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项羽 教案 设计

管理员

摘要: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项羽之死教案设计  项羽之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

  项羽之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阅读文本,感受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会欣赏项羽的人格魅力

  一、导入(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动作 正面 侧面】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直率 粗犷 勇武豪爽 极端地自负 语言】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骁勇善战 极端地自负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1、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

  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

  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

  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

  勇猛无敌。】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

  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第四段: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特点: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二)课文探究

  1、文本阅读--分组讨论3个问题:

  (1)项羽曾经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人马战胜过刘邦的53万大军,打了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垓

  下之围”时,汉军共50多万人马追击项羽,但项羽此时还有10万人马。可见,项羽他还是

  有机会转败为胜的,但为什么他最终会兵败垓下呢?

  (2)在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中能否找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所在?

  不能。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3)当兵败垓下的项羽逃至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有船渡他过江,这可以说是他再次起死回生的

  机会。然而,项羽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刎?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小结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板书: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