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言文孔明智退司马懿的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都读过《三国演义》吧!知道三国指的是什么吗? 生:指的是三个国家——刘备、孙权、曹操,东吴、蜀、魏。 师:简而言之—— 生:吴、魏、蜀,三国争霸。 师:魏、蜀、吴,那是一个三足鼎立的时期,他们……
有关文言文孔明智退司马懿的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都读过《三国演义》吧!知道三国指的是什么吗?
生:指的是三个国家——刘备、孙权、曹操,东吴、蜀、魏。
师:简而言之——
生:吴、魏、蜀,三国争霸。
师:魏、蜀、吴,那是一个三足鼎立的时期,他们都想一统中原呐!在这场纷争当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你知道吗?
生:诸葛亮。
生:刘备、关羽。
生:马超。
生:张飞、周瑜、吕布。
师:一口气说了三个。
生:还有曹操。
生:孙权。
师:在众多的人物当中,你最佩服谁?
生:诸葛亮,因为他很机智、很聪明,也很勇敢。
师:因为机智所以才佩服。
生:崇拜赵云,因为他非常的忠心,一个人去救主。
师:由于忠,你才喜欢他。
生:我喜欢张飞,因为关羽死后他想去报仇,但却被张达杀了。
生:我还喜欢关羽,他为了回到主人身边,过五关斩六将。
师:千里走——单骑(生接),过五关斩六将。
生:还喜欢刘备,因为他的军师是诸葛亮。
师:你是因为诸葛亮才喜欢刘备。
教学过程:
一、
从题入手,整体感知
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与诸葛亮有关,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孔明),孔明就是——
诸葛亮(生齐说)
师:那诸葛亮为什么又叫孔明呢?
生:因为他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师:孔明是诸葛亮的字,所以诸葛亮又可以叫——诸葛孔明。
(板书:智退司马懿)同学们看这“懿”字,笔画很多,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很少用到,只是在名字当中用到,或者那个时候皇太后、皇后颁的旨,我们叫它“懿旨”。一起读读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生齐读),从课题中你已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用智慧击退了司马懿。
师:你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不错!
生:我知道了那是孔明和司马懿之间的战争。
师:哦,你已知道了这是他们两人的战争。
生:孔明“智退”,肯定不是力敌,孔明的兵肯定没有司马懿的多。
师:同学们从课题中知道了那么多,厉害!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还想知道更多吗?赶快打开课文纸,注意了,这可是六百年多年前的一篇文章,叫——古白话文,有一点难读的哦!建议同学们多读几遍,把它读通顺,开始吧!
(生读,师巡视)
师:发现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在读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啊?
生:“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这里读起来容易不通顺。(请该生读)“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读得很通顺,还有哪些句子比较难。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真不错,你把那么难读的字都读准了“披鹤氅”。
生: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师:老师在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读了好多遍,发现这几个句子比较难读。
(出示三句话:)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师:谁愿意来试试,选择其中的一句。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其他的句子谁还想读?
生: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师:“麈尾”读得很好,一起来,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生齐读)
师:还有谁想读其他的吗?
生: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声音响亮,又通又顺,一起来。(生齐读)
师:请同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孔明将将领都分拨好了,自己只剩五千军,可司马懿突然来袭进攻。无奈之下,他只能用自己一生的谨慎赌了一把,最后,司马懿果然信了,就退去了。
师:谁能再简单地说说。
生:这个故事讲的是: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向西城攻击。(这是故事的起因)孔明利用自己的智慧退去了司马懿的大军。
师:你看看,你刚刚说的就是什么啊?
师(指向课题):课文的题目。有的时候,课题就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是用计谋、智慧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那么他是如何退的呢?如何实施他的计谋啊?他首先——
生:登城望之(板书:登城望之)
师:然后呢?
生:传令。
师:谁传令?
生:孔明传令。(板书:孔明传令)
师:最后?
