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课文教学过程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乡愁 课文 过程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乡愁课文教学过程  《乡愁》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 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

乡愁课文教学过程

  《乡愁》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 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余光中简介

  (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齐读全诗

  (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母子深情 绵长

  夫妻恩爱 厚重 绮丽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 最惊人

  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

  (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

  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2.正语反出

  3.形式美

  (1) 结构

  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2) 音乐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八)总结

  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九)拓展阅读,席慕蓉和李广田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机动)

  (十)拓展迁移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一)作业: 1.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课外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10首并背诵

  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机动)

  (十二)结束曲:《送别》(机动)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