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乡愁》说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乡愁》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说课稿……
人教版《乡愁》说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乡愁》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PPT:
【友谊示例】
小时候/友谊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面包、饼干)/我吃这头/好友吃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本轻轻的书册/我看这头/老师看那头
后来呀/友谊是一串小小的数字/我在这头/同学在电话那头
【青春示例】
小时候/青春是一张五彩的画卷/我在外头/向往在里头
长大后/青春是一段长长的旅途/我在这头/理想在那头
后来啊/青春是一张斑驳的照片/我在里头/泪滴在外头
《乡愁》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习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乡愁》说课稿 3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谱曲改编的。他写的《乡愁》让他红遍了海峡两岸,享誉华人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去体会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叹诉乡愁
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想想诗中哪些离别触动了他的乡愁?他的乡愁具体指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感受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余光中的《乡愁》?
师提醒:注意“这头和那头”,“啊”读作“ya”。这几个字的读音可以在课本上批注一下。指导学生放慢语速。
师:这两个同学越读越越有感觉,读诗就应当通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这首诗只有四个小节,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结构相似,有些句子重复------
师:这就是我们曾经在《诗经》学过的重章叠句,这样的句式表现诗人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第一组读第一小节,第二组读第二小节,第三组读第三小节,全班读第四小节。让我们用声音来传达出不同人生阶段的四种感情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顺序?
师:是的,诗人是按时间顺来写的,诗人一生的乡愁就浓缩在这四个时间里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越来越厚。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乡愁的情感逐渐变浓、变重、变强,最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情。前面三小节写的是过去的的乡愁,那么与现在的乡愁是什么关系呢?
生说:诗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节个人的故乡之思是为了衬托他的思想爱国之情。
三、巧借意向诉乡愁
师:同学们,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文中又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不同时期的浓浓的乡愁。
师:我们把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称作“意象”。(板书:意象)
师: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他对母亲、新娘、母亲和大陆的感情。请四个同学来分别读一读这四小节。
师: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阶段那浓浓的乡愁。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乡愁出现在第三小节,让我们来读一读,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齐读)
师:这个小节的结尾和其他三小节在用词上有一个变化,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生2:这个小节和其他小节不同的是把“这头”、“那头”换成了“外头”、“里头”。
师:那“外头”和“里头”的距离有多远呢?
师:“生死两隔的距离”,让我们想象一下,母亲在矮矮的坟墓里静静地长眠,外面站着泣不成声的诗人。我想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遥远的距离,最永久的悔恨,莫过于这样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了。
我们课前都认真聆听了由毛阿敏演唱的《乡愁》。大家或许不知道,当时毛阿敏在录这首歌时,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原因是每当她唱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就痛哭不止,没办法往下录。当时毛阿敏的母亲刚去世不久,她唱到此处,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来。我们应该从这个幕后故事中明白: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设身处地地体察、品味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
那么我们怎么通过“外头”和“里头”这两个词语,把母子阴阳两隔的悲痛情感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师:这位学生读得很动情,效果非常好,说明她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而这正是品味现代诗歌需要达到的境界。老师建议大家在读这两句的时候把语速放缓,读出停顿,想象着诗人在墓前慢慢回忆母子共处时光的情景,重读“我”、“母亲”、“里头”,把“外”和“里”拖长,把作者心头的沉痛之感表达出来。(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读出一个“呵”。这个小小的语气词,通过这个“呵”,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放电影般追念自己和母亲共处时的温暖,还有母亲去世后的无限唏嘘、黯然神伤的悲凉。朗读时,可以先吸一口气,再把它慢慢吐出来,谁来试一试。(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诗歌停顿、节奏、重音、语气的处理不错,从她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先生对母亲啼血般的爱。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母亲怀着如此炽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
1928年,10月21日(重阳节)生于南京。
1937年,9岁,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随着母亲逃亡,辗转苏州、上海,经香港、越南、昆明到重庆。1947年,19岁,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这一年,他的母亲孙秀君女士在台北去世。
1971年,43岁,在台北写出《乡愁》。此时,他已离开大陆满20年,而母亲也已经去世13年了。
1992年,64岁,离开大陆已经整整43年后第一次访问北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挚爱的母亲,不仅给予他生命,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悉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这位母亲还千方百计地支持他求学。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尽心竭力地报答亲恩,可母亲就在那矮矮的坟墓里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呼唤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让先生痛断肝肠呢?带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永远的悔,诗人余光中写了很多诗来怀念他的母亲。老师找了两首诗,让我们朗读一下,用心去感受诗人这种乡愁的沉痛。(播放配乐,教师读《天国地府》生读《今生今世》。)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诗歌第三节的反复深入的品读,大家都感悟到“坟墓”一词中浓浓的深情。其实“邮票”、“船票”、“海峡”这三个意向也包含着深情,因为诗歌就是借助意向来表达感情的。
四、妙用叠词诉乡愁
师:那么除了借助,作者还使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表达他浓浓的乡愁呢?
