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乡愁 实录

管理员

摘要: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乡愁》表达了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下面是《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1  一、导入  ……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乡愁》表达了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下面是《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1

  一、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

  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

  生:同乡(老乡)。

  二、诵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看课件上的演示,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

  生:缓慢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

  生齐读第一二小节。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这两节语速耍再慢点,要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啊”这里要变音,读作“y(呀)”,因为“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如果是“B、O、e、i”就要读成“y(呀)”。“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这个小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

  师示范,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接着学生读第四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的,(老师示范)。我们把这首诗完整地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三、解读

  1、想景悟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一阵小议论,有人举手。)

  生: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师: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生(齐声):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同学们,对吗?

  生(齐声):对。

  师板书:

  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

  师:其实诗人是巧妙的运用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板书)。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申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5分钟后总括)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想像,演释诗的内容。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他想念母亲时就给母亲写信,他想:邮票呀邮票,请你带去我对母亲的思念;逐渐的作者变成了青年成家立业了,船票联结他与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痛哭流涕。(生饱含感情)母亲呀,母亲,我再也见不到您了;后来作者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他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全班掌声热烈)

  师:哪个同学来评点一下这个同学说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第三小节说得不够好,感情不够。

  师:那请你有感情地体现一下。

  生:到了后来,他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冷的.坟墓。却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坟前痛哭道:母亲呀母亲,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生感情哀痛,声音已是有点哭腔,眼角湿润。)

  (全班学生一片沉寂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这两位同学评点得很好。老师特别刚才这位同学用了“邮票呀邮票,请捎去我对母亲的思念”和“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我觉得这些语句饱含着这位同学深深的感情,老师还欣赏地是,他很好地演译了诗中的时间,从“小时候(生跟着齐念)长大后后来现在”,而且说到晚年的时候,有外貌的细节描写,头发是:白发苍苍。

  师:哪位同学能再来演绎诗中的内容。

  生: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此时这个学生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也轻轻拭起眼角的泪水。全班同学和所有听课老师掌声热烈。)

  师:这个同学讲得太好了,动了感情,眼泪都流下来了,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这首诗的第一小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这是一种──

  生(齐声):亲情(教师板书)

  师: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怀念,这是一种──

  生(齐声):爱情(教师板书)

  师:第三节则是写诗人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时候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板书:哀痛);而第四节表现的是诗人盼望祖国统一(板书:盼统一)。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个小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思乡之情”与“爱国之情”)

  2、质疑: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说是“浅浅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来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生一阵小议论)

  生2: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

  生3:他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浅的”。(生交头议论。)

  师(用手示意停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海峡浅浅”、“邮票小小”、“船票窄窄”、“坟墓矮矮”,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但它们却反衬了诗人那种深深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3、欣赏诗歌:

  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开来,有人举手。)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

  生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节诗人都把乡愁比某一种东西。

  师(环顾四周):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这么美的诗,应该把它背下来,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

  生1: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

  生2: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是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只要掌握了这些特点,背诵就容易了。老师先背给同学们听听,会背的同学也可轻声跟着(教师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部分同学轻声跟着。)

  (背诵完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背给同学们听听。(有两位女生自告奋勇上台背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一声朗读都叩动同学的心弦。思乡之愁之痛,在每一张稚气而又严肃的脸上。)

  师:这两位同学背得很好,现在我们全班一齐背。不会背的可以看书。

  (学生充满感情地背诵着。)(背诵完毕。听课老师鼓掌。)

  四、拓展

  1、仿句:

  师: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学生争着举手回答)

  生1: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3: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师微笑,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很形象,很具体。

  生4:乡愁是一串风铃,叮叮咚咚的,让人忧愁。

  生5: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6: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7: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生8:乡愁是河,流淌人生最初的梦。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听课老师,香港课程专家点头微笑)

  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就是这首诗的作者,也可尝试做诗人了。(学生笑)

  2、各领风骚话说愁:

  师: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生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生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生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生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下课铃声响了,还有许多同学举手想要发言。)

  师:时间关系,我们暂时说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再互相交流。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积累。(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古诗词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

  师:在结束这堂课时,我还想让同学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创作此诗时的情景。(演示余光中的介绍,鼠标点在“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师:老师也来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师: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学生充满感情地跟着考师背诵。)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向所有的来宾表示我们的谢意。(学生转身向后鼓掌致谢)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2

  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生2:我补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

  生3: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范读课文。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生1: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生2: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一名学生朗读后,有个学生点评:“语速稍快。”

  又一名学生朗读,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同学们采取男女生交叉朗读,同桌之间交叉朗读的方式。

  ……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生: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师:概括很准确。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生2: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和祖国团圆。

  师:这两名同学学习诗歌的方法很巧妙,“诗以一字为工”,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我们进入第二乐章,这就是琢磨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1:“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生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生3:“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

  生4:“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生1: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生2: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生3: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

  师:《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生1: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生2: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生3: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生4: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

  师: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