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先进事迹 乡村 医生

管理员

摘要: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34篇)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神,是维护健康的使者,医生的行为不仅关系生死,也体现着社会的道德基点,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的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34篇),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34篇)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神,是维护健康的使者,医生的行为不仅关系生死,也体现着社会的道德基点,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的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34篇),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

  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不仅仅是能以肉体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给人安慰,所以选取了这个职业务必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自高中毕业,就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理论。透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的政治头脑。85年至87年自学中文函大至毕业,87年至88年在吴堡卫生院临床进修各科,刻苦钻研业务,用心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参加全科医生培训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下课认真复习做作业,经考核获得全科合格证书。用当兵时的一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所以业务上提高,技术精益网求精,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有高度的职责心和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在的服务站是由原三个行政村合并组建的,在组建这个服务站上花了超多心血,能爱岗敬业,扎根在农村最基层卫生服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药,药品价格,收费标准公示上墙,不开大处方,不乱收费,让群众花小钱,就能放心就医。

  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苗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言。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在防洪排涝,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峰在前,为群众一户户的送上洪涝后防大疫的消毒药品,向群众宣传饮用安全卫生水等防病知识。非典期间早出晚归,整天排查从疫区回归人员,为他们早晚测一次体温,不畏惧随时被感染的可能为辖区内儿童检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区儿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认真筛查辖区内出国回归人员,做好登记,严密防控h1n1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所在社区服务站,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资料齐全,去年被评为镇先进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服务站被扬州市命名为示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本人在部队服兵役四年,连续四年受大军区嘉奖,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乡村医生,防控非碘被评为先进共产党员,曾二次参加过镇党代会和江都市残联代表大会。

  能团结站内人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公正廉洁,任劳任怨,服从主管部门及村委领导,配合镇防保所,顶住了来自站内站外的压力,统一站内人员思想,使他们认识到乡村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率先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使服务站工作人员走上正规,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所在服务站是一家真正的群众单位。

  在辖区内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防保所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配合主管部门村委员会开展改水改厕工作,主动参与,当好参谋,向村民宣传改水改厕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经常为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听心肺、测血压,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筛选出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肢残疾、精神残等慢性病人。定期为他们检查,推荐治疗和康复方案。在门开展35岁以上测血制度,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及时通知辖区内孕妇去医院体检,向她们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夏秋季产后访视的同时宣传预防产妇中暑。做好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及时发放预防接种和体检通知单,结核病督导工作一丝不苟,主动与患者达成服药协议,发现副反应及时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按上级要求还有不足之处,还要不断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好卫生服务工作,使领导满意人民群众高兴。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

  储昭云,男,38岁,中专文化,执业全科医师,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榆树村人。自1993年至今担任乡村医生,17年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超多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曾多次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事迹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1990年刚毕业,昭云安排在乡卫生院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对于九十年代初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来说,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他家所在村人口二千五百余人,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3年他毅然辞去卫生院工作,只身回家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十七年。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县医院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先后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全科医师资格。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涌回,他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一百多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中心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光里,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镇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2008年,在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昭云因交通事故右胸重度损伤,但仍然忍受剧痛每一天坚持在一线,到患儿家中消毒杀菌,督导和宣传疾病防控,深得患儿家属及广大群众的感动。与此同时,可又有谁明白他家孩子因患手足口病正住在县医院传染科理解治疗呢,他自我却没有去探视一次,更没有去陪护一天。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每一天上门就诊的病人十分多,十七年共接诊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从没有收取一分钱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免诊费数十万元。他跑遍乡村每一条小道,深知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简单愉快的节日。

  2000年5月9日,那是昭云医生新婚的晚上凌晨一点,急促的手机铃声把他和妻子从梦中惊醒,原先是邻村村民储转香丈夫打来电话:“喂,储医生,我老婆哮喘病发作了,十分危险,此刻已经到了你卫生室门口,快救救她吧。”从语气中显然能听出很焦急,新妻听说病人十分危险,便对他说:“叫病人到医院去吧,以免引来麻烦”。可此时的他那里听得进去,立即起床直奔卫生室,当时只见病人呼吸十分困难,口唇四肢青紫,呼之不应,透过仔细检查,立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缺氧、轻度昏迷”。此时他深知病人十分危险,如果不即时抢救,病人有随时死亡的危险,但是卫生室的条件十分简陋,又无氧气,但他一点没有慌乱,立即一边有条不紊的给病人开通静脉通道、注射肾上腺素、氨茶碱等药物进行抢救,一边拨打120求救。就在此时,他想起卫生室到公路还有一公里的小路,万一救护车不能透过那该怎样办呢。夜静悄悄的,此时卫生室只有他们三人,患者丈夫吓得不知所措。此时昭云医生显得十分冷静,向卫生室邻居借来板车,拉起病人就跑。抢救病人,时光就是生命,他完全忘记了白天的疲倦。一向将患者拉到公路交叉路口,可还不见救护车到来。他心想不能拉着病人就此停下,病人早一点得到有效救治,生命就多一份期望,他继续拉着车沿着公路向前跑着,一百米、两百米、四五百米又过去了。最后见到了闪烁着的绿色灯影,车来了,车来了,病人最后得救了。

  爱心是昭云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多年来,他先后减免孤寡老人、困难户、军烈属医药费近万元,陈旧近乎发黄的欠条达五万余元,可他从没有主动上门去催收过。对于大病就医困难户更是伸出援助之手,同村村民金友旺年过六旬,妻子早年过世,2007年其老母亲和39岁的儿子相继离开人世。同年八月,九岁的孙子头痛经县医院诊断为脑瘤,需要省级医院手术治疗。生活如此捉弄人,此时金友旺家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支付如此高额的手术费用。孙子活着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没办法他只好拖着虚弱的身躯四处乞讨。昭云医生得知此状况,当晚和村民汪仁国一齐赶往县医院看望患儿金勋杨,当场捐赠人民币一千二百元,并安慰金友旺不要急,大家一齐想办法共度难关。第二天昭云医生便和汪仁国立即复印求救告示,四处张贴,向社会伸救援之手,救救孩子,短短数日就收到社会各方捐款两万余元,帮忙小勋杨顺利的完成了前期肿瘤摘除手术。之后透过媒体的力量,小勋杨被一家大医院免费做了后期手术。因此昭云医生还免除了金友旺家多年来数百元的欠款。

  记得前年三月的一个中午,村民汪光软,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昭云医生透过仔细检查思考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患者在既无亲人又无钱的状况下,昭云医生透过多方联系,县医院最后同意为患者免费治疗。患者住院期间,昭云医生多次前去探望并送去营养品。患者出院后,并免费为其做好后期相关治疗。

  由于他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昭云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用心支持医改工作

  2008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昭云被选为第一届村卫生室主任,他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用心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先后成功接待省内外领导、团体前来村室检查指导工作达20余次,获得一致好评。

  由于过度疲劳,2009年9月昭云医生经县医院诊断为频发室早、左心室功能不全,需要住院治疗,在同事和家人的再三嘱咐下,只住院了三天,便带病回到村卫生室坚守岗位,有时白天太忙了只好深夜回家自我给自我扎针挂水,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泪水涟涟,可怎样劝说他就是不听,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病情才得到基本缓解。

  今年我县做为医改首批试点县,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一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昭云医生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我的岗位上,用心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昭云以他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他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去年11月,昭云被评为全县优秀乡村医生。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就应引昭云为自豪,以昭云为榜样,像他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3

  王晓玲,仪征市新集镇八桥村村医。四十多岁的她,看上去还是那么文静、干练、充满青春的朝气。一直以来,王晓玲都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姐姐眼里的甜小妹。谁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她会成为八桥村民心中最为亲切的“自家人”——她是一位技术娴熟的护士,也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医生,更是一位让人放心暖心的导医顾问。

  一、不忘初心,甘做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王晓玲,可谓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后来姐姐也选择了医疗职业。也许是成长环境的潜移默化,也许是骨子里的热爱,初中毕业时的王晓玲很自然地选择卫校。三年的孜孜不倦,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顺利地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

  原本只是为了到村里去锻炼锻炼的她,一去竟然就成了永远。当年身为镇卫生院院长的父亲,若为自己的宝贝女儿调动一下工作,绝非难事,然而,王晓玲一次次地婉言谢绝父亲的关心。

  王晓玲从事村医二十多年来,带着那份青春的热情、医者的仁心以及那份难舍的责任,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和平安。

  面对一直不变的平淡,每天都一样的环境和工作,王晓玲保持着一样的细致耐心、严谨务实工作作风。门诊出诊、打针治疗、微信咨询……二十多年来,王晓玲对村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为她在百姓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也是多年后,当父亲屡屡听见别人在自己面前亲切地称王晓玲为“二先生”时,那颗可怜的悬着的“父母心”才算放下了,从此,父亲也给了王晓玲许多许多的支持和帮助。

  现在,王晓玲成了家,也有了孩子,可繁琐的工作常常使她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她说,每当面对丈夫和孩子时,她能读出他们眼中的理解和关心,可越是这样,她自己心里越愧疚。她知道,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工作,她得用心。

  二、与时俱进,拓展村医服务的经纬度

  王晓玲深切地知道,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对于村医的工作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满足工作需要。

  可以说,王晓玲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没有间断过学习,她珍惜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订阅医学刊物,收集医疗视频、图册,既能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能寻找机会请教专家名医。对王晓玲来说,多年来,晚上陪伴儿子一起学习,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让她感到幸福得习惯。

  由于王晓玲的不懈努力,她于20xx年就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去年在“卫计委”举办的技能竞赛中,她夺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成绩面前,王晓玲从不骄傲。她永远保持着谦虚的学生姿态,与扬州三甲医院的许多名医建立“医疗求助”通道。工作中一旦遇到疑难,或在线求助,或立即转诊,急村民之所急,总是把村民的利益在第一位。她在工作中早已实现了1+1+N的服务模式,

  三、牢记使命,做农村医疗事业的守灯人

  农村卫生所,在那些上了年纪出行不便的病人眼里,在整天忙于劳作的村民眼里,它就是一盏黑夜里的明灯,它能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农村卫生所服务村民,预防治疗相结合,能有效治疗一些常见病、小病,既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又方便了人民群众。因此,加强我国农村医疗事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的重要战略安排。

