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地坛 我与 笔记

管理员

摘要: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1  今天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1

  今天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双腿截瘫,并且患有尿毒症。面对病魔,他顽强的生活,通过写作他向人发出生的信息。他在地坛里思考,思考人生,思考死亡,思考写作。他希望自己顽强的活下去,字里行间给人以希望,那是对生命的呐喊。那是不屈不挠的韧性。

  在这篇散文里,史铁生思念他的母亲,总是回忆自己小的时候因为自己瘫痪,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思念他的母亲,思念那位比他自己还要担心他的母亲。他记得他的母亲到地坛里寻找他,他记得母亲每次看他出门紧张的神情。可是他的母亲不在了,他多么想让他的母亲看到他得奖,看到他的儿子能够写作以养生。

  我和他比较,我是幸运的,我不仅仅身体好,而且我还有那么那么爱我的母亲,我的人生还很长,也很幸福。自从我得精神分裂症,母亲就一直一直担心我,哪怕我有一点情绪波动,她都会很紧张。看见我一天天不正常,她天天以泪洗面,她每天为我祈祷。她常常说巴不得自己得病。我的母亲那样爱我,她能做到的都做了。

  精神分裂症不可怕,史铁生的尿毒症才可怕。但是即使怎样,人都应该坚强的活下去。战胜精神分裂症,成为我和妈妈最关心的事情。我自从得病已经十几年了,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而我其实就是正常人,区别是我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我恨我自己的懦弱与幼稚,他这么坚强我却这么脆弱。

  史铁生在这篇散文里,写了很多普通的人到地坛玩,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每一个普通人有不同的命运,或者这样,或者那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好好活着,不是去怕死,而是好好活着。

  每一个人经历生死的时候都会对人生重新思考,疾病使我们明白活着的意义,史铁生说职业是疾病,业余是写作。他对人生的思考化出了这么感人的文字。

  一个对人生多么充满感悟才能写成这样的文字,一个对命运多少抗争才能这样明白人生,这就是史铁生,一个无比坚强的人。

  《我与地坛》感动了多少平凡的人,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时候,看看他依然坚强不屈的活下去。他得尿毒症每周三次透析,他没有害怕,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写作让无数人看到曙光,我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自怨自艾。

  在20xx的时候,史铁生因为突发脑溢血死亡,他无数次想到死,他说那是早晚的事,如今终于等到了。死亡不可怕,每个人都会经历,所以不用去着急。史铁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也许他太想去见自己的母亲,也许他的痛苦是时候了。他在天堂里那里没有疾病,没有痛苦,只有幸福。

  每个人都要活下去,死亡也许迟迟不会临到我们,因为那不是着急的事情。我们能做的是不怕死而好好活着。我要好好的爱我的母亲,很多人没有机会了,我再也不想让她继续担心我,我们要一起努力好好活着!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2

  在我一段终日郁郁寡欢的时期,偶然翻开了《我与地坛》。

  地坛,是一座废弃的古园。春日的地坛有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秋天有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日则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史铁生先生,在这园子的四季里,度过了一春又一秋,一夏又一冬。他与地坛的故事,始于他摇着轮椅进入了这园子,发现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他在地坛里感受生命的体感,思索命运、灵魂及生活的终极意义。

  正如每个人所知道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死亡就像是一个我们一出生就通报要来访的客人,现正日夜兼程,一步步靠近我们。在史铁生先生眼里,人一出生“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而“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可是,当死亡在敲响我们的门的时候,我们仍然感到突然,怪它是最唐突的不速之客。情绪低落的日子,我常常会想“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或许在这个风华正茂的年纪考虑到有关生死的东西看起来荒唐可笑,可生命即是如此了,当一个人的情绪真正达到了低谷,他此时看见的不是眼前的东西,而是一些有关死亡、有关痛苦的事情。在自我的思想中反复挣扎时,想要去探寻某些理由,某些意义的所在,可周遭的一切,这个世界,仅剩下一片空白。

