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上册 反思 年级 数学 小学

管理员

摘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2、3、4的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2、3、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先谈谈做得好的地方。

  1、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落到了实处,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较好。特别是2、3的口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了。

  2、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兴趣高,学习的效果好。在情境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有关的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亲身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因此对乘法口诀的理解非常好,印象很深刻,也有利于记忆。

  3、能及时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进行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既有基础题又有开放题,特别是“填一填”的设计很好,放开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活学活用。

  5、对口令的游戏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关系融洽,学习积极性高。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很扎实这既是一个优点,但同时也是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扎实,有很多地方显得老师包得太多,放手不够,例题的呈现形式也显得过于单一,在设计时可放得更开一些。如3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可以改为先用课件出示3棵幼苗,接着再出示3棵,最后再出示3棵,让学生说说刚才的过程,并试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4的乘法算式,并编出4的.乘法口诀。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从扶到放,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的语言不是很规范。如不应该说几个几,而应说成几个几相加,板书也应跟上,这都是不严谨的表现,以后钻研教材应更细致一些,多和其他老师商讨,数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严谨。

  3、问题的提出应准确,严谨,不能太琐碎。教师对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不能太繁琐。如我在教学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3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的口诀之间相差多少呀?”这就显得不准确,指向不清楚,因而学生的回答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在提完第一个问题,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口误,因而接下来我改正了自己的提问:“4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得数相差多少呀?”这样一问,指向就清楚多了。但在说得数两个字时声音不突出,语速又较快,因而部分学生可能还是没听清是什么,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提问时应有意识的突出关键的字眼。

  4、导学案设计的不够科学合理,比如“一组表示几个几?用乘法怎么表示?两组呢?”,总怕学生做不到,步子迈的太小,有时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看望老人》是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三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会了在操场以及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可以迅速找到其他三个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在平面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望老人》这一节课教学目标是过情境图辨认方向,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1、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学校、去敬老院、邮递员送信等路线和方向,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既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认识到所学数学可用于生活。开课创设的情景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在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的时候,我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先根据已有的'路线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学生来解答。再由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己解答。这个过程,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练习资源,学生进行了变式练习。同样也是处于充实课堂的考虑,在做完第一个课后练习的基础上,我也是在原有的教学资源的里继续挖掘。把增加了一个问题,在商场的西侧建立一个停车场。那么,学生就要考虑在实际生活中在商场消费,在游乐场玩耍就要考虑修建一个停车场。这样数学与实际生活发生了联系。

  3、探究新知时,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索、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我及时给予评价。

  当然,一节课中还有些不足之处:1、时间上安排有些欠妥,小组合作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交流时间过长;2、对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平面图上方向的常识,有些学生掌握的还不是特别扎实。今后,我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让学生讨论的时候讨论的再充分一点,观察图的时候给的时间再充裕一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核心提示: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本单元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3、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二年级上册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情境图是地里种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结了3个玉米,小熊掰走了一个,小天使提出问题“还剩几个?”三只青蛙分别想出了三种算法

  (1)3+3+3+3+3+2=11

  (2)3×3+2=11

  (3)4×3-1=11

  这样的编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机械、每个问题都有现成结论的思维模式,注重了算法多样化,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启发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过早的选优.教师正是借助教材这一知识的载体和依据,对类似这样的内容作了恰当的处理.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求还剩几个玉米棒,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说说你的想法”,结果学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师始料不及.(下面是学生的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把4棵玉米上的玉米个数全加起来.”“3×3+=11,我先把左边3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1棵上的2个.”“2×4+3=11 我是把每棵玉米都看成有2个玉米,再加上多出来的3个.”“3×2+5=11 我先把左边2棵算出来,再加上右边2棵的5个.”更令老师没想到的是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1×4+7=11 我想一棵玉米只能结一个,就用1×4,多结的7个可能很小就加7.”……

  教材算法多样化的`突出,使我们又一次体验了新教材实验带来的课堂变化,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向他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观点、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把数学知识自己发现或再创造的重要意义,也使教师又一次领悟了要尊重每个孩子思维的个性、支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教材方面,《8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1~72页的内容。在学生已有1—7的乘法口诀经验的基础上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难点在于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发现口诀的规律以及记忆口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自主的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的运用8的口诀进行计算。并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谈一谈我的教法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通过大家熟悉并且关心的奥运内容引入,不仅学生激情昂扬,而且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在教授过程中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了玩对口令的游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口诀。孩子不但不会觉得枯燥,反而对他们更有挑战性。在练习中,我也相应的'加入了摘苹果的游戏。传统的口算教学一般是枯燥乏味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采用游戏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很乐意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第三,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我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多余处:为了使学生对口诀的结果记忆更加深刻,我安排了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摆出9个2,记得当时说出了4点要求。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

