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夏感》……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让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现的?
2.讨论交流。
3.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期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附:板书设计。
自然景色
13 夏感 金黄色彩 景美 人勤
紧张旋律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夏天的特点。
②赏析稳重精彩的词句,体会作者融入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③学习对比的写作技巧和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
③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感受作者对夏天独特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时光恰如流水,偷偷地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此刻,放眼窗外,已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深秋。回想起那些夏日情景:火热的骄阳、裹着热气的风、令人烦躁的蝉声……都已渐行渐远,成为一段段逝去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衡的'《夏感》,去重温那夏日的记忆与诗情。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正音释义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的样子黛色dài青黑色
主宰zǎi主管,统治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澹澹dàndàn水波等荡漾状迸发bèng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匍匐púfú爬行的样子苦涩sè
2.课外搜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和成语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和情感。
2.本文的标题是“夏感”,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标题的含义。
明确:夏,夏天。感,就是感觉、感情、感想、感悟、感动、感染等。夏感就是对夏天的感觉或感想,或者是夏天的某些特点感动感染了我们的某种情怀。
3.无论我们如何地感怀夏日,都离不了对夏日风情的描绘,从体裁上,本文当时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文章正文前方框里的一段话,试着从文字中搜集有用信息。
明确:①语言特点:热情洋溢。(情感浓郁丰沛)
②描绘景象:大自然的景象;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③内心感受与体验。
4.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必定要抒发作者的对景物的情感,请你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本文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或是段落。
明确:课文第五自然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色彩、珍贵)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要“大声赞美”夏季,并称夏季是“黄金的季节”。在这种情感下,请大家集体朗读文章第2-4自然段,归纳这里面所描绘的夏日图景,用最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
明确:①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②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③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之夏(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6.在这些图画中,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简洁概括夏季的特点(调动自己的思维)?在作者的感觉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问题一主要启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二:作者对夏天的感觉即是:紧张、热烈、急促。
7.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由此,你认为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第一段骑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是文章的纲,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夏天的三个特点展开的。这是开门见山式开头,简短有力,直入主题,易于让读者把握本文内容。
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总说作者的感觉,然后以具体的图景描绘展开,最后直接抒发情感结束全篇。
8.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可以作为我们模仿的范本,一起思考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从结构上看,本文是总分总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有条不紊。
②从景物描写上看,本文所选景物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即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
③从表现技法上看,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和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方法。
④从炼字炼句上看,本文用词准确生动,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动词、形容词等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9.写景作文技巧顺口溜
写景作文须仔细,搜集景色字词句。结构采用总分总,形状色彩描精细。动静感官相结合,想象联想要得体。多用比喻和拟人,遣词造句更美丽。各类情景写一段,情景交融文称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五、板书设计
①总写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②分写夏景:
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
③总结夏情。大声赞美。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生思并且作答同时统计爱这季节的人数)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全班齐读)
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三.研读课文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第二自然段
配乐朗读优美段落(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特点:短小体现节奏快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比喻句和拟人句[1] ,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3、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四、品味语言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作业:
1、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2、修改你的片断并书写好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你的才华和书法
七、板书设计:
夏之景:
景美 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 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 感 紧张、热烈、急促
梁 衡 人美 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赞美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夏感》这篇文章时我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因此,在备课上我下了一翻工夫,总算是有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创造。这篇文章备课时,我参考了许多资料,但总觉得教材处理起来不能完整、系统,体现一个梯度并有一个高潮。于是,自己钻研教材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感悟。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当然,不足之处更应该深刻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最失败的是,课堂预设过多,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少,以至于有“请君入瓮”之嫌,因此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生成自然有限,以后的教学还应该多考虑这个方面。
【1】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初步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品味语言.所以这种提法显得太狭隘,应改为“下面老师把2-4段的内容交给大家,每个人选择几个你喜欢的句子,从炼字、修辞、句式等角度来品味。先理解,然后依照自己的理解读出声来。等下,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理解和朗读入味。”
【2】在第三个大的教学环节中还应该设置第4个环节:感悟本文的主题。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4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2、感知课文
(1)文章第一段强调出夏天怎样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总括全文对下文有提领作用}
(2)文章第二、三、四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的?
(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最后一段紧承上文的写景来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热爱、情有独钟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1、探究写法: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体三段展示了夏天怎样的特点?
(1)第二段描写夏季自然景象,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和嗅觉,运用比喻和拟人细腻描写,展示出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2)第三段先以春天和秋天作对比,衬出夏的金,并指出象征:“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这段描写显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
(3)第四段写夏天紧张的旋律,主要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一写劳作辛苦,二写紧张忙碌,烘托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课文末段的抒情有何特点?