  这样的一个身体健全的我,在初读《我与地坛》时,那些想法在与文字的交融中变换了面貌。史铁生先生说,因为那园子,他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虽说在二十的大好年龄失去了用双腿行走的权利,可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抵抗中,慢慢地透彻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或许是因为母爱,或许是因为爱情,又或许是因为地坛。这些已无需深究了,一个绝望的生命走出了死谷,直面了悲剧,那些所谓的意义也大可不必深究了,一个清清楚楚的事实摆在你的面前——活着,即是幸运、美好的。一如地坛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关于直面悲剧,周国平先生说过:“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账本没有支出。在他眼里,现实生活的祸福得失已经降为次要的东西,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史铁生对于自身的残缺,以独有的解释来直面了不幸命运,进行自我开解——这世上,差别永远是要有的,一个世界如果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而那些充任苦难的角色,则需听凭偶然,坦然接受。

  这些文字,它富有生命力,深深地烙入了我的心里,让一个迷茫而无措的灵魂得到温存与慰藉,就像地坛为史铁生先生所带来的。而此刻的我,对于生命也有了另外的一种理解,我想,不是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一座地坛,可总需为自己建立这样一座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便是地坛。

  地坛,从史先生的笔下,走进我的眼里。是的,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到地坛去看看。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3

  最近,我看了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深受感触。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北京医院,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了。他在青春最狂妄的时候残废了双腿,还惹上了各种疾病。他绝望了,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死”这个话题,仅有地坛这个荒芜的小公园才能让他拥有暂时的安宁。最终,他看透人生,拒绝死亡。

  应对困难、苦难与挫折,一些人亲手扼杀了自我的生命:法国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我的喉咙;中国当代诗人海子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归根到底,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不重视,留给后人的,只是无限的惋惜。

  生命仅有一次,难免有一些坎坷、挫折,但这岂能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呢?人的一生总不能是一帆风顺的,与其受不了生活的摧残,草率地结束自我的生命,不如把它当成是一次磨炼的机会;与其悲伤痛苦,不如笑看人生。人应当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职责,也是一个人对他母亲的敬重。

  作者在书中有一句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不禁让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场景,也让我想到外婆的背影。那是凌晨,大家都还在熟睡,仅有外婆悄悄地起了床,轻轻打开一盏昏暗的灯。她一边向水槽里加水,一边抱起我的脏衣服,放进冰冷刺骨的水里,一遍又一遍地搓洗着,直到水渐渐发黑。灯光下,外婆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我们应当要懂得亲情,史铁生在第一篇文章被发表时,多么想与母亲分享欢乐!但母亲已离去,只能永远在天堂守护着他,史铁生只能在记忆里寻找母亲毫不张扬的爱。

  除了亲人之爱,史铁生还写了老夫妻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妹妹的关爱,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笔墨间无处不体现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

  无论是亲人之爱,还是其他的爱,这都是铸就了一个坚强的、勇敢的与死神做斗争的史铁生。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4

  “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悲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自古不散...”这是《我与地坛》中作者对深夜唢呐声的描写。

  史铁生的文章大多悲凉,讨论的都是有关生,死,与爱等高大,遥远的问题,其语言优美,舒缓,言辞中蕴含许多十分高深的哲理,看似遥远实则亲近,给人以“看透红尘”的感觉。

  爱

  亲人给予的爱是无穷的,人人亦如此。我一直认为,亲人的离去会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认识与体验:许多人在刚刚失去亲人后会悲痛欲绝,而时隔一些时间后,情绪便会慢慢平缓下来——这种感觉是平时体悟不到的。史铁生残废了双腿,情绪十分不稳定,他母亲去世后,才会静下心来慢慢体悟近些年来母亲对他小心的,默默的爱与关怀...

