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研究报告 小学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学研究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教学研究报告1  一.研究背景  1.深远的社会背景。迈入信息……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学研究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1

  一.研究背景

  1.深远的社会背景。迈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享受着物质文明的当代人同时对物质需求激发了不尽的欲望,大大滋长了急功近利的“市场性格”;在文化同时受到商业化、时尚化的影响下,精神层面的生活遭遇了不应该有的困顿和压制。物极必反,人们终于意识到,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呼唤生命意识的回归,呼唤生活中诗性的回归!应当说,在新课程引导下的语文教学对诗情的渴望和诗意的追寻,正是时代之光的一种投射。

  2.语文教学的现状。从语文教学的历史积疾来考察,在应试教育魔棒的指挥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思想性,文本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熟视无睹。在应试教育的羁绊中,教师的工作受束缚,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课堂没有吸引力。教育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却被消解、异化了。应试教育将树人、育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应试之学,这种畸变在一个曾经有千年“诗教”历程的国度里,是一道“尴尬的风景”。在科学和人文之间寻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归路,这就是“诗意语文”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是“诗意语文”在今天课改中呈现的最大价值。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而且新教材的选文及其文本语言突显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诗意人生与诗化语言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和体悟的主体,教与学就是在对人生的诗意感悟和对文本的诗化语言的解读体味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感应与升华。

  4.孩子天性的召唤。好说、好动、好问、好想、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异精彩的世界。这世界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意的光辉。置身于这般诗意的世界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动、要问、要想、要表现。然而,某些课堂上,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泯灭了。无聊的“启发”、变味的“多练”、痴情的“多媒体”抢走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说、动、问、想的权利,实在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

  5.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现在的社会有一种浮躁,浮躁之气开始向校园扩散。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功利,也是一种肤浅。当今有些语文教师也在缩减为看教辅材料和“快餐读物”,把学习缩减为看电视,把思考缩减为一次报告会的考试,把教学设计缩减为教学案例的组合。总之,丰富的过程简单化,精神价值被缩减成了实用价值,于是,有些把精神追求异化成官能享受。这样,理想和追求在旋涡中被冲走了,流逝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内心涌动着精神的诉求和理想追求的激情,与缩减的旋涡抗争,应时时勉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远大的职业境界,要有挚着的追求和期盼,这样,才能师生共同“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土地上。

  6.课例研究与新课程同行。早在19世纪70年代,课例开始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1986年开始,课例研究被卡耐基工作组推崇为教师教育的核心,成为“联结理论与实践,揭示教师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何运用高层次决策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国内,课例研究是与第8次课程教材改革一起盛行起来的。新课程体现了教育的转型,也包含了教师应当以“研究”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教学生活,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案例研究作为一种教育世界观,不仅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而且影响着老师的行动方式。以叙写有问题情境的课例,记述自己的教学生活并作出教学的思考,无疑是最适合教师的工作要求和言说方式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责任。课例记下的不仅是诗情的奔流,它同时也是困惑中的历练,思索后的蜕变;反思中的体验,博采后的惊羡。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盎然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挣脱应试教育的绳索、枷锁和镣铐,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与时俱进,昂首阔步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顺应了学生的天性,构建了绿色的学习环境,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主要通过设计、收集、整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案例,促使教师尽快的走进新课程。通过实验我们惊奇地发现,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力四射、诗意盎然的崭新天地,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

  二、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的策略

  第一、创设诗意校园环境,营造诗性文化氛围。

  开题伊始,由校长刘大兵同志创意,我校努力为构建“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人育环境,环境育人”的诗意环境而默默耕耘。“书香袭人,点亮诗意人生”的教育理念特别引人注目,“让诗意栖息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巨幅彩喷字画,无声地召唤着杨小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来为此而努力!《一日常规三字歌》里的每一句温馨提示宛若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串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严格规范一言一行。学校精心设计,规划建设,将诗歌中的名人事迹、名句哲理制成版面,悬挂墙上;将校园围墙画用诗歌中的故事做成宣传画,制作诗歌长廊,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及师生创作诗歌随时展示,让校园内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风景、一草一木都教育资源、一砖一瓦都体现引导和熏陶,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夯实文化底蕴,培养诗意教师。

  “诗意语文课堂”呼唤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鼓励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学校通知邀请专家作讲座,开设教师论坛、推荐书目阅读等形式,让教师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聘请播音员等朗诵水平高的专家来给老师培训,提高教师语言感受的能力以及朗读的技巧。并要求教师读书活动要做到“四个结合”,即:读书与教育教学结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读书与教学反思结合,读后要撰写读书心得;读书与新课改结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读书与校本培训结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第三、开发校本教材,拓宽课程资源

  “诗意的课堂”需要有文化的积淀,而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俗话说“少时读经,受益终身”,为此,我校紧扣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以适合背诵和理解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千家诗》等经典为基本内容,精心编辑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校本教材。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了“三确保”“三特性”,即确保“有教师、有课时、有效果“,突出“层次性,连续性,承接性”。在每日早晨7:30—7:50的经典诵读课上,师生共读欣赏,让学生们既可在诗文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又可以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把握时代脉搏,体悟自然风光,人间真情。

  第四、活动纷呈,领略诗性文化风采。

  1、抓好常规工作,搭建诗意的舞台。

  每日“两个一”(每日早上安排20分钟作为“读书时间”,每日午间播放名篇诗文名段欣赏)活动,让学生受到诗性文化的浸润;每周“两个一”(每周一次红领巾广播站诗歌朗诵会,每周一次的“古诗文背诵擂台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厚积薄发的平台,激发学生读书和创作激情,丰富了诗性教育的特色;每月“两个一”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主题读书活动,采取集中的时间,丰富的形式,掀起师生读书高潮。通过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检阅学生读书效果,增强学生读书的乐趣。如 “好书我推荐”,学生用富有激情的演讲形式,把自己喜好的书目推荐给同学们,帮助同学选好书,读好书。每月一次的“诗意校园活动展示会”更是丰富多彩:画诗,吟诗,唱诗,演诗,舞诗……学生,家长,教师纷纷闪亮登场。整个校园以及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

  2、班级诗性文化建设,享受阅读的快乐。班级诗性文化建设是校园诗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学校的班级诗性文化建设做到“三结合”:把课前古诗吟唱与“诗文小秀才”评比相结合;把“开放阅览室”与“读书我最爱”展示活动相结合;把“大阅读”与建立“班级诗歌小组协会”相结合。“三结合”的做法让学生亲近书籍,让班级飘扬书香,让学校溢满诗意。走进每一个教室,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独具匠心和文化气息,每一寸空间都充溢着浓烈的读书求学氛围。每节课前,每个教室传来的是朗朗诵诗声,富有节奏,富有美感,富有人文气息的诗意已经渐渐栖息于校园的每个角落了。

  第五、构建诗意语文课堂,推动课题的深入研究。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乐园。在课题研究中,我校语文教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与学生携手漫游语文天地,共享语文乐趣,给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熏陶,给学生诗情画意的审美启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的积淀、语感的培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导入语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语贵在引趣,指向,有经验的老师常反复推敲开头语,好像演奏小提琴曲,弓子一上弦,就要发出动听的音符,导入也是如此,激情的导语,从老师的嘴唇倾泻出来,就流向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一朵艺术奇葩,唐诗与宋词平分秋色,使我国古典文化弥漫着清雅与芬芳。我们曾经领略过唐诗的灵动风采,感受过它的博大精深,体会过它难以言传的神韵,品味它只可意会的意境。今天我们将采撷宋词中的一朵美丽素雅的小花,它的名字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段导入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个个欲一睹“西江月”为快。

  教学《和时间赛跑》时,我校卢艳教师即兴从眼前之景导入:“早晨,我路过办公室门前的池塘,发现那曾经碧绿的荷叶已枯败了,当时我就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无情’哪。逝去的时光我们再也不可能找回来了。就像现在,我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倾诉,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时刻,过去了,我们都无法再找回,所以,我就想呀,我们一定得学会和时间赛跑。”动情的话说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课本。

  二、过渡语延情——为课堂串上诗意的珍珠

  过渡语贵在衔接,一方面使课堂结构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有效的延续感情。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为引导学生对韩勃进行评议,我说:“廉颇、蔺相如形象丰满,固然令人难忘,可如果没有平凡人物的衬托,他们的形象也会黯然失色,谁是这样一位衬托‘红花’的‘绿叶’呢?”学生们自然把目光聚焦在韩勃身上;再如,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我们这样导引过渡的:

  作者启程登泰山了,教师问:“你们看到雨中的泰山是怎样一幅景色?过岱宗坊后首次映入眼帘的又是怎样的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把虎山水库奇景尽情欣赏一番后,教师又往前推进“尽管黄锦、白纱的奇景美不胜收,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词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呢?怎样传神?”……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当于漪老师用这一系列富有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一节课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引用经典诗文进行过渡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中的情感,又能使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在教《梅花魂》时,当品读完外公因想念家乡而三度落泪后,我们引用诗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作为过渡,使学生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体会外公当时的心情。

  三、引导语点拨——诗意与理性浑然交融

  “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教学中的引导与点拨仅仅是课堂里的一些小小片段,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老师如此点拨:“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但是我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生自由读后回答:生1:我觉得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诸葛亮在笑谁呢?”学生在前面的探究学习已经基本明白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基础上之后,老师进一步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这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以问题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多种信息,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准确地把握诸葛亮这一“神机妙算”形象,大大深化了探究的内容,也使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不断增强。老师的此处点拨令人称快!---这一探究中的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探究、获取知识的乐趣!

