力欠缺的原因,还有信心不足、胆量不足的原因。

  (3)关键词之三:“调查与对策”。本课题主要采用教育调查法进行研究。用观察法把“积极发言”“能够发言”“勉强发言”“从不发言”的学生区分开来,确定各类学生人数和比例。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研究三类学生,特别是“从不发言”的学生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

  (4)“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就是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学生“课堂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引导对策。

  2.政策、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能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

  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一段在《纲要》中没有找到)

  (3)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主体性的特征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主体性的培养首先要克服消极参与、胆怯害羞、思维怠惰等课堂沉默的现象。

  (4)人本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5)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大约有8项不同的智能,而这8项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区别对待,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需要因材施教。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特别需要认真对待语言智能相对较弱的学生,降低要求,注意引导,提供平台和机会,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让后进生逐步先进。

  三、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情况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从“积极发言”“能够发言”“勉强发言”“从不发言”四个方面把学生进行归类,算出各占比例。特别是要调查学生课堂沉默(“勉强发言”“从不发言”)的学生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同时,调查学生“积极发言”“能够发言”的学生的人数及其比率,准备

  分析原因,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发言提供借鉴。

  2.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知识的缺少(因为知识储备不足,问题难以理解),能力的缺乏(语言表达,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强,限制了学生的参与与发言),信心的缺失(对自己的理解水平、参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缺少信心,不敢参与,不敢发言,生怕被别人取笑),习惯的缺欠(主动参与和积极发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而有些同学没有养成这样的喜欢,只习惯于听别人说,看别人做), 认识的缺憾(以为发言是那些爱表现的学生的事情,自己来学校就是为了听老师讲课的,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主导着他们)。

  3.制定“课堂沉默”的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一是主体性培养,让学生了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的重要意义,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二是层次性提问,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水平参差的学生都有问题可以回答,满足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参与需要。三是发展性评价,及时地、准确的、针对性的表扬性评价,让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四是民主性氛围,用和谐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等思想,为改变“课堂沉默”营造宽松、和谐、民助、愉快的教育教学氛围。

  4.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的个案研究。选择数个“从不发言”的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深入分析他们“从不发言”的原因,针对性制定引导措施,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从这一过程深刻了解“课堂沉默”的原因,制定对策。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07年7月-8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07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全班。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4)总结阶段:(2008年4月-5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方法的选择:

  (1)观察研究法。通过此方法了解课堂沉默的学生数量、学习习惯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调查研究法。通过此方法去了解沉默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进而了解他们沉默的原因。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沉默严重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4)文献研究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行动研究法。针对课堂沉默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在课堂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五、研究的条件及研究成果

  1.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并热爱教育科研,关注学生的变化,善于反思。在校级教科研中积极主动研究,并获得学校好评。

  2.研究者一直奋战在一线,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几乎每时每刻和学生在一起,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深入实施课题研究。

  3.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因此每年都有案例获奖。

  4.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篇二: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来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效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也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

  1、 本课题所强调的“中高年级数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获得的发展与进步。

  2、提高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真正的使动手实践在课堂上行之有效。

  3、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个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

  研究的意义

  动手实践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已被一线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我们“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的学习研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真正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概念的数学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泛指制作学具、使用学具、感知体验(看、摸、拉、摆、分等)实物测量、画统计图表、设计游戏等。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提高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真正的使动手实践在课堂上行之有效。

  2、了解学生现状:他们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个体特点。研究形成现状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

  3、以本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学校的整体改革,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进行集体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推选教师上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课后调查,再次证实动手操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4、对不同的课型: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看看针对相同的内容,哪种设计更具有时效性。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敏锐的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嘴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通过教学案例,考察其具体的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研究的范本或借鉴。并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做出调整,提出改进意见,边研究便反思,是研究逐步深入,形成具体的操作措施。

  调查实验法:应用调查实验法来研究动手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对学上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来反映。

  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来更新“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资料积累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意认真搜集、整理、分析同类课题的研究信息及理论和实践成果,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促进和改进课题研究工作。

  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如何开展“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新课堂的兴趣、态度与参与度。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完善、应用和推广以往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切实提高模式与策略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2)、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有效数学交流模式,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3)、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交流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4)、通过研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6)、培养一支具有超强教育能力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准备阶段

  在2011年4月--2011年6月这个准备阶段,我们对自己所任教学班的动手实践性兴趣与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到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不知从何入手实践,涉及到每个学生的探究机会非常少,教师指导方法不当,不能把学生的自主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教师自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存在个人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现像等问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被束

  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要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问题,学生们就无从下手,践行实践问题的能力就有所闭塞。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知其所以然,不知其缘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主体地位也不能得到体现。为此,我们数学课题组不断学习与研究升本教育理念下的新思想,新观念充实教育经验,搜集整理文献,不断积累素材选定实验班制定了研究方案。

  (二)、采用的策略及获得的结果

  在2011年7月-2012年12月为研究课题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实践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 充分发挥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有效性

  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1)、有的放矢,注重差异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中高年级阶段,也离不开教师“扶”着进行操作,由一次完成一步慢慢过渡到一次完成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操作;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之间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作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能互相补充,从而使发现的结论得到升华。

  (2)鼓励交流,注重合作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新课堂提倡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论是实践环节,还是表达交流思维的形成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的都知道,有些学生会做一道题,但他不会讲明白道理。这说明了什么,孩子的语言思维受束缚,所以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举足轻重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体验,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而合作 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一个过程的操作,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明显得片面性,甚至有时任务完成不了,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使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得心提高。

  例如,在学“圆”这一单元后,周大凤老师留了这样一个实践操作题,准备4个相同的易拉罐和一根绳子,并测量出易拉罐的直径,按以下步骤操作——

  ①用绳子把两个易拉罐绑一周,试求绑在易拉罐周围的绳子的长度,要求:先尝试画出平面

  图,然后寻找联系求周长。

  ②分别用绳子把3个、4个易拉罐绑一周,其他要求同上。你发现了什么?上面这项实践若是由一个学生单独来做很明显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只有采取合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基本的操作。从学生的实践反馈得知,这项实践人人都参与了合作,基本得到了——

  两个易拉罐,绳子等于一个圆周长加两条直径:

  (3)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到手操作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彩色纸卡,利用带有小格的学具或小正方体试着摆出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想想该怎么摆?看谁的方法最灵活,最有说服力,道理讲得最清楚。话音刚落,学生便以小组长为中心,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两种不同的摆法,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把孩子 们在探究学习中得到 的知识给心足够的时间炫耀一下,孩子的成就感得以展现。这亲,课堂氛围就会很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2、深入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思维紧密联系,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规律一课时,我给学生充分准备了不同长短的小棒,让学生自由地摆出不同的三角形;并作出记录整理。最后发现总结边的大小规律: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摆,动手对一组数进行有规律的分析,摆得数据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将具体的动作进行心里图式化抽象,最后总结出: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由此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概括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