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课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上册 课文 文书 年级

管理员

摘要: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课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课文是《窃读记》,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课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课文是《窃读记》,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准备的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课文,欢迎阅读!

  《窃读记》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52年8月10日。

  作者小时候在北京长大,在此度过了25年的时间,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所写的也是作者在北京的童年生活。

  作品鉴赏

  此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文章的主干是一个故事,由两次“窃读”组成。第一次被老板发现,遭到拒绝。第二次是得到一个好心店员的理解,主动提供书本。如果仅仅写这样两个过程,文章有趣、动人程度也就很有限了。但是,文章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显得十分动人,相当有趣。

  这种动人的魅力,从场面描写可以体现一部分。

  作者对于书店的环境,附近饭店的气味和声音,书店里顾客的拥挤等等,都有许多挺生动的描写。但是这种描写,给人们一种很有节制的感觉,显然都限于营造环境和氛围,而不是人物主体。对于在故事中起作用的人物,例如那个狠心的老板,文章中是这样写的——当她读得入神的时候,一只手压住了那本书:“你到底买不买?”这一声惊动了其他的顾客,弄得作者“羞惭而尴尬”,“我抬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读者本以为要花一点笔墨来丑化一下这个老板了,但是,接下去只有一句:“他威风凛凛地俯视我。”连他长得什么样子,多大年纪,穿着什么衣服,说话的声音有什么特点等等,都没有写。后来,到了故事的转折点,对于那个好心的店员的描写,也只有几句。

  对一个如此关爱自己的人的外表、表情、衣着、声调、神态,居然只有句话的描写:“耳朵架着铅笔”,连目光如何都没有写。很明显,文章的着力点不在这里,而是孩子的内心。

  写对方的外表,只有一句;而自己的内心,却写了四句。第一句是无可奈何(世俗的“全部理由”);第二句是自我感觉(要哭出来);第三句是“悲愤地反抗”(看看,并不是拿走,无损于书);第四句是自知之明,说是悲愤地反抗,其实声音“软弱无力”。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不打算用外部世界、客观对象的描写来感动读者,而用孩子气的主观的、内在的情感活动。

  这种内心的情感相当活跃,又相当有特点。既有环境的、现实的特点(在人家店里,无可奈何),又有孩子的特点(几乎要哭了)。更为生动的是,不是一般孩子,而是一个有点反抗性的孩子,就是在这样被动的情势下,口头不认输,不直接承认自己买不起,而是找一个理由“看看”。这种口头上的不认输特点,是硬中有软。在自己内心,在别人感觉不到的自我感觉中,则坦然承认自己“软弱无力”的心理活动,既反映着环境的压力,又体现年龄和个性,这就是文章动人、有趣的原因。读者表面上是在读故事,为故事所吸引;实际上是为孩子在故事进展中的心理变幻而感动第一次“窃读”,心理变幻层次就可以称得上丰富的:先是看到顾客很多,感到“安心”,然而又为书可能卖完了,感到“担忧”。进入店门时,是“暗喜”,找到书以后,是“庆幸”、“高兴”(“专候我的光临”的感觉)。而被老板压住书本以后,则是“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悲愤地反抗”,“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而内心则充满了不平(“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故事是很简单的,一个孩子在书店里站着读书,被老板阻止,只好离去了,就这么平常。但就是在这样简单平常的事件里,孩子的感情变化却是很不平常的。在展示这种情绪和感觉过程中,渗透着对孩子求知欲望的同情,还有对社会不平的批评。接下去,是对以往“窃读的滋味”的回,也是很有孩子气的。一方面是“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另一方面又是“惧怕”,到一定时候,便“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求知欲强烈和伪装的幼稚,相辅相成,构成了孩子自尊和自卑。尤其是在书店躲雨的时候,装着“偶然避雨”,又装着皱起眉头担心雨下不停的样子,可是心里却在希望雨下得越大越好。在这种时候,感动读者不仅仅是“求知的欲望这么迫切”,而且是孩子气的狡黠。