  文中提到的那条“母亲盼我找到的路,”其实在文中并没有给出答案:母亲顺着我的车辙细细寻找,慢慢寻找,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认为,她是想让我在她不在的时候,好好地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

  幸与不幸

  每个人都有不幸与幸运,作者在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地坛。比起母亲无微而至的关爱,地坛更像是一个博物馆,教会了他许多道理。一对十五年来与作者一同散步的夫妻,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爱喝酒的老头,一个素朴优雅的中年女工程师。从形形色色的人中,史铁生体悟到了生命的美好与绚烂。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多年前遇到的弱智小姑娘,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她:世界上必然存在差别,所以并没有幸与不幸之分,全部听凭偶然。

  那如何拯救不幸的命运呢?文中同样没有给出答案。其实不幸的人不仅是用来衬托那些幸运之人的,他们自己还有的无穷的精神价值。

  生与死

  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活着,就好比一场演出,那些在演出中激情四射的人,像是被演出控制的人质;那些懂得欣赏的人,是因为他们看透了激情的人卖力演出的原因。作者懂得这点后,像看穿生死后,变得轻松。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我们即是在舞台上被控制的人质,也是台下那看透红尘的观众。

  如何在保留欲望的同时保留人生?不要做离舞台太近的倒霉观众——不要把自己全身心投入进那项你为了活着而做的事情。重了,就变成人质,轻了,就变成观众,就像作者写作是为了活着一样。

  地坛

  太阳,即是夕阳,也是旭日。作者也一样:曾经,他是一个欢蹦的孩子;如今,他是“不要命”的情人,漫长的时光从指尖稍纵即逝;未来,他是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不舍,却依旧无可置疑地熄灭着走下山去。

  地坛,是他童年的玩伴;地坛,是他对母亲的牵挂;地坛,是时光流逝的见证;地坛,是生与死之间的留存。

  这世间,他已经呆了很久了;这世间,他已经一个人跑出来玩很久了。他思念在大山另一边的母亲;终有一天,她会喊他回去。

  生死,就像一座大山,横在眼前,正如文中所说:“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5

  几年前,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读到过《我与地坛》的节选,还记得那是班主任上得一节公开课,特地选了这一篇。一开场,并不急于讲文,而是展示了一系列史铁生的照片,大多都在轮椅上拍摄的。他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些照片都有个共通点,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思考了良久,惊讶地发现-原来照片里的每一个他都笑得特别灿烂,温暖,谦和。

  我还未曾去细细研究过像《合欢树》《好运设计》《墙下短记》这类的篇章是在他什么年纪写下,但我能猜到这绝不是在他狂暴而绝望的时期。每一个短句,每一次断句我都能感受到渗透出来的向上的力量,像郁郁葱葱的枝蔓,爬满心房。尽管,他说过”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但他也说过“上帝为锤炼生命,将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这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自我救赎,没人能代替他承受苦难,没人能为他减轻一点折磨,但这一切却都又不是他的错。所以他想要“设计好运”,设计成一个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却又不是名门望族,这样就可以拥有淳朴而童真的小时候,可以去打架,可以跟小伙伴嬉戏,甚至可以闯点小祸。母亲也是需要懂点知识的,但不要像父亲那样关心书胜过关心你。“有知识不能知识对物的只是,而是的有对人的了悟”。他要刘易斯的健美身体,不要总是躺在7号病房看那一小束天光,他要一双健全的双腿,能跑能跳,这样就能实现他的第一梦想-足球。

  疾病,无法治愈的疾病,是对于灵魂的补偿还是来世的救赎?

  佛家有言:今生来世的福报都是一体的。也许,来世他会有比刘易斯更强健的躯体,也许,来世他还会承担些苦难,庆幸的不用摇着轮椅。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文字,寄托在地坛的独自冥想,上天有那么一点怜悯之心也好,他写了千百遍“上帝保佑”。他不再对科学有这么指望,在命运的混沌支点,他更宁愿耗费整天整夜的心力去祈祷,企图一份虔诚的祈盼。我们应该感谢,感谢大劫大难之后,他依然有锐气,依然有热度,为我们带来坚韧的力量。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6

