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项羽

管理员

摘要:

《项羽之死》《项羽之死》1  “乌江依旧,物似人非.”  小时候,跟妈妈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楚霸王》.每当看到项羽时,我就特别兴奋.看到他杀死无数的秦兵,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顿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却很痛恨刘邦,虽然最后是他获得了胜利.他没项羽的勇猛也同有项羽的智谋,可他……

《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1

  “乌江依旧,物似人非.”

  小时候,跟妈妈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楚霸王》.每当看到项羽时,我就特别兴奋.看到他杀死无数的秦兵,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顿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却很痛恨刘邦,虽然最后是他获得了胜利.他没项羽的勇猛也同有项羽的智谋,可他却当上了皇帝.

  长大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皇帝靠的不是勇猛而是仁心.懂得善待他人.项羽纵有万夫莫挡之勇,可他不是一介武夫.怎可为国家带来兴盛,怎可让百姓得到安宁,相反,这一切刘邦都能做到.

  项羽曾在污水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因怕秦降卒不服,便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如此凶残成性的人,怎会怜惜生命,怎会爱民如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大失民心.这也注定他渌上皇帝.

  项羽性格急燥,心胸狭谥,不懂得知人善用.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没错,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或许就不会要在乌江自刎了.

  当日,项羽受汉军追杀,直到乌江.乌江河岸的百姓希望项羽为王,带领他们打天下.但是,项羽拒绝了,他一心认为是天亡他,而不是他自己的过失.直到死项羽都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他放弃了一个让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实,当时的项羽失去了心爱的女人和打拼多的兄弟,他等于一无所有了.奋斗了大半生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悲伤与绝望交加,一代英雄就此折腰.

  “生活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对项羽一生的评价,他最终还是一个威猛的勇士.只因创汇具备帝王的气度.他的失败的注定的,并不在于他是否过没过江东,就算他过了江东,他不改他的性格,想要成功那也徒然.

  沉且,刘邦有爱民之心,他当皇帝顺应民心,项羽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让百姓陷入战乱之中,那样他就是千古罪人了.或许自刎是他唯一的出路.

  唐王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也是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当一个新王进开始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要牺牲.但是,后来的唐朝在李世怕统治之下,越来越繁荣昌盛.他的功绩足以盖过他的过失.同样,项羽自刎奠定了汉朝的统治基础,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值得的.

  悲剧的力量在于,它能让人看破一切.“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项羽是中国历史以来的悲剧英雄,他的事迹将给后人还来深刻的影响.

  项羽自刎虽是一瞬之间,但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的却不是这个.他在战争是一个强者,但在政治,为人处事上却是一个弱者.这才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或许有人不认同,但是你是否想过.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正原因.凭他的能力杀死刘邦坐上皇帝.并不会太难.但是那时的百姓却不会达高兴.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项羽也不例处,当他亲眼目睹百姓受占乱的困苦的时候,他动摇了.他明白他做皇帝并不会人百姓带来幸福,反而会给百姓带来灾难.更何沉,当时大局己定,他也没有合理的理由起义.他承受到的只是百姓的唾骂,并不是百姓的拥戴.这与他的初衷正好相反.

  过不过乌江都非项羽本意.自刎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乔治萧伯纳的名言曰: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我以为,二者项羽都俱备了.

《项羽之死》2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板书)

  一、教材简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描写项羽?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文本赏读。

  场景一:垓下之围

  问题提示:

  “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

  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

  先说歌:

  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该如何读?

