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的顺口溜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虚词 文言文 顺口溜

管理员

摘要:

文言文虚词的顺口溜  对中考生来说,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的备考很是麻烦,因为它们的用法很很多,为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将盘点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都有哪些,让考生更好的记忆这部分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查看具体的内容。  文言文虚词的顺口溜  之记忆顺口……

文言文虚词的顺口溜

  对中考生来说,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的备考很是麻烦,因为它们的用法很很多,为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将盘点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都有哪些,让考生更好的记忆这部分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查看具体的内容。

  文言文虚词的顺口溜

  之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

  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

  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

  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

  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

  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

  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

  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

  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

  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

  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

  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

  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

  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

  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

  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

  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

  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⑶乎

  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

  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

  ②和“为”呼应,表被动;

  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

  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

  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

  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

  ②表疑问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

  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

  ①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②表比较,“比”

  ③被动,“被”。

  (15)与

  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

  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

  ①副词:表判断,“就是”

  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

  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

  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

  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

  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