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国教 读后感 中学

管理员

摘要:

《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1 ……

《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1

  作者方帆,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现任美国加州旧金山公立林肯高中生物课教师。曾任加州教育厅“中小学生中文课外阅读书目”编审委员,并主编旧金山校区的高中中国语文课程和课本。看过作者的简介,我才开始阅读,这本书他向读者展现了他所遭遇的美国学生,美国老师,美国的考试制度……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美国教育给我的印象就是美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学生不用完成家庭作业,没有考试的压力,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彻底打破了我对美国教育的美好印象。美国也有混饭吃的老师,也有得过且过的,美国的学生也有得不到鼓励的学生,学生也是有压力的……

  在第一辑中的第一篇中《我在美国教高中》,美国学生不是像我们中国学生那样,到了期末要考试拿分数,他们则是用A、B、C、D这种来划分等级,而且都是学分制,平时的成绩很重要。但是他们也有学生没有拿够学分的,也有平时上课不及格的,他们也要通过补习班来补学分。但是我们来看看那些补习的学生:有的学生在化妆,有的在吃麦当劳的早餐,有的几个在一起打扑克,有三个黑人女孩在课室后排扭着身体跳舞……就一个胖胖的学生乖乖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睡着了。这样的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到最后学校还是会让他们一个个的毕业。我很佩服方帆老师,有智慧,用得当的方法来对付这么一群学生。回过头来再想想我们中国的学生,高中三年,真是寒窗苦读,星期六和星期日也是参加学习班,时间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但是学生的确是学到了东西,我们中国的教育又差在哪里呢?

  让我们再看看那些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我给他们的总结的是:

  1、家庭生活富裕。

  2、学习成绩差。

  3、无人管教。

  有的孩子的父母都在中国,但是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受到好的教育,能上个美国的大学,不惜花大笔的钱让孩子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寄住在朋友的家里,给孩子寄来大笔的零花钱,可想而知,孩子会怎么样?有家长管的孩子不一定都是优秀的,何况没有家长管的孩子,而且还是距离半个地球。为什么要让他们来美国,中国的教育究竟差在了哪里?如果这些家长放下手中的工作,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沟通,多关心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那么他们可能在中国就能上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这些中国留学生,在文化上的差异,在生活上的差异,使他们感到孤寂,反而使他们成为了美国高中令人头痛的学生。每个学校都想进好学生,更何况是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

  在我的印象中,美国的高中生只要毕业了,就能上大学,但是看过之后才明白不是这样的。美国的高中生有一半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但是哪所大学想收这些学生的话也会提前考试,了解学生的文化程度,根据考试来分班,就是我们所说得“好班”与“差班”,程度差的自然要进“差班”,从基础的学起,俗称“扫盲班”。中国的教育虽然不是这样,但是那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制定的,终归原因:中国的人口太多。如果也像美国教育那样,差的学生能进大学,我们中国的大学根本就容纳不了那么多的人,因此“考试”这个制度是不会在短时期内被废除的。在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土地上,考试依然是一种相对公平而合理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这里我想说:中国的教育究竟差在了哪里?为什么有些人要把孩子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接受这样的教育?在这里我想说:中国的教育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中国的孩子还是要接受中国的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是有用的。这可能是我片面的理解,但这也是值得我深思的。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个自然规律,我们是不可以去改变它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只要我们有能力、有信心 ,就完全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并且在这个社会中找到理想的位置,因为竞争的时代里,你我他都是平等的。