  对于“歌”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指导诵读,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生色俱动的情感投入。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采取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味这一段中的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眷恋,感受到七尺男儿项羽的铁骨柔情。

  再说泣:

  “泣数行下”,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幕呀!试想,曾经破釜沉舟,威振天下的霸王,此时却泪如雨落,谁能读懂项羽此时的心境呢?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可能会产生不同答案,甚至产生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这正是我设计此环节的激活学生的真正用意。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项羽唯一一次落泪,也是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更是把这种悲凉推到了极致。

  无情未必真豪杰,流泪如何不丈夫。一“歌”一“泣”,把项羽的儿女情长、铁骨柔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这里重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上的一个――“情”(板书)。

  所以清代评论家黎庶昌说:叙事文字最贵有一种呜咽之音,流动简外。呜咽则悲壮宕荡,使人缱绻不尽。此境惟史公独擅其长。

  场景二:东城快战。

  穷途末路之时,我们的主人公就此退缩了吗?没有,他要为诸君快战一场。

  1、何谓“快战”?这里“快”字从“心”,本义是痛快、畅快。“快战”即痛快淋漓地战斗一场。

  那么这里的“快战”可以改为“决战”吗?

  快战无关胜利,不为结果!快战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骁勇善战,是英雄落幕前最后的演出。一个“快”字尽显英雄项羽的快意与自负。

  2、“快战”的结果如何?

  (1)这里重点赏析两处,一是“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

  一个字“遂”表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如探囊取物。

  二是“项羽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一句。

  “瞋目”一词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两次: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本纪》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这三处描写中《项羽之死》的描写最为精彩?

  因为它充分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此时的项羽已经不需再战,只需瞪大眼睛大喝一声,对方便人仰马翻。尽显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神勇。

  如果说在垓下之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铁骨柔肠的项羽,那里在这里我们则看到了一个骁勇善战的项羽。

  (板书)“勇”。

  设计这一环节的用意就在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侧面描写的精妙,并指导他们在平时的作文中学习运用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2)我们探讨了何谓快战,快战如何,那么项羽为何要进行这场快战?

  只为证明一句话:――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而非自己指挥作战的过错,所以认输而不服气。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悲剧。

  所以司马迁说:太史公曰:……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这正是我们说《史记》是一部信史,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的原因所在。即使是他所激赏的人物,也并不回避其缺点。所以班固在《司马迁传》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我设置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场景三:乌江自刎

  1、东城突围之后的项羽为何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拒绝渡江呢?

  项王笑日:“……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最初追随项羽起义的八千热血男儿全都战死疆场,无一生还。如此,何以见江东父老。于是项羽在生与死、苟活与尊严之间,从容选择了后者。

  项羽,为了无愧江东父老,无愧七尺男儿,知耻重义,以死相报。板书――义

  2、剖析项羽,不能不提到刘邦,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是刘邦面临这样的机会,他如何选择?

  我们来看两段文字: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项王)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同样是面临绝境,刘邦置父亲与儿女不顾,而项羽却为了江东子弟举剑自刎。

  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往往缺少抓手,这时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教给学生以方法。这里我通过设计项羽与刘邦的对比,使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了项羽拒渡乌江这一情节。

  收束全文。

  铁骨柔肠的项羽死了,骁勇善战的项羽死了,义薄云天的.项羽死了,他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乌江为之呜咽,苍穹为之黯然。它的死是高贵的,他的死,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与审美价值。这是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六、课堂延伸:

  这就是项羽的一生:

  钜鹿之战: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 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垓下之围:慷慨悲歌,乌江自刎,英雄末路的悲怆

  作者司马迁中选取了善于选择、安排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大事,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主要选取了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三个历史事件塑造项羽的人物形象。

  在我们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同样主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历史事件来塑造蔺相如的形象。

  这种通过重大历史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方法恰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生平时写作时,往往胡子眉毛一把抓,区分不出主次关系。这一环节恰恰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设置的。

  七、作业。

  (作业是文本解读的延伸,怎样设计,将决定课堂走向的深度,为此我设计了这样题目。)

  我们这篇课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本纪是用来记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司马迁把项羽放在本纪中,由此可见他对项羽的激赏,而班固在《汉书》中却把项羽放在列传中,你认为项羽是帝王吗?他项羽应该放在本纪还是列传中?请课下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我的说课至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

《项羽之死》3

  项羽是一个当仁不让的硬汉,但他最后有没有夺得天下呢?没有。在古代,“打天下”当然需要高强的武艺,但也需要谋略,也需要民心。纵使你军队再强大,军队的来源还不是老百姓吗?如果你不能老百姓拥护支持你的话,纵使你像秦国那样取得了天下,过不了几十年或十几年也会丢掉天下的。