  说实话,我在看第二部分的时候哭了。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的文章了。

  回顾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我很是不解。为什么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宁静的去处,就是给他的母亲出一道难题呢。后来我读到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我在想他母亲也许是想告诉他,你并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还有你的家人。这位母亲知道要给他独立思考的时间但不知道这思考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我想也许只有他的母亲逝世了他写恍然大悟吧。

  他这样的做法,不仅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还是母亲加倍的难受,这位母亲是痛苦的,无奈的是不幸的。他在天天去地坛的时候,他的母亲总是报以最坏的打算,如果他在那儿出了什么事儿,他的母亲也只好承受着苦难了。

  是的,她太苦了,也许让她早些上路,对她来说也算是一种解放了。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7

  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让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双腿。这会是一种多么难言的痛苦啊又会有一种多么哀伤的心情直到他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于是便有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欢树》有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表达的感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深沉的。作者讲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一地坛。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记载了他深深的车辙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两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飘摇的落叶清纯的草木坦荡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蝉蜕。窸窸窣窣生长的响动。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坛他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个用感情写字的作家。作者常说:这古国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深爱着地坛他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惟一的几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亲无私的爱包容儿子包容儿子的命运;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于是她只能漫长的等待。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需要这个过程。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等待母亲只能漫长的等待……母亲不知道她的儿子是多么想让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乐儿子忧郁的心中重新闪现出了快乐的影子要是母亲看到她该多么高兴啊。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的去世终究让他明白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8

  我喜爱史铁生与他的重病无关的文章,主要是回忆生病之前,以及梦想与未来。从他写的《我的梦想》里,可以看见他心平静气地谈论自己“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已然平静对待自己的现状,却满心希望自己拥有刘易斯般的体魄,当然是下辈子,然而又发现健美的体魄并不能带来最大的幸福,于是又祈求给下辈子的自己以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这一篇只是一个引子,它是对幸福人生的设计的一交小小的尝试,而下一篇《好运设计》则完全整整地设计了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完美的人生,听上去很容易,只消天资极高,事业成功就行了。然而,那样会势必导致一个人心灵的阻塞,心灵的阻塞使人趋于平庸,平庸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于是需要有痛苦,苦尽才有甘来,那么甘来之后呢?一定会再陷入平庸。于是一个完美的人生需要无尽的痛苦、失败、挫折。于是史铁生自以为是好运的、不无讽刺,但又很矛盾。作者已认为这个矛

  盾是无支调和了,便转而思考人生的组成实质上是过程,不论痛苦还是幸福,残缺还是完满,生存还是死亡,过程,是人生中永远的美好与精彩,于是好运无须设计,人人都能让过程精彩。平时,人人都是设计的接受者,会有抱怨设计的不公,此刻,作为设计者,反而不知从何下手,看得出来,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至于他的回忆,回忆童年与青年进的自己,同伴,壮年或暮年的亲人、熟人,乃至仅有一面之交的人,在我读来,是充满了宿命感的。教堂的钟声竟让作者唤起一种故乡的心情,夜幕笼罩下的寺庙的景象给作者以深深的触动,甚至恐惧。“这个孩子生而怯懦,索性顽愚,想必正是他要来这人间的缘由”,这是作者在评价小时的自己,像是一个先知在看初生的婴儿时下的断语,又像是高僧在看一位老人入土时下的结语,仿佛这声音不应来自人间,而是充满了神灵的地方,总之,充满了宿命的意味。还是这句话,细细体会,竟感受不出丝毫的主观感情,说这句话的人,想必此时是面无表情的,因此很难想象这句话竟出自作者本人之口。

  他的回忆,又是不可避免地伤感的,我相信人人在年老时的回忆都是伤感的。人生的舞台上演着一幕幕名为《我的一生》的剧,每个剧本,“我”都是无可争议的主角,当即将谢幕时,主角和观众们难免会想起那一个个配角,他们一面翻看配角的剧本,一面叹息。这大概就是回忆。