用春秋和夏对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6)“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课堂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总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过了秋天、冬天和春天,我们该来经历火热的夏季了。大家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呢?
(学生七嘴八舌)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他们笔下的夏是“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板书夏梁衡)
二、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②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2.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①比较:
A.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
B.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比较写夏之热烈。
C.“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A.(例如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
B.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
C.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
D.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
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三、作业:
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第二课时(总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语言特色。
2.通过比较阅读,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学习,你有哪一些收获?
1.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特征。
2.学习到抓住特征写景。
二、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生动、准确、表现力强。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2.动词的运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
3.短句的运用。
4.叙述、议论、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5.照应。
三、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夏感》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以反映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赏析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和诗化的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的热情。这篇课文应从语言美,感情真两个方面整体把握,通过阅读和练习,理解课文语言及思想感情,掌握景物描写技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尤其是比喻和拟人),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景,夏民的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对写景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在一年四季里,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而夏天却少有人热情地去赞颂。那么同学们,你们对夏天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夏天的总体印象是炎热不堪,使人焦灼难耐,没有美感。那么夏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衡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夏感》。看看他笔下的夏天又是怎样的,以及通过他的描写想表达什么感情呢?
(二) 落实基础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板书出重要字词并让学生齐读并掌握:
芊芊(qian qian) 黛色(dai) 磅礴(pang bo) 匍匐(pu fu) 迸发(beng )澹澹(dan dan)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三)学生初次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点是什么?(即在作者眼中充满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呢?)关键词: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用怎样的手法描写夏天景致的?(提示:分别从第2 3 4自然段去找具体的语句并概括出来)
答案要点: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与其他季节的对比。
3.通览全文,总结出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
答案要点: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板书小结: 夏之景:美好
夏之色:缤纷 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夏之律:紧张
夏之民:勤劳
【设计宗旨:这三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通过找具体对应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美
1、精读2--4段,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讨论思考五分钟。并请各组代表回答,同学补充,教师明确。
①画出第二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要点(天气炎热或火热的;句子:火红的太阳 ,热风浮动着 ;主要写:细草、树林、蝉声、太阳、麦浪、山、云等)
②找出第三段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作者为什么觉得夏天是一个“旺季”?
答案要点(夏于春华秋实间,应了中性的黄色/ 金黄的,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收获之已有的麦子,希望还未尽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
③说说第四段写了农民哪些活动?让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答案要点(割麦,打场,给秋苗追肥、浇水/《悯农》)
2、第五自然段结尾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夏天吗,回答并说明原因?
赞美农民的勤劳,赞美一种力量。一种什么力量(奋斗,拼搏,努力,进取之力,向上之力)
如果没有蓬勃旺盛的夏,就不会有秋的丰硕。如果春天是播种,那么夏天则是耕作,秋是收获,冬是贮藏孕育。如果用一生比喻四季,那么春是少年,夏是壮年,秋是老年,冬是晚年。
【设计宗旨:通过细析全文,掌握文章整体写作结构思路及技巧,了解作者对夏及农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辛勤劳动人民的热爱,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三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华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同学们仍然分四小组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明你推荐的理由。体会优美语句中重要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
比喻句示例
①“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将“公路上的汽车”比作“舰船”,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麦浪比喻海浪,写出麦子之多,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②“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示例:
①“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将蝶舞想象成了人优美的舞姿,用了拟人写法,很生动。③“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设计宗旨: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教师仔细分析一两个示例,从句子的语言美感,修辞角度等出发分析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有哪些?
【设计宗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宗旨: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七)师生一起总结全文,结束新课。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收获一个沉甸甸的秋。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7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 )( )澹澹( )芊芊( )
磅礴( )( )黛色( )贮满(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A。急切B。激烈C。急促D。急忙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B。晒C。沐浴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B。滚动C。劳动D。飘动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6、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7、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抓住夏天景物特征来描写夏天的?
8、文章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夏天的特点的?
9、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读精练】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顶着悄然生长B。长着结着默默前行
C。挑着举着匍匐前进D。舞着摇着欢乐行进
11、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秋的终点:
②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可是:
12、结合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13、第二段结句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第一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14、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5、阅读上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
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
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油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
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6、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
17、第④⑤段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请概括回答。
18、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
19、概括说明油菜花对“我”生命态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20、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鸟语
黄明山
向晚时分,我陪爱人到公园去散步。
这是一座新修的穿越城市中心的公园,狭长,半自然,依水筑路,颇具水乡特色。
突然听到鸟的叫声,清脆而婉转。我一惊,这是我今年也是近年以来听到的最真切的鸟语。如此近距离,不能不让我生出几分感动。
“是什么鸟?”
