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项脊轩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中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课文以清新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德育目标:

  感受亲情,丰盈心灵,获得精神的成长。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品味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亲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外出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怀,有时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赏析一篇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写人记事、追怀抒情的千古名文。

  二、研读文本,把握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那句话是文章的感情线索?

  朗读、点评,明确答案:多可喜,亦多可悲。

  (2)明确写“喜”的段落

  (3)师生共同赏析第一自然段。

  1、学生品味句子(老师注意引导点拨)

  2、齐读第一段,再次品味修葺后的项脊轩给作者带来的喜悦之情、愉悦之感。明确: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4)请同学们浏览剩下的文字,思考:围绕“悲”,作者写了那些人的什么事?

  明确:诸父分家,追忆母亲,缅怀祖母,思念妻子。

  1、前面三件事实文章的正文,顺序能调换吗?

  明确:(指定三名学生朗读,提示语:“凡再变矣”、“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写分家,只是客观的记叙中寄予深深地感叹;追忆母亲,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缅怀祖母,感情则如汹涌的潮水,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2、赏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诸父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亲情淡薄,隔膜加深。

  追忆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突出母亲的慈爱关怀。

  缅怀祖母:语言动作突出对作者的关心期望。

  思念妻子:突出夫妻间感情深厚。注意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亭亭玉立的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三、总结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暨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这也正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课后作业

  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注意突出细节描写。

  五、板书设计

  喜:项脊轩的雅致、静谧

  悲:诸父分家亲情淡薄无奈

  追忆母亲慈爱关怀悲伤

  缅怀祖母殷切期望愧疚

  思念妻子恩爱情深悲恸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

  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题(幻灯投影)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

  三、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幻灯片演示)

  四、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

  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

  (2)文章是怎样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特别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不是同时期完成的,后两节是补记的。(学生讨论)

  提示:

  (1)注意文章中与项脊轩变化有关的句子;

  (2)注意文章中对亲清的描写

  明确: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经,以人事变迁、亲情离合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难忘的人世亲情,也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

  教师可概括为:“轩”的变迁,情的离合(以板书表现,幻灯片演示)

  五、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亡妻生前时至轩中问古事、凭几学书、转述诸小妹语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与自己的相依情深;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3)作者在回忆先妣、先大母时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结;而在补写的回忆亡妻部分已妻子亲手所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二处都很感人,但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提问)

  明确:前者为直接抒情;后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为含蓄。

  六、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鉴赏本文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有人从别的角度解读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说,如从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到背负重托“束发苦读”,再到补写部分的“卧病无聊”看出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辛酸,结合他的生平倒也不无道理。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七、拓展阅读,分发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学生自读交流。

  问题:

  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问题

  ②哪些细节特别感动你

  八、朗读《项脊轩志》回忆亡妻一节,体会本文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九、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以情动人。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两种感情;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思路:

  围绕一个“情”字为主线索展开,领会古代散文叙事中融入浓厚情感的写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设计理念:

  回顾性导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抓住“悲情”展开分析。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该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性导入,内容概括

  在前面课时学生已经掌握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复习回顾文章内容。这里以“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这里板书)

  1、“一间小屋”的特点: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这里分别要求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体会修葺后书斋的变化)

  2、插入书斋名字的由来(怀远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号“项脊生”)

  3、两种感情:喜和悲(这里点一下即可,后面具体展开,为本课重点)

  4、三个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

  二、研读与赏析,对两种感情的分析

  1、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

  (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我们刻苦铭心。但是喜悲两种感情,给我们记忆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应该是:悲情!本文的作者归有光这一生就经历了这人生“三悲”。

  2、“唐宋派”著以“情”动人为写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展开。朗读第二段。展示多媒体。

  a、提问:文中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

  展示多媒体。(可悲的事:诸父分家、悼亡母、忆祖母。要求学生找出例句,分别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明确悲情表达是极有层次,由“客观记述意味深长”到“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再到“直泻而出汹涌如潮”,感情是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的。再要求学生从第二段里找出,能够体现亡母和祖母对“我”的关爱与期望的句子,从侧面写生活琐事,真实感人。)

  b、提问:为什么这里会写的如此感人,让你觉得可悲?

  展示多媒体。(若改写成“诸父分家,户庭杂乱;先妣爱子,呵护备至;大母疼惜,寄予厚望”是否可以?从而引出细节描写。)

  c、提问:本文有那些细节描写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示多媒体。(细节描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引出最后一段对妻子的追忆。)

  3、朗读最后写妻子的两段(第四、五两段),品味细节描写。

  拓展延伸: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抓住细节描写表现“思妻”的诗句,举例苏轼江城子、李商隐夜雨寄北。展示多媒体。(苏轼首创用词的形式悼念死去的亲人,这里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与李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异曲同工的。)

  4、提问:第四段中提到一个人,是:小姨。小姨为何总问关于“阁子”的事?

  (这里也是从侧面表现,夫妻阁子里的生活幸福、甜蜜,感情恩爱。)

  5、最后一段中的“枇杷树”,你怎么理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6、拓展延伸:若把最后一段改成“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是否可以?

  (感受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

  多媒体展示。回顾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品味“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与之的共同魅力。

  三、培养运用能力———作业

  写一段文字,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写法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要求: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200—3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

  一间小屋: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两种感情:喜、悲

  三个女人先妣(已故母亲)———叩门问寒慈爱

  先大母(已故祖母)———以手阖门期望

  亡妻(妻子)———凭几学书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