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项脊轩 反思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  《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至深的古代散……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

  《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至深的古代散文,这节课中,我树立语文是生活的对话,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调动学生由文本感知生活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琐事的感受力。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点名诵读、分组诵读、师生合作诵读等朗读形式体会文本情感。在美读指导环节,学生们的文本感受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也更加亲近文本。小组讨论时,学生在文本中能带上自己的理解积极的发表所思所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有感情的进行再次朗读,用语言生动的表达观点,并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感知文本,这也体现了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们的感受力在层层提升,并将这种感受和生活相结合!

  小组合作环节的自由讨论,教师加以引导的环节应在今后的课堂中提升!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2

  《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言文。怎么上,成为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串讲法,这篇课文倒是可以波澜不惊的完成教与学,但失之于单调,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之前曾去恩施市一中观摩过课堂教学,深刻的领悟到因为学习小组的存在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魅力。于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展示学生的学与思,成为了本次课堂的最终选择。

  因为这种尝试不多,所以,一堂课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结合评课老师的意见,兹总结于下:

  一、小组建设有待加强。

  虽有小组之名,但小组之实还不够充分。不是每一个组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最后发言的,几乎都是平常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相当数量的学生其实并未动脑动手。而我乐于见到的是,那些平常学习不怎么积极的,也能够站起来甚至是争先恐后的大胆的发表他们的见解。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动起来,加强小组的分工、合作,是小组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时间安排有纠结。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的时间要充分到让学生能够把问题思考的较为深入,学生讨论要能够展示每个组员的观点,交流结果展示要充分体现学生智慧甚至有碰撞,这三个问题在时间安排上都是颇让人觉得矛盾的。时间短了走过场,时间长了任务完不成。因为学案的主体部分是研习课文所设置的问题。所以,问题数量上,以三个为好;而且三个问题不能平均使力,必须“突出重点,不及其余”,从而课堂既有深度,也有宽度。

  三、要有顿一顿的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急于完成教学既定目标,对于课堂细节处,缺少顿一顿的.艺术。具体来说,本应在讲书斋之乐处予以停顿,进行适当的师生对话:书斋之景可怡情养性,作者尚且感受到读书寄怀的乐趣,那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在讲到作者母亲的慈母关爱时,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儿寒乎?欲食乎?”亦可成为老师发挥的地方,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些课文足可细细咀嚼之处,可惜我都错过了。恰恰是这些顿一顿的地方,最能体现老师对课文课堂细节把握能力。现在想来,该有多少细节被我忽视了呢?又有多少可以顿一顿之处,被我错过了呢?语文的人文性,离我有多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能够在一次次课堂后加以反省,从而让自己有一点点进步,长此以往,滴水有成河之势。我愿意执此观,并以此警示自己。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3

  《项脊轩志》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悲情,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隐藏这些表象背后的大悲——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悲。这从对项脊轩的描写即可看出端倪:百年老屋,虽加修葺毕竟是狭窄简陋的,作者却把它写得“姗姗可爱”。读书生活难道不是艰苦的,孤寂的,作者笔下却是那样的怡然自乐,都因为归有光胸中有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饴。而且,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肯定有寄托人生理想,希望成为家族的脊梁的寓意。

  另外,归有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科举不利的伤痛密切相关,不独祖母认为归有光将重振家声,给家庭带来希望,母亲和妻子都对归有光在科举上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一文中有母亲中夜督促归有光暗诵《孝经》的记载,妻子魏氏也曾鼓励他:“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仍然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跋涉,于是感觉愧对家人的`殷殷期望,怎能不悲从中来!更明确的证据是,《项脊轩志》选入课本后被删去的一段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怀念之情和身世之悲是交织在一起的。

  但是,在教学中没有把重点落在对亲人的怀念上,主要是出于学情的考虑,学生基本上都能体会到对亲人的怀念。反之,学生对主题仅仅是思念亲人吗?提出疑问。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主题的分析上。

  从课堂实践的情况看,学生如果不能突破基本的文字障碍,对感情的把握肯定会受影响。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细节,并体会平凡细节背后蕴含的深情,对情感的把握上也到位。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怎样更好的引导,更容易理解主题,怎样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交流都是需要改进的。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4

  《项脊轩志》是一篇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也是传统的古文篇目,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堂备课组的公开课进行了讲授,在教授这一课中,我有几点体会,现归纳如下。

  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下载了视频朗读,在和课文内容相符合的视频带动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十分浓厚,从这次教学中,我发现朗读也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