  四、描述语动情——美丽的语言化为美丽的风景。

  描述语贵在具体、生动、形象。在教学《黄果树瀑布》,“银雨洒金街”一景时,我描述道:“大家知道为什么叫‘银雨洒金街’吗?原来这是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造成的。白天,云蒸霞蔚,云雾缥缈,水汽被大量蒸发上天;而到晚上,气温骤降,水汽便大量凝结降下蒙蒙的细雨,如烟如丝,飘飘洒洒地降落在大街上,这条街便由此而得名了。”

  此时此刻,情与景遇,景与情汇,学生心动神移,达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五、结束语升华——将“诗意”栖居到底

  结束语贵在升华认识,拓展思维空间,提升精神境界。从而达到领悟事理、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教学《村居》时,以这样的话语结束:“一首隽永的小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一道迷人的风景也是一首清新的诗,诗情画意走进我们的课堂,是否融入了你的心灵。哲人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目之所及,心之所思,耳之所闻,皆可入诗入画,看一看外面美好的大自然,你是否也能有感而发。”结果,在课间休息十分钟里,卢红杰同学竟然写下了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打油诗:“新春一片盎然,二月牛仔嘴馋,牧人脸上开花,因春去而复返。”你能说这不是诗意栖居的课堂的硕果吗?教学《难忘的小学生活》在总结延伸时,老师深情地说:“亲爱的同学们,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你们带着稚气,怀着童心,迈进学校的大门。6年的时光,教室里常回荡着你们的琅琅书声;花坛旁,曾撒下你们的串串笑语;操场上,活跃着你们可爱的身影,如今,这一切就要化为美好的记忆保留心中了。作者把他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眷恋之情倾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你呢?打算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惜别之情?”许多同学拿起了笔,有的写下了临别赠言,有的画下了精彩瞬间,有的抒发了师生之情,有的歌唱了朋友之谊,还有一些同学将千言万语浓缩在小诗里。

  诗意,可以慷慨激昂,可以低沉幽怨;可以清雅含蓄,可以婉约动人;可以空灵蕴藉,可以热烈奔放……我们杨小全体语文教师用爱心和智慧,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利用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求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传承民族文化的“导引—诵读—探究—拓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索出了“营造情场、感受诗情——涵咏吟味、启迪诗思——品味生活、感悟诗理——言语实践、形成诗语”的语文诗意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了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以更多的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给学生以更多诗意的陶冶与智慧的启迪,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让学生理性地徜徉于乐园中,从而令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三、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围绕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凝练"书香袭人,点亮诗意人生"的办学理念。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探索语文教学“以诗意育情,以诗意育趣,以诗意育才,以诗意育人”之路,着力营造浓厚的诗性文化氛围。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营造了书香校园,构建了育人文化,提高了教育质量,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办学品位。

  (一)显性成果

  从课题申报、立项,到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和总结阶段,形成了如研究方案、各阶段实验计划、阶段总结、评价方案、活动记录、调查问卷、反馈信息、结题报告等各种材料,留下了我们研究走过的每一个坚实足迹,见证了我们研究洒下的每一滴辛勤汗水。

  1、“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2、“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过程集《追寻诗意的语文》

  3、 “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论文集《牵手诗意的人生》

  4、 “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的个案课例集《流淌诗意的课堂》

  5、“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师生诗文集《绽放诗意的花朵》

  (二)隐性成果

  我们觉得,本课题的研究不仅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人文知识的滋养,也给广大教师以心灵上的触动和行动上的提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组朱红和卢艳老师在公安县语文教学比武活动中均获一等奖;邹先菊、刘立琼教师经常在镇内上语文观摩课,引领全镇教师走上诗意语文研讨之路;组内多位教师在校赛课、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

  2、对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展开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索出了“营造情场、感受诗情——涵咏吟味、启迪诗思——品味生活、感悟诗理——言语实践、形成诗语”这一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情、发展诗思、感悟诗理、积淀诗语,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3、让学生在浓浓的诗意课堂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在研究的三个阶段,我们都对学生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实际效果来看,参与实验的各个班级语文成绩稳步提高,在各级组织的语文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语文类活动中成绩突出、屡获大奖。

  四、问题与探讨

  1、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理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中尽管组员们大多参与的热情都很高,并取得了诸多的实践成果,但是,若要将实践的素材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并推广开去,则仍需要参研教师以后继续自觉提高科研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水平。

  2、今后还要就如何进一步追求语文课堂“诗意阅读”的上层境界——“平中见奇,含而不露”下功夫,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操作、方法等方面继续加强研究并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

  我们的展望:

  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我们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这是更高的教学智慧,勇敢的否定自己。课堂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因为我们追求的是语文的诗意,诗意的语文。尽管本课题即将结题,但我们对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的研究将不会停止,我们将在学习中反思、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力争让我们的课堂意趣盎然、诗情洋溢,闪现出教育教学艺术的光辉。以课题的研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课题的研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2

  一、研究背景

  1、课堂现状: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即时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智慧与能力的一种表现。在课程改革浪潮中,新的课堂评价理念春风已经刮遍神州大地,“以人为本、承认差异、激励为主、多元评价”等新的发展性评价观已经驻扎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里。课堂评价语言也不断地得到了更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评价形式单一、评价语言单调和评价过分重于形式等问题。如:在一些公开课中,“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五角星”、“小红花”以及各类卡通形象作为奖励漫天飞舞;在教师“引导”下,整齐划一的学生掌声和“嗨,嗨,你真棒!” “表扬他,顶呱呱!”的口号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课堂上老师如果总是用那种简单、模糊、笼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久而久之,带给学生的将是麻木和索然寡味,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许还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给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分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一体的目标。新的教育评价观应该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 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二、小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及目标

  研究对象:大观镇小学二年级学生。研究内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研究

  1、老师如何正确评价学生?

  2、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适时并恰当地进行评价?

  3、学生如何在互评与自评中进步?

  4、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师生的评价能力,提高教师的内在知识素养、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促使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体性的评价意识与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让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焕发出生命的魅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堂上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从而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得到和谐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课堂上评价意见的.交流活跃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小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对本年段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了解学生眼中的课堂评价,学生期待什么样评价。

  2.文献资料法: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书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途径。

  3.行动研究法:对本年级语文,数学进行课堂观察。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体,通过同伴互助、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四、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或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xx年1月至20xx年5月,历时一年半,分三大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1、确立课题,学习理论,确立实验对象,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开题。

  2、依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实验阶段(20xx年6月——20xx年3月)

  1、学习有关理论,分析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现状,摸索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语言,撰写教学反思及论文。

  2.开展好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并不断完善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总结升华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搜集和整理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评价模式,撰写结题报告。

  (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研论文成果汇编。(3)、形成实验研究报告。(4)、交流、推广研究报告。

  五、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通过阶段性的实践,预计会取得以下成果:

  1、构建新的评价模式,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

  “三位一体”的新评价模式是我们构建的新的评价模式:即:

  教师

  课堂

  学生

  真实打动学生

  “丰富而灵动的”“精彩的”

  学习的快乐 真情感动学生

  “激励性评价”“真正的”

  成功的喜悦

  真诚引导学生

  “师生互动的”“创新型”

  和谐的发展

  2、师生的评价语言丰富多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在实验中学习、成长。

  4、完善好本课题的实验资料,以便于有效的进行推言广。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3

  一、成立了课题组并加强学习、以此转变教师思想、提高素质。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结合我校实际确立了《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语言的研究》这一小课题。要使研究工作能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此我校特别注重教师的学习培训及提高,先后组织教师学习或自学了《课程改革与研究》、《数学课程标准》等书籍刊物有关理论知识。多次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和研讨,并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回校作汇报和交流,为科研提供理论支持。

  二、完成了学生对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的调查。

  通过调查,学生从内心讲是愿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教师激励性评价,而实际课堂上能得到教师激励性评价的不到30%。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的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只有精彩的回答,教师才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我们的学生。教师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现状我们决定采取的措施是: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积极使用准确、规范的激励性语言;适时发现、捉学生的闪光点;恰当地运用延缓性评价手段。

  三、丰富了师生的评价语言,培养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爱因斯塔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采用实物演示、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景,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参与者,表现者。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一位同学评价他的同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说:“你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如果你能够把数位对齐就更好了。”有的同学这样评价自己:“我今天的字写得很端正,老师,我可以获得一颗作业星吧”。

  学生变得自信,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

  由过于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由过于注重口头评价的单向传递,转向评价的多向互动;由过于注重口头评价的随意性,转向注重口头评价的激励功能。

