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手机管理制度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想学习拟定制度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手机管理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手机管理制度1 为降低青少年儿童近视发生率,促进学生……
小学手机管理制度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想学习拟定制度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手机管理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手机管理制度1
为降低青少年儿童近视发生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切实加强我校学生手机管理,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拟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指手机是指一切具有通信、上网、游戏等功能的电子通讯产品。
二、全校所有学生非必要不得带手机进入校园。
特殊情况确需带入的.,必须坚持“家长同意、提前申请、有限带入”的原则,由学生家长或委托监护人提前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学生确需带手机进入校园的缘由,经班主任审批同意后报学校政教处备案后执行。经学校备案同意将手机带入校园的学生,每天进入校园后必须将手机交给班主任老师保管,放学后领回。禁止学生私自将手机带进教室、带入课堂。
三、严禁教师用手机布置作业,严禁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机打卡或完成作业,严禁教师有偿补课,特别是利用手机进行线上有偿补课。
四、学生家长必须承担监管职责,充分认识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加强手机管理,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手机管理工作。
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放学后、节假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及时发现、制止、矫正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的消费行为。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小学手机管理制度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xx〕3号)精神,保护学生视力,进一步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的教育工作,有效制止学生观看色情、暴力等不良视频,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且充分考虑大多数家长的建议,经学校研究,特制订《XX小学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望全体师生及家长自觉遵守。
一、成立学生手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所有中层、各级部长及班主任
二、基本原则
正面教育、及时引导;
教育为主、处理为辅;
保护合法权利、尊重学生人格;
强化家校共育、校内校外并重。
三、管理细则
1.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包括电话手表等通讯设备)带入校园。如离家较远、父母繁忙或者其他特殊原因确实需要佩带和使用手机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填写《XX小学学生因特殊原因在校携带使用手机申请单》报班主任。原则上学校禁止学生将个人手机(含IPAD、MP4、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以下称手机)以及手机附属设备(充电器、充电宝、耳机等)带入校园,严禁带入课堂。
2.班主任统一上报学校审批备案。学生进校后将手机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放学离校时下发学生。班主任务必将学生手机妥善保管。各班主任进行自查,将复印件周二中午前上交大队部。
3.上课期间,家长有特殊情况需找学生,可通过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联系,下课后通知学生用个人手机联系家长。
4.学校将定期不定期开展手机的检查,对不按规定私自携带手机(包括电话手表等通讯设备)的学生,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并通知家长领回手机(包括电话手表等通讯设备),取消本学期评先评优资格。
5.任课老师发现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有权将学生手机扣留,并及时送交班主任。按上述第四条进行处理。
6.学生在校违规使用手机所引发的一切不良后果由本人承担,并将在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7.学生违规携带的手机(包括电话手表等通讯设备)如有遗失,学校概不负责。
对违规手机的处理要注意程序正当,对学生违规使用的手机的处理方式,应按照国家法律和学校制度规定,向学生说明处理的事实依据和校规依据;妥善保管罚没的手机,避免学生个人隐私权和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同时要有严谨的学生违规使用手机没收登记记录、领回记录等规范而具体的`过程性材料,决不能损毁学生的手机。
教师及家长在对违规学生处理教育时要讲究方法与技巧,陈述利弊、循循善诱,并且及时关注学生在教育处理后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消极抵触为积极配合。
四、保障措施
1.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进行宣传手机管理规定,提高家长和学生的认识,指导家长监督学生在校外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强化自律自强和自我教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校外手机使用建议:
①使用时间:周一至周五,无特殊需要,不能使用手机。周末或节假日期间,可在家长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每次不超过半小时,每天不超过一小时。
②使用内容:使用安全健康的APP项目,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确保上网内容的健康,不沉迷网游、不传播不真实和负能量的传闻、没有家长许可的情况下不进行网购或发送红包等。
③学生在家使用手机,需要家长的督促和指导,家长管理好孩子的手机上网时间,指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文明上网,切实让手机成为学生进步的助推器。
学校旨在通过此规定,防微杜渐,继续为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活学习氛围。请您在收到并阅读完这份方案后,能一如既往地理解、支持并配合我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让我们一起携手,助力孩子们,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小学手机管理制度3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的要求,充分考虑大多数家长的建议,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特制订《小学生手机管理办法》,望全体学生及家长自觉遵守。
第一条:学生原则上不将手机携带至学校,确实需要带手机入校的,需家长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手机拿到学校后由班主任进行保管,学生需要用时须向班主任提出申请使用,放学后带回家。
第二条:家长、学校要共同做好学生引导工作,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要让孩子有这种自觉性,增强这种自觉意识。既不能严格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也不能过分地纵容孩子无限制地玩手机。
第三条:如学生违规将手机带进学校,收缴后交班主任管理,由家长到校领回手机,并视其态度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
各位家长朋友,手机作为一种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然而,由于手机功能的拓展以及使用者自控能力的薄弱,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弊端已显得十分突出。这些弊端冲击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恳请各位家长能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圈,让我们的孩子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小学手机管理制度4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xx〕3号)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包括电话手表等通讯设备)带入校园。
如离家较远、父母繁忙或者其他特殊原因确实需要佩带和使用手机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填写《XX小学学生因特殊原因在校携带使用手机申请单》报班主任。
二、班主任统一上报学校审批备案。
学生进校后将手机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放学离校时下发学生。班主任务必将学生手机妥善保管。
三、上课期间,家长有特殊情况需找学生,可通过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联系,下课后通知学生用个人手机联系家长。
不携带手机的学生需要手机通话时,由老师提供方便。
四、学校将定期不定期开展手机的.检查,对不按规定私自携带手机(包括电话手表等通讯设备)的学生,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并通知家长领回手机(包括电话手表等通讯设备),取消本学期评先评优资格。
五、任课老师发现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有权将学生手机扣留,并及时送交班主任。
按上述第四条进行处理。
六、学生在校违规使用手机所引发的一切不良后果由本人承担,并将在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七、学生违规携带的手机(包括电话手表等通讯设备)如有遗失,学校概不负责。
小学手机管理制度5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习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通知》相关要求,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谐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提前申请: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或电话手表带入校园,如果确实有需要,将手机或电话手表带入校园的,须经家长同意,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后,方可带入学校。
2.统一管理:学生进校后,将手机及电话,手表统一交各班主任管理交政教处放置在指定地点,未经允许,不可私自取回,待周末回家才能到政教处领取。
3.保持联系:确保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方式畅通,便于家长联系学校,家长如遇紧急情况请与班主任或课任老师联系,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保证家校应急联络学生,如学生需联系家长在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知晓情况下,可借教师电话或使用学校固定电话进行联系。
4.作业管理:学校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教师应通过课堂板书方式给学生当面布置作业,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更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5.教育引导: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的对待,合理使用手机(电话手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6.家校沟通: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以身作则,在正确使用手机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一起了解过度使用手机危害性,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以取得家长的认同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