  王晓玲身为村医,自然明白自己的责任,二十多年来,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总能积极认真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尽心尽职做好农村医疗事业的守灯人。每天,王晓玲早上六点多钟就去上班,中午也不休息,还要利用内网录入资料,晚上六点多才能下班,到家时间一般要在七八点钟左右。她从不抱怨。

  每天,王晓玲面对五六十个门诊病人,她总能热情接待,精心诊治;面对上门诊治的病人,她从不爽约,细心服务;面对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村民,她手机时时畅通,随时连线。

  王晓玲是一个有心人,她为村民服务,不怕苦,不嫌累,她根据村民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村医王晓玲对工作的责任心,对村民的爱心,还有她过硬的技术,为她赢得八桥村村民的信任,八桥村村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签约率在仪征市名列前茅。

  二十多年来,王晓玲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也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卫生室应有的作用。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4

  xxx,男,33岁,汉族,是河南项城王明口镇苗庄村一名乡村医生。十几年来,xxx在行医生涯中,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以真情真爱为老百姓服务,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乡村好医生的颂歌。

  一、扎根农村,矢志乡医终不悔。

  “我是农民,我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农村,离不开我的乡邻,我要一辈子扎根乡村,尽我的力,尽我的心,为村民看好病,守护村民的健康”。xx常说这句话,也是他热爱本职工作,不畏条件艰苦,扎根农村,为家乡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的无悔追求。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最基层的乡村医生,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长年累月,救死扶伤,无怨无悔。为了改善治病条件,他千方百计建设村卫生室.在条件十分艰苦,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建成了在全市一流的村卫生室,面积达到了400多平方米,成为周口市示范村卫生室,实现了“村民小伤小病不出村”的目标,一些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实现了就地治疗。

  二、爱岗敬业,心系患者显真情。

  xx医生爱岗敬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业以来,他一直坚持边理论学习,边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利地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医疗技术日益提高,受到乡亲的信赖,吸引了周口、界首等地的患者慕名前来求诊。尤其是情牵患者、心系病人,倾尽全力服务村民的感人事迹,在xx的行医生涯中多次发生,被人们津津乐道。大家都夸xx是个“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xx心里时刻装着村民的疾苦,无论风霜雨雪,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老幼贫富,总是随喊随到,不讲价钱、不提条件,有钱看病,无钱也看病。20xx年3月的一天,彭庄村57岁的村民张某头疼难忍,神智不清。xx火速来到患者家中,初步诊断为脑出血,由于患者家庭经济困难,当时患者血压太高,乡村道路不好,长途转送颠簸对病人有一定危险。患者家属一再要求在家中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去市医院确诊。经过精心治疗,7天后,患者的一般症状有所改善,神智稍显清醒,说话也能听清一些。应患者及其家属的请求,王医生一同将病人护送到项城市中心医院做了CT检查,被确诊为脑出血,证实了xx的最初诊断是十分准确的。后因住院费昂贵,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回家请王医生治疗。经过王医生一个多月的细心诊治,患者开始下床走动,半年后就可做一些家务活了。张某一家人逢人就说是王医生救活了他,挽救了他们一家。

  三、热心公益,一腔热血写大爱。

  他把医生的博大的爱心融入到公益事业中去,把公益事业作为自已的社会责任,赢得了社会的称赞。xx在行医中有一个死规定,凡是前来就诊的残疾人都减半收费,对困难残疾人实行免费治疗,多年来,仅此一项就为残疾人减免药费达3万多元。王明口敬老院有20多位老人,xx医生时刻惦记着他们,每到周末都会到敬老院免费义诊,免费送药,几年来为敬老院免费送药5多万元,受到社会的称赞。

  在公益事业中,xx率先垂范,事事处处都走在前面。村里道路年久失修,每逢下雨,道路泥泞,村民苦不堪言。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率先捐款3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捐款修路。此后,他又跑前跑后,指挥大家修路。不到一个月,村里的道路就修好了,村民们高兴地说,“今后下雨再也不怕了,多亏了王医生。”村里的学校该修了,他又拿出2万元对学校进行了修缮,村里的孩子再也不为上学发愁了。

  一件件实事感动着村民,也体现了xx的拳拳之情。为让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xx把困难群众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倾注了真情真心。本村村民王仲敏,生活全靠他一年四季外出打零工来维持生计,几年前,他身患脑血管病而落下残疾,生活极其困难,属典型的贫困户。xx把王仲敏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拿出2000元帮他成立了小商店,使他重新树立了生活信心。去年,王仲敏的小孩子考上大学,xx立即又拿出2000元,让他顺利上了大学。几年来,xx视王仲敏一家为亲人,把他们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真心关怀,真心帮助,使王仲敏逐渐摆脱了贫困。

  家住苗庄村67岁的肢残苗珍香老人生活十分困难。20xx年5月18日,xx到老人家中了解生活情况后,给她送去了大米,面条,花生油,洗衣粉,棉被等生活用品。从此,他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今年春上,突降暴雨,xx担心老人家的房屋经受不住风雨,就去看个究竟。短短的二里路程,他走走停停,走了近50分钟。当他满身泥水出现在老人家门前时,苗珍香激动的说:“我躺在床上都不敢睡,你来,我心里就踏实多了,你真是比亲人还亲啊!”

  十几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村民们给卫生室送来一个个锦旗,这是发自群众内心的感慨,更是对xx的无声赞誉。他先后荣获了周口市先进乡村医生、项城市先进乡村医生、项城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面对未来,xx以“为了村民的健康”为己任,执著追求,无私奉献,为农村卫生事业作出更大的新的贡献。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5

  xx,女,19xx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xx村乡村医生。

  扎根基层,兢兢业业。19xx年,她放弃民办教师的身份,随其父亲学医,当起了一名赤脚医生。毫无医学基础的她,凭借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对村民群众的守护之心,先后从事过预防保健工作、接生员工作、计生专干工作。她说既然选择了,就绝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期望。曾被评选为两届县人大代表,现届镇人大代表。

  情系乡村,无私奉献。30年来,她的足迹遍及双桥村的每一个角落、每条巷道。村民有慢性病行走不便的,一旦病情发作,就请她出诊,她从不厌烦,每次都及时赶到,为病人进行治疗,一次诊疗时间可能长达几个小时,有时候还需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稳定,她才放心回家。有些病人为了感激她,给她送去鸡蛋或土菜,她总是婉言谢绝。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6

  xx,男,19xx年10月出生,xx村乡村医生。

  身残志不残,乡村医生三十载。xx脊柱严重侧弯压迫右肺不张,稍微劳作便喘息,是一名患先天性二级肢体残疾的乡村医生。因残初中毕业后失学,失学期间自身疾病十磨九难,家中姐弟两次患病险些丧生。所以,习医救人成其心中定志,叹当时家中困难,读卫校只能望洋兴叹,只好在地方师承学习中医内科,遂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本职岗位上,力争刻苦钻研,勤学苦练。1999年参加全国首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一次性合格,业余时间医书常读,医案常翻,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有群众赞其“手捧医经心怀大众者”、“百里来求缘有术,三更出诊乐无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年三十未息,年头初一上岗,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天气寒冷奋斗在抗疫一线,官溪村涉汉返乡人员较多,二十多天没睡一个安稳觉,没吃一餐放心饭,拖着残疾之躯,为疫情零发生尽绵薄之力。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7

  xx,男,19xx年3月出生,xx村乡村医生。

  10多年来扎根农村基层,用爱和坚守呵护全村百姓健康,身残志坚传递医者大爱,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身残志坚,创新建立了“流动村医室”。高马二溪村是一个遍僻的小山村,全村人口1890多人,交通不便,村民居住分散,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居多,村民缺医少药是常事。应对现实困境加之自我腿脚不便,xx特别理解病人的痛苦。千方百计自筹资金几万元配备了一辆新车,将村民常用药和医疗器械装入车内,专门用于日常巡诊和上门治疗,随叫随到,实实在在方便了村民,村民乐哈哈的称为家门口的村医室。"流动村医室"还免费为村民取送快递,邮件,顺路时常常搭乘村民,全方位便民服务。

  不服输,能做事,任劳任怨。作为村医,他心里有一本民情日记。一是为全村1600余人参加医保建档立卡。二是对全村100多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了隨访制度。三是对124名贫困户实行重点走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送医送药上门。全村谁患病,谁需要定期上门检查了如指掌。双休日基本无休,坚宇村卫生室,流动村医室,农户家三点一线巡诊治疗,把党的温暖送入农户。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8

  xx,男,19xx年12月出生,xx村乡村医生。

  安化一中毕业后随伯父学草药、推拿、针灸治病。上世纪70年代,大队经济困难,无钱采购药材,他靠一把锄头挖草药为群众治病,病号仅交五分钱的挂号费,就能免费吃药。当时,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他走门串户进行预防。特别是群众对预防的作用认识不够,拒绝打预防针时,他就苦口婆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七八十年代,国民经济困难,上级无法调配防暑解毒药物,一到双抢大暑季节,他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天天上山挖草药,洗净煎好后,送到各个生产队的田间地头,让正在劳作的人民服用。

  在五十年的行医历程中,他从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吹雨打,他都坚信人命关天,职责重如泰山,鞠躬尽瘁。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装在心中,几十年来,无一医疗事故。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9

  xx,男,19xx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xx村乡村医生。

  每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看到村民求医困难,正值壮年的xx选择留在村里,成为了一名村医,全心全意为乡亲服务,一干就是25年。

  xx每一天上午坚持在村卫生室坐诊,午时走家串户进行出诊,不是治疗疾病,就是量血压、测血糖,富强村65岁以上的老人有285个,对于这些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xx都了如指掌,对患病老人,他格外关注。

  xx还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他自我会不定期地办宣传栏,发放各种健康知识手册,宣传医改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并主动配合卫生院、村支两委当好开展基层卫生工作的参谋。工作千头万绪,量大任务重,但xx总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使宣传工作做到每家每户,使疾病预防健康知识做到家喻户晓,户户都有明白人,让每一个村民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0

  xx,男,19xx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xx村乡村医生。

  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20xx年毕业不久,xx放弃了娄底医院的工作,回到眉毛村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他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这一干就是17年。

  不计得失,勇赴疫情一线。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xx从1月26日起,就积极投入到了疫情联防联控战斗之中。与村干部一齐摸排村上的返乡人员、上门为村民测量体温、发放防疫宣传单、病毒消杀、将自我的车改成宣传车,开展村内巡查和宣传工作,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他积极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工作。坚持党员形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开展公共卫生各项工作。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1

  xx,男,19xx年6月出生,xx村乡村医生。他19xx年至今一向在龙塘乡顽沙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水平。

