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笔记 读书 我们

管理员

摘要: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好句: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2.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3.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4.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5.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6.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7.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8.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9.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10.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11.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12.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读后有感: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最后一次“打扫战场”

  对文苑与学苑稍有涉猎的人都会知道,围绕钱杨夫妇的书札之事曾引发两起公案。一是钱锺书去世后,因其生前写给朋友李某的信出现在拍卖会上,杨绛向法院起诉拍卖公司与李某侵犯著作权与隐私权,案件最终以法院判决拍卖公司与李某停止侵犯著作权与隐私权,向杨绛赔偿经济损失与精神损害抚慰金共20万元而告结束。

  另一起,是在大连图书馆供职的范旭仑于1995年出版《记钱锺书先生》一书,书中发表钱锺书信函72通,这些信件是范向钱锺书亲友搜集而来,发表前未经钱锺书本人同意。当时在病中的钱锺书立刻向国家版权局投诉,国家版权局责令范及大连出版社立即将该书下架收回,连同存书全部销毁,并在《光明日报》上公开道歉,声明保证不再犯同样错误。范承认错误并接受了惩罚。

  这两起公案,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印象:对于光芒万丈而又淡泊声名的钱锺书杨绛夫妇而言,书札之事,非同小可,庶几享有“老虎屁股”之威,自家人自会慎重其事,世人更不可造次。也因此,对于天下芸芸钱迷杨迷而言,《亲友书札》的问世,简直是横空而来的惊喜。其情形,就有如一对一向吝啬的夫妇,突然摆出一顿丰盛的大餐广宴天下寒士,怎不令人喜心翻倒!笔者自信,这一比喻应不会被认为拟于不伦。

  在女儿、丈夫相继离世后,杨绛曾经表示,自己此后的人生使命,就是“打扫战场”。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比喻。《圣经》中使徒保罗说:“那美好的仗我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如果人生是一场险恶而艰苦的战斗,世间大概没有多少人,可以比钱锺书杨绛更有资格用“那美好的仗我打过了”来概括、总结自己的一生了。不是吗?作为知识人,两人不但得以在动荡而残酷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幸存下来,还在文明的暗夜里,给这个世界贡献了丰赡而独特的文化瑰宝。更难得的是,在野蛮而荒诞的岁月中,夫妇二人既没有自污,更没有污人,奇迹般罕见地保全了自己的人格。二人都得享高寿,杨绛更以105岁的高龄成为人瑞。

  然而,打过了美好的仗,守住了所信的道,却未必就能得到公义的冠冕。负责“打扫战场”的杨绛,料会有这样的感受。应了誉满天下谤亦随之这句老话,钱锺书杨绛晚年大名加身,但也不得不面对一些负面的风评。

  从学术到为人,从来不乏对钱锺书的质疑乃至恶评之声。对于杨绛而言,“打扫战场”的任务并不轻松,她不但要整理钱锺书留下的浩瀚而复杂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还要维护、捍卫钱锺书和她自己的形象。

  收录了钱杨亲友近300通信的《亲友书札》,可谓是杨绛“打扫战场”的收官动作。该书前言中,信件整理者吴学昭披露,杨绛晚年亲手销毁了钱锺书和她本人的日记以及某些亲友的书信。这些留下来的信件,是她口中“看了又看,实在下不去手撕毁的亲友书信”。由于自感身体衰弱、来日无多,没有心力整理,因而她赠送给吴学昭,并授予其处理这些信件的全权。

  吴学昭是钱锺书的老师吴宓之女,称得上钱杨二人的灵魂之交。她阅读完全部信件后,告诉杨绛这些信件具有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极其珍贵,自己将在有生之年将这些信件整理翻译出版,然后将原件全部捐赠国家博物馆收藏。杨绛听后,极表赞成,说两人“灵犀相通”。谈到这些信件的具体价值,吴学昭概括为三个方面,说它们“荷载着文化的信息、历史的证据和人间情义”。