  项羽,字羽,名籍,生于现在的宿迁,生来力大无比,神勇无敌,在秦末因秦朝的暴政揭竿而起,火烧秦朝皇宫,大破秦军,后自封西楚霸王,与刘邦进行楚汉之争,最后在乌江自刎。引用司马迁的原话“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意思是说只注重武力,运用自己的智慧而否认群体的智慧,不懂得学习古人。这句评价是中肯的,项羽的一生,明明大多数时候军事实力比刘邦强,但他却没有夺得天下,反而是让“阴险狡诈”的刘邦夺得了天下,难道与他的性格无关吗?答案肯定不是的。他就算到了自刎的地步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在许多事情上独断专行,注重人们所说的气节,但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历史是有胜利者书写的,你若没有胜利,哪怕你们的结局都是一抔黄土,但别人最少也辉煌过。

  但我们翻开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多数王朝的创始人都是经过了社会的磨练,把他们打造的无坚不摧的时候他们的霸业也就水到渠成了,没有哪一个王朝的创始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但项羽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的一些举动更像是一个帅气的英雄,他有英雄的一切品质,但就像王立群老师的评价一样“他是一个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当将领不一定要会冲锋,但一定要会决策,但项羽恰恰相反,历史给了他舞台,可他却没能坚持下来。

  讲到这里,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启示,“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历史所认同,当历史的“接班人”

《项羽之死》4

  读完《项羽之死》,我感到对手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项羽一生最强大的对手并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可他却没有意识到,认为他的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对于激励我们成长,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留一个对手给自己。一个有对手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你的对手,会伴随你一路成长下去,直到你登上最高的山峰。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英雄往往是成双成对出现。虽然他们看起来是对手,但是他们却都成就了对方,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始皇一扫天下,我相信他们所得到的不是唯我独尊的喜悦,而是无人能敌,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与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却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代帝王。我相信刘邦将死之年,最怀念的不会是别人,而必定是他一生的对手——项羽。

  幸福使人麻木,而痛苦却让人成长。往往带给你幸福的人,你记得不是甚清晰,但是给予你巨大的.伤痛的人,你却刻骨铭心。没有对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康熙王朝》上看康熙在千叟宴上敬酒,都让人热泪盈眶。康熙敬了三碗酒,第一碗是敬孝庄皇太后,第二碗敬各位臣工,而第三碗酒,他说:"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子,他们造就了朕,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绩。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世再与朕为敌吧!"

  这是何等地豪迈,何等地不屈啊!

  请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吧!留给自己一个奋斗目标,让自己永远充满活力。

  让祝福自己的对手吧!正是因为他们,你才能够获得今日的辉煌。

  请珍惜自己的对手吧!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在你心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不做独孤求败,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汉子,我们会敬重我们的对手们,让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请留给自己一个对手,祝福那些使你成长的人们。

《项羽之死》5

  老师导入:前两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解决了重难点字词。这节课我们着重对项羽这一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上一节课我们也分小组安排了展示任务,大家做好准备。(同学们开始准备,或沉思,或讨论,或往黑板上书写展示内容。)

  五分钟过后

  师:大家准备好了么?

  生:好了。(学生声音洪亮,自信而有气势)

  师:第一题,课文描写了那些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我们请第一组同学给大家展示。

  第一组代表曹青青:第一段能看出项羽的柔情。当被汉军重重包围后,项羽知道很难战胜。

  于是跟虞姬诀别:“虞兮虞兮奈若何!”其次,项羽作为一位大英雄,但面临强敌时,还

  “泣数行下”。

  师:有没有柔情的一面?

  生:有

  师:四面楚歌之时,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西楚霸王,穷途末路之际跟美人把酒告别,泪洒疆场,更显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从中反映出项羽多愁善感、铁骨柔情的性格。继续!