  医者父母心,他对患者热情,耐心细致,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有时一晚要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不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他的回答是凭一个人的良心和一个医生的道德。

  所在村卫生室,管理规范,制度健全,20xx年被评为龙塘乡先进卫生室,个人在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得一等奖,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2

  xx,男,19xx年11月出生,奎溪镇言槐村乡村医生。

  情系乡村,扎根基层。在溆浦卫校毕业实习两年后,xx怀着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向往和热爱,回到自我家乡奎溪镇言槐村当了一名乡村医生。毫无经济基础的他,恳求父亲在农村合作信用社贷款500元到安化医药公司购进一批常用药品便开始了长达30年的乡村医生工作。

  他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经常参加各类培训,坚持向镇卫生院资深医师、大医院专家虚心请教,在业务上力求精益求精。20xx——20xx年他在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中医毕业证书。

  xx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虽然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可是,正是他几十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才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基层三级网络的网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3

  xx,男,19xx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东坪镇百选村乡村医生。

  该同志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扎实的医学功底,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业至今,未发生过一例医疗事故,从未与病人产生过一例纠纷。患者们都纷纷表示,张医生是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该同志经常在辖区内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宣传资料,将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每家每户。他还定时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向村民宣传国家方针政策、防病治病的科学方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在他的努力下,全村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完善了孕产妇花名册,及时通知他们去医院体检,并在产后进行访视。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4

  xx,男,19xx年4月出生,xx乡村医生。

  古稀之年的村医。xx二十来岁开始学习中医,在19xx年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从此,风里来雨里去为当地老百姓看病,不管白天黑夜随喊随到,父老乡亲都叫他“方便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都是插双季稻,在农忙季节,钩端螺旋体病毒是常见病。一年,钩端螺旋体大流行,他既要搞好双抢,又要出诊,有时还要把高热钩端螺旋体病人送入公社医院,在多重工作的压力下,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改为民服务本色。

  新冠肺炎暴发于春节期间,人口流动性大,且在外务工人员返乡的较多。74岁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临时受命,不顾天寒地冻,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到返乡人员家去登记和测量体温,因年纪较大不能开车或骑摩托车,只能靠步行,有时脚痛得夜不能寐,但他总是能扎实完成每一项工作。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5

  xx,男,19xx年9月出生,xx村乡村医生。

  自从立志投身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他25年如一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坚决抵制假冒伪劣药品和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每年考核均为优秀,无医疗事故,无医疗纠纷,无处罚记录。

  xx虽学历不高,喜欢思考,喜欢钻研,喜欢读书,习惯一边工作一边用心探索,所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及时救助心律严重失常,心界明显扩大的患者;将摔倒撞破头的空巢老人及时送医等等。

  他热爱本职工作,以诚信为本,患者至上为从业宗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关注重点人群,帮扶弱势群体,只要村民有需求,不分严寒酷暑,或者深更半夜,都随叫随到,为每一位患者悉心诊治。对于重点人群和残疾人员家庭,挨家挨户宣讲健康知识,免费健康检查,帮忙大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真正担负起为大家守护健康的职责。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6

  xx,男,19xx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xx村乡村医生。

  情系山乡,扎根基层好儿郎。20余年来他走村串户、无私奉献,他的足迹遍布新云马村的各个角落,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到了预产期、谁家的孩子该接何种疫苗了,他都了如指掌,被村民誉为“保护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xx年被评为益阳市首届五十佳乡村医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每年荣获先进个人,所在卫生室年年被评为先进卫生室,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德泽百姓,为民解难为己任。不论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村民的病痛是他最牵挂的。他不计个人得失,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哪里艰难就往哪里闯,一个电话,他立刻上门诊疗或者载着患者回卫生室救治,有时遇到疑难杂症一时无法救治,他会想方设法帮忙病人转到镇医院或毗邻的溆浦县级医院。多年来,他累计为当地村民减免医疗费用数万元,同时他还坚持对军烈家属重点关照,对贫困家庭重点帮扶。

  技惊四方、乡土郎中美名扬。他医术精湛,农村常见病治疗信手拈来,用中医推拿、针灸诊治村民的颈、肩、腰、腿疼痛,还能将多年积累的行医经验加上祖传秘方解决疑难病症,名声远扬,连邻近新云马村的溆浦县附近乡镇村民都慕名而至。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7

  xxx,女,32岁,大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xx省xxx市xxx村人。自20xx年至今担任xx村卫生室医生,十几年年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她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20xx年刚毕业,xxx曾经在xx县人民医院、xx大一附院进修学习,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院领导好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老医生、领导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先后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

  20xx年,在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xxx因晚上出珍雨天路滑,不幸跌倒右上肢损伤,但仍然忍受剧痛每天坚持在一线,到患儿家中消毒杀菌,督导和宣传疾病防控,深得患儿家属及广大群众的感动。与此同时,可又有谁知道他家孩子因高烧正住在县医院接受治疗呢,他自己却没有去探视一次,更没有去陪护一天。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xxx卫生室医生工作以来,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十几年来共接诊病人不计其数,从没有收取一分钱诊疗费,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爱心是xx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记得20xx年的一个晚上半夜,天刮风,下着雪,村民陈桂荣,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家人打电话给陈医生,陈医生意识的病人的病情十分严重,马上起床,拿起急救箱,氧气袋,等感人的事你自己编吧,,尽量写的感人至深,病人是肺气肿,肺心病,由于她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某某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xx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他个人投资十几万元,建成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先后成功接待省内外领导、团体前来村室检查指导工作达20余次,获得一致好评。

  积极做好卫生服务工作,现在已为辖区1226口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尤其为辖区137名老人,123例高血压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在老龄化趋势加快情况下,尤其关心老人健康,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真正为老年人建立了身体“晴雨表”。

  20xx年12月1号我县做为医改首批试点县,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某某医生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xxx以她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他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去年3月,十里铺村卫生室被示范化卫生室等荣誉称号。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应该引xxx为自豪,以xxx为榜样,像她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8

  在这个偏远而又贫困的深山村庄中,有一位瘦小而精干的接近花甲之年的人,他常常走家串户,为儿童打防疫针,为孕妇做产前检查,为产妇进行产后访视,为村民宣传健康教育知识……不论风雨、冰霜,在蜿蜒泥泞的山间小道上都会看到他的背影。他就是xx县洄水镇联沟村卫生室医生黄花松,男,汉族,中专文化程度,现年56岁。

  其父也是赤脚医生,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亲眼目睹了村民忍受疾病折磨的状况,看到人生许多的悲欢离合,看到很多老百姓因为贫穷而看不起病,许多人患病后,只能慢慢等死,他便立志长要努力学习医术,用最便宜的药品,最准确的诊断,最热情的服务为村民减轻痛苦,减轻经济负坦。他说: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人都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精彩或平淡、亮丽或灰暗。19xx年中学毕业后,怀着美好的梦想和憧憬到安康地区卫校学习>临床医学班学习。毕业后,很多同学在外找到了待遇丰厚的工作,让他一块去,但他想到了缺医少药的家乡更需要他,怀着让村民少一些泪水,少一些委屈,少一份痛苦的信念,于是便回到了深山小村做了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医生。

  从基础做起——改善就医环境

  俗话说的好,说得好不如做的好。19xx年卫校毕业后,他将村卫生室的工作承担起来,为了防止用铁针头引起交叉感染,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在预防接种过程中,他便给病人及儿童使用一次性针管,按进价收费。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为了保证给孩子们接种到有效疫苗,国家为他配置了一台冰箱用于储存疫苗,使接种儿童能按时接种到安全、有效的疫苗。该村卫生室房屋简陋,面积狭小,只有16平方米,且药房、诊断室、治疗室都在一间房内,不符合医疗用房要求,20xx年他贷款5万元重新修建了村卫生室,使村卫生室的医疗用房面积达到了90平方米,设立了单独的药房、治疗室、诊断室、观察室,增添了诊断床、产床等常用设备。有了宽敞明亮环境和常用诊疗设别,凭借自己精湛的诊疗技术,使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得到了诊断,妇女病和高危孕妇得到筛查,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病痛,大大降低了本村及相临几个村的孕产妇死亡率。

  从点滴做起——抓好社会卫生工作

  在社会卫生工作中,计划免疫是头等大事。由于山大人稀,村民居住分散,且村民对预防接种认识不够,村民没有主动到村卫生室打预防针的意识,加之外出务工人多,他情系着农民工子女,关注着留守儿童,于是他背上冷链背包挨家串户给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并向村民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村民们也理解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认为预防接种不光是为他们自己的小孩,而是为全村儿童的健康安全负责。他凭借着坚强的毅力,怀着一颗红火的心灵,将爱奉献给每一位孩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工作33年以来,每年平均为200人次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其中为流动儿童接种100人次左右。儿童预防接种率达到99%,建证建卡率达到100%,无一例儿童漏卡,从未发生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在妇幼保健工作中,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他经常到孕产妇家中做产前检查,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由于地处偏僻,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很多人都认为女人生小孩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孕妇从不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更不用说到医院分娩。为了改变这种落后观念,他苦口婆心,一趟又一趟到孕妇家做思想工作。如孕妇王女士,得知怀孕后他就上门给她做产前检查,宣传产前检查和到医院住院分娩的好处,但王女士一直拒绝进行产前检查,怀孕3个月后,王女士突然出现腹痛及阴道少量出血现象,他知道后急忙赶到王女士家,进行检查发现是因过于劳累有流产迹象,嘱咐她卧床休息、不要下地干活,并开了一些安胎、止血药,经过休息,胎儿保住了,王女士开始接受产前检查,也同意了到医院住院分娩。经常他不懈的努力,很多家庭的产妇慢慢接受了产前检查,也知道了到医院住院分娩的好处。33年来,他每年都要对辖区内育龄妇女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共对60余例高危孕产妇进行了筛查并及时转诊,对500余名孕妇进行了常规检查及指导,对300余名产后妇女进行了产后访视和指导。使该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33年来,联沟村从未死亡一例孕产妇。