  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是扶轮问路。总结一生!太多的总结,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沉重的回忆,作者历数前生,却又告诉我:你与我一同笑看。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9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准确的来说应当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理解了,平静了,构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

  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文章的开头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觉得那片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所,在作者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里,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

  我便在脑海中浮想,想象着那个颓然的史铁生,他的轮椅停在一棵苍黑的古柏树下,秋风飒飒,伴着那个孤寂的黑色背影,整个场景似乎充满着世纪末的气息。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铁生正经受着灵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我生存的意义。双腿就这样忽的一下没了,不可是身体,似乎连心灵也没勇气前行了。

  谁经历了这般挫折,短时间怕也难得想个明白,想个透彻。而那个人烟稀少的园子,则仿佛供给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宁静却还不至于荒凉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调理纷乱的思绪,简直再好可是。在那座地坛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一样自在,尽管那是个公共场所,但我却觉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盘,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远在他出此刻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存在的古树上的树叶发芽,变得葱绿,泛黄,最终凋零,又重新发芽。日复一日的共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我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座地坛,让史铁生真正认清了自我的灵魂。

  于是乎我开始羡慕史铁生能“拥有”一座地坛,大概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这样一个“地坛”,在那里,我们能够寄托一份喜悦,或者埋下过往的忧伤。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是上天给他的一份补偿。

  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赐吧,于是他才会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不知为何,每每诵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莫名的酸楚: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我的命运。我甚至此刻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10

  好句摘抄:

  1、你立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

  2、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3、少年之间的情谊,想来莫过于我们那时的无猜无防了。

  4、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5、那些苍黑的古柏,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6、既然是梦想不妨就让它完美些吧,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那么谦虚呢?

  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8、这一段童年似乎永远都不会长大,因为不管何年何月,这世上总是有着无处可去的童年。

  9、写作这东西最是不能急的,有时候要等待。

  10、因而想想吧,灵魂一到人间便被囚入有限的躯体,那灵魂原本就是多少梦想的埋藏,那躯体原本就是多少欲望的贮备!

  好段摘抄:

  1、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2、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3、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 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11

  夏日午后,坐在教室那硬生生的凳子上打开放在桌子上的语文书。《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映入我的眼帘。我安静的读了一遍,这枯燥的文字让我感觉有些乏味。可再细细读了几遍,似乎能慢慢领会到作者想传达的东西了。

  简略来说就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史铁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年纪却遭遇了悲惨的事情,他双腿残疾终生只能在轮椅上度日,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那以后,史铁生的性格开始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我对史铁生的记忆应该是从初中时学的《秋天的怀念》开始的。里面说道,虽然史铁生喜怒无常,时不时会将眼前的玻璃砸碎,母亲就偷偷的躲起来瞧着里面的动静,待到没有声响,母亲便红着眼睛进去。母亲不顾自己的病痛,执意带着儿子去看菊花。可造化弄人,上天把母亲送走了。直到史铁生看见昂首挺胸的菊花时,似乎认识到了生命所需要的是坚强和乐观。即使面对太多太多的苦难,也要坚强的熬过去。

  《我与地坛》中地坛到底对史铁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我认为,是他对生命逃脱和慰藉的地方,他是想躲避那些苦难,他想疗养自己的心灵。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真正的地坛不在安定门外大街,而是在史铁生的心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地坛,那里让我们身躯不再疲惫,让我们的心灵慢慢的平静下来,不再狂躁。"地坛"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精神的载体。我们一直需要它,它也会一直在我们心里。

  去年九月份,爷爷因为意外事故永远离开了我们。每当想起这一幕发生时,我的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我只要一想到爷爷在出门前还给我塞了零食,嘱咐我的话,我就觉得这一切好不真实。死亡其实离我们好近好近......