  五、改变了师生关系。

  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局面,事实表明,传统的评价只能使教学陷于脱离实际、毫无生机的陈腐状态的深渊中,使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人才。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改变了师生之间对立关系,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六、课题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如何恰当地使用激励性口头评价语言?总之,我们的小课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语言研究》中期的工作基本取得了预期的目标,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个别教师还停留在评价就是表扬的层面上,语言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有时为了激励学生,教师不敢轻易说学生错了。教师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个别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而对于思维、技能、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极少,只有24%的教师能够经常抓住契机,肯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给与全班同学的指向性评价。

  2、反思:明确评价目标

  我们应明确有效性口头评价的三个必须: (1)必须要有激励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对于不痛不痒的或者重复罗嗦的评价是要杜绝的。(2)必须要有针对性。即时口头评价更重要的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新变化,不应该是同一个标准,同一形式,而应该具体化,有针对性。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给学生多一次成功的机会。

  (3)必须要有全面性。教师的评价的内容要丰富,关注学生的面要广。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重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态度、习惯、能力、情感等。

  七、总结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经验论文。

  为了从理论实践上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研讨课后尽量做好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教学所得、所失。让我们从中学会如何结合课题研究更有目的地听课、评课。

  总之,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争取研究取得更加圆满成功。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4

  一、选题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三、四年级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温儒敏教授也提出海量阅读,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进行课外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和阅读能力。但纵观目前的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且处于一种严重缺失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家长观念比较陈旧,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问题,有些甚至还认为读课外书那是“不务正业”;有的家长虽重视孩子阅读,但总苦于无从下手。

  2.相当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对课外阅读问题的研究,所以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缺少指导经验。

  3.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们往往对阅读没有持久的热情。

  4.学生阅读书籍经典较少,鱼龙混杂。

  5.学生阅读能力亟待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我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课例研究。

  二、过程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等方面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远离城市的农村小学而言,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使得学生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阅读渠道狭窄,孩子们手中的课外书籍都以考试类、辅导类书籍为主,接触其他的阅读材料少,语言积累比较困难,无法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更加难以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以书为友,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

  1.满足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望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学的信息资源比较落后,而处于中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9~11岁,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课外阅读正好能够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及世界。

  2.有助于陶冶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情操

  农村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的黄金阶段,由于他们大多数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他们缺乏有效的人生引导。因此,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渠道,能让处于该年龄段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思想上启发、情感上熏陶和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拓展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渠道的措施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正处于积累知识和人生价值形成的重要阶段,课外阅读在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空间进行阅读,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在课外阅读中,去思考、去体验和去享受。

  1.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合理利用资源。

  班级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地,更应是一个经典图书的汇聚场。班级图书角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缺乏社会关注和资金,因此因地制宜建立班级图书角对于农村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

  收集图书是最考验班主任的一个环节。仅凭我们班主任微薄的工资不足以撑起这个图书角,所以要尝试借力经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图书,建立图书角。

  ①发动学生自愿捐借

  发动孩子自愿每月借出或者捐出自己已经阅读过的书籍,放在班级图书角供同学们交换阅读。这种大多数家庭都容易接受的方式,很容易使班级小小图书角拥有足够流通的图书数量。

  ②动员家长自愿捐赠

  如果能够获得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的捐赠,也可以解决图书角建设之初的燃眉之急。我在班级图书角走上正轨后,通过班级微信群动员部分家长捐书。这样班级图书角的书丰富了,可以满足学生读书的需要。

  ③鼓励老师自愿赠送

  作为图书角的创建人,作为班主任的我捐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从家中挑选一些适合学生的书带头捐赠给班级,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鼓励班级科任老师捐赠。

  班级图书角建立之后,我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充分利用好班级图书角,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泛的阅读资源。

  2.结合语文教学,拓展相关阅读资料。

  当代改革教育家李希贵说过:长期以来,以数理化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会,语文水平不可能提高。因此课题组老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如果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变,教学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如果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变,老是繁琐分析,繁琐提问,繁琐练习;如果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变,课内教学不能举一反三,拓展课外阅读也只是一句空话。

  改革阅读教学,要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整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资源缺乏这一现状,我充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精心挑选,拓展相关阅读资料,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为学生的阅读带来更多便捷。如我校第二届“母语文化节”的“最美教研”,我执教《黄河的主人》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羊皮筏知识,学生对羊皮筏的了解,加深了对艄公沉着、冷静以及高超的技术理解。在课堂要结束时我总结:你们动情的朗读就是对艄公最好的褒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女传承了黄河的精神,他们像艄公一样凭借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时代的英雄!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风浪,让我们像艄公一样,不惧险阻,成为生活的主人!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大森林的主人》,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谁是大森林的主人?怎样才能成为大森林的主人?作者是怎样展现猎人的智慧和勇敢的?

  (三)开展阅读活动,推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小学中年级学社的课外阅读主要呈现反复性、趣味性和选择性等特点,且对很多事物缺乏坚持的恒心。为此,老师可以结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在班级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或精彩的段落,或名言警句,或好诗好词,或阅读心得,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心理,也能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同时,我还开展班级读书手抄报活动、阅读笔记评比活动,评比读书小明星活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以更高热情投入课外阅读中去。

  三、成果形式

  通过一年实践探索,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可喜的发现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读书热情越来越高涨。知识面拓宽,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我班学生语文成绩高于全镇均分。

  另外,我的阅读教学理念改变,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跟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在这一年里我上了一节海安市公开课——四年级语文《黄河的主人》一课,获得与会老师一致好评!一篇《农村小学中年级拓宽课外阅读渠道研究》论文发表在《小学生作文辅导》20xx年第12期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关注学生,关注教师,活化教材,探讨了“语文诗意阅读”的操作策略,初步探索了“诗意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诗意语文,操作策略,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5

  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紧抓学习、培训不松手,正确把握课题究的方向,统一和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集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如: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材料。认真上好每一节研究课,根据课题方案分步实施,精心设计,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强化理论学习,努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平。结合教学工作,使课题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教学技能,课题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本课题有市教研室和我校教导处的支持,由课题组具体实施,保证了课题的有序展开。

  一、研究过程

  1、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学期,我围绕研究课题,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并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

  2、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研究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与策略

  整合是确保学生身心愉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体验音乐的渠道。以此为基础的音乐课,不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但都发挥各自的优势,都为一条主线服务。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同时通过音乐的学习,从另一层面也希望其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围绕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结合课题理论学习的动机,我大力宣扬三种观念的转变。

  (1)转变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必需,也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平等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要求教师从权威席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及他们的感想,注意多鼓励,教师做到了这些,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走进音乐教学课堂。

  (2)尊重学生的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别是,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难免有荒谬之处。同时,我们又知道,音乐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作为教师,都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和鼓励。

  2、分类分层、因材施教

  (1)感性入手,欣赏领先。在教学中加大听的力度,多给学生介绍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影视卡通歌曲欣赏,健康的流行音乐,开阔学生视野。多给学生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启发学生多感受,多想象,多思考,多表述。

  (2)演唱结合,注重表演。对音准差、嗓音不好而又活泼好动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律动、歌表演或音乐游戏。通过表演提高音乐感受能力、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

  (3)唱奏结合,以奏为主。对节奏感好但音准差,又不善于表演,嗓子又不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在器乐方面发展。

  (4)加强“双基”练习。新课程实施加以来,很多教师淡化了“双基”训练。事实上,每节课都设计一些视唱练耳和发声练习,循序渐进,会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的。

  (5)充分利用班级音乐骨干,和学困生结对子,组成“一帮一,一对一,共进步。”的帮扶小组。

  (6)鼓励音乐学困生积极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自我参与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四、研究成效分析

  我紧密依据既定的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教师方面

  (1)作为实验教师,我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我再一次深深地领悟学习并运用了音乐新课程理念。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中,坚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吸新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鼓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开展整合课题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我都能够从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内容平台。通过上好每一节研究课,自己的发掘、整合,使整堂课丰富多彩,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

  2、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同时,学生还利用课中学到的形式,在学校的艺术节和英语节中,用音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的小学生见多识广,在教学中,首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的学习方式,尽量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文字资料,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讨论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我们相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有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一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最终取得丰硕成果。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6

  人类是群居生物,每个人都免不了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一个人可以没有什么工作技巧,但却不能不会交际,而人际交往技巧往往体现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良好的小学口语教育会给孩子将来与他人的交流技巧打下基础,因此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加强此方面的工作,从小培养出孩子的交际能力,这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在以后孩子们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后这些技巧都会成为他们的敲门砖。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1、我国国情的需求:

  我国人才市场目前处于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许多家庭和学校大多都只注重将学生的理论课成绩提高却忽略了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许多求职者在面临求职或者已经在职的工作者往往有着大量的专业知识却无法表述出来,从而无法创造自己该有的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培养与思想教育工作。

  2、日常生活的需求:

  人们互相表述信息用的方式大多是用说话来实现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免不了要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而与他人的交流成功与否决定了我们的人际交往圈的大小,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这方面的培养可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决策。

  3、从国外的口语教学科学地看待口语训练:

  在英美德等西方国家都对自己国家的学生口语水平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视,各国母语教学的重点工作都逐步加重了口语训练的比例,比如:

  在美国的一些心理生理专家曾搜集了大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了人类脑部管理预言天赋的部分是在左脑,左脑同时也管理着逻辑能力,并且一般人们都不会在小时候注重此方面的发展,因此左脑的发展是满于右脑的,在高效提高孩子口语水平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并制定左脑开发工作,脑部发育一般在小学阶段是最快的。

  神经学家也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够稳定地说出话时就开始完善自己的独特语法库,而这个完善的过程大多都在十年左右,在孩子十岁前后是口语发展的最佳阶段。低年级的某些口语教育很可能决定孩子一生中对语法的理解。

  二、口语技巧的训练

  1、日常生活中的练习:

  孩子在完善自己的语法库的时候借鉴的经验大多来自于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比如父母朋友和老师等,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比如给孩子讲一些童话故事,然后和孩子一起念,教他们应该怎么正确地念出每一句话,然后再由童话故事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如果孩子的某句话说错了也要及时纠正过来,并且在隔一段时间后继续问这一句话的念法,直到真正改过来。孩童时期的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也不能经常说方言式口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口语技巧。

  2、教师的积极引导

  (1)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互动内容:口语的训练不仅在国语课可以进行,在所有课中都可以加入互动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开心的心情下更容易学习知识,并且还能在对于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加深对说话技巧的`熟悉度,在无时无刻的练习中真正地理解自己母语的说话技巧。比如:

  在数学课上老师教同学们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叫起来朗读题目,然后逐字分析其中的已知条件,而数学题目中有许多条件是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让学生自行揣摩的,因此数学老师也是非常需要教导学生学习口语知识的,例如在:“( )除以6=20……( )这个算式中要使得余数最大,被除数是( )?余数是( )”这道算术题中为什么问的是被除数而不是除数,应该如何从题目中提取正确的信息,省略不必要的多余条件,还有各种词汇的理解都需要口语训练的加强才可以让学生理解。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口语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不仅是指说话的技巧,还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个多元化的交流过程,尤其汉语博大精深,在说一句话的时候还可能隐含了许多隐性含义,因此在我国的口语训练中应该包含语言、心理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比如:

  《小苗与大叔的对话》一文,其中有许多口语对话都可以仔细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给学生们讲解,比如季羡林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以及“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这两句时候为什么会笑,还有苗苗在采访的过程中问季羡林的问题的顺序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具体是什么?如果更改的话整个采访的过程会不会有什么变化等等问题。从对这些文章的分析来解析人物心理,从而真正让孩子们掌握口语技巧,达到正确的、高效的口语训练效果。

  3、孩子本身的性格:

  语言的训练从来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汉语这样博大精深的语言,更是晦涩难懂其中的含义,这就需要学习者十年如一日的练习,语言的学习并非需要什么天赋,而是积累的过程,而练习的程度往往决定于孩子与他人的交流,如果孩子性格开朗,可以多与他人交流就可以达到训练的效果,但如果孩子是个性格内向的人,那么可能一天也跟别人没说几句话,进而口语水平低下,从而一开口就闹笑话然后更加不敢开口,这样将会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家长与教师应该在孩子生活中积极引导他们主动自主地与他人交流从而达到训练口语和开朗性格的双重效果。

  口语教学作为小学阶段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其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言水平的提高,因为语言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语言是历史前辈传承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因此口语能力的提升也是对自己国家的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所以口语的推广也是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承载了巨大的责任,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口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好应有的监督工作,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训练,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做好口语交际的学习工作,学生们将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7

  一、课题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而谈到作文教学,教师则常忧心忡忡。前辈教师叹息说,没想到现在的学生竟然不喜欢写作;作家则说,没想到现在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如此难看……

  既然叫“作文教学”,学生作文写不好,教师难辞其咎。事实是,很多写作者自述,能把文章写好,往往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多读书,自己悟出来的,练出来的。教师只能适当地指导大概写法,更多的是要靠学生体悟、实践。但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我们必须了解作文教学的现状,多方面寻找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他们的阅读量很小,写作基础较差;其次是应试作文模式过早地影响了正常的写作教学,使他们的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其三是课堂写作缺乏有效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把写作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水平往往优于作文的水平,原因在于习作就是一种创新,比起单纯掌握语文知识难得多,而我们又往往忽略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技巧和创新能力,因此如果不对作文教学进行创新的研究,理论上作一个整体的、序列的和系统性的探索并加以实践,就难以进一步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创新水平和学生的习作水平。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确立了《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要探索和总结新课改的形式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在新课标下,如何促进作文创作过程的优化及如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努力创设学生作文创作的环境,从而形成一些小学作文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结构。本课题要对如何促进课堂教学优化的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要充分发挥学生生活经历的优势,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高教学效果进行研究,特别要对作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历以及学生的个性体验等要素的整合方法进行研究。

  三、界定关键词。

  新思路:是指打破传统的“课程观”“教材观”和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用素质教育核心理念为指导,遵循新课程、新教材特点与规律,以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作文教学的新思想、新办法。

  四、文献综述。

  当今21世纪的语文课堂,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始终不变,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投入的研究精力日益增加。《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都将习作教学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们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出了多种作文教学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五、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对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典型学习指导经验和研究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寻找内在规律。

  2、调查研究法:直接深入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等形式总结提炼相关材料。

  3、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对各子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根据课题的要求有所取舍,从而得出结论性的见解。

  4、综合研究法:即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一)从“传统说教”到多元模式,改变作文课堂教学方法。

  (二)从“单一训练”到读写结合,明确阅读教学重点。

  (三)从关注素材积累,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从单纯描述到入情入境,提倡张扬个性文风。

  (五)从重“批”轻改到重改轻“批”,扬自主创新的习作信心。

  七、课题组成员及管理网络。

  为了保障本课题正常有效的开展研究工作,我制定了完善的课题领导管理网络。

  课题组组长:何存利

  副组长:赵江田

  组员:丁全民、程欣欣、田西航。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

  周至县终南镇东大坚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九、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xx.10—20xx.11)

  制订课题实施计划,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着手开展研究。

  2、实施阶段:(20xx.12—20xx.8)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实验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实验等探索课题目标的实施、深入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累过程性资料,并定期小结。

  3、总结阶段:(20xx.9—20xx.10)

  通过文献、实验等研究,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结题报告。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8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的教学研究情况,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扎扎实实地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我们一行八人于3月5日至4日对所有乡镇中心小学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指导,现简要报道如下。

  一、基本信息

  本次教学检查指导调查共8所学校,分别是xx镇中心小学和xx乡中心小学。我参加了三次讲座,对讲座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布置作业、批改等进行了全覆盖的调查和指导。在各个学校,我都是单独和老师交流,和学生互动,参加集体讨论。

  二、结果

  一般来说,所有的教师都能体现出一定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

  三、主要问题

  1,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虽然现在农村小学条件不错,配备了一些多媒体视听设备,但是课堂教学利用率不高。大多数教师基本上只用录音机、磁带、卡片进行课堂教学,有的甚至录音机不进课堂,给学生没有直接的体验,浪费教学资源。

  2.教学理念还是不够

  虽然教师学历不低,但大多是新人,教学经验不足。有些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有效备课(准备课程标准,准备教材,准备学生,准备教学方法,准备资源整合,努力准备深入的教材,准备学生透彻,准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准备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虽然课堂教学中有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但大多是形式上的.,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也就是说,教材还在教,而不是在用教材。

  3.课堂教学效率差

  通过听课发现,很多英语老师仍然采用一粉笔一张嘴一黑板一节课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但是我们有些老师上课还是说的多,让学生练的少,课堂气氛沉闷。本次调查的课后抽查结果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9

  一、课例研修背景

  本人参加工作也有好几年了,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师把文本分析得再细,再清楚,练习题还是有学生不会写;还有的学生即便会说了,可是写在作业本上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情形。有时,同样的回答,你换一种说法,有不少学生又不会了。同样的主题文章,换一篇来练习,不少学生又不会了,教师还得重新解析文本内涵。所以平时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时,似乎总有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否则学生做出的题不尽如意。针对这种现象,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制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课例研修计划

  第一步:每位老师用自己常规的方法上一堂阅读课。(在上课之前,要集体说课、备课,大家一致通过具有可行性,该老师方可上课)。

  第二步:每上完一节课,大家一起评议这节课,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有哪些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哪些方法有待讨论,哪些方法运用不妥当等。教研组长把每位教师的发言及时记录下来,再整理成资料保存下来。

  第三步: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上完课了之后,组长把所有可取的方法进行汇总,然后集体备一堂阅读课,把这些好方法备进去,最后由一位大家公认的课讲得精彩的老师,再进行试讲,看看教学效果如何。

  三、课例研修来源:

  来自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21课《詹天佑》。

  四、课例研修过程

  第一步:每位老师根据自己所教年级不同制定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我教六年级语文,所以,我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涵咏能力;二是学习阅读的方法;三是提高理解文本内涵的能力。

  第二步:我以本学期的课文为内容,确定一篇文章作为公开课来解析。我选的是《詹天佑》。

  第三步:我认真钻研教材,多方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查阅其他优秀的教案设计及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如下教案:

  詹天佑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竣工、隧道、勘测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詹天佑像

  “人”字形的线路图

  师生共同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和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指名说)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互相补充,扩大知识面。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说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些印象,那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他。(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并及时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生找到句子标注下来并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第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受到帝国主义国家地阻挠、要挟。詹天佑顶住压力,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遭到帝国主义的嘲笑。

  6、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地方。

  指名说。学生谈感受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7、细读了这些句子,此时,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什么?