  通:对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由于我们已经经过必修的训练,所以针对选修文言文,我采取了请同学自读自释,相互交流的处理方式。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明清散文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困难相对较小,针对高考文言阅读为课外篇目,必须加强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需要而设计的。从课堂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练: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习,由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点是同学自读自释的,这个环节就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发现缺漏并及时的'补充上,以练代讲。

  析:由于本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本的赏析上时间分配的较短,我计划是从散文的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找到并不困难,而且能够很容易的得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以此为线索,首先向上延展。体现“可喜”之情的其实这里有三小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

  最后的布置一小断仿写练习,对于这项作业,文科的学生兴趣更高一些。理科的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

  总之,这节课在上的时候朗读较多,对文言文分析的不到位,下次上课的时候应该加强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分析。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5

  明代归有光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是抒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谓“抒写怀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文章,有的叙写母亲勤俭持家的种种事迹,有的叙写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有叙写家人骨肉情深的。虽不出平常琐事,却无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理清层次,辨明主旨

  《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从项脊轩内外环境写起,先写旧时小屋破旧、昏暗,后经修葺,开窗,植兰于庭,使轩焕然一新,然后写主人公于此读书写字,偃仰啸歌,其乐无穷。接着,追叙了关于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达了对死去的母亲、祖母的无限怀念之情,含蓄地显示了自己奋发读书的原因。最后以蜀清、孔明自比,抒发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住细节,品味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母亲死于多子。她嫁到归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产一人。因此,深叹“吾为多子苦”。后为节育,饮二螺,“喑不能言”,卒。一个勤劳、节俭,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女子,无灾,无病,却死于节育不当。归有光母亲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下人很好,那时归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却十分富有,她常常拿来许多东西分给下人。老妪,即归母婢女,归母“抚之甚厚”,归母死后,老妪待归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忆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对归有光说起母亲,她甚至清楚地记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你母亲常站的地方。归氏母亲站在那里是听到长女(吾姊)“呱呱而泣”,于是用手敲打着门板,问:女儿她冷了吗?还是饿了?虽是老妪转述之语,母亲声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妪说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对而泣。老婢女转述的是有关母亲生平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语,却极其感人。人类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细小最平常的语言、行为。《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至高无上的皇帝选为皇妃,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独独享受不到人间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因而,她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是真切感人的眼泪,也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的骨肉至爱亲情的自然流露。细节虽细,但它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三、明确手法,探讨意义

  曹丕《典论·论文》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历来的文章家都认为散文是载道文学,大业文学,在这种理论的先导下,散文这种文体所描写的对象大体不是帝王将相、名公巨卿,就是英雄志士、骚人墨客,普通人在载道文学中向来不登大雅之堂,无立足之地的。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境界。这正是发扬归氏散文风格的结果。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6

  《项脊轩志》是古代经典散文,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此次又选入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那么怎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在前言中指出:它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同学们阅读古代诗文,编者把本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项脊轩志》编排在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我认为文无定格是说散文形式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贵在鲜活,是说内容上贴近生活,深入到个人情感世界。《项脊轩志》历来为人推崇的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黄宗羲曾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可见前人对其细节描写和感情真挚的特点也颇为赞赏。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文章特色,我选择了细节描写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在细节品味中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深情,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其鉴赏能力,话题就确定为“于细微处见真淳”。

  《项脊轩志》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悲情,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隐藏这些表象背后的大悲——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悲。这从对项脊轩的描写即可看出端倪:百年老屋,虽加修葺毕竟是狭窄简陋的,作者却把它写得“姗姗可爱”。读书生活难道不是艰苦的,孤寂的,作者笔下却是那样的怡然自乐,都因为归有光胸中有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饴。而且,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肯定有寄托人生理想,希望成为家族的脊梁的寓意。

  另外,归有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科举不利的伤痛密切相关,不独祖母认为归有光将重振家声,给家庭带来希望,母亲和妻子都对归有光在科举上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一文中有母亲中夜督促归有光暗诵《孝经》的记载,妻子魏氏也曾鼓励他:“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仍然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跋涉,于是感觉愧对家人的殷殷期望,怎能不悲从中来!更明确的证据是,《项脊轩志》选入课本后被删去的一段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怀念之情和身世之悲是交织在一起的。