  人在面对苦难时是脆弱的是不堪的,我也会像作者一样。常常想着,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活着也会死,那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余华在《活着》这本书中说到过,“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本身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死既然是一个必然的事,早晚都会来的,那你何必要急于求成呢?这是把死放在最后的终点,它在终点等着我们,叫我们不要着急,慢慢来,它会一直在那里等着我们的。

  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造就的,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在苦难中默默的忍受命运的重压正如作者史铁生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的,而母亲却用碱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了一切,坚定的生活下去。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

  史铁生的母亲是个好母亲。她为了儿子承受了太多太多,她关爱儿子,理解儿子。这让史铁生在母亲生前对她做过的事情感到深深的愧疚。

  每个人都要好好的活下去,任何事情都不能是放弃自己的理由。我们是为自己而活着,苦难会过去,光明会到来。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12

  读完那本《我与地坛》时,我想起文中一段描写史铁生失去双腿之后,艰难生活下去的时候,我深有感受。

  一个失去双腿不能走动,只能手推轮椅,日日夜夜藏在地坛,观察地坛,能继续坚持生活下去,并且在妈妈鼓励下,让他重燃希望,写下了这本书,令人震撼的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还能坚持到底,体现在书中的那一个个的励志故事。我想,我们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读书学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这使我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如张海迪、霍金;还有那些抗疫英雄、抗洪英雄,以及那些伟人们,同样是令人敬佩的。他们做出了普通人无法做出的事,选择了与坎坷的命运斗争,选择了与命运对抗,选择了常人不会选择的艰难困苦。最后走上了新的道路,走向了成功和灿烂的人生。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比如我的暑假作文要求写6篇,我写了三篇后就搁笔不写了,妈妈在检查我作业时,发现我的作文没有完成,便问我:“你还有三篇作文怎么不写了?”我支支吾吾回答说:“我写不出来了,没有内容可以写的啊!”妈妈说:“那你也不能不写啊?这是暑假作业要求做的,你可以多阅读几本书写读后感,或者写随笔,人物、动物、植物,甚至日记等等都可以写的,只要你用心观察,多读多记就能写了么!你看看人家史铁生为什么写出那么好的文章,他的环境、身体条件都比你差,是因为他不怕艰难,坚持努力,才会成功。”妈妈还说:“我想信你,你只要努力,留下的三篇不但可以完成,而且能写的很好。”

  在妈妈的鼓励下,我鼓起心中的勇气,改掉自己的懒惰,坚持每天看书阅读,开动脑筋,开拓思路,寻找灵感,在我的努力下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13

  我在这个暑假拜读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该作品被誉为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记得有人说过:要想了解一部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本身。所以在读完这一部经典作之后,我也了解了一下史先生的人生经历,从而对这作品有了更深一部的体会。

  史先生在21岁的时候,双腿便瘫痪了,接着又患了严重的肾病。这对于正值年壮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史先生就是在这种苦难的折磨下逐步成长为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苦难铸就天才。但这种天才毕竟是少数……

  该作品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对母亲、地坛和对人生的思考。而我也将分别谈谈对这三部分的感受。

  一、 对母亲的后悔

  俗话说的好: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当史先生双腿瘫痪后,我相信,她的母亲一定十分悲怆,一定会痛骂老天爷为什么要拿去孩子的双腿而不拿自己。但,双腿失去已成事实,面对处于崩溃边缘的孩子,身为母亲的她还能怨天尤人吗?她唯一能做的便是把悲伤埋葬起来,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从史先生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史妈妈是一个十分理智的人。她知道孩子心理苦闷,但不会过度地关心,她会给孩子留下尊严和空出一片思考的空间。她的这一番举措,也是帮助他孩子成为作家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都是等到东西失去后才会后悔。”当史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便一直躲藏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当史妈妈离世后,就埋怨老天爷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也许正如史先生所说的: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但我认为:她看是时候放开保护孩子的双手了,便要求上帝召自己回去。母亲,是一个艰辛而伟大的工作。从母亲知道孩子存在的那一刻开始,肩上便有了一辈子不可推卸的重担。是一辈子不可推卸的重担啊!在我们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来说,当然无法理解。

  总而言之,趁我们的父母仍然健在,我们要竭力地去孝顺他们。这话从小学开始,讲了不下于一万遍,但还是有说的价值。希望史先生对母亲的懊悔不会重现在我们的身上。

  二、 精神家园

  题目为《我与地坛》,可见地坛在史先生心目中的位置。

  在这座废弃的古园里,史先生的苦闷得到了释放,精神得到了振作,这是他“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逃避”,虽然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我看来,那是抛弃世俗目光从而达到一个更高境界的做法!

