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伦比的刺绣“三绝” 刺绣,古称“针绣”,俗称“绣花”,是按设计花纹,在绣料上运针刺缀,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 中国人发明的刺绣,早在公元五世纪前,已由“丝绸之路”,传入亚欧诸国。周代齐郡人的刺绣,王室贵族服饰衣冠带履。战国时期,楚绣后来居上……
无以伦比的刺绣“三绝”
刺绣,古称“针绣”,俗称“绣花”,是按设计花纹,在绣料上运针刺缀,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
中国人发明的刺绣,早在公元五世纪前,已由“丝绸之路”,传入亚欧诸国。周代齐郡人的刺绣,王室贵族服饰衣冠带履。战国时期,楚绣后来居上,湖北马山一号墓出土的绣衣,上有蟠龙飞凤纹、凤舞逐龙纹、龙凤虎纹、花卉纹等,构图精巧,色彩华丽。至汉代,刺绣技法除锁绣之外,有了平绣、齐针、套针、缠针诸法。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了著名的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茱萸纹绣、贴羽绣。隋唐绣工创造了单套针、接针、抢针,绣品的色泽、层次丰富,具有逼真的写生效果。
元代是中国织绣史上的一个高峰。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国各地广设绣局和罗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越趋于美术化。佛教题材的出现,始自隋唐,主要图案是宝相花。宋绣独尚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其势不显。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否定儒家的首一地位,推崇藏传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风复兴,然而,绣局仍沿着宋人路子,刺绣名人书画或花卉写生。除管仲姬《十八尊者》外,元代佛教“画绣”,惜不曾见。
《十八尊者》是迄今存世的`元代,乃至元以前保存最完好、图案最丰富、绣幅最多的名家孤品。
此绣画的有三绝:
一、粉本高绝,26人,26相,或嘻笑愁怒、或定寂悟觉,瞻盼凝睇间,显出佛家济世度人、天王护法镇界的精神与性格。其造型能力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而笔触起转有致,更是流畅磊落,有曹衣出水,又有吴带当风,既注重线描力度,又着意赋彩设色。
二、绣技妙绝。其擘丝极细,用线只一二丝,绣针亦如发细,以至绣迹如笔翰图绘。其针法多样,多为齐针铺纹平绣,间以抢针法的短直针脚,按纹理起抢构绣,或以旋针法依绣纹放射状地顺势刺缀,其疏密、轻重、逆顺,循丝理而参差运针,将丝光的亮艳与和顺,运用得妙到毫巅。
三、装潢精绝。其封面为紫檀,中间镶玉,上琢“十八尊者 管道升制”,隶书,其四周嵌螺钿雕镂的释迦、观音、佛家八宝、白象、白马等,并以虬角雕缠枝,环绕其间。封底镶象牙染色雕刻的24朵莲花,花蕊中心嵌螺钿法珠,虬角缠枝环绕。这一装潢非皇家莫属,应出自清宫。
以上三绝,加上名家,乃四绝。册尾有元僧中峰禅师、明人金文鼎、王谦题跋。金文鼎(1361—1436),名铉,明初以诗书画三绝享名,其题曰:“凡绣像工夫,以细密为上乘,然细密画人物所能而精气贯注,毫发欲动,鼻孔皆灵,非具宿根慧业不及。此管魏国皈依中峰师,其常住所藏楷书经文数卷,备极工致,此绣像册尤其经营恬澹而成者洵,稀世之珍也。”
从金铉跋文可见,明代初年,魏国夫人管道升绣的这件《十八尊者》,已是稀世之珍。王谦跋道:赵魏国“兹以金针采丝绣阿罗汉,为中峰禅师供奉山寮,足以传诸不朽矣。”王之预言果然应验了。逾七百年间,经历代珍藏,绣册依然完好,堂皇富丽,光彩耀目,充盈着一种动人心魄的佛家精神和气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