  (2)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3)边摆边把14页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老师指出要求过多,不知学生是否听懂或记住。自认为四点要求条理清楚,之所以提出要求的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在做数学时有的放矢,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问题,而且在第三点提出后又恐担心学生不知道表格的意思,在黑板上理解了一下每一格所表示的含义。

  欠虑处:在以往的口诀教学中还是比较注意口诀的记忆,比如独立背,男女生比赛,师生对口令各种形式加强记忆的密度,而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尤其是这节课一直在考虑口诀的准确性,认为刚学习第一节课,没有必要要求过高,一直在考虑犹豫的是是否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安排在本节课,至于口诀的强化与尽可能的人人参与到课堂中去的宗旨都给忽略了。

  在这节课中顾及过多,想展示的也过多,反而顾此失彼,一些传统教学中的优点也给忽略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在计算上的问题应该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计算出来,而该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并能正确掌握计算顺序。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用剪纸小人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引起学生们关注身边的数学。

  一年级的孩子求知欲很强,在开学不久他们许多人就已经将数学书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学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课本情境,孩子们不会很感兴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纸小人来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让学生通过小人参加游戏的人数变化,逐步建立连加连减的模式。并通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导学生明确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这样做达到了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有兴趣的情节为依托,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玩一玩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学习数学有趣又有用。

  在课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乘车”游戏,引导孩子们关注乘客的人数变化,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从中使他们充分体验和理解连加连减含义,能够运用解决生活、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生活中有数学,游戏中有数学,学习数学有趣又有用。

  为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因此我还设计了购物游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

  三、说一说课本例题的'含义,加深对连加连减计算的理解。

  在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后,就课本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习题,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看图说一说带数量变化的数学故事,根据数量变化的先后,结合算式说一说计算顺序,培养了学生对生活情节发展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知识。

  课上下来,感觉学生学得还不错,对计算方法、计算顺序掌握的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虚心学习,使自己不断提高。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我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当然,也有一两个学生觉得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我认为,只要学生能迅速、正确的'计算结果,他们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为从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也认同从个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们也会主动接受的。

  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进行拍手游戏,老师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几下、少拍几下,然后让学生把老师和学生拍的次数画一画,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个导入环节的练习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环节的第一个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主题图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口答。在怎样解答环节,体现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借助导入环节的经验,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课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在第二个例题,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独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几号作业更好,为什么?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到点子上,效果较好。当在交流为什么用减法时,学生说是因为求比谁少而用减法,为了不让学生形成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所以我调整了练习环节的练习题设计:原来的习题设计是课本上的习题,而改为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教学。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

  1、在出示主题图时,缺少了有一点德育渗透。

  2、在更改习题的处理上,有点仓促,如果在处理的细一些,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说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而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会更好些。

  3、课堂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习。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习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习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本节课通过提供学生喜爱的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组织实施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以达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在经历体验除法意义的过程中,协调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认识的过程应该是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除法算式的'两种不同含义,把抽象的除法算式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为今后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表达的过程应该是规范的过程。数学语言是规范和严谨的,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的事和物,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二年级学生要实现在观察的过程中由日常用语到规范的数学语言、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他们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步规范他们的数学语言。整节课,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个竹笋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个4.这些数学语言的描述,体现出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已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体现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轨迹。

  应用的过程应该是发展的过程。用数学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学习数学的最后归宿。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之后,教师将知识面进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要求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含义,这是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检验,因为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空和交流的平台,不仅有效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也使学生的而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100以内数加减法》的整十加减整十数,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简单在以前口算练习中80%学生已经学会,于是我决定采取学生主动学习特点,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由情境导入,让学生提问并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中说说是如何算的。

  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

  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尝试用简洁易记的口诀来总结算法。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去加一位数,再用得数加整数。学生讨论总结出许多口诀,“个位加个位,后加十”、“先加个,再加十位”、“个加个,再加十”……学生说过之后,又让同学找一找你喜欢的口诀,并说说理由。发言中,学生认识了口诀需要尽可能抓住重点、简单容易记忆。