  在这古园里,有把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落日,有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雨燕,有活泼乱跳的小孩子在冬天留下的脚印,有镇静站立着的古柏,有经历过暴风雨的洗礼后残留下的草木土气味,有落叶飘下播散出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有每天坚持逆时针绕园子的老夫妇,有热爱唱歌却怕羞而不敢跟史先生结识的小伙子,有腰间常挂一个酒瓶的老头,有单等一种过去很多而现在非常罕见的鸟的捕鸟的汉子,有盼望以长跑成绩来获得真正解放却始终没成功的史先生的朋友……地坛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

  我也有一个类似于这样的精神家园,但还不完善。这精神家园,便是我的家!你们或许会取笑我,但我的家,我的家人,家里的一切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如此的亲切,如此的真实。“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总有一个家在等你。”

  三、人生的问题

  莎士比亚说过:“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而在《我与地坛》中,史先生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其中的一个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活下去,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

  史先生的残缺,令我想起了刘伟——20xx年中国达人秀冠军。他10岁便失去了双臂,年纪比史先生还小。他有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啊……而史先生却是长篇大论……但也不能轻易否决史先生,毕竟刘伟是21世纪80年代的青少,或许刘伟是在史先生作品的鼓励下才走出了困境呢!

  史先生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干嘛要写作?”他的第一个回答是:“让别人羡慕我母亲。”第二个回答是:“写作是为了活着。”我现在是一位学生,如果我去问另外一个学生:“你为什么要读书?”我想百分之七十多会说“家人要我读.”这个回答跟史先生的第一个回答差不多吧!虽尽管史先生的回答更有深度,但都是为了别人。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多则可能说:“为我自己!”

  总之,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在于用心灵品味人生之美。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篇14

  引:刘老师推荐我读《我与地坛》。我很幸运地在世界读书日未到之时,很纯净地读完,一遍又一遍。他说,告别最亲的人,是人生一关。经历这个过程,人才真正长大。不破生死观,人生很痛苦。于是,一边修复,一边安之若素。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一种空间,让自己与心灵对话,隐喻着不羁的灵魂与向死而生的觉醒。这样的散文,很魔性地在某个时刻抓住你,洋葱一般剥开你的心。生活中的灰,让心荒芜;人生中的善,又让心不曾衰败。

  人在疼痛的时候,会生发很多呐喊或者尖叫,为的是缓解恐惧和感觉,让疼不那么疼。可是也有时,你找不到任何一个词来表达那种痛楚。疼痛,甚至是难于疼痛的,只有你又被疼痛刺痛,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疼痛,然后,不疼。想起妈妈对史老的喃喃自语:“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没头没脑的悲伤。你有多少贪恋母爱的回忆,她就曾有过多少胜于你难过的哀伤。追思无益。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沉浸的痛苦,是最痛最苦的哀伤。强化着苦和痛,找不到灵魂行走的方式。更迭的记忆是忧伤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刺痛,又不断刺痛记忆,让忧伤在不断的放弃中修复、抚平和重生。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人生经历中有一大部分称之为阅历的话,我想贯穿人经历的最认真的就是这句话。时间教学会人成长和沉积,也教会人取舍和选择,更教会人如何做一个认真的人。经常有人说:我们至少要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我却认真地跟同事说跟朋友说:读后感以后不要轻易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要求太高了。如果想说,就说,尽量少给别人惹麻烦。到了这个年纪,不再抬杠;若是到了花甲之年,不光这句话,我想很多话我都不敢说了。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了我牙牙学语,最终教会我恭默守静。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