  8、带着自己独有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二、三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识记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二、三自然段中自己感受深的部分。

  2.听写词语

  勘测、坠落、要挟、轻蔑、竣工、开凿、隧道、庸俗、阻挠、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二、细读四──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

  1.默读这三个段的重点句,想想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和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引导:我们可把这些句子分为两部分,一是修路遇到的困难,二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言、行、想法。请同学们抓住这两个部分体会。

  2.小组派代表汇报

  (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塞外环境恶劣,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而詹天佑……,体会到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志气的爱国之心。)

  (在开凿隧道的时候,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又采用了中部凿井法。用看线路图或画示意图的方式理解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和中部凿井法,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用演示方法体会“人”字形线路的巧妙、设计的大胆,让我们感悟到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从以上的句子和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小结:爱国主义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新设计是他杰出才能的体现。詹天佑不愧是(齐答)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自主感情朗诵重点句想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4、交流这部分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试着背一背。

  三、教师总结

  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有利地回击。请试想帝国主义国家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指名说)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很久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答)詹天佑)。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关于中华爱国儿女的故事。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詹天佑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青龙桥线路杰出爱国

  第四步: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再进行讨论。那就是如何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准确地理解文章,对课后阅读题能较快地理解。

  三、课例问题讨论

  观点一:文章至少看两至三遍。第一遍:看大概内容;第二遍带着问题看,适当地勾画、标注;第三遍看重点句子和段落。

  观点二:将各种文章进行归类,针对阅读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让学生一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应该把握哪些内容来回答。

  四、课例研修结果

  1、通过课例研修研究,我们组的教师一致认为,现在阅读教学要把握住两大任务:

  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写这篇文章时所用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试着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书面语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2、将各种阅读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例如: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埋下伏笔,做铺垫(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起下文,总结概括;

  2)、文中:承上启下,自然过渡;总起句;概括性的句子;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3)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使内容更具体;

  2)、排比:增强语气,强调突出;

  3)、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4)、对比:强调、突出

  3、我们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些过程中培养能力。我们要允许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勇于开拓创新。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10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上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堂上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与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不同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本人认为课堂评价应做到以下四点:

  1、评价的语言要丰富

  课堂评价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经常欲说又罢;而有的学生所用的语言显得比较单

  一、乏味。为了丰富评价语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如:我想为某同学或老师做一点补充,我可不可以为某同学或老师提一点建议,我非常赞成欣赏某同学或老师的想法,我对某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就能流畅、自然地反映各自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评价顺利进行。

  2、评价的形式要多样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改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模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认识自我。评价的方式除了最普遍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外,本人认为,还可以有(1)小组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

  (3)对评价的再评价等。

  3、评价的内容要全面

  传统的教育单从知识、分数来评价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后,需要知识、能力、情感、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从单一评价学生结果,拓宽评价的内容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内容应从(1)知识评价;

  (2)能力评价;

  (3)过程评价;

  (4)非智力心理因素的评价等四方面来进行。

  4、评价的对象要明确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为学生服务。评价的对象也应以学生为主。当然,教师评价学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应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同学评出优点,评出不足,评出建议,评出希望。同时,本人认为课堂上只评价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评教师、评课本。但,在小学生的眼里,教师是法官,是裁判,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课本更是他们心中的神圣,不可侵犯。因此,还不仅需要极好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需要极大的勇气。但这种评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更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评价时,要注意以正确观念为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以激励向上为评价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为数学活动注入更好的活力。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 作者: 赵党国

  武功县小村镇水渠中心小学

  赵党国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也可以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评价?怎样才能使课堂评价更加有效?笔者拟从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四个结合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他们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从而牢固的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懂得辩析,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所谓教师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判断,并正确地分析,同时用言语或动作表达出来。如在教学《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当我让学生试归纳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时,我发现学困生郑航道也举了手。于是,我立刻说:“航道同学这节课非常认真听课,也积极举手。”之后,整节课我看到郑航道满怀信心的样子,其他同学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而学生评价是多渠道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自己参与评价他人评价这一方式总是很感兴趣,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更明确了评价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参评,使他们真正能信服那些好的,优秀的同学,同时真心地愿意向他们学习,争取做到更好。也可以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充分地认识自我,从而促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尊心和特长得到最有效的张扬。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自评发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自觉地加以克服。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这样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亲和力,而且也体现了课堂上真正的'民主性。

  二、及时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

  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教师要及时的把肯定的评价送给他;如果发言是错误的,或者有欠缺,那教师又如何处理呢?学生之间在发展上存在个性差异,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不全面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根据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适当给予点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这就是延缓评价的作用。

  及时评价,能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而延缓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应灵活把握课堂中的时机,进行及时评价或延缓评价。如在上“利息”一课时,当我讲完储蓄的意义后,有一位平常乱花钱的学生说:“以后我要节约用钱,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到银行里。”他的回答感动了全体同学,而我也捕捉了这个闪光点,及时作出了评价。又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动手度量书本、课桌等实物,知道了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实物的周长。师问:“如果说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宽会求周长吗?” 生1:我会,把四条边相加。

  生2:太麻烦了,把两条长加两条宽。生3:我是把长加宽乘2。师(指图)说:长+宽×2,请观察,(学生们马上发现错了)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4:从图上观察生3只求了三条边。三条边不是周长。缺了一条。应该长乘2,宽也乘2,再相加,才是周长。

  (这时生3也发现自己少算了一条边,也举手找出自己的错因)生3:还可以先求长加宽的和,再乘2。教师于是赞许地点点头:“你善于观察,勇于改正错误,最后又找出一种好的求周长的方法,你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这样的评价,给了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品尝到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两种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快乐乐地学习。

  三、激励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

  激励性评价可以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肯定,如某个学生发现的结论正确甚至很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完整。教师评价:“某某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说得真精彩!”也可以是对进步的激励,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计算最粗心的学生板演正确了,学困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称赞之处,努力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激励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培养,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那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就只需要表扬和激励,对于出现的问题也用激励去粉饰呢?这当然不行。过度的赞美、激励会让学生盲目自大,从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经不起挫折,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所以在课堂中针对个体差异,给学生适当的批评和建议,既能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评价,又可为批评和建议后的激励性评价打下基础。其实,教师的教学和语言艺术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建议而又受到了鼓励。

  四、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

  智力是指学生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在数学学习方面外化的产物是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有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对于智力活动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智力活动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或解决,是智力因素的直接反映,教师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仅作出智力性评价,而忽视其取得成果背后的非智力因素,那就无法获得更好的导向作用。两种评价的有效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总之,课堂评价的方式方法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学生学习更加有信心、有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成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究竟需要怎样的评价?什么样的评价语言才是最有效的呢?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能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认识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之前,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显现,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课堂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 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这样的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让课堂上做到“四个有”:有疑问:在课堂口头评价时,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有惊叹:善于释解学生心中的迷惘,产生惊叹,表达喜悦,在惊叹中评价。有笑声:课堂上应该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有争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中评价。

  二、把握激励时机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的动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三、多角度评价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总之,我认为教师只有把握好对数学课堂的评价,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下面谈一下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之一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主体之一,是否将自己融于数学活动之中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真心投入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应体现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真心融入到教学之中,而不能将自己看成一个指挥者,操纵者。教师是否真心投入到教学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1)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

  (2)是否将自己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

  (3)对学生课堂上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决策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教学效果。目前提倡激励性评价,但课堂上老师如何把握呢?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激励性评价不等于一味的表扬。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提出了多鼓励,慎表扬,少批评的评价机制。

  课堂上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要掌握评价的时机

  课堂上动不动就“你真好你真棒!”,时间长了,学生恐怕不知道查找自己的不足,一味的沉浸在“真好真棒” 之中,产生自满心理。还有,我们常看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完后,老师笑容满面的说:“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一节课下来,学生脸上、身上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星星。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时机,把“真好真棒”送给那些语言、行为确实出众的学生,把“智慧星”送给那些思维与众不同的学生,激励学生向他学习。

  (2)要珍视评价奖品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节公开课。整节课无论从学生的活动还是老师的组织,几乎是完美无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非常到位,学生也非常珍视自己得到的奖励,下课了,学生还在欣赏自己得小星星,因为这是自己智慧换来的。老师也沉浸在成功之中,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把剩下的小星星顺手扔到了垃圾桶之中。于是有几个课上没有得到小星星的同学争着去抢。这时,欣赏自己小星星的同学被争吵声打断了自己的甜蜜的回忆,呆呆地看着正抢的场面。这样的评价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呢?这样的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呢?一颗小星星在老师眼里也许是没用的,但在学生眼里,它是无比的珍贵。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应把一颗颗小星星看作是一颗颗珍贵的心。