  教师需要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活的奥秘,体验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丰富感受,点燃智慧的火花,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口决学习法是一种常见的记忆方法、整理方法和复习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总结学习口诀,从而体验和感受口诀学习法,并通过评比自己喜欢的'口诀,了解编写口诀的一些基本要求。这个方面的知识不是教师理论的讲解,而是学生自己实践中的亲身感受,这种认识可以更加深刻的融入记忆深处。教师在学习中需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与认识实践中的各种知识和体会。

  我让学生多做些练习来巩固算法,学生不同解法,我给予一定的肯定,但让孩子比较出最科学的方法,然后计算。我觉得学生学得较好,只是要多加一些游戏可能学生会更感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一堂计算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认识了除法之后学习除法计算题的开始,是计算方法的教学。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成功之处:

  在教学例题时前,我设计了两个热身。

  挑战一:补充口诀和算式。这个版块主要让学生补充乘法口诀和算式中缺少的部分,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挑战二:看积想口诀。这部分设计是想求乘法算式的商。进而提出乘法口诀还有其他的本领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用这样的语言激发起孩子们学习乘法口诀新本领的学习愿望。当孩子们充满着好奇的愿望想学习这种新本领时,让同学们看一段他们亲身经历的秋游活动,直接过渡到例题的教学。

  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教材上的例题是12个小孩做秋千,每2人一组,分成几组?整个例题用孩子们喜欢的视频呈现,将静态的图片变成了动态的动画,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问题出现后问孩子们,你会列式吗?这个问题难不倒孩子们,他们刚学过除法的意义,能正确的列出算式。这时我问孩子们:你为什么会列出这道除法算式呢?目的在于复习放学过的除法的意义。122=?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究,用12个圆片代替12个同学,每两个圆片一组,让孩子们动手探索,能分成几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很快会发现,都分成了6组。教师让孩子们看看是怎么分的,两只一组同样也是分成了6组。这时我提出:当我们没有圆片时,不能动手分一分了。还可以想出哪些办法也得出102的商呢?请孩子们集中大家的智慧,小组讨论讨论,看能想出多少种方法。孩子们讨论时,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帮助,帮助孩子们组织自己的语言,鼓励孩子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们提出不同的想法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孩子们需要老师赞美!

  通过多种方法的介绍,我进行小节,实际上这么多的方法都是可以想我们学过的乘法算式2()=10,进而想到必须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也就引入了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时在看黑板上102=5的这道除法算式想的过程,和孩子们进行回顾。最终我们是用了一句乘法口诀算出了它的`商。这时在出现试一试的两道除法算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当孩子们顺利计算出这两道除法算式商的时候,要强调你用了哪一句口诀?多问几个孩子,加强孩子们的印象。

  例题和试一试仅仅让孩子们初步接触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种方法,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这时就需要保持孩子们的注意力。低年级的孩子不能仅仅用做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这样的练习方式。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都被这种情景所吸引,所以上课时效果很好。由一道乘法算式一道除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说算式和乘法口诀。这部分的练习都贯穿着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个重要的内容。整个练习孩子们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不足之处:

  整节课学生都是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寻求新知,我讲得还是不少,给学生探讨、思索、经历的时间和空间还是不足,使得他们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这几方面还有待提高。我觉得这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同时这节课都在充满童趣的情景中让孩子们学习到了新的本领------用乘法口诀求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一、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几个几”的表达方法。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而在课堂教学中,是首次认识“几个几”这种表达方式。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几个几”的感性认识。例如:

  (1)看图

  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

  (2)操作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每几根小棒一组,一共有几组,也就是几个几根小棒?

  (3)画一画

  每5个圆圈一组,画3组,就是几个几;你能用三角形画出2个4吗?

  (4)游戏

  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说看,老师一共拍了几个几下?

  同桌同学一起玩拍手游戏。

  让学生运用手、眼、耳、口、脑,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听、说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二、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

  通过教材第二个例题“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

  有关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常识,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和集体交流来教学。

  本环节的重点是沟通乘法算式意义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尽管没有明说:“一个乘数是相同的加数,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口述乘法算式的含义。如:

  四乘二就表示4个2,为什么其中一个乘数是4呢?因为加数2有4个;为什么另一个乘数是2呢?因为相同的加数是2。

  从而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逐步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乘法计算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对比,在强烈反差中,使学生认识到求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达比较简便,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例如:请学生列式计算9个2的和,看谁写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