“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爱人脱口而出,喜形于色,完全不像久病后的康复者。显然是鸟语的作用。
鸟语如歌,一只鸟就是一个歌手,一个大彻大悟的歌手。鸟一生中都在歌唱,不管发生什么,即便在呻吟,也不放弃,直到翅膀化作泥土。
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
最有乡土情结的要算俗称叫天子的云雀,也叫云燕。光名字就很光彩,很动感。灵如雀,形似燕,飞入云,叫满天。初夏时节,小麦抽穗,劳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儿正摇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农民从麦田里扯起的燕麦或从沟垄边割来的青草,这时就有云雀从草丛中“嗖”地射出,像鸣镝,直冲云霄。
随着吱嘎吱嘎的叫声满天荡漾,大地上全是仰望的目光。许是云雀知道人们在看它,又怕因为速度太快看走了神,先是辽辽远远地叫,然后一动不动地定格在那儿,像依附着什么,只把一双翅膀扇动。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唧唧喳喳的麻雀,语言简短得像方言。麻雀小,尽往有粮食的地方钻,成群结伙,吵闹声不绝于耳。麻雀的叫声与赶秧雀的姑娘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成为稻草人的音乐天地,也是原野的一大景观。
鸟语给我们幻想,让我们迷惑。鸟语的情感,鸟语的色彩,使我们始终无法穷尽其奥妙。
对鸟语的模拟,大概是艺术家们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条通幽的曲径。刘天华是一个用手指抵达鸟语的高人。他创作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是解读鸟语的一次尝试。两根弦,流淌出山与鸟的和谐之源,天籁之音。在鸟语的招引下,我们感受着乐曲音色的听辨和情绪布陈的风景。空山之空,乃是充盈万物的无穷之大。置身于鸟语的梦幻中,一切都变得纯粹、优雅、安宁。
我到过武汉东湖边的鸟语林。那可真正称得上是鸟语天空。那些悦耳动听的鸟语无疑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鸟语斑斓,直让人顺利地完成了从听觉到视觉的过渡。你看,那么多鸟的花冠,鸟的羽毛,鸟的翅膀与它们个性迥异的叫声相得益彰,成为大自然天造的杰作。以鸣禽为亮色,组成了一个偌大规模的歌剧院。
丹顶鹤、绿孔雀、白鹳、红腹锦鸡、金雕、乌雕,还有来自异国的金刚鹦鹉、黑天鹅、火烈鸟……全都云集于巨大的鸟类活动网之下,又不舍其飞翔的自由。我十分欣赏鸟语林的设计宗旨:既求鸟类生态环境,又求造园艺术精美。走进鸟语林,你不能不萌生与鸟们交流的意想与欲望。
众多的鸟语,就像润物的细雨,构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的启蒙教材。鹧鸪喊雨,喜鹊报喜,布谷催耕,雁过留声……鸟语的涉及面和包容量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人间四季,天下六合,鸟语,原来是会歌唱、会飞翔的星辰。
或许生态是一个矛盾体。正是一些矛盾的自然消长,才构成了万物生灵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留住鸟声,让鸟语滋润或者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又成了我们别无选择的一种责任。
我们行走着,月亮出来了,爱人说:“现在鸟的叫声好像多起来了。”
月华如水,鸟语沐之。
2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射出”如果改为“飞出”好不好?为什么?
初夏时节,小麦抽穗,劳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儿正摇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农民从麦田里扯起的燕麦或从沟垄边割来的青草,这时就有云雀从草丛中“嗖”地射出,像鸣镝,直冲云霄。
22、文章语言优美,丰富,请仔细品味下面句子,作点赏析。
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23、“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在这片记忆的天空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24、仿写句子。
鸟语如歌,一只鸟就是一个歌手,一个大彻大悟的歌手。
鸟语。
2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6、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一点感悟。
【相关链接】
材料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材料二:1962年,蕾切尔卡逊在其醒世之作《寂静的春天》中指出,人类滥用化学农药、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环境,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寂静的春天。
——选自周娜等《鸟类——农林业的绿色使者》
材料三:1986年5月,23岁的徐秀娟大学毕业后,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事业的梦想,只身来到刚起步不久的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承担起丹项鹤的繁殖与驯化工作。1987年9月16日,为了寻找前一天迷失的天鹅,她消失在滔滔的流水中……
——选自《大自然·黄海湿地》
【能力提升】
27、作者说历代文人极少写夏季,事实上是有一些的,同学们想想写夏的诗句有哪些,举出连续的两句?