  从认真履行职责做起——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在健康教育工作中,他利用黑板报向群众进行家庭及个人卫生、妇幼卫生保健、儿童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性传播疾病及结核病、地方病等卫生知识宣传,利用给病人就诊,下乡出诊的机会,面对面为村民进行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食用碘盐、防氟(砷)炉灶的正确使用等健康教育和指导。利用上级发放的各种宣传单、宣传画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在村中醒目位置及人群集中地域刷写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标语6条,并对本村群众性聚会如婚娶、丧葬的食品卫生进行现场监督指导。通过他30多年的辛苦努力工作,该村村民的健康意识逐年提高,地方病、多发病逐年下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用真情做事——用爱心为病人服务

  33年以来来,他共诊治病人5万余人次。在为病人治病过程中,他不开大处方、贵处方,对患者服务热情周到,深受周围群众的好评。为方便群众就医,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手机号码及坐机号码都公开张贴在村卫生室大门上。20xx年3月18日晚上11点左右,有位产妇因为家里穷而未能到医院去分娩,产妇发作后由于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小孩生下来就没有哭声,没有抢救的基本设施,他只好一边做胸外按压,一边用嘴从小孩嘴里一口一口吸出羊水,成功抢救了这名小孩。

  20xx年冬天,患者张某因患直肠癌,癌肿转移至前列腺引起小便不通,经常半夜三更因尿不出来而疼痛,冬天天气冷又没有车,从村卫生室到张某家需步行1小时山路才能到达。每次疼痛导尿,都是随喊随到,从来没因为天气冷或者因天黑路不好走而不去给病人导尿。村民倪老汉,儿子、儿媳妇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和80岁的老娘,20xx年夏天的一个午夜,雨下的特别大,倪老汉突然腹痛腹泻,在厕所没有力气站起来,打电话找到已经劳累一天入睡的他,请他上门去给看看,他当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带上急救药品,打着手电筒顶着大雨走了十几里山路,到了之后诊断为急性肠炎,于是把液体输上,一直观察到病人病情有所好转才回家,等他出门时,天已经大亮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在农村卫生室中病人经常是赊账,有时一连几年都收不回药费,但他从不因为病人没有钱而延误病人的治疗。遇到很多危重疾病处理不了时,而病人家属又拿不出来钱,他总是先借钱让其检查治疗,虽然村卫生室经济效益不好,但他在进药过程中从不因为贪便宜而非正规渠道进药,而是一直坚持从正规渠道购药,遇到药品有霉变过期的他都一律销毁,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

  随着新农合政策的有序实施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政策的执行,老百姓因为家里太穷而付不起药费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诊疗疾病中,他严格遵守诊疗技术规范。所以从医33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一起医疗纠纷。

  自20xx年新农合惠民政策开展以来,他积极向每位村民宣传新农合政策,随着门诊统筹报销启动以后,为方便农民就医,6年来,共为1000余名参合患者报销了门诊统筹费用,并按要求对报销病人的费用进行公示。

  学会关爱,是做医生的第一步。他是一个善良、忠厚的老实人,从他的身上,体现了当代村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体现了不计报酬和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同时,更显现了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信念。他用真情、用爱心为村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爱戴。也多次受到当地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好评,他常说,成绩和经历只能说明过去,关键在于如何开创未来。如今,他日夜忙碌着,为确保村民的身心健康,他用爱心传递着真情,用关爱奉献着青春,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xx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后记:自20xx年启动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以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结合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按照规范村级,提升镇级,建强县级的思路,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推动和落实,全县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19

  今年56岁的徐可相是山亭区店子镇鹁鸽崖村卫生所的一名乡村医生,自1975年1月在滕县卫校毕业后,一直扎根于农村卫生事业。38年来他用真情服务老百姓,用行动报答村民,始终履行着救死扶伤地神圣职责而无怨无悔。他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深得镇卫生院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一致认可。2011年,按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为了改善患者就医环境,他自筹资金十余万元,建设了一处面积约120平米的标准卫生室,当地村民常见病、多发病均可就地得到治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工作目标,较大程度缓解了群众就医难问题。

  2003年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徐可相医生积极响应“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号召,投身到抗击非典第一线。为了让群众早日了解非典,掌握非典预防知识,他通过村委会大喇叭、黑板报、张贴标语、义务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防治非典知识宣传。有时还挨家挨户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尽量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配合镇卫生院积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登记和劝阻回乡工作,免费发放体温表进行排查,自己配制了抗病毒中草药为群众免费服用。由于他身先士卒、不怕危险,终于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他所负责的辖区,无一例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的事情发生,为全镇乃至全区抗击非典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徐可相认为,仅有为村民解除病痛的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扎实牢固的医疗技术功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带来便利和实惠。行医生涯近40年,他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经他治愈的各类患者成千上万,深得群众敬仰。他经常自费购买大量医药类书籍刻苦研读,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仔细翻阅,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即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也从未放弃过。

  2009年1月26日(新年正月初一)凌晨两点,正值数九寒天,一阵急促地电话铃声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本村一位张姓小孩突发高烧需要治疗。他放下电话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冲出家门。一路上寒风呼啸,冻得他直打哆嗦。由于天黑道路泥滑,走着走着,他一不小心摔倒在泥地上,弄得全身都是泥,腿被刮伤两处,但他顾不了伤痛,爬起来就继续往病人家里跑去。赶到时发现小孩已处于高热惊厥,于是就急忙给予退热、解痉、针刺人中、静脉输液等治疗。由于病情严重需要输注三瓶液体,他就一直陪护到输液完毕,直至小孩病情好转才放心离开。此时已是早上六点多钟,天已经蒙蒙发亮,左邻右舍都在“噼里啪啦”地燃放着新年鞭炮,可徐可相连处理伤口都未来得及,累得他一头倒在床上便呼呼大睡。类似这种情况,一年四季到头随时都可以碰到。他在卫生室上班时,跟本不分昼夜,实行二十四小时全天候诊值守,就是凭着他这种过硬的医学功底,扎实的的业务技能,优良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各位村民的普遍赞誉。

  他看病时时为困难病人着想,治疗时尽量使用既便宜又能保证治疗效果的药品。上门服务时从来不收出诊费,对特别困难的患者主动免除医药费,每年下来减免医药费用就达到两三千元。他心系村民的安危冷暖,始终奉行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贫济困。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仅靠辛勤劳动创造一点微薄收入,他生活地并不宽裕,但能为本村群众服务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梦想。从医以来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也从未接到过任何患者的投诉。

  徐可相从医38年以来,认真执行农村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参与防疫保健工作,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他深知这一道理的重要性,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挂在心上。他时常给村民宣传防疫的重要性,防重于治的方针政策。基于他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防疫工作的关注、了解和认识。他身体力行迎难而上,一股子倔劲,使全村的防疫保健工作在全镇处于领先水平,受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肯定。他先后获得店子镇“先进个人”、店子镇“个人显著贡献者”、山亭区“优秀乡医”、山亭区“十佳乡医”等荣誉称号,所在卫生室被评为店子镇“先进卫生室”;2011年被评为山亭区“先进卫生室”。

  徐医生以他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乡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多为国家出点力,为村民办点实事是应该的。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感到无上光荣。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0

  xxx,女,32岁,大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山东省商河县xx街道办事处三里庄村人。自1998年至今担任三里庄村卫生室医生,13年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超多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她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其主要事迹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

  xxx自从担任xx街道办事处三里庄村卫生室负责人以来,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扎根农村基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群众好评。

  二、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爱心是xxx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扎根农村基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xxx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她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三、用心完成上级部署任务

  20xx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xxx被选为第一届村卫生室室长,她个人投资30余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用心开展合作医疗门诊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卫生法规来规范医疗活动,自觉理解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严把采购药品质量关,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及过期药品,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同时,2011年为辖区内2000余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完成儿童免疫400余人次,并圆满完成其他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四、与时俱进,提升自我

  xxx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用心参加卫生局、县医院及中医院等上级单位组织的培训学习,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老医生、领导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于20xx年7月考取了济南华洋职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并以优异成绩结业,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xxx以她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她赢得了农民患者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就应引xxx为自豪,以xxx为榜样,像她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1

  我是一名乡村医生。为周围的乡亲们作预防保健,治病疗伤工作。我拖着重度残疾的双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务于社会,不仅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却是那样的精彩。

  1975年,一场萧瑟的秋雨后,我不幸患上小儿麻痹后遗症,从此就再没有站起来走过一步路。贫寒的家境,苦闷、彷徨、无助甚至绝望伴随我度过了本该是无忧无虑,从满天真与童趣的童年。

  也许是命不当绝,上天虽然没有给我一双健全的腿脚,却赐予了我能吃苦耐劳而又自强不息的好父母,我们真情无私的`呵护,不向苦难低头的可贵品质,还有那些好心村民对我的真诚鼓励和开导,使我逐步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别是看书学习,驱走了我心中久积不散的阴霾,感受到阳光的明亮和灿烂。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我开始尝试着自学。家里有《小人书》和一本撕的没有部首的《新华字典》。我就把《小人书》上的字一页一页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后把拼音标到《小人书》字的旁边,然后一遍一遍的去读。不到半年我就认识一千多字。之后,我借来旧课本开始按照课本学习。

  这就是我自学的开始,从aoe开始念起,从一笔一划开始写起,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算起。学习使我过于单调无聊的生活中有了乐趣,当然这背后要付出比常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劳。

  学习更给我打开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带给了对生存和生命进行深刻思考的营养,特别是我明白了许多残疾人的人生经历,贝多芬、保尔、张海迪,他们也是残疾之躯,处境也十分艰难,但是他们没有因为身带残疾就失去对生活的勇气,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迷茫不振,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直面人生,昂起头,挺起胸,自立自强,向命运挑战,向不幸抗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触动着我,感染着我,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逐渐内化为我的人生信条:虽然身患残疾,但也要奋发努力,争取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不成为社会包袱、不成为家庭拖累的人。张海迪不是说读书能够给人带来生活和战胜困难的力量吗?那么小小的我就要为了自身“站起”、改变命运而刻苦学习。就这样,白日苦读,夜伴孤灯,七年辛勤自学,我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

  知识照亮我前进的航程,信念赋予我攀登的勇气。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乡村,远赴千里之外的省会石家庄,自费在一所医学院跟班学医。

  我想做一名医生,为老百姓治病疗伤,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在石家庄学习了的三年里,我没有回过一次家。环境变化和身体残疾给我带来了许多困难,功课的压力我要坚持顶住,迎头赶上。日常生活中,上楼下楼、打饭打水、洗衣服、上厕所等一些琐事,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是举手之劳,但是对于我而言却是何等的艰难。但我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仍然以坚韧挺过每件难事,用微笑迎接每个黎明。