生:焚香操琴。(板书:焚香操琴)
三、细读语文,品味人物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一划孔明登城望之、传令及焚香操琴的句子。多读几遍,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读,师巡视)
师:孔明登城望之,望到了什么?
生:他望到了魏兵在向他们分两路冲过来。
师:冲来,望到了魏兵来势汹汹、尘土飞扬,在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孔明仍登城望之,然后传令。
(出示句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赶快读一读这段话,对照下面的注解,争取把这段话读懂。
师:选择其中的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我从每一门用二十军扮作百姓洒扫街道,我体会到孔明非常聪明,想埋伏魏兵,让魏兵不攻而退。
师:你透过文字感受到里面的意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我从“教将旌旗尽皆隐匿……”中,我知道了诸葛亮要将那些军士自己的旗号给隐藏起来,不让魏兵发现他们有多少兵力。
师:怎样隐藏呢?
生:把那些旌旗全都放到城的后面藏起来。
师:我听你刚才这样说之后,发现你已经了解了“皆”字的意思。
生:全部。
师:全部,都的意思,其实这个“皆”字在我们平时生活当中也常常用到。比如:草木皆(兵)、比比皆(是)、皆大(欢喜)……来,谁还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说孔明是如何传令的。
生:让军旗全部藏起来,所有的军士守住自己的城库,有随意出入及高声说话的人斩之。把四扇城门全部打开,每扇城门前用二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魏兵到了之后不能妄自行动,我自有计谋。
师:听了你这一说,“斩之”的“之”指的是谁呀?
生:擅自妄大及大声说话的人。
师:指的是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其实,这个“之”字,它有很多种意思。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指的就是“到、往”的意思。“之”啊,它有七种用法,一百多种意思,以后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知道更多“之”的意思。
师: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这段文字,谁想读读这段话。
(生读:把第一句的“隐匿”读成“掩破”)
师:再你把第一句再读读。
师: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范读指导)
(请生读:把“吾”读成第四声。)
师:“吾”自有计。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啊?
生:很聪明。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吾自有计。
师:那么聪明的孔明又是如何传令的呢?你能传一下吗,做一回聪明的孔明。(生读)
生:聪明伶俐、有智慧的孔明。(生读)
师:老师告诉你他是聪明的,伶俐一般用在小孩子身上。
生:我看到了一个谨慎而有智慧的孔明。(生读)
生:我看到了一个十分冷静的孔明。
师:从哪儿看到的?
生:十余次飞马报到的时候,文官们听了都很慌张,孔明却很冷静。
师:你能从联系上下文感受到孔明的冷静,冷静的孔明传一下令!(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后,一个聪明的、冷静的孔明便跃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从孔明的语言中看到了冷静、沉着的孔明。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看到孔明的过人之处呢?
生:我还能从这个“斩之”中体会到孔明很威武,因为每个军士都不敢妄动,只要孔明一下令,下什么令,他们都依照办。
师:这是孔明对下属的命令,孔明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到城楼之上焚香操琴。
师: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
生:孔明乃披鹤氅,……焚香操琴。
师:还有吗?
生:可以看出孔明非常冷静,因为在第二自然段孔明看见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竟然能仍旧保持笑容可掬。
师:读读那句话。
生: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出示句子)
孔明乃披鹤氅,戴华阳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师:我们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语中让你感受到孔明的过人之处?自己读一读吧!
生:我觉得孔明“笑容可掬”是想迷惑司马懿,让司马懿以为孔明的兵很多,然后退兵。
师:“笑容可掬”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呀?
生:笑得不是很坦白的。
师:谁来帮助她。
生:我觉得“笑容可掬”应该是笑得很自然的。
师:而此时城下是十五万大军,孔明还能笑得那么自然,可见孔明——
生:很厉害,很自信。(请生读)
师:还有哪些词?
生:还从“笑容可掬”中看出,孔明是为了让司马懿以为他是笑里藏刀。(众笑)
师:这是迷惑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