  第二组代表吕俊芳:项羽在阴陵迷失了道路,问一田父,田父说左,他就往左走,表现了他

  十分鲁莽。还有,项羽重复两次“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自负却不自省。

  项羽在东城三次大战,第一次项王一呼,汉军皆披靡;第二次,项王一叱。结果赤泉侯人马俱惊;第三次项王斩汉都尉,杀数十百人,结果只亡其两骑。从中表现了他英勇善战。

  王瑞森(质疑):项羽迷失道路并不能表现他鲁莽,当时是形势所迫,身后有汉军追他。而且,我认为东城快战,项羽注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重在享受那个过程。(学生鼓掌)

  师:咱们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有,学生回答)那阴陵失道能反映出项羽什么性格特点?

  生:不够小心,不够谨慎(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对,做事比较粗疏,而这跟他直爽粗犷的性格有关,他不相信别人会骗他。下一组

  第三组代表王文敬:我们组讲的是最后一段表现了项羽什么形象,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这一段写了三个场面: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马童。我们组认为乌江拒渡体现了项羽有羞耻之心,能伸不能屈的性格;赠马亭长体现了项羽知恩图报的思想,赐头马童体现了项羽大度的性格特点。

  师:有问题么?

  生:“大度”这个词不合适吧?

  师:毫不吝惜自己的头颅,把自己的头拱手与人,说明什么?用哪个词合适?

  生:视死如归

  师:赠马亭长这一场面中,大家想,为什么项羽要把跟自己枪林弹雨五载的战马送给乌江亭

  长。

  生:说明他重义,乌江亭长开始要帮他。

  师:对啦。我们进行下一道题,人物评价。首先是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第四组代表李晓:杜牧的`《题乌江亭》讲的主要是:胜败是兵家的常事并不能预料,只有能忍辱负重的才是真正的男儿。江东的人大多都是青年才俊,卷土重来也不一定会失败。从包羞忍耻是男儿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对项羽讽刺,讽刺他不能忍辱负重。

  师:有补充么?

  生:还有惋惜吧!

  师:对,除了批评项羽不能够包羞忍耻,还表达了对项羽不能过江东的惋惜之情。下一组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

  第五组代表段永亮:《乌江亭》这首诗讲的是:常年征战的疲劳让壮士们都不禁哀叹,中原的败绩已难以挽回。江东弟子们如今及时还在的话,难道还愿与君王卷土重来么?通过大意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对项羽持批判态度,即即使江东子弟还在也不会与项羽卷土重来,说明他民心已失,战败时大势所趋。

  师:暗含批评项羽劳师哀兵,不得民心之意。下一组,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第六组代表谢亚迪:在这,李清照对项羽是一种赞美与钦佩之情,对项羽作了肯定的评价。李清照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像王安石、杜牧对项羽持否定的看法。

  师:那么你认为李清照钦佩他什么?

  生:人格,情操,气节,品格……

  师:什么气节?

  生:不肯过江东

  师:对,推崇项羽不肯过江东、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

  第七组代表梁燕:从“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句能看出毛主席对项羽持批评态度,告诫后人不可效仿。(分析略)

  谢亚迪(质疑):三十六计中,有一计是穷寇莫追,为什么在这还主张宜将剩勇追穷寇?

  (该生受到其他同学的围攻,对该问题也不了了之)

  第八组代表乔惠勇:这一段话中,作为项羽对手的刘邦从一个非常客观的角度评价了项羽,指出了他们两个人之间最大的不同,也就是项羽的致命的缺点:不会用人。刘邦有三杰:出谋划策有张良,镇国安民有萧何,冲锋陷阵有韩信,刘邦重用这三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取得了天下。而项羽有一大谋臣范增却不用,使范增愤怒的说:“竖子不足与谋”。最终葬送了本属于自己的天下,也葬送了自己。

  (学生鼓掌)

  师:刘邦能唯才是举并能得而用之,慧眼识英雄。而项羽却不能。看来识人、用人,能用人、会用人也是一门最重要的学问。

  下一题:创作,你是如何看待项羽的,发挥才情写一篇小短文。

  其他组展示自己的小创作:(下面是展示时最精彩的一篇)