  我的学习成绩在全系也是很优秀的,教授们对我的经历既感到惊讶又很是赞赏。惊讶的是我的自学历程,赞赏的是我虽是自学,但成绩却一点也不比正式参加高考学生的成绩差。05——06我连续两年被学校授予“优秀学生”的荣誉。

  三年寒窗苦,不付有心人,我拖着瘫痪的双腿,以一个跟班生的身份,圆满完成了医学大专课程的学习,留给老师和同学的是身残志坚的感动和优秀的学业成绩,留给自我的是沉甸甸的收获和开启人生新章的力量。

  踏着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脚步我也回到了哺育我成长的故土。

  记得我刚回来就赶上夏秋季节时的腹泻流行,这种病几乎每年都会流行。原因就是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的不良。乡亲们明白我回来了,有的人试着来找我看病。望着乡亲们那种期盼已久的眼神,我既是怜悯又是同情。他们太需要懂得医学知识的医生为他们服务了。我把带回的药品无偿的分发给了已发病的人们,然后向健康人群宣讲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腹泻流行期间应注意的起居饮食。人们很乐于理解我的宣讲。同往年比较,这一年的腹泻发病率明显的下降。

  开办诊所,对于一个靠手摇三轮车才能出行的残疾人而言,困难可想而知。办各种手续的周折,特别是开始资金仅有500块钱,所进的药品数量少,品种单一,每周都得往十几公里外的县城跑一趟进药,每趟都要花上半天的功夫。那里的土路并不平坦,斜坡坑洼随处可见。路上每逢斜坡坑洼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气,摇着车努力向前冲,因为只有靠这一点点的冲劲儿惯性才可能冲上斜坡,穿过坑洼,滑下来了还得再来一次甚至两次三次四次,胳膊累得抬不起来,即使在冬天也累的浑身是汗,好多次赶上手摇车坏了,不管寒冷、暴雨还是狂风,就只能在路边等,等着飘过的好心人来帮忙推一推,或者给家里报个信儿……命运是不公的,生活是无比的艰难,但是我没有因此而流泪。当手摇车坏了,有人飘过时我还是以微笑来邀请帮忙,决不把痛苦与无奈表露在外,因为我不愿意在人们的同情中活着。

  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我的诊所药品比以前丰富多了。慕名来找我看病的人也日益增多,但是,还是有许多离我居住远的老弱病残的人,我无法为他们服务。这样的人群才是真正需要我服务的。为了这样一个群体也能得到我的服务,我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这样我的服务半径一下扩大了十几公里。由于能为更多的老弱病残的人们上门服务,我的工作更忙了,几乎每一天都得出诊。无论风天、雨天还是雪天,只要是需要,我都会进最大努力设法前去。

  2003年大年初一的下午,临村有一个小孩儿生病了,需要我出诊。像往常一样,我带齐应用的药品、器械出发了。由于上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虽然只有几公里的距离,路也很熟,但是由于没有人走过,所以根本无路可寻。凭着感觉我驾驶着摩托车往前行使,开进路边的沟里就下来自我把车倒出来,再往前开。去到生病孩子的家已经是下午六点了。孩子得的是急性肺炎,得输液治疗。打完点滴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回来时我想绕远一些,找一条宽敞点的路,这样可能好走点。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开出了近五公里,野外仍然是白茫茫的一片,根本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条路。我感觉自我迷路了。寒冬数九,远处连一盏灯光也没有,此时的我真的害怕了,照这样转下去,我会被冻死的。没办法,我只好沿着摩托车压过的痕迹找到了来时的路。回去时比来时还要难走,由于天黑,车轮更容易滑进路的边沟,进了边沟还是只能自我下车来推。就这样走走推推,推推走走,最后回到了村口。回到家,时光已经是晚上快一点多了。

  这些年来类似于这样的出诊已是好多次了,每次虽然都好艰难,但我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相反,我会觉得因自我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而高兴不已。

  开办诊所让我饱尝了人间冷暖和生活的甘苦,但天道酬勤,经过几年的打拼,我的诊所此刻已初具规模,我还购置了一些小型仪器,开设了热线电话,此刻还把自我的诊所扩展到了互联网上,在网上开展心理问题、常见疾病、慢性疾病等的诊疗咨询,为更多的人服务。行医中,我讲诚信,行善举,济贫困,时时为患者着想,事事为病人思考,凡是老弱病残的人来找我看病,我都免收诊疗费,因此诊所口碑良好,人气旺盛,此刻我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展到十几里外,上午坐诊,下午到周围的村庄巡诊。我的技术也日益提高。2007年我一次性透过了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的理论和实践考试。这一年,我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项政治荣誉,也是对我行医助人、服务社会的巨大鞭策,是对我人生价值的充分肯定。

  我还负责全村的预防保健工作,这项工作对于农村的卫生工作是重中之重,我接手这项工作时那里的儿童预防接种率不到80%,儿童的各种预防接种疫苗都难以在规定的时光内完成。这主要是家长对打防疫针认识不足造成的。我接手后定期入户,应对面的,用活生生的实例向家长宣讲搞预防接种的重要好处。就这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漫天飞雪,我都坚持入户接种,从不疏漏。由于我把这项工作当作了神圣的使命,换来的是儿童一类疫苗及时预防接种率到达98%以上。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2

  古语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凡人皆知小儿疾病诊疗不易,戏称儿科为“哑科”。小孩子都是父母心头肉,任何一点不舒服都会引起孩子哭闹,长辈的骄纵,父母的疼爱伴随着孩子们的哭声,所有承载给儿科医生身上都是压力。小孩子身体适应性低,体质敏感娇弱,容易生病,所以医院里儿科门诊一直人满为患;所以,做儿科医生要付出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还需要强健的体质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说起中医院儿科医生朱培林,他那质朴、正直、平易近人为很多人所称道。有很多家长小时候吃着朱医生中药长大的,如今自己的孩子生病了还是找他看。他作为一名中医儿科门诊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的门诊病人,遇到有季节性流行病时,门诊量更大。孩子们来看病了,只要挂了号就必须看完,有时候一个上午坐诊下来,连喝茶的功夫都没有,即使这样他也能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无论孩子有多闹,他都不厌其烦。给小孩子看病不同于大人,没有明晰的说明,更多的需要医生多询问细观察。儿科门诊有一个奇怪现象,医生一搭脉,家长就不说话,总觉得医生摸摸听听就能知道原因了,这时候就需要医生耐心地问诊了,可是这一问不要紧,家里来的人少还好,一问一答之间思路也很明晰,就怕家里来的人多,医生一问,家长抢着答,单选题立马变成多选题。还有的家长更奇怪,怕医生用药重了,刻意将病情说轻点,有的家长怕医生不重视,又刻意说重点,这时候就要考验医生的诊断水平了。朱医生总是能通过细致入微的望闻问切,给予准确的辩证施治,他开的中药一般被家长称作为“香茶”。

  对滥用抗生素副作用的担忧也让家属带孩子看病的同时依从性很差。有时候孩子的病看过了,药也拿来了,朱医生也交代清楚了:中药如何服,配合的西药如何吃。结果家属还是问个不停:中药苦不苦?西药有没有副作用?喂不下去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人应接不暇。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在家药喂不下去,将孩子带到医院喂。生病总得有个过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作为家长一旦遇到孩子生病了,就会有些不理性,总希望可以药到病除。经常有的孩子回家才吃一两次药,家长就打电话询问朱医生,烧为什么还没退完?咳嗽为什么还不停?这样的电话几乎每天都接到,可无论白天晚上,他都是耐心给予解答。他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为人父母,能理解家长的心情。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除了有过硬的医术外,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有一次,有位家长半夜里打电话给他,说发现孩子用药后面色通红,一直睡觉不醒。在电话里看不到患儿情况,他让家长立即将孩子带到医院,亲自查体再加上仔细询问之下才发现,原来家长给孩子一天药量当成一次喂进去了。虚惊之后家长也很不好竟思,毕竟大半夜里还惊动医生。他却安慰家长,能理解家长的心情。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除了看病还要面对一些医学之外的问题。曾经在门诊亲眼见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子生病了,家里来了父母还有老人,朱医生在看病问诊的时候就听那小夫妻抱怨带孩子的老人,一定是给孩子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衣服也穿少了。眼看着两代人在为孩子生病引发的争吵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了。小小的诊室里孩子的哭声,家长的吵架声,沸腾着至少有80分贝的噪音,再加上一些孩子排泄物的气味,让人不堪忍受。没想到他倒是一副淡定自若的样子,一边看病一边劝架。既要安抚老人委曲,还要指导年轻父母负起责任。真是打心底里佩服他,换作旁人估计吵就被吵晕了,还谈什么看病!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1.46位。医患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儿科医生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而朱医生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体现的也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无私的境界。正所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3

  95后”医护人员,聆听她们的战“疫”故事。

  崔肖(1995年生)——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同事们在前线勇往直前,我怎么能当逃兵?”崔肖语气坚决。

  春节前,武汉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护士崔肖回到家乡黑龙江过年。关注着疫情,崔肖的心也不断揪紧:“马上飞回武汉,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2月1日晚9时许,崔肖赶回武汉。第二天,崔肖就回医院报到。3日起,她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上班,主要负责收发物资和诊区消毒工作。消毒器一手拎不起来,就让同事帮忙抬起来背到肩上;每次消毒一个小时、每天消毒3次。一天下来,肩膀被勒得生疼,胳膊也抬不起来。

  此外,她还要监督同事规范穿戴防护设备。现在,一天6小时的班,加上穿脱隔离衣、交接班的时间,崔肖通常要在诊区待上7个小时。工作更累、风险更大,但崔肖毫不畏惧: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4

  余琳欢(1995年生)——想家,但武汉更需要我

  “病毒我不怕你,你快给我走开!”1月29日,余琳欢在日记中给自己加油。从这天起,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浙江支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医疗队队员。

  凌晨3点上班,上午9点下班,连续工作10多天,这个25岁的姑娘声音略显疲惫。“疫情发生后,我每天都刷微博、看新闻,眼瞅着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心里又急又难过,当时就报名来支援。”没过多久,余琳欢便被选中。

