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结合解题方法……
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结合解题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具:演示“相遇问题”的活动教具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口答题:张华每分走60分,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以前我们研究了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今天我们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要研究两个人或物体运动后相遇的情况,看谁学得快,学得好。(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教学准备题(P58上)
1、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教师读题后设问:这里讲的是几个人的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回答后教具演示
2、填写表格,教具活动演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教具演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诚走过的路用绿色线段表示。
教师提问: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在图上分别是哪一段?路程和是多少?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2)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二分钟,当再走二分钟的画面为:(略)
学生自己填表
(3)教师指着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诚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怎样求他们走的路程和?行了三分钟,两人的距离是0米,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张华和李诚走了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米时,走完了全程。表示他们相遇了。
(4)教师板书“相遇”后提问:张华和李诚相遇了,他们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到张华和李诚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
3、研究解法
(1)教师把准备题改为求两地距离的`应用题。同时,把线段图下的“390米”改为“?米”。
(2)教师提问:怎样求张华和李诚3分钟人行的路程呢?数量关系式怎样?
引导学生理解“张华3分钟所走的路程+李诚3分钟所走的路程=两地距离”,算式为:60×3+70×3=390(米)
(3)研究第二种解法
演示:表示张华和李诚在第一、二、三分钟所行路程的线段分别移动、合并在一起。
教师结合演示提问:怎样求两人三分钟所走的路程?算式怎么列?
(4)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其中第二种解法比较简便。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题5及线段图(略)
2、指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指出:“相向”、“同时”和“相遇”是指两个人或物体的运动方式和结果,在行程问题中是很重要的条件,在解题中切勿忽视。
3、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4、请全体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尝试练习,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5、反馈矫正,说出两种解法的思考过程。(1)65×4+70×4
(2)(65+70)×4
四、巩固练习
1、教材做一做第1、2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用两种方法解,只列式,不计算。
2、变式练习。把教材做一做1,改为:
李明和小龙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经过5分两人相距多少米?
引导学生解答并得出:虽然他们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但是它的数量关系和相遇问题是一样的。
3、完成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1、2、3题
4、及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略)
六、板书(略)
七、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