  作者在窃读上花了很多篇幅,但是趣味并不同,不断变化,显得挺丰富。被迫离开,很有趣味;伪装随意翻阅,也有趣味。享受到阅读之乐,也是有趣的,不过这时的趣味,成了另一种类型:“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须留在口袋里。”求知欲得到满足,肚子感到饥饿,一个是心灵的,一个是生理的,二者不同层次。但是,用一对比喻:“智慧之田和“胃袋”,用“丰收”、“求救”、“救急”,把二者联系起来,这样表面上是“用词不当”,但笔法是语义错位,是自嘲,是幽默,把自己写得可笑。但正是在这种自嘲中,读者和作者共享孩子的喜悦和自得。

  不能忽略的是,花生米这一笔,不仅仅在于表现了此时的心情,而且为最后的主题升华埋下了伏笔。(这一点要读到最后才明白。)

  虽然写得如此丰富曲折,孩子的心灵变仍然没有结束,接着又生发出“由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严重到“对人类的仇恨”。并且还引用了一首小诗来渲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首小诗,与作者“窃读”的故事完全不相干,但花了不少篇幅。如果认为这是多余的,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和后面遇到的好心店员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二者在情绪上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小诗渲染的是对人类的“仇恨”,充满愤激的反语:买不起书的孩子,“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买不起肉的孩子,希望“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而接着发生的,却让孩子感受到人对人的爱心。

  那么这一笔是对比,用来烘托反差的强烈。

  在此文中,对比是很多的,整体的对比中套着局部对比。前面老板的无情和后面店员的好心是整体的对比,而这里的仇恨和后面的爱心又是局部的对比。正是这种双重的对比使得文章的结构显得严密。

  对比的特点是两个极端,但是作者并不因为对比,而把人物内心的情感仅仅限定在两个极端上。在两个极端之间,作者没有忽略丰富的层次。孩子经不住求知欲的诱惑,重新到书店“窃读”,先是提防“难堪”的焦虑,接着形容读后的快乐如“喝醉了酒似的”,“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被快乐激动得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这是自嘲。有时,书店架上的书找不到了,便“愤愤”地想,“世上有钱的人这么多,他们把书买光了。”这在表面上是“愤愤”,实际上是自我调侃,表现自己的愤激是多么幼稚。

  把双重对比和丰富的心理层次结合起来,是此文最明显的特点。写到这里,已经占了全文的五分之四。从构思上来说,这还没有接触文章的主体,文章的主体是好心店员的出现。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衬托这个好心店员。照理说这个好心店员该用最大的篇幅去描绘,用浓重的笔墨。但是前面已经指出过了,这个重要人物的描写却只有三言两语。作者把重点放在自己无声的、不可的情感变幻上。的确,情感变幻是很丰富的,层次是很细致的:先是接过好心店员的书“害羞”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是“冲动”得没有法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书上。一下子“吞食”了书中所有的智慧以后,走出书店,“浑身松快”。总计起来这三个层次,和前面的内心活动比较起来,好像有点单薄,如果光是从心理层次的变化来说,的确有一点。但是,接下去有一笔,看来是闲笔,却不可忽略。那就是:花生米。本来忘记吃花生米表现了读得入神、忘情、陶醉了,但是这最后一笔,却不是为了忘情,而是为了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这一句很精彩,比全文任何一句都有思想的光彩:读书的意义一下子提高了,不仅是在求知欲的满足上,而且是在精神的成长上。但是,作者还不满足,立意在高度上再次升高:“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这一笔很有力,也许可以说就是古代文论中所说的“豹尾”,很有思想的力量。力量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把窃读曾经引起的对人类的“仇恨”转化为“爱”。其次是用“爱”来消解仇恨,作为长大的表现。而这比之吃饭,比之读书,更具有深刻的内涵。最后,这一笔和前面在书店中“窃读”中看似闲笔的花生米,构成有机的联系,使结构显得完整,没有任何游离的、可有可无的笔墨。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年),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五岁开始迁居北京,在北京读书长大。她的童年生活,在她的小说《城南旧事》中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八十年代改编成电影,影响很大,使她成为祖国大陆读者最热悉和喜爱的台湾作家之一。近年来,林海音的散文陆续介绍到祖国大陆,文笔细腻而温婉,受到读者很大的欢迎。

  《窃读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热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