  入院后,余琳欢与另外两名护士照顾40多名患者。定时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上药抽血补液……十几天奋战下来,如今的余琳欢心里有底、手下不慌。“戴着两层手套,也能快速摸到静脉抽血;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也不影响倒水送饭。”余琳欢说。

  2月14日,余琳欢护理的两名患者治愈出院,她非常兴奋:“特别开心,这是我们团队战斗的成果。”

  最近几天,余琳欢明显感觉许多患者变得更积极乐观。“前两天给一位大叔送药,他突然说了句,你们都来了十几天了,想家吧?等疫情过去,再来武汉我给你们当导游。”余琳欢鼻子一酸,却还是露出微笑:“当然想家,但这里更需要我!”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5

  吉琴(1995年生)——希望一切都能快点好起来

  “1号床,心率有些快,等下复测,多关注。”

  “32号床,要核酸检测复查。”

  2月15日上午,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吉琴迅速地将医嘱记在本子上。吉琴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护士,也是此次支援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的医疗队员。

  “抗击疫情,我责无旁贷。”吉琴说,刚得知湘雅二医院要组建援助医疗队时,她就报了名。2月4日,吉琴跟着救援队抵达武汉。

  从5日开始,吉琴就一直忙个不停,预检分诊、协助查房。即使完成了本班的职责,吉琴和同事们也会随时待命,“一有紧急情况,我们就要顶上去。”

  吉琴说:“这里的患者很热情,非常配合治疗,医患相互加油打气。我喜欢武汉,希望一切都能快点好起来。”

  吉琴老家在湖南沅陵,哥哥是一名医生。“医生护士,救死扶伤。这是一份价值无法衡量的工作。”吉琴说。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6

  贾娜(1996年生)——痊愈后毅然重返岗位

  2月15日,是贾娜重回战场的第五天。从早上8点开始,她一刻不歇地为患者打针、上呼吸机、抽动静脉血、写护理文书,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工作虽然忙碌,她却十分笃定。

  贾娜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去年才刚入职。自1月以来,急诊科每天都要接诊大量发热病人,贾娜负责护理观察室里的患者。

  1月23日,贾娜感到有点不舒服,就去拍了CT。影像结果让她有些紧张:肺部呈现磨毛玻璃样。大年三十这天,她拿到了核酸检测报告单——两个“+”号,她被感染了。“到底是怎么感染的?”那一夜,她辗转难眠。

  医生告诉她,病灶比较小,暂时回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做到“三好”——吃好、睡好、心态好。

  刚居家隔离时,她内心十分煎熬,不断找同事、好友线上聊天,转移注意力。接下来,她调整心态,按时吃药,自己做饭保证营养。同时,每天都用消毒液拖地、擦桌子。

  2月4日,立春那天,贾娜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她痊愈了。“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普通人的抵抗力也能战胜病毒。不要恐慌,就算真的被感染了,也不要放弃与病毒做斗争。”

  2月11日,贾娜重新穿上了那身熟悉的“战袍”。看着镜子前的自己,她暗自打气:病毒不可怕,一起战胜它!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7

  贺星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主动放弃了留成工作赚大钱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守着黄土,守护乡亲,一守就是18年。

  贺星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当初,贺星龙考上了卫校,但三千多元的学费让全家犯了愁,母亲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才找出302元钱。就在贺星龙以为求学梦要破灭时,善良的村民们伸出了援手,你家三十,我家五十,把他送进了学校。对此,他明白自己这辈子都与家乡分不开了。能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家乡乡亲的生活中去,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贺星龙十八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将乡亲们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他面对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能够坚持下去,努力克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得到了实现与升华。

  作为基层公务人员、组织工作者的我们,首先也要学会感恩。人民与政府信任我们,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份工作。党培养我们,交给我们知识与工作技巧,我们要懂得感恩,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群众,就像贺星龙一样,对群众毫无保留,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了解群众真正的所想所需,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认真思考,争取给民众满意的答复。

  组工精神还是不畏苦、不畏难的体现。基层工作常常是抹黑归,顶月行,对此我们要学习贺星龙的不畏苦精神,扎根于群众,不管环境的困苦,能够坚持信仰,坚持群众路线,只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初衷,我相信不管多累多苦,大家的心里都是甜的,都是幸福的。

  贺星龙“80后村医”感人的榜样故事让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与学习了组工精神,今后的基层工作中,组织工作里,我一定会树立坚决的心,时刻谨记初衷,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8

  在红色革命老区湖南省茶陵县,在井冈山根据地,罗霄山脉下,有一座三层的面积200多平方的小型综合医院——湖南省茶陵县0方乡卫生院洮水分院。在这医院中,有一位四里八乡远近闻名的乡村好医生。他立足农村,40多年如一日,在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在农民兄弟心里竖起了一座无言的丰碑,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缕阳光。这位好医生就是现年57岁的谭冬生。

  一、扎根农村,立志乡村医卫事业

  洮水村地处在罗霄山脉下,附近有几个村坐落在大山深处,农民有了病要进城看病,得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往往一些急病就担搁在路上了。

  1968年,谭冬生初中毕业,尽管是初中生,但在贫穷落后,文盲众多的洮水村,他却成了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成了重点培养对象。他面临着许多机会:招工、招干、参军、做村干部、作民办教师,但他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立志学医。当年8月参加了茶陵县组织的赤脚医生培训班。他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农民的难处就是我的难处,乡亲们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农村看病难,看病贵。1969年8月,谭冬生在人民公社的支持下,办起了洮水大队卫生所。从那一天开始,不论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是患者有求,谭冬生二话不说,背起红十字药箱,翻山越岭、涉水过沟,奔波在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山道上。

  春节,正是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谭冬生只能在除夕到儿子家中,全家吃顿团圆饭。正月初一下午就赶回自己的小诊所。他说:“每年的新年,总有喝醉酒的、感冒的、被编炮之类炸伤的等患者,我不在诊所,会耽误他们的病的。大过年的,不能让大家高兴的心情受到破坏。”就这样,他足足40个春节都是在诊所里过的。1992年正月初一的晚上,谭冬生和往常一样在诊所为过年期间患病的乡亲们看病、抓药,忙到了晚上8点多钟,谭冬生正准备端起饭碗吃饭,滋坑村农民邱继光的儿子匆匆忙忙地闯进了诊所,他气喘吁吁地告诉谭冬生,他52岁的父亲因为心脏病,今天感到很难受,要谭冬生出诊到家里去看看。此时,窗外北风夹着雪籽呼呼刮着,寒冷刺骨。谭冬生听到患者家属的话,放下饭碗,背起药箱,抓起手电筒就骑上一辆自行车,颠簸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由于年前下了雨,路上泥泞不堪,天又漆黑,实在难走。谭冬生在路上摔了几跤,药箱都摔去老远。走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谭冬生进了患者的家。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水,就为患者看病、输液;一直忙到了晚上11点。由于还有些药没有带上,他和邱老汉的儿子又返回诊所,谭冬生又给邱老汉配了9付中药,让他儿子带回去给父亲服用。一忙下来,天都放亮了。等吃完了药,邱老汉自己下山来到谭冬生的诊所说:“谭医生,我真佩服你,我这病可是大医院都说没治的,吃了你的药,看,我能自己走到你这儿来谢谢你。”

  他提来一篮鸡蛋到诊所,要感谢自己的救命恩人。谭冬生说“大家乡里乡亲的,我知道你家的难处,你现在刚刚在恢复中,把鸡蛋提回去自己补补身子,你的身体康复了,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十年后,邱继光老人因心脏病逝世。这期间,谭冬生一直坚持为他治疗。他也心疼谭冬生来回的路难走,一到雨雪天犯病,他总是忍着疼痛,说:“路难走,别麻烦谭医生,等天晴了让他来不迟。”谭冬生也摸清了他的病因,预备了常用的药物给他救急。他常念叨着谭冬生的好,他说:“我每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了一天,这条老命是谭医生帮我抢回来的呀!”

  二、医术精湛、做医德高尚的好医生

  作为一名让农民们信赖的好医生,来找谭冬生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不仅有本村的患者,也有从邻近桃坑乡、严塘镇等周边乡村慕名而来的患者。在诊所里,谭冬生基本上是又看病,又抓药。患者说,谭医生不仅医术好,而且看病方便,价格也低,每次看病吃药的钱不超过30元。

  谭冬生说,我们乡村医生每天面对的是农民,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疑难杂病患者,他们对大夫抱的希望很高,要求也很高。因此,乡村医生不仅中西医、内外科、妇产儿科都要会,而且打针、输液、针灸、按摩,样样都要精。我们不能把进门的病人往外推。作为一名初中基础的乡村医生,谭冬生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医疗技术,谭冬生不顾经济上的拮据,购买了许多医学书籍,完成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等20多门学科的理论学习,并大胆应用于临床,医术不断提高。诊病时遇到难题,他就马上啃书本。护送病人到上级医院治疗,他就抓紧机会请教。从1969年6月开始,他多次参加了市、县、乡组织的乡村医生培训,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还自费到县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卫生法规等知识。他一边学习,一边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40多年来,他对待患者,始终如一,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他坚持做到“五心四勤”即:诊断细心、治疗精心、解答耐心、接受批评虚心、让病人和家属放心;手勤、脚勤、嘴勤、人勤。

  洮水村9组的周运娥,53岁时得了严重的肺心病,在县人民医院治疗了2个月后,因为没有根本好转的希望,加上付不起高额的治疗费,绝望地放弃了治疗,回家等待死神的降临。谭冬生知道此事后,立即跑到周家。主动提出要为她治病。家人也是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态度,让她接受了治疗。经过连续1个多月的治疗,病人竟有了明显好转,让病人家属大喜过望,病人自己也信心大增。就这样,这个被认为至多能活3个月的病人,竟然活到65岁才去世。整整多活了12年。可因为病人家里穷,谭冬生为她家垫付了3000多元的药费,还不包括他自制的中草药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周老人临死前拉着谭冬生的手说:“谭医生呀,这辈子我是还不了你的情了,来世,我做牛做马报答你。”多少年来,他就是这样,精心呵护着每一位患者。

  谭冬生是一名乡村医生,在他的脑海中,没有上下班时间,也没有节假日,24小时都在为乡亲们服务。他又是一个农民,家里还有几亩耕地、每年的春耕夏收,谭冬生是主要劳力。可是,为了乡亲们的健康,他经常是误了自己种田,去解除乡亲们的病痛。这样下来,重担都落在妻子身上,看到贤惠的妻子操劳得患了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病症,还这样支持自己的工作,谭冬生总是又是自豪又是愧疚。