  张冉:你孤傲,却掩不住内心的深情与重义;你英勇,却藏不住四面楚歌传来时的惊恐;你蔑视死亡,毅然选择自刎乌江。挥刀天下,用血铸成了你西楚霸王的名号。纵然天下无敌,纵有吞天下之志,又怎抵得住人心尽失。你更适合做一个战者,而不是王者。乌江并不是结束,只是下一程的开始,脱胎换骨,再世为人,仍旧是骁勇如你的自我。他年你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悲剧式的结尾,留给世人的是无限的向往与憧憬。你的血染红了乌江,更染红了后世千万人的心。千年之后,你仍旧是你,我顶礼膜拜的西楚霸王——项羽。(掌声雷动)

  (下课铃响)

《项羽之死》6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7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

  士兵:“报告大王,我们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

  项羽低头:“还能坚持多久?”

  士兵:“恐怕熬不过明晚了。”

  项羽缓缓抬起头,这时候窗外传来楚地的歌谣(今兮何夕兮),项羽眼神深邃地望着远方

  “内侍监。”项羽道

  “在。”

  “拟旨。今夜子时,寡人将于次大宴群臣。不来者,斩!”

  子时

  帐内歌舞升平

  项王一杯接一杯地喝酒

  曲罢,四下一片寂静

  项羽起身,鼓掌

  群臣一并鼓掌

  又是一片寂静

  虞姬穿着红色轻纱,走上舞台:“请许臣妾为大王舞剑,聊以助兴。”

  项羽抬了一下手,表示允许

  虞姬轻盈的身姿在罗帐内飞舞,一招一式,哀婉而决绝

  帐内的火烛无力地甩动着它的焰光,摇摇欲坠

  舞至动情处,项羽也不自禁地轻吟了起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四座皆泣不成声,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虞姬起身,举起配剑,刺入了自己的胸腔

  音乐止

  项羽疯一般地冲入帐内,抱起虞姬。低泣,回头,大声喝道:“太医在哪里?太医在哪里!”

  “不用了。”虞姬无力地说道

  项羽拼命地摇着头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相见的时候吗?当时你驾着五彩祥云,深情地望着我……”

  “XIAOGA!HAODUEXIONGA!XINGOKUYIWA”

  “ALIQIGO?”

  “JIAOQIQIGO!GOJIJIDI?”

  “SAISE!”

  “YOXI!GABINIA!”

  “时间会淡忘一切,但我不会,爱情不会。”

  “不要,不要。”项羽痛苦地说

  “相信我,过了今天就没事了。其实我也不想的,这一切都是导演的安排……”虞姬缓缓闭上眼

  “虞姬,你知道吗?朕喜欢这个节目……”项羽泪流满面

  烛灭

  “驾!”项王上马,疾驰而去

  旁白:“大家好,我就是可爱的旁白。当然你也可以叫我小白白~(背景音乐《蓝精灵》)好了,废话不多说,切如正题。我们知道,项羽有一匹名叫骓的宝马,秒行千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一个物体的速度达到光速的时候,时间将会定格。当一个物体的速度超过光速的时候,时间将会倒流’看,时间开始倒流了……”

  (片子倒放,10X速度)

  “虞姬!”项羽冲入帐内

  “这一切都是导演的安排……”虞姬缓缓闭上眼

  项王又一次跨上马

  “虞姬!”项羽冲入帐内

  虞姬起身,举起配剑,刺入了自己的胸腔

  “Oh!NO!”

  …………

  项王第N次跨上马

  “虞姬!”项羽冲入帐内

  “在。”内侍监应到

  “啊……”项羽口吐鲜血,仰面倒下

  项王疲惫地走入帐内

  虞姬起身,举起配剑

  项王一个箭步

  (镜头定格)

  (项羽回忆:当时这把剑离她的心脏只有0.01 公分。我知道,在7又1/3微秒之后,我将会为我的迟到付出一生的代价)

  (虞姬回忆:当时我的剑离我的心脏只有0.01公分。死亡从来没有如此真实的存在过。但我不怕,因为我相信,项王他一定会回来救我的)

  (内侍监回忆:当时我也没顾上看这把剑离王后的心脏有多少公分。只知道大王突然抓狂一样地冲了上去,冲动是魔鬼啊!)