  《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2

  在读《我在美国教中学》这本书前,我对本书充满了好奇。看书名就知道,这本书讲的不是发生在中国的事,而是发生在美国中学的事情。作为一个在国内接受教育的人,我对于美国教育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和前辈们的说法。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在他所从教的那所中学,他教的科目有中文和生物。我最好奇的是一个中国人如何教外国人中文。虽然国内有一个学科叫对外汉语,但是显然作者并不是学过这个学科的人。学过语言的人都知道语言这门学科跟思维有点关系,还有专门的一本书叫《思维与语言》。众所周知,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英文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也深有体会。比如说,我有节课做练习的时候让学生翻译“英国的教育制度是受许多其他国家的学生欢迎。”这个句子的时候,学生翻译“许多其他国家的学生”的时候习惯于中文的字面的直译:many other countries’ students,而比较正宗的表达应该是many students in other countries。也就是把状语置后,再比如,学生说“中国的”的时候会用China’s 而不是Chinese。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在美国教中学,特别是中文是不容易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美国的教育和语言的教育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首先,我先谈我对美国教育的新认识。以前,从课本和其他读物上获得的信息是美国人很诚实,在美国,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不诚信,一个公司可以把你扫地出门;不诚信,一家店就休想有顾客;不诚信,你休想在美国找到一份工作。拿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在我的大学里,一个来自美国外教要求我们作业不能抄袭,写作业不过关就必须重写直到他点头,但是抄袭的话就连重写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挂科。为了避免我们这些学生中出现抄袭的现象,他让我们阅读的文章和小说都是他自己从美国带来的文本,就算你在网上找都找不到,国内书店里看也看不到。因此我对美国人的印象就是特别诚实、特别重视诚信。可是书中《作弊的故事》里,那个作弊的小女孩竟然拿到了奖学金,作弊之后的处分记录也被她偷了。虽然学校后来成立了“学术诚实委员会,”可是学生对此却不在乎,而是希望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的成绩出来之后,家长也搅和进去了。最后作者发现对此类现象他的措施根本无法起效。所以,诚实不一定在美国就每个人都拥有。而这个问题的存在也表明了美国教育的竞争性有多大。我们的学生经常嚷着为什么我们要高考,或者为什么我们要一考定终身。他们总是羡慕外国的教育,觉得在外国读书受教育就不那么累了,家长和社会里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亮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了华人在美国要进重点大学的录取率比国内高考的重点大学录取率还低。可见竞争无处不在,外国的月亮是否比中国亮还是个问题。

  其次,我也想对比一下中国人学英语和美国人学中文的小区别。先来对比的考中国人的英语试卷和考美国人的中文试卷。我们知道我们的英语高考试题包括听说和笔试两部分,而笔试方面又有语法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信息匹配和作文几部分。作者提供的这份试卷是旧金山联合校区的期末考试(汉语语文与中华文化),其中有选择题、阅读理解和作文这三部分。这份试卷除了考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外,还有语言的文化。而我们中国中学生的英语试卷里是没有这部分的考察的。我想要是在中国的英语试卷中也有关于文化方面的考察会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思维的理解。另外来对比的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我们教英语还是以教师引导和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多见。作者在美国的教学是任务型为主,这也很像我在大学上过的外教的课。作者在上一篇记叙文的时候,先把“高级记叙文检查表”发给学生,这张表的内容分为两个:总体印象和具体内容。总体印象中有以下的检查内容 :“题目与内容是否有关,文章有没有写成流水账,文章是第几人称写的”之类的简单问题。而具体内容里的检查内容就需要学生仔细地阅读文章,里面的问题有“故事的矛盾是什么?矛盾怎么组织?故事用了伏笔没有?故事使用的语言是否生动吸引人?举例说明。”在学生阅读文章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后,老师再对此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是写一篇《分寸》或《沟通》的初稿。在下一个课时,他在让学生根据他提出的标准对学生自己写出的文章做出评价。作者以先发现后反思的做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写记叙文。我想这样循序渐进的做法对于我们的教学也有启示。

  这就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一点小小体会。这本书中介绍的某些教学方式值得我去学习和研究,而在国内外的教育教学相比时,我们既要看到我们的长处,也要看到我们的短处,不要总拿我们的短处比他人的长处。懂得扬长避短,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方能让我们教育的天空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