  三、遵纪守法,做规范管理楷模

  作为乡村医生,谭冬生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卫生法律法规,服从上级管理,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检查。一是严格执行《执业医师》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持证上岗,从未超范围执业,并服从乡村一体化管理规定。二是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杜绝假药劣药。近几年,药贩到处推销药品,乡村医师从药贩子手中进药现象普遍。可是他坚持主渠道进药,不从私人手中接货。2006年,外地一药贩子到他家推销药品,被他拒之门外。几天后该药贩和谭冬生多年的好友一起上门来了,那好友对他说:“你是我的好朋友,这位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向你保证他的药不是假药,看在我们多年好友的关系上,给我一个面子,他将药低于你从正规渠道进药的15%的价格给你。”如果接受,谭冬生这一次就可以从中获利1000多元,但他硬是拒绝了。为此,那好友很长时间见了他招呼都不打。但从此,药贩子再也不敢进他的医院,这就为维护农村医药市场秩序做出了榜样。三是严格执行医政管理规定。他给病人看病,严格病历处方书写质量,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防医疗差错。四是严格执行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不乱收费,做到西药一般让利给群众8%,中药让利12%,对残疾孤寡老人实行减半收费。五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收费公开透明。六是开展健康教育,每月在村卫生室出一期宣传栏,普及农民卫生知识,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好评。

  四、呕心沥血,筹建一流乡村医院

  作为乡村医生,他时刻想把自己的诊所办好办精。40多年来,他将所有收入都投入到医疗设备的添制上。为方便出诊,他先是买自行车,后来又买了摩托车,现在他的医院中有了急救车。在这些交通工具添制上,他从不皱眉头。他说:“赢得时间就是赢得生命。我恨不得会孙悟空的筋斗云,好不耽误病人的病。”

  他的诊所场地换了四个地方,场地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先进。2006年在周边8个村庄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他采取借款、入股的办法,筹资40万元,改建村卫生室。按照卫生室建设标准,新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洮水分院,配置了预防接种室、诊断室、化验室、药房、病房,添置了28张病床,更新了医疗设备,为农民看病就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从县人民医院请来了医术精良的医生来诊所指导,现在他的医院中有了12名医护人员。日门诊量至少15人,每月住院病人达25人。分院现在能作胃癌根治、子宫全切、前列腺摘除、肾盂切开取石等高难手术。这极大的方便了周围的群众。由于洮水分院医术精良、服务态度好、治疗费用低廉,除开附近的村民来看病外,远到炎陵县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走进他干净、整洁、设施高档的医务室,谁能想到,他自己的房子还是几间土砖房呢?他说:“我没钱改造房子,如果我有,还不如多买些药品或设备呢。自己的房子破点,能住就行了。土砖房就土砖房吧。”

  五、全心全意,服务社会

  作为乡村医生,谭冬生总是不忘自己肩上社会责任。他扎扎实实的做好了以下工作:一是设立了残疾人康复站,每年为邻近村里残疾人提供至少50人次的免费治疗。二是对经济困难户开展资助活动。困难户在诊所看病时可以赊帐,年底视其情况进行减免。40年年来,资助困难户600余人次,减免费用达10多万元。三是免费护送重症患者到上级医院就医。先后护送大病患者到长沙、株洲及县级医院就诊达300多人次。四是为远方患病者免费提供食宿。让患者安心就医。六是抗洪救灾,不辞劳苦。洮水村地势较低又处在米水和沔水的交汇处,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次洪涝灾害发生时他总是主动配合乡政府、卫生院,组织居民,抗灾抢险。洪水退后,他又主动承担本村及消毒、防病工作,保证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他从医的40年中,洮水村尽管屡次遭受洪涝灾害,但即使是2007年百年未遇的大水灾,洮水村也没出现过灾后疫情。

  在谭冬生担负的全村儿童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等防保任务期间,洮水村儿童计划免疫连续多年通过了国家、省、市的评审验收,达到了92%的目标,建卡率、合格接种率达到95%以上。“五苗”接种的相应传染病发病率降到最低几率,多次受到县、市卫生防疫部门的表彰奖励。

  谭冬生同志虽然今年57岁,长期的劳累让他鬓角添了白发,但是他总希望自己能为推动农村卫生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9

  田径,男,39岁,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毕业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系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方家岭村人。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不仅是能以肉体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给人安慰,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在的村卫生室辖区服务四个行政村,共服务3000人口,能爱岗敬业,扎根在农村最基层卫生服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药,药品价格,收费标准公示上墙,不开大处方,不乱收费,让群众花小钱,就能放心就医。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言。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典期间早出晚归,整天排查从疫区回归人员,为他们早晚测一次体温,不畏惧随时被感染的可能为辖区内儿童检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区儿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认真筛查辖区内出国回归人员,做好登记,严密防控h1n1流感的发生和流行。所在村卫生室,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资料齐全,去年被评为镇先进村卫生室,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乡村医生,镇优秀共产党员,缠溪镇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

  在辖区内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防保所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配合主管部门村委员会开展改水改厕工作,主动参与,当好参谋,向村民宣传改水改厕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经常为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听心肺、测血压,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为他们检查,建议治疗和康复方案。开展35岁以上测血压,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及时通知辖区内孕妇去医院体检,向她们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夏秋季产后访视的同时宣传预防产妇中暑。做好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及时发放预防接种和体检通知单,结核病督导工作一丝不苟,主动与患者达成服药协议,发现副反应及时报告。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30

  河有多深,能不能过?过不了!这是新疆乡村医生居马泰护送小病人阿革兰时在路上和同伴的对话。乡村医生居马泰被冰河拦住了回诊所的路,他怀里抱的孩子名叫阿革兰。只有8个月大,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发高烧已经两天了,在这样的高原和高寒地带,随时可能会转发肺炎,危及生命。牧场里缺少药品,居马泰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兰带回到50公里外的诊所。而这天山最艰险的一段路程被当地的牧民称之为“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过得话,我们看一下,抓紧时间,过不去!冰太软!绕过山从那边走吧!阿革兰。高烧不退的小阿革兰,一直哭闹不止,居马泰想尽办法,逗小家伙开心,8个月大的小阿革兰很快就跟他熟悉起来。阿革兰的笑容让48岁的居马泰想起自己的三个孩子。居马泰满心愧疚。他的大女儿高哈尔说:我爸一般都说: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吗能干什么呢?

  我们都上学的,这次居马泰出门诊前,妻子刚刚的做完子宫切除手术,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马泰就又要出发了。他必须赶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药品送到冬季牧场把危重病人转移出来。因为自己是天山深处一块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场中唯一的医生。女儿高哈尔说:我爸走的时候,我妈就又掉眼泪说肚子疼,然后我爸就给她给了一些药说可能过几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托给15岁的大女儿和9岁的小女儿照顾,居马泰的心一路上牵挂。可这时,他却不得不将精力放在眼前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离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马泰在冬季牧场出诊已经在这根溜索上来回20年了。可是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兰。他双手根本没办法抓住溜索。居马泰把小阿革兰紧紧绑在自己身上。路过的牧民找来绳子,把他俩拉过了河。

  阿革兰!阿革兰!居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闹的孩子。小心点!邻近傍晚小阿革兰体温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严重了。居马泰停了下来,给小阿革兰喂了仅剩下的一点药。拔山涉水后。大家都很疲惫。居马泰却一个人在冰河边剃起了胡子。这也是他每次转诊病患孩子时必须做事。居马泰说;一边打鞭子,一边抱孩子。那时候看看娃娃的体温怎么样,这样子面对面(测体温),但是娃娃不舒服,胡子刮掉好。上午十点回诊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兰病情加重,但回诊所,却要面对4200米的雪山。在这样的冬季翻雪山被当地牧民认为是最危险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盖着无数的悬崖和冰川。居马泰在这条路上往返20年,熟悉这里每一条路的分布,可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他的三匹马都曾摔死在这样的路上。我和马一块下去了,摔倒了,马死了,我活着。这让居马泰身上留下了三处旧伤,每到寒冷天气就会伤痛加剧。可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承担起最危险的用自己的身体为阿革兰和妈妈开辟出一条安全道路。峰顶气温骤降到零下25度,扑面的冷风空气让人无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让每一步移动都非常艰难。4个多小时不停息的赶路,马终于支持不住了。

  两昼夜的奔波,居马泰已经体力透支了极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兰最后的生命保障,无论脚下的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无论还要面对怎样的风雪,除了坚持他已别无选择。两个小时后,居马泰带着孩子终于回到诊所。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小阿革兰恢复了健康。

  他是居马泰在天山深处“魔鬼路”上转诊的第92个病人。在这20年中居马泰救治过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极地行走,守护着1500多户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问居马泰:北京冷吗?居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对我们来讲,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是三十年里最冷的一个元旦。零下十几度相当于您那儿的什么季节居答:现在我们那儿是零下30度。在这种天气下,您还得进行巡诊,继续巡诊。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历,我仔细看了这份病历,分别是居马泰所在那个县和所在的州医院所开的病历证明,这上面医生写的是什么,心力衰弱,您有这么重的心脏病换个人行吗?换个人去,换个人也行。但是我们牧民想有点担心。担心什么?担心他们为了需要我们这样子。我们担心他,担心别人对路途不熟悉是吗?到底有多危险?又高又那个啥?滑的很,雪也大,学业厚。那样子,特别危险。一走就是20年。据说您是从父亲的手中接过的药箱。嗯!对,我父亲留给我的。这个药箱你想传下去吗?想传给谁?那个药箱,传给谁?我的丫头,儿子他(们)用。几个孩子您?一个儿子,两个丫头。年纪最大的是女儿是吗?对!她希望当医生吗?她也希望当医生。

  有请居马泰的大女儿高哈尔登场献奖!小姑娘今年话不能不到16岁,自己想当医生吗?想!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像我爸爸这样的医生。其实居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乡村医生。这一家人对周边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护卫,真应该向他们致敬。这座奖杯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实的乡村中国,上面绽开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圣的医生责任,向所有乡村医生致敬!向居马泰致敬!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31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32

  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陆续播出了最美乡村医生的事迹,他们都奋斗在最艰苦的地方,为边远山区的广大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乡村医生是李前锋和居马泰。