  三联书店关于此书的官方介绍性文字说,本书呈现了二人工作、生活、心境、交往、论学的状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丰富立体的钱杨世界。这话诚然不错。但笔者读了这些信后,却很难抑制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这本主要收录亲友写给钱杨的信札、少量钱杨作复的内容仅以附录方式出现的书,更像是一份亲友团的证词。它所要担负的使命,复杂而幽微,所谓呈现交往、论学状况云云,只是冰山的表面一角,其证据价值才是其冰山下隐秘而宏伟的主体。

  钱杨向以极度爱惜羽毛著称,对泄露私人信件更是高度敏感,甚至不惜以霹雳手段震慑擅自发表自己信札文字的人。这些杨绛不忍毁掉的信件,自然非比寻常。她乐见这些信件被公之于众,更显系别有怀抱。

  “历史的证据”

  在吴学昭所说的三重意义中,“历史的证据”这一意义,无疑最醒目且耐人寻味。笔者悬揣,这些经杨绛严格审视而幸存下来的“证据”担负着多重使命。

  使命之一,是向世人展现钱杨看重的亲友团成员,用时下的话说,是一次官宣。钱杨一生,与其通信者众。《亲友书札》中的信函作者共91人,虽然远不能代表其看重的亲友团成员的全貌,如杨绛的妹妹杨必、钱锺书的知交徐燕谋,均没有他们的信件被收录进来,但大体上,这个名单反映了钱杨珍视的亲友团成员的阵容。

  出现在亲友团中的一些面孔,有的令人意外,比如老舍、冰心、蓝翎等。也有的面孔令人感到陌生,但与钱杨关系却极为密切,如王岷源。他是四川人,钱锺书的清华学弟,后留学耶鲁,在哈佛工作过,妻子张祥保是出版巨擘张元济的侄孙女,胡适是他们的证婚人,胡适离开大陆前最后一次为人证婚即是为他们。王岷源回国后在北大教授英语与俄语。他学养深厚,一生低调行事,述而不作,与钱杨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友谊。每当赴美探亲时,王岷源都会给钱杨写长信谈见闻、议国事。他写给钱杨的信,量大好看,是全书的亮点之一。

  与此同时,也有曾经煊赫一时、一度与钱锺书有过热络通信关系的人,没有出现在《亲友书札》中。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初搅动思想文化界的何新,尽管经赏识他的胡乔木介绍给钱锺书并一度通信频繁切磋学问,但何新的信无一通获选。这应该是钱杨择友趣味的体现。

  使命之二,是为钱杨的个性、品格及处事风格提供可靠的证词。比如从钱锺书的堂妹夫许景渊、知交王岷源等人的信中可知,钱锺书所以出任社科院副院长,确系无奈之举,并非表面清高而内里热衷。李慎之曾在悼念钱锺书的文章中说,钱出任社科院副院长一职,与向来“以官荣人”的传统相反,是“以人荣官”,此语确非虚夸。钱锺书不胜崇拜者的打扰,不分来人是外国人或中国人,避之唯恐不及。这在很多人眼里被看作是不近人情。从《亲友书札》中不同人的信中可知,多年来,求见钱锺书者确实过于浩繁,令其难以招架,并深为反感,以至于与钱杨关系甚为密切的宋淇介绍陈方正(其在香港学界非等闲之辈)拜访钱锺书时,也是诚惶诚恐,再三誓言下不为例。

  多年前,笔者的一位同事因约稿关系与著名杂文家舒展相熟。在钱锺书生日的那天,他得知舒要去钱家,遂请求舒带他一起去钱家祝寿。他敲开门后,面对手捧鲜花的这位陌生年轻人,钱锺书的脸立刻拉了下来,不客气地说:“我过一天少一天,有什么好祝贺的,回去吧!”同事灰头土脸地掉头而返,深感受伤的他,从此不再摸钱锺书的书。多年来我对同事的悲惨遭遇抱有深深的同情,认为钱锺书未免刻薄过甚。如果同事看了《亲友书札》,料会释然许多。钱锺书著作的德文翻译者莫芝宜佳在给杨绛的信中透露,连芬兰驻中国大使也吃过钱家的闭门羹。

