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原文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巫山 赏析 原文

管理员

摘要:

巫山高原文及赏析  原文:  巫山高  [两汉]佚名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译文  巫山高高眼望穿,又高又大行路难。淮水深深不见底,身……

巫山高原文及赏析

  原文:

  巫山高

  [两汉]佚名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译文

  巫山高高眼望穿,又高又大行路难。淮水深深不见底,身无双翼难回还。

  含辛吞悲想东归,为何夙愿总成灰?

  我想渡水无舟楫,为什么水势浩荡波涛急。

  临水远望家乡地,伤心的泪儿湿衣襟。

  远方游子心思归,一腔怨苦无法提!

  注释

  巫山:在四川、湖北两省交界边境。

  高以大:高而且大。以,连词,相当于“且”。

  淮水:即淮河,源出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皖等省至江苏入洪泽湖。

  逝:速。这句说水深且流急。

  害梁不为:害:通曷,作“何’’解。梁:桥。这句说,为何桥也不架?

  我集无高曳(yè):集:济。高曳:当作篙枻。篙,撑船用的竹篙;枻,船桨。这句说,我想渡过河,没有撑船的竹篙和划船的桨。

  汤汤(shāng伤):大水急流的样子。回回:水流回旋的样子。旧本何下有“梁’’字,疑为衍文,或为深的讹字,今删。

  何:奈何。

  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怀乡的诗。怀乡而欲归不得,阻山隔水,于是感极下涕。

  诗中有一个矛盾,就是将“巫山”和“淮水”同地并称。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南部新书》庚:‘濠州西有高唐(原误塘,从《封氏闻见记》、《诗话总龟》改)馆,附近淮水。’案此与夔蜀之高唐馆同名,以地名迁徙之例推之,疑濠西淮水附近之高唐馆,其所在之山亦名巫山。此诗巫山淮水并称,即濠西之巫山也。”也可以不必拘泥字面,泛指山高水长。

  诗的前四句写山高水深。山是巫山,水是淮水,写水深山高的同时,交待了诗人所在的地域,与下文“欲东归”相照应。山不独高,而且广大,着力写道路险阻。写水,强调其深,因为深,难以渡过。“山高”与“水深”相对应,山高是虚写,用作水深的陪衬,对水深有加重和渲染的作用,呈现出难以逾越的意念。这四句为全篇作铺垫,或者叫“造势”。

  “我欲东归”到“泣下沾衣”六句开始集中写水。从“我欲东归”一句,可知诗人的家乡在淮水下游,他要归家,必须走水路。在他产生“欲东归”的想法的同时,残酷的现实便像特写镜头一般推到他眼前,他不禁惊叫:“害梁不为?”原来这淮水没有桥梁。他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然而,诗人心中尚存一丝希望,就又想:我何不乘船归去?可是,船呢?“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二句含着悲和怨。上一句是悲伤的'自语;下一句则衔怨于淮水:你为什么老是那样“汤汤回回”地奔流不息,莫不是有意跟我作对!这是一种绝望的心情。过河没有桥,渡水没有船,满心希望全化作泡影。无奈之时,诗人只有“临水远望”:水天的尽头,有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此时可望而不可即。他内心激动极了,像涨起很高的潮水,无法平静下去;终于两行热泪涌出眼眶,潮水冲出了闸门。

  最后两句:“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扣住怀乡思归的主题。但其作用不仅止于此。上面六句都是具体写思归,这两句则在于提高感情的强度,犹如一支乐曲用高八度的复唱作煞尾;正因为如此,“谓之何”三字是那样铿锵有力。

  这是一篇杂言诗,其中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类句式。开头四个三字句,两两对仗,一气连作,表现山高水深,气势逼人。再用两个四字句将节奏放缓,跟着一个五字句,一个六字句,这同诗的感情变化起伏相一致。下面又是两个四字句,语势再度趋于平缓。接下一个七字句,陡起波澜,紧逼出一个顿挫有力的三字句,全诗嘎然而止。感情的抒发如直接从诗人胸中流出,略无掩饰,显得朴实深厚。字句上绝无半点斧凿痕迹;不见用力,却字字有斤两。所有这些,形成这首诗古朴真挚的风格。

  在汉乐府中,游子怀乡、欲归无因已成为一类歌辞的母题。如《悲歌》中有四句作:“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又有一篇《古歌》说:“离家”以远,衣带”以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些诗句,与此篇似乎有某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