  横县大浪村扁担村医李前锋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药箱,一头拴着干粮,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喝点山泉,身子虚弱的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浪村崎岖不平的山路间来回不停地穿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扁担医生李前锋身患尿毒症身体羸弱的他却在大山深处的乡村诊所坚守10年,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居马泰1992年7月毕业于伊宁卫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包扎墩牧区卫生院,一干就是20年。包扎墩是特克斯县三个乡镇、两个牧场以及尼勒克县一个牧场的牧民过冬的冬牧场,总面积22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1500户4000余人。进包扎墩冬牧场路途十分艰险,身边是悬崖峭壁,脚下是万丈深渊,路是由牧民凿出来的,所以仅能容一匹马或一只羊通过。每年冬季牧民赶着牛羊转场,只要稍一不慎,人和马就会坠崖,连尸首都无法找回。就在去年秋天,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年幼的婴儿骑着马转场时,马失蹄,结果连人带马摔下悬崖,母女和马都没能找回来。所以,包扎墩也被当地的人成为“天堑之地”。居马泰在这样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身患心脏病,不能在高原山区工作,随时有生命危险。加之他妻子动了5次手术,3个孩子还年幼。当地卫生局领导签于他的实际情况,准备把他调至农业村,但是他婉言谢绝。

  还有很多很多的乡村医生奋斗在帮助边远地区居民远离病痛折磨的第一线上,他们不辞辛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结合中共中央十八大会议精神,我们要把学习最美乡村医生的先进事迹联系起来,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动身边其他人一起学习,要把学习这种先进事迹形成一种风气,让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形成立足岗位争贡献,爱岗敬业争奉献的良好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学习之后要互相对比,寻找个人不足之处,把学习这种典型先进事迹长期贯彻下去,执行下去。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33

  我是一名乡村医生。为周围的乡亲们作预防保健,治病疗伤工作。我拖着重度残疾的双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务于社会,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却是那样的精彩。

  1975年,一场萧瑟的秋雨后,我不幸患上小儿麻痹后遗症,从此就再没有站起来走过一步路。贫寒的家境,苦闷、彷徨、无助甚至绝望伴随我度过了本该是无忧无虑,从满天真与童趣的童年。

  也许是命不当绝,上天虽然没有给我一双健全的腿脚,却赐予了我能吃苦耐劳而又自强不息的好父母,我们真情无私的呵护,不向苦难低头的可贵品质,还有那些好心村民对我的真诚鼓励和开导,使我逐步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别是看书学习,驱走了我心中久积不散的阴霾,感受到阳光的明亮和灿烂。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我开始尝试着自学。家里有《小人书》和一本撕的没有部首的《新华字典》。我就把《小人书》上的字一页一页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后把拼音标到《小人书》字的旁边,然后一遍一遍的去读。不到半年我就认识一千多字。之后,我借来旧课本开始按照课本学习。

  这就是我自学的开始,从aoe开始念起,从一笔一划开始写起,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算起。学习使我过于单调无聊的生活中有了乐趣,当然这背后要付出比常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劳。

  学习更给我打开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对生存和生命进行深刻思考的营养,特别是我知道了许多残疾人的人生经历,贝多芬、保尔、张海迪,他们也是残疾之躯,处境也非常艰难,但是他们没有因为身带残疾就失去对生活的勇气,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迷茫不振,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直面人生,昂起头,挺起胸,自立自强,向命运挑战,向不幸抗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触动着我,感染着我,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逐渐内化为我的人生信条:虽然身患残疾,但也要奋发努力,争取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不成为社会包袱、不成为家庭拖累的人。张海迪不是说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生活和战胜困难的力量吗?那么小小的我就要为了自身“站起”、改变命运而刻苦学习。就这样,白日苦读,夜伴孤灯,七年辛勤自学,我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

  知识照亮我前进的航程,信念赋予我攀登的勇气。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乡村,远赴千里之外的省会石家庄,自费在一所医学院跟班学医。

  我想做一名医生,为老百姓治病疗伤,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石家庄学习了的三年里,我没有回过一次家。环境变化和身体残疾给我带来了许多困难,功课的压力我要坚持顶住,迎头赶上。日常生活中,上楼下楼、打饭打水、洗衣服、上厕所等一些琐事,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是举手之劳,可是对于我而言却是何等的艰难。但我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仍然以坚韧挺过每件难事,用微笑迎接每个黎明。

  我的学习成绩在全系也是很优秀的,教授们对我的经历既感到惊讶又很是赞赏。惊讶的是我的自学历程,赞赏的是我虽是自学,但成绩却一点也不比正式参加高考学生的成绩差。05—06我连续两年被学校授予“优秀学生”的荣誉。

  三年寒窗苦,不付有心人,我拖着瘫痪的双腿,以一个跟班生的身份,圆满完成了医学大专课程的学习,留给老师和同学的是身残志坚的感动和优秀的学业成绩,留给自己的是沉甸甸的收获和开启人生新章的力量。

  踏着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脚步我也回到了哺育我成长的故土。

  记得我刚回来就赶上夏秋季节时的腹泻流行,这种病几乎每年都会流行。原因就是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的不良。乡亲们知道我回来了,有的人试着来找我看病。望着乡亲们那种期盼已久的眼神,我既是怜悯又是同情。他们太需要懂得医学知识的医生为他们服务了。我把带回的药品无偿的分发给了已发病的人们,然后向健康人群宣讲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腹泻流行期间应注意的起居饮食。人们很乐于接受我的宣讲。同往年比较,这一年的腹泻发病率明显的下降。

  开办诊所,对于一个靠手摇三轮车才能出行的残疾人而言,困难可想而知。办各种手续的周折,特别是开始资金仅有500块钱,所进的药品数量少,品种单一,每周都得往十几公里外的县城跑一趟进药,每趟都要花上半天的功夫。这里的土路并不平坦,斜坡坑洼随处可见。路上每逢斜坡坑洼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气,摇着车努力向前冲,因为只有靠这一点点的冲劲儿惯性才可能冲上斜坡,穿过坑洼,滑下来了还得再来一次甚至两次三次四次,胳膊累得抬不起来,即使在冬天也累的浑身是汗,好多次赶上手摇车坏了,不管寒冷、暴雨还是狂风,就只能在路边等,等着路过的好心人来帮忙推一推,或者给家里报个信儿……命运是不公的,生活是无比的艰难,但是我没有因此而流泪。当手摇车坏了,有人路过时我还是以微笑来邀请帮忙,决不把痛苦与无奈表露在外,因为我不愿意在人们的同情中活着。

  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34

  xxx,女,农民,乡村医生,1951年出生于xxx乡,1968年中学毕业,在她的简历上注明的就是这样简单。真正的转折就是在1968这一年里,xxx目睹了家乡姐妹年级轻轻就因难产而死,立志想当一名合格的接生员,于是在大队党支部和群众的推荐下,她勇敢的走进了xxx卫生学校,两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县城里的多家医院都瞅准了她,但她毅然做出了到期盼她、信赖她的家乡村卫生所去的选取,她从一名普通医生干起,从一名乡村接生员做起。1970年,北京医疗队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下派xxx乡,xxx以她年轻好学、基础扎实赢得医疗队的欣赏,医疗队的手把手传她接生技术,教她内科、外科、妇科知识与经验,很快xxx便成了一方知名的全科大夫。从此,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雨雪,只要有病人的呼唤,有接生的需要,她就送医送药到家,田里埂头,荒山野郊,到处都飘扬着她的身影,她把自我的青春、热情都奉献给了她的家乡农民,她以一腔爱民之心,受到了乡亲的交口称赞。她就像一粒能生根开花的种子,用自我的默默奉献,改变着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经她接生的父子两代人在xxx比比皆是,如今xxx走到乡间,大部分人都尊称她为刘姥姥。她在乡村一干就是35年,三十五个春夏秋冬里,她认真执行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热情为农民服务,用心参与防疫保健工作,任劳任怨,靠她那精湛的医术,高尚的情操,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的痛苦,以一位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我的信念与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首新时代的奏章。

  “人不能忘本,是党培养的我,是乡亲们推荐我当的乡村医生,我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把工作做好”。1971年,当xxx来到xxx镇xxx村卫生所工作时,应对两间低矮、破旧的危房,仅有的“老三件”诊疗设备,也有过失落和彷徨。但当她看到农民群众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时,她暗暗下定决心:硬件不足软件补,要用精湛的医术赢得病人的信任。她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把北京医疗队专家的经验有机地和临床结合起来,开展了接生、危重病人抢救等业务,过去许多想都不敢想的外伤、急症抢救,在xxx的努力下开展起来了。她潜心钻研,奋发向上,使自我由一个乡村医生成长为一名妇产科主治医师。

  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透过病人的体会口耳相传的。她深深明白,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她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在乡村行医生涯中,她始终把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村卫生所面向的是农民群众,面向的是弱势群体,在她的村卫生所里她就实施了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医药费10-20%;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3000剩余元。别人问原因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人不能忘本,不能站在钱眼上,何况我又是党员。这些年我总是想,是乡亲们推荐我当的乡村医生,是党培养的我。我不能事事算计自我的得失要把工作做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xxx的群众能够为证。

  她不仅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好医生,更是一位工作泼辣的好院长。

  作为村卫生所的负责人,村卫生所的良性发展,一向是xxx工作之余思考的问题,村卫生所不能走个体化路子,于是当区卫生行政部门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模式时,她就用心响应,在她的发动和带领下,xxx的乡村医生都加入了一体化管理,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统一整合,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调配,xxx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村卫生所的技术力量得到了充实,农民群众无不为此改革拍手称好。为了改善村卫生所的基础设施,她又反复奔走,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委会的支持下,透过卫生院支持一点、村委会支持一点、自我拿一点的办法,修建了120平方米的卫生所,彻底改善了村民的就医环境。今年,xxx区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xxx老早就认为这是惠及农民群众的大好事,可部分村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就是认识不到合作医疗的保障作用,于是xxx又一次发挥了乡村医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农民家中,比方比圆解释,她还亲自为几家贫困户,捐助了合作医疗基金,又一次受到了村民的赞誉。

  她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在乡村医疗这个有限的空间里,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尽管她的岗位十分平凡,尽管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一个人做了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她的,自担任xxx卫生院院长以来,医院连续十年被评为xxx区卫生系统先进群众,她个也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医务工作者,2005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06年1月她代表乡村医生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受到了卫生部高强部长的接见,她的先进事迹被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