  (3)要给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

  无论是教师语言上的激励,还是给学生奖励性的标志,都要给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课堂上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为了活跃气氛,开展小组竞赛或是夺红旗的活动,回答正确的小组会得到一面小红旗。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可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往往然后指定小组回答,到最后每个小组得到的红旗正好相等。自认为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提出之后,全班的小手都举了起来,课老师只能叫一个学生回答,回答完之后又是“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得到小星星的学生沾沾自喜,其他学生却噘起了嘴。闹的课堂上乱哄哄的,但不是为了讨论学习内容,而是为了得到小星星。所以,既然小星星对学生是无比的珍贵,老师在课堂上就应给学生均等的机会。

  (4)要讲信用

  以往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拿一些铅笔、本子之类的作为奖品。可到上完课之后又将这些奖品收回,学生闹了一场空欢喜。恐怕下一次再给这个班学生上课学生的热情就没这么高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讲信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课堂上还是少用奖品评价,多一些赞许的目光,多一些鼓励的话语。

  3、调控课堂能力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新的课堂,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秩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观察

  (1)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2)能否调控课堂局面

  (3)能否对课堂突发问题作出合理的处理

  二、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之二

  课堂上,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老师的行为表现。学生,作为课堂重要的行为主体不容我们忽视,只有关注学生的表现,才能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否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

  兴趣不仅仅指学生对课堂感到有趣,而应是充满探究的欲望。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上,除了看学生满怀兴趣的想学,还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果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一个问题大声的争论,甚至面红耳赤都是正常的。这样的课堂即使乱一些,那是一种有秩序的乱,是一种有价值的乱。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3、对自己的学习是否负有责任(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

  三、师生互动――课堂行为主体的交融

  1、课堂气氛是否融洽。

  2、课堂是否活而有序。

  从师生活动中得以体现。

  四、课堂效果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的作用结果

  1、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生掌握了那些学习方法。

  3、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

  4、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是否增强。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1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教”为主、以“考”为主。

  文章被异化为考试升学的“敲门砖”,偏重写作理论的讲授,忽视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创新表达,忽视学生自主写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顾从考试出发照本宣科、按纲施教,而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学生鲜活的体验拒之门外;只顾操练“文字编织术”,而把陶冶学生心灵的宗旨列在教学目标之外;只顾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求“稳妥”、求“保险”,而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育宗旨置于脑后。一言以蔽之,“作文”与“做人”被割裂开来,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失落。许多学生在“八股文”式的训练中呻吟,作文充斥着假话、套话、空话和废话。这种作文教学模式还造成了不少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如惧怕心理——视作文为畏途,平时说话很流利的学生一写作文就“大脑短路,笔头卡壳”;应付心理——缺乏兴趣、热情,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训练任务,敷衍成篇;速成心理——希望借助各类写作辅导书,寻找“速成”的捷径。更为可怕的是,许多学生变得对生活麻木、思想浅薄、认识偏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心动”、对自己的思考和体验不会“笔动”,对美德善行更不想去“行动”。作文教学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病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已经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教学模式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为目标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名目繁多的语文课题实验中,省教研室张伟忠老师主持的“初中语文以学为主教学改革实验”,是一个与新课标、新形势完全吻合的全新课题,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20xx年我们承担该课题的子课题——“‘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想借“以学为主”这一课题研究,深入探讨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促进我县初中语文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课题实验的目的及指导思想。

  本课题属于学科教学实验研究,侧重于实践应用。旨在树立“大语文”作文教学观,探索一条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的途径。课题实验积极体现语文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新理念,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建立起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科学民主的评价机制和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生活。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开阔视野,丰富体验,陶冶情感,磨砺思维,历练能力,全面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作文与做人一起进步。

  三、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

  (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处理好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五)广泛开发、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六)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本。

  课题的研究、实验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说,本课题以当前的课程改革为背景,结合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和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有效做法,有极强的理论包容性和丰厚的学术内涵,是一个开放性、生成性的课题。从实践上说,本课题的着力点放在教学实践上,操作性强,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课题实验和研究,可以进一步转变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改革落后的教学和评价模式,带动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周密的实验计划,积极发动学生,提高学生参与、配合改革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一些确有成效的经验积极推广,组织全县初中语文教师观摩研讨。及时将实验体会形成文字材料,向报刊投寄,并参与论文交流和评选,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接受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修订实验计划和内容。

  六、课题的具体实施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目标。

  “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其教学目标应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具体说来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多元性。“以学为主”作文教学目标包括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文情感的张扬三方面内容。我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教学目标,确立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维目标,让学生既学作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内驱性。“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提倡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写作的内驱力,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最终达到“我会写”。

  3、选择性。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以学为主”作文教学避免了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个体差异的一刀切的做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等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特点灵活地制订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4、开放性。“以学为主”作文教学强调写作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教学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5、发展性。写作教学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增加新内容,如随着人才推向市场,求职信、自荐信等应用文文体的写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应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另外要重视教学手段的更新,积极运用新的教育技术。

  (二)、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积累,丰富写作储备。

  学生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勉强去写,往往也是随意编造,敷衍成篇。因此,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加强自主体验和积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1、自主阅读,以读促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可以领略前人磨练成熟的思想作风和符合规律的思维方法,能够学习到前人来自生活的经过加工的语言精华和纯熟的富有成效的表达技巧。袁枚说:“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元代程端礼也说:“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因此,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丰富学生素材储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越广泛越好。我们还注意加强阅读指导,如怎样选择读物、怎样读懂文章内容、怎样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怎样提高读书速度等。进行读书指导,不仅要讲道理,而且要教一些具体方法。如要求他们认真看准字词句段,做到边读边想,细心体会字句的意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等;可以引导他们先通篇粗读,后重点细读、不大理解的要反复读、反复想;可以辅导他们先了解文章大意,后体会文章中心等。并教育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

  2、开放课堂,走进生活。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因此,我们带领学生到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感受、体验,如组织春游,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组织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让他们领略美妙的自然,感受火热的生活,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鲜活的素材和写作的灵感。

  (三)、开放写作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

  1、开放写作内容,引入生活活水。“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强调写作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教学中,我们开放作文的内容主题,保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不说空话、套话,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既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像。

  2、开放写作形式,鼓励创新表达。如果把各种鲜活的思想和内容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必然带来思想的僵化、天性的压抑、个性的湮没。“以学为主”作文教学强调开放习作形式,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记叙、议论、抒情或综合等表达方法和诗歌、剧本、广告词等体裁,让他们自由展示个性。如我们进行了“活动作文”教学,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情感的过程。如“信息技术作文”,即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交互、集成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开展作文教学。其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优美的习作氛围,努力营造唤起学生作文意识的良好氛围;其二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其三可以虚拟现实的环境,多媒体可以精确、生动而安全地虚拟一些事物、现象、情景,让学生获得真切体验。此外,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练笔、想像式练笔、改写缩写式练笔、感受式练笔等形式的训练,使他们养成善于动笔的好习惯,学生基本上做到了精彩的文章读了写,优秀的影视观后写,生动的叙述听了写,感人的事件见了写。

  (四)、实行多元化评改,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的评价机制强调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的开放,彻底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和讲评教师唱“独角戏”的做法。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使评价更加全面、公正。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多做正面引导。评价时,还要有育人观念,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1、实行多元化评改。

  ①自我评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在修改过程中授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②合作评改。学生有了自评自改的基础,我们还引导学生互评互改。采用自找伙伴互相评改,按相同内容或按相同表达形式为小组互相评改,要求学生在评改时写下修改意见,在虚心地汲取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大到全篇布局、思想认识的问题,小到一个词、一个符号。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角色不断转换,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③集体评改。评改的重点是“二类文”,这些文章基本成功但在某些方面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将这些作文印发给学生,集体进行“病文会诊”,让学生做“大夫”,集体诊断治疗。学生在评改中加深了对写作要求的感性认识,比起老师“空对空”的大而化之的传统讲评,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际收获。

  ④家长评改。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请家长评改孩子的作文,有利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可以形成教育的合力。特别是有些写家庭生活的文章,家长比老师更有发言权。

  2、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们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让成功激励成功”。

  ①编写作文集。笔者认为让学生汇编自己及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加上家长或老师写的序言,不仅能够展示每位学生的才华,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加写作活动。

  ②向各级刊物投稿。为鼓励学生投稿,老师可专门印发省内外小学生报刊、杂志的邮编、地址,供学生选择,使投稿有针对性。学生作品一旦发表,应立即向学生表示祝贺,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积极地做出行动。

  ③开辟习作发表园地。在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习作园地,并在一旁附有师生的小评议。