28、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阳光体育”活动。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A、请你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为这次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
①xx
②xx
B、假如你是体育委员,请为你们班拟一个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方案。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品味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二、解题。
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四、讲解赏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段,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13、朗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品味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
2.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猜猜它们跟哪个季节关系最密切。(生欣赏几幅图片,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1. 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点评朗读。
2. 感悟:请以“这是一个____的夏”, 说说自己听后的感悟。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析文句
请你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说出理由。
(一) 品味句子 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 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示范:“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示范:烘烤:太阳温度高。 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 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 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示范: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同学们,从这些俊美的文辞中,你读出了作者蕴涵其中的一份怎样的情感?
(二)体味情感
请完成下面的句式: 这是一份____的感情。
师小结:这是一份热爱自然,热爱夏季的感情,是对旺盛生命力的讴歌。这是一份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感情。讲到这里,老师心中还有个疑问,(打出大屏幕:
(三)质疑探究: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 金黄 )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解)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请看下面材料。
(四)材料补充(便于了解作者和他在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n 1946年生于山西
n 现任: ①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②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③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2)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
o ①梁衡很谦虚 ②梁衡待人诚恳
o ③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 ④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3)就在林(则徐)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师小结:正是因为梁衡有着一颗不需要强调的百姓心,所以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同情百姓的疾苦,讴歌百姓的辛勤。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我们展示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林则徐,为我们描绘一幅八百里秦川火热的夏季劳作图。 这真是文如其人啊。
欣赏完北方的夏,我们再来品味品味南方的夏。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师小结: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下面老师想用这样几句话为我们这节课,也为梁衡的这篇文章作个小结:
梁衡有心创《夏感》,词铿句锵显情意。同学何幸赏佳作,摩拳擦掌见活力。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 2.体味作者感情
(2)写作要求:
1.紧扣住夏的一个特点进行描写。
2.字数在150字左右。
《夏感》七年级语文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以及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描绘了夏的景象,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初中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生命的“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扫清文字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主宰(zǎi):统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荡漾的样子。
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大屏幕显示如下,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三遍,一次比一次的声音大)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老师提问:历来文人不喜欢赞美的夏季,作者为什么说是“黄金”的季节?是不是在印刷的时候印错了?应该是“金黄”而不是“黄金”?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是印错了,也可能有学生说没有印错,到底是不是印错了,或者作者为什么认为是黄金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一同感受作者笔下的夏季吧)
4、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5、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大屏幕显示如下)
(1)、表明夏天来临的景象:蝉儿、麦浪、热风………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五)、主旨探究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如下)
齐读:“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作记录,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屏幕显示如下)
思考:
(1)、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提示:结合其他段落进行分析)
(2)、我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大屏幕显示如下)
(1)、因为夏天意味着农民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2)、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3)、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天,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
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4)、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问:
①通过学习你们现在还认为是把“金黄”印成“黄金”了吗?
②作者为什么把夏天看得和黄金一样的珍贵呢?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勤劳的品质这几个方面思考。)(大屏显示如下)
(黄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六)、语句赏析
学生在明确作者赞美夏天的意图后,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和朗读语句,体味作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赞美之情。(大屏幕显示如下)
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
好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品析:句中“泛泡、冒气、沸腾、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说明:1、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通过先改动句式再对前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该句蕴涵了农民的急切的心情,读出急切的感觉来,在个别朗读之后可再进行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2、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七)、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夏季的鉴赏和思考延伸至课外。(大屏幕显示如下)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如,如。
冬之色为,如,如。
提示:
1、冷和热分别是绿和赤带给人的感觉,而绿和赤又分别是春和秋的颜色;
2、碧波和夕阳体现了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四季都有;
3、嫩竹与红叶同样分别体现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又分别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两句话的最后部分都体现的是季节颜色带给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课堂总小结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
(九)、布置作业
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
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
我的感言:
(十)欣赏课文朗读和画面
播放老师的配乐朗读并配有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的美。
板书设计
紧张夏之景喜爱夏天
夏
热烈夏之色赞美夏天
感
急促夏之律更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亮点:本文描写了夏季的景象,表现出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教学专长:在从教二十多年里,我总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及时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爱心、耐心是我走向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