  项羽打掉虞姬手中的剑

  项羽抱起虞姬(背景音乐《红尘滚滚》)

  “你终于回来了。”虞姬道

  “快走,没时间了。”项羽拉起虞姬往外走

  “给我一个理由。”虞姬停下脚步

  “那好,你听着。”(背景音乐《ONLY YOU》)

  “你贵为王后,母仪天拢睡觉还蹬被子,你让我怎么放心得下。?

  虞姬扑倒在项羽怀里

  项羽带上虞姬,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

  “什么?项羽逃跑了?”汉将一脸惊讶,“骑将灌婴!”

  “臣在。”

  “率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是!”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

  远方有一个农夫

  项羽上前:“老人家,去乌江的路怎么走?”项羽拉着缰绳

  农夫指了指西边

  “驾!”项羽及军队扬马而去

  灌婴带兵赶来

  “人都引去了么?”灌婴问老农

  老农微笑

  “那好,你的任务完成了。”

  剑的.特写,鲜血四溅

  灌婴从马背上倒下

  老农背对镜头,缓步离开

  “这条路是你选的。其实,我只想做个好人。”

  项羽和他的军队陷入了沼泽,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并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仰天大笑

  “我昔日称霸天下,今天终于被困在这里,是天要亡我啊!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弟兄们,为了维护宇宙的和平,为了防止世界被破坏。我们,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项羽,虞姬。我们是跨越乌江的楚国军。白洞,白色的明天等着我们!”

  旁白:“就是这样!”

  说着,项羽就举起一把弯刀,本来他想鼓舞士气。哪知虞姬不小心碰了他一下,项王一不小心,刀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飞了出去。刀越飞越高,它先向左拐了一个弯,又向右拐了一个弯,竟飞向对方兵营去了。此时,汉朝的军队正在做广播操,并没有发现天上有一个亮晶晶的东西在飞。一个个头就这样飞起来了。这个人杀得真是匪夷所思啊!

  旁白:“是的,当时就是这样子。”

  项王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

  骑兵们都佩服地说:“大王真是厉害!”

  “9494”虞姬和道

  乌江

  亭长撑船靠岸

  项羽带着虞姬,骑马来到岸边

  亭长大声对项羽喊:“大王,速速过江,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

  “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亭长走到项羽身边,认真地说:“请不要冲动,请听完我的话之后再作定夺。子曾经曰过‘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所以,我还是希望你能够跟我回去的。”

  “我看你现在就很冲动!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可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秒行千里,我不忍杀掉它,就把它赏给你吧!”

  汉军的骑兵逼近了

  “气势如虹”项羽感慨

  项羽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羽回头,忽然看见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冷笑道:“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我不是。我乃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说不是我就不是我。”

  “我说是你就是你。”

  “不是我。”

  “就是你。”

  “不是我。”

  “就是你。”

  “不是,不是,不是我!”

  “是你,是你,就是你!”

  “不不不不,不是,不是,不是我!”

  “是是是是,是你,是你,就是你!”

  “KA!大胆刁民,竟敢在片场唱起RAP,还有没有纪律了!这条重来!”导演破口大骂

  “童哥!”虞姬跑向司马吕马童,挽住他的胳膊

  项羽一脸惊异

  “对不起,我是卧底。”虞姬道,“其实人家早就和童哥订婚了,和你只是逢场作戏罢了。”

  (闪回:“你终于回来了。”虞姬道)

  世界人民震惊了!

  项羽哈哈大笑

  “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项羽冷冷道

  项羽举剑

  汉军后退

  项羽哈哈大笑:“过了今天就没事啦!哈哈哈!”