  七、实验的成果开展课题实验三年多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作品质和写作习惯。“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把学生放在写作的主体位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作文由“怕”变成了“爱”,学生逐渐想写、敢写、乐写、善写。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改善,养成了认真观察、广泛阅读、积极思考、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2、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大提高。学生能熟练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情感、表达认识。三年来,学生发表和获奖文章达110多篇,成立了“青未了”“雏鹰”文学社,在全县统一调研考试和中考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3、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强调写作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把写作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逐渐学会深刻、辨证地认识事物,同时,学生在实践、感悟和习作中得到情感的熏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本课题的开展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学和教研的能力。课题组成员乐于实践、勤于反思,三年来,上作文公开课12节,撰写论文50余篇,发表30余篇。苗贵旭、李梅英老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我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总之,“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让学生回归到写作的主人位置上来,给了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和张扬个性的环境,学生逐渐学会以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丰富多彩的现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大千世界和百味人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思考,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历练和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步走向抒发真情、张扬个性的写作之路,取得了“作文”与“做人”的同步发展。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12

  一、研究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改革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势在必行。让学生在单学科中学到多学科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大改革措施之一。怎样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教学,是我们一线音乐老师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国家教育部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的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二、概念的界定

  音乐综合活动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是以音乐为主线、结合多学科知识,综合而成。学生在音乐课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但学习音乐(以学习音乐为主要目的),同时还应兼学到其它知识。以这样的形式而进行的音乐课才是音乐综合实践课。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的“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化发展。它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姿态挤身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行列中。音乐综合活动实践课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三、理论假设

  1、实践证明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接受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势态。

  2、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固有的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

  3、从学生的心理学角度看,综合活动实践课中存在的“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各学科或同艺术类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四、研究目的

  1、确立起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摒弃传统的音乐教学片面地追求音乐的“双基”教学,实现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的以“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的音乐教育价值。

  2、尊重了学生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方法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3、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训练,对学生进行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内容

  1、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把音乐与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3、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或与音乐教学有关的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4、把音乐课堂教学有意识地与音乐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实验研究法:所开设的实验班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同时喑设对比班。

  3、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运用,并结合本研究加以创新。

  4、经验总结法:依据研究目的,把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总结提高,最后上升为理论.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13

  “陶笛”是我国民族乐器的一种,历史悠久,价格便宜,便携轻巧、方便易学,又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用“陶笛”来辅助音乐课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音乐课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必须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提高学生“视唱”即读谱、识谱、唱谱的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音乐表现力。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课学习要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具备识谱、演唱等基本知识,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

  (二)结合目前我省实施的“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二项体育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音乐课中关于读谱视唱训练的必要性:视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科之一,属于识谱技能训练,能够调动学生独立运用视觉、听觉、感觉进行积极思维活动。通过视唱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高新一小,在全校开展“陶笛”进课堂活动,教研室艺体教研员组织高新一小音乐组教师,以此项音乐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陶笛”辅助音乐教学对学生视唱能力和音乐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用“陶笛”辅助音乐课教学:1.增进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提高学生音乐课的学习兴趣;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提高学生视唱水平,能够唱好旋律的音高、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3.提高学生在节奏、音准、识谱、歌唱和乐器表演方面综合的音乐表现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1.研究“陶笛”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堂参与率,把全体学生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2.根据新课程标准。通过“陶笛”辅助音乐课教学,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方案,把视唱教学融入音乐课堂,促使学生视唱能力显著提高。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座谈交流、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数据分析。

  2.行动研究法。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在相应年级暗设对比班;组织课堂实践,通过音乐视听实践帮助学生提高视唱水平;课题参研教师指导实验学校学生,在课堂应用“陶笛”帮助识谱、唱谱。

  (四)研究步骤

  1.研究措施。1)确定课题组成员,围绕实验,组织音乐教改活动。2)采取实践→学习→总结→实践→再总结的研究实践过程。3)认真做好与课题相关的教研工作,完成各阶段总结。

  2.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提出研究设想,规划时间和具体步骤,制定研究方案。2)实验阶段:①分解任务,实施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阶段实施目标、组织研讨活动。②全面实施,召开开题会、阶段总结、研究探讨、分析论证。3)总结阶段:完成结题作品,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及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音乐课堂“陶笛”辅助视唱练习常态化的突破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借助“陶笛”注重视唱体验,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发挥其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喜欢音乐。

  (二)小学生对视唱练习的兴趣显著增强。音乐基础知识增加、视唱技能进一步提高

  课堂观察:通过历时一年的小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高新一小、高新三小的学生在小乐器“陶笛”的辅助下识谱能力大幅度提高。在音乐课堂观察中发现能识谱、会唱谱的学生达到90%以上,这是课题研究的可喜成果,令人欣慰。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如的使用“陶笛”来吹奏课本歌曲,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流利的演唱歌谱,两所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和视唱兴趣显著增强。

  (三)通过梳理总结形成“‘陶笛’辅助音乐教学提高小学生视唱能力的研究”的报告文集

  1.课题实验的调查表两册(教师、学生各一)。在两所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将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后梳理成册。数据显示:教师对“陶笛”辅助教学的认可度达到95%;学生对陶笛的喜爱程度达到99%(其中有个别信息不清的问卷按照统计);陶笛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

  2.各类过程性资料及报告(课堂观察报告、实验报告)。几位参研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遴选出共二十份,集结成册。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陶笛”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使用办法;突出了学生识谱的教学策略;突出了课堂教学的反思,反思中重点总结“陶笛”辅助下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

  3.编辑了课堂教学案例图文集。包含课堂教学实录、艺术实践实况的视频、学生在陶笛的辅助下演唱歌谱表演活动的照片。有“陶笛”辅助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学生识谱、唱谱的实践活动和表演小视频,将其刻录成光盘,作为研究资料;活动资料的影像照片集。

  4.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编写了“十课”小学生课堂视唱训练的简易教材,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具体资料见附件光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视唱学习能力不强,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的视唱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需提高。

  2.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研究能力很有限,知识体系概念方法模糊不清,需要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二)改进设想

  1.继续采取多种多样的小乐器进课堂来激发学生对视唱学习的兴趣,通过长期坚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加强对课题实验教师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的能力,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对视唱的学习。

  总之,通过近一年的认真研究,课题组成员深刻认识到:学校音乐教学探索之路还很长,我们要做研究型、学者型的音乐教师。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深化活化,继续积累研究材料并进行量化分析,让“陶笛”“竖笛”“小木琴”等更多的小乐器进课堂辅助教学,提高学生视唱能力,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总结。课题组将在引领区域音乐教学研究,尝试推广成果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资料。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14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具体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是卓有成效的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⒈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⒉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⒊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⒋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五、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本课题实验者都是一线教师,大部分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⒈教育专家的引领,我们将聘请特级教师王文丽为研究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⒉课题组在区教科培的指导下,对课题进行科学管理,采用竞争机制,调动实验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⒊利用“名优教师”的“教育论坛”、“教育博客”及“课题组QQ群”这三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小组成员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8月)

  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陈琼

  副组长:江华 滕莹

  成员:黄青春 陈玉文 胡迎春 刘晓芳

  ⒉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课题组成员实行层层负责制。根据低、中、高年段研究内容的侧重设立子课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备课组长担任子课题组长,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实施组长负责制。

  ⒊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研讨教研活动内容,交流实验情况。

  (2)通过博客等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3)结合“五段式”开展研究活动,加强子课题组间的交流。

  ⒋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参研人员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15

  (一)课题的提出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每当学生升入初一后,老师和家长都会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有些同学进入初中后,简直判若两人。在小学他们作文写得很好,记事清楚、完整,层次还分明,经常获得老师的赞誉;可到了初中,他们却感觉无从下笔,写作丝毫没有进步,有的甚至还退步。经过仔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小学作文教学不衔接,导致学生写作学习困难、教师教学艰涩,致使整个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棘手问题。

  怎样指导学生的作文由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呢?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要实现教学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早在1998年中共中央就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语文学科以它独有的方式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作文先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开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文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根据系统论观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是一个整体,小学、初中阶段是作文教学的基础阶段,将小学高年级及初中作文教学结合,始终坚持从作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各教学要素、各教学环节组合的方式,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协调处理好两者的衔接,使作文教学过程处于良好、有效、有体系的运行状态,最终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协调的、连续的发展

  3、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给学生足够的表现自我的空间,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4、教学最优化理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教学中的分层评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我们知道,作文与生活紧相连,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活动的“平台”,在课内外和校内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延伸作文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作文活动,引导学生从热爱作文活动中“暗渡陈仓”,从而巧妙地让学生热爱作文,逐步提高个性化作文能力。

  (2)开放性原则。在教学观念上,要紧密联系生活,在教学内容上以现行教材为载体,但又不局限于现行教材,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在教学模式上,不固守一种单一的模式,力求用多样化的作文教学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发现新途径。

  (3)分类指导与全体参与原则: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分类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引导每一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都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中小学作文衔接过渡。

  (4)求实性原则。我们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实验,探索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普遍规律,追求最佳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效果。

  (5)开放性原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广泛吸收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广泛团结有志于教学实验与改革的同仁,求同存异,共同切磋探讨。使课题研究呈现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四)研究目标及方法

  目前,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此,探讨出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使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时少走弯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差异。

  2、探讨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空白处,寻求突破口。

  3、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时间安排、学习方法、习惯对语文能力的影响。

  4、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脱节的主要心理因素,找出与学生心理对话的途径,在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上寻求接轨点。