  但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强调突出其身世之悲,而是把重点落在对亲人的怀念上,主要是出于课堂容量和学情的考虑,我觉得对亲人的怀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为基础才能保证体味感情的深入;反之,学生不大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要穷其一生去追求功名,也许有人会觉得是浪费生命。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身世之悲,需要补充大量的背景资料,担心时间不足。其次,我把课堂教学定位为以自主学习为主,又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无法控制,学生是在没有疏通文义的情况下进入课文的,课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照注释疏通理解,否则体味感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课堂实践的情况看,学生如果不能突破基本的文字障碍,对感情的把握肯定会受影响。但课文注释已经很详尽,学生需要的只是足够的时间,如果能在课前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即使基础较差的班级在课上完成细读欣赏是可以做到的。在基础较好的班级,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细节,并体会平凡细节背后蕴含的深情,对情感的把握上也到位。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思考怎样在学生偏离学习目标时适时进行适度的引导,既不能被学生牵着走,也不能生拉硬拽拖着学生走。

  但是,选修教材的教学与必修教材应有区别,不止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教,还应努力挖掘其文化内涵。那么,怎样凸显这篇文章的文化意蕴呢?让学生悟出作者是“借轩言志”是一种思路,通过对第一段的赏析,如陋室中偃仰啸歌的自足,“兰桂竹木”的象征意义等,明确作者在对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课后,我又想到另一种思路,仍从感情说起,只是把重点放在科举不利在归有光心中留下的隐痛上,进而探讨中国古代文人对“仕途”的追求及由此引发的痛苦。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家国天下为终生的奋斗目标。这样,能否做官就成为衡量文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归有光这样的传统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不仅是重振家族的唯一途径,也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兼济苍生的理想,就要把满腹才学“货与帝王家”,才能得到施展抱负的舞台,这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截然不同。但是,由于科举制度的不合理,选拔官员的数量有限,满腹的才学不足以通向仕途,归有光式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的悲剧。

  归有光幼年颖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四岁应童子试,就踏上科考之路,二十岁考中秀才,之后五次乡试,连连落第,至三十五岁以第二名中举。此后,他一边讲学一边准备应试,尽管此时他已经名扬海内,弟子满门,却接连八次落第而归,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他年已六十,距离开人世只有六年。归有光在当时文坛的影响颇深,仕途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失意者,这使得他的悲剧具有了典型意义,他的作品因此有了浓郁得挥之不去的愁苦。

  读归有光的悲剧,就读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悲剧。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7

  这两年上课前,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通过这节课,我能教给学生什么。很功利的想法,这种反问变多后,常常觉得自己的教学无意义。这几天给高二学生讲《项脊轩志》时,反复回荡在我脑海里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直带我回到了我的高中时代。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忘记了我的老师当时是怎样讲这篇文章的,如果不是后来学了中文,做了中学老师,大概也不会记得归有光是明代小品文的杰出代表,是“明文第一”。但每次想起这句话时,便悲从中来:一个思念亡妻的男子,看着眼前这一切,只觉得世事无常、人事变迁。也许我们未曾经历生离死别,但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都会快速地在时代大潮里改变。所以与其琢磨教给学生什么,不如琢磨学生能记住什么。语文虽然要应考,但是也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值得铭记的内容,这是属于文学的震撼人心力量。无法回避的成绩,决定了一个中学老师必须教学生语文知识;文学的动人之处,又决定了一个中学老师该带有一些文学特有的浪漫。

  这是我第二次讲《项脊轩志》,还是不知道怎样讲好这篇文章。反而是教学中有两个点让我很关注:

  一是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很是生硬,书本和生活是截然分开的,很好玩的、很口语化的语言经学生一翻译,味同嚼蜡,还会有一系列语病,分明他们平时生活中不这么说话的.,很可悲。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可是一阅读就好像成了外国人。

  二是这一次教文言文,不再是只给学生教文言知识。会开始涉及文本的含义、内容。设计问题链不是为了提问学生,而是串讲课文。问题的设计切近学生的理解水平,小孩们也很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刚毕业的时候,作为一个应试选手,总觉得讲不出内容,现在觉得可以讲得内容越来越多,这也是一种变化。不知道下一轮再讲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很期待。

  教书这件事,说来也简单,中学的应试更是不难,给学生加大训练量,老师加强应试逻辑的训练,结果不会太差。就算一开始做得不是很理想,但漫长的日子里总能总结出一套经验。可是,教书更应该是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是追求自己认为对的内容的过程,这才是我觉得教学这件事最有魅力的地方。

  有人说,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我想我愿意怎样生活,就是我的教学方式。很多问题还没有想明白,可是岁月漫长,我有足够的时间去直面自己。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8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后反思所表现出来的应该自然亲切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师生互动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三、课堂驾驭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四、经验不足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通过各位领导、老师中肯的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