  利剑划过项羽的咽喉,项羽缓缓倒下(背景音乐《再见 警察》)

  突然鸦雀无声

  旁白:“死啦!死啦!死啦!绝对的自杀,项羽他自杀啦!伟大的楚国!伟大的楚国的江边洋子,他继承了世上所有已经自杀、正在自杀、将要自杀的人的优良传统和光辉历史。屈原、吕不韦、王国维、海明威在这一时刻灵魂附体。在这一时刻,项羽他不是一个人在自杀,他不是一个人!”

  “倒下啦,倒下啦,项羽倒下啦!他没有再次站在敌人的面前,不要给刘邦的士兵任何杀他的机会,他就是要自杀的嘛!伟大的楚国的江边洋子!姚君喜今天生日快乐!!!”

  又一把利剑刺入,司马吕马童后退了几步,捂着胸前的伤,不解地看着虞姬

  司马吕马童倒在了血泊之中

  虞姬飞似地冲到项羽身边,双膝跪地,深情地望着项羽:“项王,夫君,夫君!”

  突然,她紧紧地报住了项羽的头

  百万汉军恍然大悟,目光都盯着项羽的头

  黑色的汉军把虞姬吞噬……

《项羽之死》8

  项羽,楚国下相人,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他一生好战,“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但是在公元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项羽破釜沉舟,尽灭秦军精锐,用兵如神,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他胆气过人,勇武过人。他乌江边自刎,讲究名誉与气节,宁死不屈。他重情重义,非常爱自己亲人和战马。但是他非常自负自满,他从不听取别人意见。他也十分暴烈,有人触怒他,他遍杀死别人。

  对于项王之死,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杜牧在题乌江亭中,一句“包羞忍耻是男儿”,认为,男儿应该,能屈能伸,包羞忍辱,而项羽却无法做到。而李清照在《咏项羽》中,认为做人必须有尊严,节气,生做人杰,死为鬼雄。而他是非常欣赏项羽的。

  我认为,项羽自刎,是值得的。保住了自己的名气,名节。并被后人赞扬他的勇气,胆量。而假如他渡江走了,没死,就算他东山再去,也没有了以前的威严。也许还会苟且偷生的活着,与其这样,还不如壮烈的死去。

  但是,项羽,不会做个好皇帝,他只能做英雄。他拒绝逃命的快船。拒绝同情与宽容,拒绝拥有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世俗中的权谋与机变,在死神面,他不屑刘邦的`违背信义,面对昔日部下和惊恐的追杀者,他从容淡定。而他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导致他不能做好的君王。

  项羽,有优点也有缺点,既赞扬他的勇气,又批判他的自负。他是历史中的英雄,当年的败者赢得了人们心中的敬畏,而当年的赢家却随风湮没在时间的流逝中!

《项羽之死》9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自负

  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单纯自负,失民心。坑杀秦兵20万,火烧阿房宫,所过无不残灭)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1)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王安石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近乎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重义

  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五)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语:有着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成功的英雄 失败的领袖

《项羽之死》10

  有的人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而有的人认为项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英雄人物。

  毛泽东评价项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意思是要乘胜追击,“宜将胜勇追穷寇”,不能像项羽一样,贻误战机。

  宋代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活着是人中的豪杰,死了也是鬼中的英雄。在李清照之前,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家对项羽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

  其实在我心里项羽是一位重情重义的英雄豪杰。在《项王之死》中,项王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可见项王即使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可项王依然有情有义不忘曾陪伴他的宝马和女人。即使自己生命不保,也希望能将他人安顿妥当。

  在课文的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表现出项羽那势不可挡的气势。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仅仅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_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那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这三次的行动都写出了项王的神勇,和他那一股子不服输的气。

  在课文的.最后几段,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可见项羽是多么的知耻重义。在生与义之间,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项羽就是那种宁愿站着去死,也不愿跪着苟活的人。而在这时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他的那份在面对危机时刻的从容淡定深深吸引着我,感染着我。我想,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他把。

  在课文结尾更是写项羽慷慨赐头,“吾为若德”;在乌江自刎而死。更是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项王豪爽直气,有情有义。在我心里,项羽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一个值得我欣赏尊敬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