  5、探讨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途径、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中小学作文教学方式、内容,作文模式及现状。

  2.实验法主要是对制定的方案开展实验。

  3.统计法主要是统计学生的作文成绩和课题研究资料。把大量的、零散的样本数据,经过统计处理,分析变化规律。

  4.追踪法主要是记录实验班中每一个学生的阶段作文测验成绩,归纳正确的实验结论。

  (五)实施步骤

  了解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探索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衔接。

  第一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实验准备阶段

  确定实验对象,组成课题组;查找相关资料,学习心理学、写作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搞好学情调查,主要了解初中及小学高年级段作文教学现状;编拟实验方案。

  (1)教师理论准备:学习新课标理论,把中小学作文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进行比较,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分析学情,采取时适时教学方法。

  (2)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

  (3)做好学情抽样调查,了解初中及小学高年级段作文教学现状,编写调查报告,并以此为依据,编拟好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实验初级阶段

  形成研究网络,初步形成教研常态模式;组织学习,开展活动;写好实验教案,搞好实验研究;收集试验优秀作文等。

  (1)加大语文知识的积累量,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初一学生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加难的课文,难免有诸多不适应,小学是记忆诗歌的黄金时期。老师要把住记忆特点--机械记忆,让学生大量背诵古典诗歌、名言警句。二是根据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如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2)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好作文习惯、作文方法的衔接。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作文的方法,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3)展开读写双翼,做好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衔接。读写被称为语文的两翼,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谁的伞自己舍不得用,留给别人。这种作文内容陈旧化、形式模式化,反映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思想的封闭和僵化,学生思维灵性被扼杀。必须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或学技巧,把两者结合得比小学时再紧密些,树立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促进读。

  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是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中学需要巩固好发扬好,使它成为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助推器。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实验中期阶段

  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搞好阶段性总结,针对存在问题,调整实验方案,继续进行实验;收集整理好试验教案,实验总结,实验报告,实验文章,实验作文,竞赛成果等。

  (1)开展实验汇报课,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上阶段成果。

  (2)继续抓好学生作文积累工作,完善“读书报告会”、“观察描写作文训练”模式,并在其它实验班推广。

  (3)开展学生作文竞赛,评选优秀作文,并汇编成册。

  第四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实验验收结题阶段

  举办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撰写试验总结;准备好结题所需各种材料,迎接结题验收。

  (1)举办实验优秀课堂展示活动,评选出两节优质公开课示范推广。

  (2)收集汇总实验材料,并进行筛选整合,汇编成册。

  (3)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分析:

  1、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发现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以下现状:

  (1)作文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师生普遍不够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88.3%的教师认为作文很重要,认为作文不重要的为0;42.3%的老师认为学生写作文的态度是被动的,纯粹为了完成作业。57.2%的学生讨厌作文,61.3%的学生不愿意写作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普遍都认为,作文不像数理化、外语一样,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即使再努力,作文也就70-80分,要想得高分,难上加难。其次是考试分值的安排,作文从属于语文学科,在语文的120分中,作文占据了50分,可谓是是重中之重。其他学科与语文地位相当,作文当然没法比较。第三,作文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语文所涉及的内容众多,作文教学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课文,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精力过多地光顾作文,每周一节作文课就算是很奢侈的,学校也未另行安排作文课。这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作文教学被轻视,作文的重要性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得到大家的认可,致使作文教学成低效教学。

  (2)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不同,造成中小学作文教学脱节。

  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各自根据教材编排的内容教学,没有机会或者根本不会去想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应具有的共性,各行其事,不照顾全局,不统筹兼顾,因而教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方法。从调查结果来看,77.3%的小学生认为教师指导作文方法是反复讲解,辅以范例,一篇文章反复写。67.5%的小学生认为老师重点讲的是语言表达,很少涉及表达技巧;41.9%的中学生认为中学教师指导作文是讲解再写作再讲解再写,51.7%的同学认为老师重点讲表达技巧。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作文训练大多按照命题——审题——立意——选材——起草——誊写——批改——讲评程序进行,教师一般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模仿范例,基本上能写出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完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很少会变通,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背篇范文,交差了事。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依赖性强,导致学生进入初一后,因教师不能再提供范文而不知如何下笔,学生作文水平何谈提高。

  (3)中小学作文教学侧重点不同,评判标准不同,造成中小学作文教学难以衔接。

  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新课标更多关注学生的记叙能力,对表达方式没有具体要求。新课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根据这个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指导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调查结果表明,小学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中,有56.2%注重的是语言表达,40.1%注重结构布局;而中学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中,有40.3%的教师注重语言表达,35.5%的教师注重的是表达技巧。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叙写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条理清晰地、具体、形象、生动地表述出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样的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就能得高分。而中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但语言表达比小学要求更高,更重要的是行文技巧和表达技巧的训练,这对以前没有经过这方面专门训练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为小学作文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写实”这一感性认识上,知道什么就写什么,中学则强调的是“写意”,它涉及了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之类的抽象思维内容,这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因而小学生升入初中,再按小学作文的模式行文,其作品就会被初中教师以“平淡、乏味、毫无文采可言”而判为劣作,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刚进入初中就对作文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造成作文不但没进步,反而还不如小学水平的现象。

  (4)阅读积累的缺失,造成学生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表达,材料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从调查数据来看,只有23.7%的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有57.1%的学生偶尔读读,而19.2%的学生根本不读;有15.6%的学生坚持写日记或读书笔记,66.3%的学生偶尔写写,18.1%的学生根本不写。从这些数据来看,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比较随意,只凭自己的兴趣,没有当做一项学习内容来对待。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引导不到位。阅读的缺失,造成写作材料缺乏,从小学到初中反反复复就是那么几件事,事例陈旧,老套,要写新颖独特的内容,学生就无话可说了,自然就不愿写作了。

  2、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提升对初中及小学高年级段作文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新课标的“大语文观”,作文教学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深刻领会新课标对中小学作文的总体要求和阶段目标,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给作文教学以应有的地位。认清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要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恰当地表达思想情感,不能就作文而作文。学校要保证作文教学时间,为作文教学的提高创造条件。

  (2)加强教师作文教学,探索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教师作文指导水平的高低,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关键。要提高教师的作文专业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的培训,实践经验的操作,可以举办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或研讨活动,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先进设备,进行网上通识培训,将好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推广,以此来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教学研究人员要深入学校,和一线教师一起,根据各学段的不同要求,编写出专门的作文教材,明确作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用以指导实践。

  (3)改变作文指导方式,注意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传授。

  当前作文教学指导,主要是以教师点拨为主,总体上是按照“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模式进行,教师指导时往往以范文为摹本,引导学生如何模仿,更有甚者干脆让学生硬背范文,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机制,这个机制应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的特点,选取切合学生生活的话题,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备,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小学高年级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当时,应将眼光放远一些,适当对学生进行一些表达方式的引导,让学生提前站上高一级台阶,为中学打好基础。中学教师在学生刚入初中时切不可过快地提高要求,应给学生一段磨合的时间,承续小学的教学重点,逐步转移到中学轨道上来。然后才正式介入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表达,循序渐进,日趋提高。切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4)重视阅读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是许多作文成功的经验。现行的学生课本中大量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除了让学生学习文章内容之外,更应当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即要让学生在理解作者“写了什么”的同时,更要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学生在获得阅读体验的同时,又获得了写作知识。当然,光有课本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告诉学生眼光可以放高一些,可以看看名著,还可以阅读一些精美杂志,诸如《读者》,《少年文艺》《意林》之类,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的美文来阅读,只要学生看得懂,就一定会有收获。另外,一味地看书,不做笔记,效果特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摘抄,抄优美语句,抄哲理名言,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还可以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将自己阅读所得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都可以成为今后作文的良好素材。有了这些素材,学生写作犹“如鱼得水”,还愁写不出好文章?

  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由于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引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进行深入探讨,大胆进行实验,所以广大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及精神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实施三年来,学生学习内驱力显著增强,兴趣提高了。学生作文速度、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从学生和家长的反映看,效果喜人,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们自信了、活泼了,友爱了,坚强了。学生再也不会“谈写色变”了,写作积极性的大增,带来了成绩的提高。

  (七)研究结果评估

  通过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通过对中小学作文教学内容、要求、方法、手段的差异的探讨,提高了教师作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有效地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2、作文现状的分析对小学作文教学有借鉴、警示、指导作用,薄弱环节可以及早加强;对中学作文教学有前瞻性,避免中学的重复教学,从而全面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八)实验反思

  1、虽然对课题实验研究的正确理念已进行多次学习,但将正确理念转变为教学的行为,仍存在着差距。

  2、课堂教学是课题实验应该关注的重点。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仍然在一定程度的存在着。

  3、课题实验的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如超前性与统一性;实验性与常规性;指导性与研究性;机械性与灵活性;研究性与发展性;模式化与个性化;试验研究与理论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中学语文》中的《初中作文分层次能力训练的实验研究》20xx.4.3

  《语文新课程标准》

  魏书生《语文教学探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