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九日 山东 古诗 教学设计 九月

管理员

摘要: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忆”、“异”等6个字的读音,会写“逢”、“遥”等8个汉字;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在理解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课前的预习,孩子们习惯性的以生字词为主要目标,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文章,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由于在以前的课文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以及自身的生活常识还不够深,不能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及作者的内在情感,所以让学生体会诗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引领学生品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诗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思亲之情的。

  教学过程

  一、畅谈节日,了解思乡之情。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依次出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传统节日吗在这一天,古时候的人们都会做什么呢?

  (出示重阳节习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

  3.揭诗题,解题意

  师: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维十七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这里有一个生字朋友“忆”,请同学们联系前后词语说说“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因为离家求学,没有和亲人在一起,他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的哪里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注释,了解一下。(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王维的家乡就在那里。)

  再读诗题,注意停顿。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认识王维。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学习生字,初悟思乡情。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

  yì yì féng

  忆 异乡 每逢

  jiā bèi chā

  佳节 倍 插

  (2)、指生认读,说说识字方法。

  (3)、齐读。

  2、写字练习。

  (1)、出示要写的字。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2)、学生观察,说说写字要领。

  异:上面不要写成“己”、“已”字。

  逢、遥、遍: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偏旁都是走之儿,注意要写紧凑。

  (3)、练习写字。指两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位子上一笔一笔认真的写。

  (4)、优秀作业展示。

  3、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写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所思所想,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茱萸”读作“zhū yú”。

  师:他读得怎么样?你愿意读吗?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理解诗意,品味思乡情。

  1、理解前两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却说(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说了两个相同的字——“异”。“异乡”的意思是——他乡;“为异客”的意思是——做他乡的客人。如果我们此时在北京,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北京是——异乡,我们是——异客。

  师:身处他乡的诗人是和很多在一起的吗?不是,而是——独自一人。我们从“独”能够看出来。“独”除了表示诗人只是一个人,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是孤独的。(板书:孤独)想象一下,诗人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孤独?

  师:这种在他乡的孤独的感受被诗人写了下来,叫做——独在异乡为异客。

  (2)、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因为孤独,所以容易思念,尤其是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所以,诗人又说(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板书:思念)是普普通通的想念吗?而是——更加思念、非常思念,我们是从——“倍”字感受到的。

  师:每一个漂泊的人都有着对家乡的回忆,都有着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思念亲人什么呢?

  师:对亲人的思念不仅仅会在重阳节才有,诗人还会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倍思亲”呢?

  师:当春节来临,一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他乡工作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秋月圆,阖家同庆的时候,远在他乡求学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重阳节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样道出了人们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学习后两句诗。

  师: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自由多次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的,兄弟们在登高山、在插茱萸。

  师: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这两句是在说——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师: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登上高高的山岭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

  师: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品尝美味的重阳糕的时候,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

  师: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描述画面,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写兄弟,由自己想到兄弟,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思念。学习至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诗人重阳思乡的感情,你能结合板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首诗的画面吗?

  师:同学们,这就是浓浓的思乡情啊!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吟诗的声音传达我们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吧。

  【设计意图:解诗通过前两句和后两句来进行。前两句写诗人自己,从“异”字入手,让学生感受身在他乡的孤独感,由此产生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写诗人兄弟,从“登高”和“少一人”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说话进行思维激发,进而理解诗意。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并再一次吟诗,以到达有感情的目标。】

  四、拓展诗文,丰富思乡情。

  1、师生共同出示各自搜集的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一起阅读,一起感悟。

  2、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五、布置作业,回味思乡情。

  作业: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说说《静夜思》这首诗表达的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二、 学习新课

  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师:我们看看本诗作者王维,谁来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找生说,然后师补充(老师这里也有些大诗人王维的资料,同学们来轻声读读,找一人读)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师:远在异乡的王维通过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谁来读读这首诗1人,生评价,再找1人读,师:本诗有两个特殊的这,出示茱萸,茱是形声字,萸注意它的写法,观察这俩个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草字头,和植物有关,一会儿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它们。再齐读古诗

  师:我们知道学习任何一首古诗要想悟诗情,首先要怎么样?(生明诗意)

  3解诗题:师:我们来齐读诗题,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生解释。九月九日重阳节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师:对重阳节了解多少?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还有补充的吗?

  (生先汇报师再补充)(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图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师:还有些关键字需要我们理解?

  生: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乡。)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师:当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念外出的亲人,同样外出的亲人也会想念你们,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时时想念在家乡的亲人们,尤其是到过节的时候就会更加思念他们。大诗人王维和我一样在过节的时候独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又是怎样通过诗句表达情感的?