  有趣的是,一向严苛维护钱锺书形象的杨绛,行至人生边上,面对事关夫君身后名的“形象工程”,表现出了罕见的松弛态度。在《亲友书札》中,她令人意外地收录了钱锺书与密友宋淇间快意品评当世文坛学界人物的内容,坐实了钱锺书睥睨一世的狂傲个性。尽管这一个性已为世人所风闻,但我读了书中钱锺书酷评叶嘉莹的话,还是不能不对其刻薄、毒舌的程度感到吃惊。《亲友书札》中收录信件超过10封的有7人,分别是四位中国人许景渊(10通)、宋淇(28通)、胡乔木(17通)、王岷源(17通),以及三位钱杨著作的外国译者,包括德国人莫芝宜佳(38通)、俄国人安娜·多雷日洛娃(13通)、日本人中岛碧(29通)。这7人的信件占全书信件总数的54%,可谓“历史的证据”中的重头戏。其中有关胡乔木的部分于细节中显示了杨绛的倔强。

  在《我们仨》一书中,杨绛曾经详细写到过钱杨与胡乔木间的关系。胡与钱是清华校友,但彼此间很长时间里并无来往。1977年后,胡成为中国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界的大统领,主动找上钱锺书,从此开始密切交往。杨绛承认,钱杨得到过胡的庇护,如她翻译的《堂吉诃德》一书得以以繁体字出版,就全赖胡乔木的支持。在险恶无常的环境里,有这么一个巨公愿意罩着,他们选择与其密切交往是可以理解的。钱杨对胡,也抱有感念的心理。但他们都知道,自己与胡身份悬隔,也未尝不清楚胡的多面人格。在《我们仨》中,杨绛借朋友的口说,胡对钱杨展示的只是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在与胡的交往中,钱杨始终保持着边界感,总是胡主动上门,而他们二人从来不会主动上胡的门。在杨绛精心保留下来的胡乔木与钱锺书间的通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距离感。

  1982年,胡钱之间发生了一场公案。当时,胡乔木为自己70岁生日写了四首七律诗,并请钱锺书教正。不成想,钱锺书书生气大发,对胡诗大动刀斧,有的诗改得面目全非。胡很尴尬,裱糊大匠李慎之居中沟通,最后钱给胡写了一封云山雾罩、赠送高帽并表示收回自己的修改意见的信,此事得以画上句号。李慎之曾撰文披露这一公案,但钱锺书到底是如何修改胡乔木诗作的,外间并不了解。没想到,杨绛保留了四十多年前钱锺书修改胡诗的原稿,并乐于公诸世间,为这起公案提供了关键而宝贵的原始资料。至于胡的原诗与钱锺书修改后的诗孰优孰劣,未来想必会成为有趣的争讼话题。

  写到李慎之,不得不提到《亲友书札》中收录的他给杨绛的一封信。他在这封写于钱锺书去世前一年的信中,批评钱锺书不该为《□□诗词选》作序(其实是作跋,李误),理由是,“□□人品确实不好”。当时钱锺书正住院,李叮嘱杨绛不必让钱知道此事,但建议将来钱锺书的文集中不要收入这篇序文。吴学昭在前言中说,书信中个别不便提及的人名,用□□代替。其实,对当代诗歌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此处的□□,是指原外交部副部长、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周南诗词选》由齐鲁书社于1997年出版,是公开出版物,因此完全没必要隐去其名。《亲友书札》中宋淇与钱锺书间的通信,多有酷评学界文坛中人之语,都是指名道姓,并没享受到□□的待遇,独有高官周南获得了优待,不得不说,这种做法让笔者感到了一点儿势利的味道。

  后来,《钱锺书集》还是收入了钱锺书给周南诗词集所作的这篇跋文,显示杨绛行事确有特立独行之风。《亲友书札》中收录的外国友人的信,以杨绛作品的德文译者莫芝宜佳、日文译者中岛碧所写的篇什,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三人同为女性,这两位译者从杨绛的作品中获得了生存的智慧与慰藉,对杨绛抱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作为德国人,莫芝宜佳中文水平不俗,还非常幽默。日本人中岛碧性情有些忧郁,交往到后来,在她心目中,杨绛已有母亲般的亲切。杨绛与这两位异国女性间的友谊,温暖而感人,也是杨绛个性魅力的展现。

  证明个性、处事风格尚属小道,《亲友书札》还有更大的使命,那就是揭橥“历史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