生:“小小的”等
师:这几个词在形式上有一个重复,这就叫做——叠词。(板书:叠词)
师: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大量运用叠词,为什么要运用叠词呢?我们来做个比较,男读左边,女读右边。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船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坟墓——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比较一下,为什么用叠词?
生:用叠词比一个字读起来声音拖长啦!
师:一个字,又叠了同一个字,读起来声音自然要拖长,而乡愁的深情也就随着声音的拖长变得绵延、弥漫开来了。我们慢慢地来读这些叠词,就仿佛聆听着诗人内心的叹息,悠远、绵长,有独特的味道。
生:运用叠词,感情变深,加重了。
生:第三声的字叠起来
师:上声字叠起来,就会让人回环曲折,低回婉转,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种百转千回,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表达出来。
师:一层叠一层,层层叠叠,乡愁自然随着感情的叠加变浓加重,下面我们就重点来品味第四小节。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这头,这浅浅的海峡到底有多浅呢?
补充: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这么深的海峡却说“浅浅的”,矛盾吗?
生:“浅浅”的海峡反衬出乡愁之深,对祖国的眷恋之深。)
师:海峡是浅浅的,可是它却成了诗人返回大陆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浅浅”这个词恰好表达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离开大陆,1972年写这首诗,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向谁倾诉,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呢?在这个时候让我们一起把第四节再读一遍。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海峡浅浅,乡愁深深;坟墓矮矮,乡愁高高;船票窄窄,乡愁宽宽;邮票小小,乡愁大大。这其实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板书以小见大)
师: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叠词,把诗人乡愁的浓重,绵长和百转不回表达出来,难怪有人说余光中是听觉的诗,音乐的诗。还有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灵?预设三还有对诗中的词有新的发现?
生:一枚、一张等
师:诗人选择这独特的数量词,把大世界,大情感融于方寸之间以“一枚”等之小,反衬了内心深处乡愁之重。
五:总结拓展
通过刚才的反复品读,我们发现从“邮票”这些饱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回婉转的叠词,从“小时候”“长大后”这浓缩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头”“里头”之间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寄托了诗人那血浓于水的的乡愁深情。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却能巧借意向,妙用叠词,以小见大,一唱三叹,化抽象为具体,让这首诗风靡全球。
余光中说:“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的《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过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在心中。”“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现实无法穿越,但诗歌是自由的。他在诗歌里写那段历史,那段文化,写自己的回家梦,这里,老师另找了他的一首诗。(链接《春天,遂想起》)
其实,在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呢?
《乡愁》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国母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乡愁》说课稿 5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乡愁》说课稿 6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
(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学样道理,其他几个小节该怎么读?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两地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验,感觉一下是否读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将重音停顿标出,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
(集体朗读全诗。教师评点。)
同学们理解了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感情,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这首情文并茂的诗就显得更美了。通过朗读训练,我们对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整体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播放音乐配乐集体朗诵。)
(四)课堂练习
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写一节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创作,朗读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备据“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文的构思特点。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创设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
(点名背诵、集体背诵。教师侧重对感情表达效果进行评价,自然导入本课。)
(二)具体感知
(体会这首诗的构思巧,形式美。)
同学们的背诵准确流畅,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这首诗之所以这样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感知本诗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概括归纳:诗歌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语,形成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篇,构思完整,结构严谨。)
2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生活经历,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这三节顺序有先后,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顺序相连而内容似乎有所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概括归纳: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再朗读一遍,仔细品味诗中情感层层迭进的特点。
4本巧的构思,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轰然汇成情感的巨浪,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诗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赋予这首诗感人的力量。
《乡愁》说课稿 7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
语言品味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
《乡愁》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说课稿 9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走近作者
三、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出 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 诵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 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 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 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 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 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 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 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说课稿 10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余光中简介
(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齐读全诗
(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母子深情
绵长
夫妻恩爱
厚重
绮丽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
最惊人
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
(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
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2.正语反出
3.形式美
(1)结构
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2)音乐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八)总结
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九)拓展阅读,席慕蓉和李广田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机动)
(十)拓展迁移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一)作业:
1.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课外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10首并背诵
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机动)
(十二)结束曲:《送别》(机动)
《乡愁》说课稿 11
教学目的:
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
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
2、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学生交流。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