  3、师:下面我们来自学这首诗:(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三、自由读诗文,给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意。

  四、小组合作:

  画出你认为哪行诗最能直接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细细体会并适着通过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组员认真做出朗读评价。

  师:哪行最直接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解释一下这行诗。师: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说倍字的解释,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说明(特别、格外、非常)想家。

  师:一个“倍”字突出了诗人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就更为浓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行诗来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的情感。齐读,再读注意“倍”字加强语气。

  4 师: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么?哪行诗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师:谁来解释这句诗,也可以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了解本句诗意: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师: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所看见的人也是陌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说说心里话,这句表达了作者(生:孤独寂寞)的心情。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也就是他思乡的重要原因。

  师:同学们,大诗人王维只有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想家吗?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传统佳节,例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迁移想像说话:1、是啊,春节到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只有王维孤身一人,他此时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中秋佳节,全家都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时候,王维只有一个人形影孤单,此时口中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端午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着粽子,观看赛龙舟,挂艾叶,处处洋溢着人们欢歌笑语,欢度着节日的时候,王维身在异乡,只能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王维内心倍感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家乡,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他们又在做什么呢?后两行诗告诉我们诗人思念的内容。出示后两行: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句的理解,包括字词的.意思。或者是(这两行诗中哪些关键的字词需要我们理解。)

  遥——遥远;知:想到;登高处: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维。 茱萸:出示图片(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生:我从“少一人”看出王维很孤单。因为以前每逢重阳节王维也会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这里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阳节少了王维一个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见不到亲人,所以也享受不到这份天伦之乐,所以他很孤单。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是他的亲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亲人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们登高时会对异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生:就差王维一个人,他在长安还好吗?我们很想念他啊!多么深的情意,重阳佳节,家乡的亲人也在惦念着他。异乡的的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不禁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读,再齐读来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现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练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学们就通过朗读来感受王维的内心情感。

  1、齐读(师:古诗要想读出韵味,得讲究技巧。)

  2、出示分隔号和重点号。(停顿、重读)

  3、配乐读试着背一背。

  五、课堂小结

  师:听着你们读得那么有感情,我内心有一种深刻的感慨: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六、课后作业 (选择性作业)

  (一) 1、试着读熟并背诵课后积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整理到积累本上,可以搜集其王维其它的古诗。

  2、回家采访一下你身边的老人们,了解他们过节时的情景和感受。

  (二)试着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 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习,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

  (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

  (2)指名说。

  (3)这里的佳节指的是——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以称为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倍”是什么意思?

  (4)是啊,每当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可见诗人平时也————,

  (5)谁能把这种浓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6)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7)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2、教学三、四行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2)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一、揭示课题

  1.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 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 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 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嶙髡吡髀兜母星椤?br>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

  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离开家乡,告别经亲人,谁能说说当时是怎样的动人情景?

  生:兄弟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描述当时的情景)

  师:那分别后的王维会怎么样呢?

  生:想家乡,想亲人。

  师:对,王维在九月九日生阳节这天在繁华的京城长安,望着那热闹的场面和兴高采烈的人们,便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课题

  二、出示诗句,解题、师:谁来给我们读读题目?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课件图片:登高、插茱萸、菊花酒。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之为“山东”。)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通过课题的引导,引出诗人的生平介绍。

  三、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世誉为“诗佛”。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之为“山东”。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很小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取功名。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到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感情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诗人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时写的。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①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②教师指导:(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过渡语:作者在异乡求功名,那么到了节日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句。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亲:家乡的亲人

  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②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是哪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③师:“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⑤这是一种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过渡句: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

  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又会想到(谁干什么)?现在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和第四句。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他们认为登高可以避灾。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消灾。

  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少了诗人)

  作者变换视角,以家人的身份进行想像:在人人头插茱萸登山之时,突然发现独独少了一个人!这一个缺少深深地刺痛了家人的心。

  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反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这一想像具有相当的冲击力和原创性。

  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站

  5、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思考:

  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现在同学们快速读一遍全诗,我们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他们都插上了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7、我们都了解本诗的意思,现在试着有感情诵读全诗(注意间隔),品味作者情感。

  8、思维拓展

  每到中秋,天上月圆。远在海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他们会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

  课堂小结

  家是永远温暖的港湾,同学们,无论未来的你会展翅高飞到何处,别忘了家乡,因为有一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才是你的归宿。(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爱,体会亲情的重要,懂得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课后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常回家看看》,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释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诗的情感基调。

  3.介绍作者王维。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诗人他身处何处?他感觉如何?

  2.自己孤独一人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独自登上高楼,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家乡的诗句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为本首诗配一幅插图。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本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名篇。诗人在诗的.开篇直扣主题,描写自己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在这样的节日中,异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紧接着又写到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登高之时,或许远方的兄弟也在思念身在异乡的自己。诗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至今,扣动了无数游子思乡的心。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区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 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文包诗,通过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2)“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大街上这么热闹,王维应该开心才对,他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独在异乡为异客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100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 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

  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板书: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佳节 倍 思亲

  异 独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12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习《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近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拓宽学习的广度,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古诗,在实践中检验学法的实效性。】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13

  活动设计背景

  古诗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显得有点枯燥,但通过故事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会让他们兴致盎然,并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结合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到来,先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意义以及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传统活动,明白诗人要写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老师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