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王昌龄 左迁 教学设计 龙标遥

管理员

摘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25岁时,出蜀漫游。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释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结合注释,试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五、诗歌赏析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花,子规

  3、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

  (3)烘托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4、从这句景物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友人离别的痛苦。

  5、“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痛苦,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明确:“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8、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明确:月的意象。

  (1)月形——团圆。

  (2)夜静月明,容易引起遐想;

  (3)明月升起,千里可共。

  (4)明月皎洁,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明月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9、明月与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体现作者对友人同情和关怀,还表现出两人的友谊如明月般纯洁光明,也寓两人的友谊就如明月长在一般会长存。

  表现出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六、主旨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漂泊不定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轻风——寄送愁心:抒情——关怀、思念

  惜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2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 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君直到夜郎西”。

  2.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六)合作学习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心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7.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七)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链接〗以月寄情的句子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八)练习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九)总结储存,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几首诗的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数量的诗词积累,理解诗意比较容易。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1.标题: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教学过程四、赏析:

  1.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2.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3.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4.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板书设计写景叙事——抒情(关切、思念、安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 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 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习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

  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四、教学活动:

  (一)课前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2、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二)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三)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 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四)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1)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2)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 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五)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2)客:指韦八。

  (3)咸阳:指长安。

  (4)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5)望望:瞻望,盼望。

  (六)赏读李白:

  1、送别诗、友情诗: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

  《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 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

  《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 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七)秀我风采:师生共读《将进酒》。

  (八)赏读李白: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和王维一起“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杜甫一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李商隐一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九)课下作业:

  1、自由阅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友情诗,背下来,下节课背给小组的同学听。

  2、自己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发到梦想花开群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5

  古诗简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教学目标

  1.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诗人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贬官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读题,介绍背景,解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附: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的消息之后所作。王昌龄,字少伯,开元十五年进士,开元二十二年,又考中宏词科,由原来的汜水县尉升至校书郎,但是,由于仕途坎坷,开元二十八年获罪被贬为江宁丞,而后,上司又因他不拘细节,并以此为罪名,降他为龙标县尉。当时,李白正隐居安陆,壮志未酬,雄才未得以施展,心中充满不快之气,又逢朋友连连遭贬,对朋友的无限关怀和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因而作此诗,表达自己对王昌龄遭贬的深切哀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2、3。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有关写“月”的古诗。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背景链接: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四、多次朗读,理解诗歌。

  1、初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二读诗歌,解读诗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3、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杨花”且是“落尽”是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4、再读诗歌,归纳小结。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交融

  情:寄情明月随风相伴同情、关切

  六、拓展延伸:积累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1、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2、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十三)》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七、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此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今天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游戏看图猜诗歌。猜出诗歌并朗读。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链接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初读诗题,初晓诗情

  1、学生读诗题,联系课下注释,解释题目意思,并划分题目朗读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简要说说李白写下这个诗题的时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四、初读诗歌,寻找诗眼

  (一)朗读诗歌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全班齐读。

  (二)初步理解诗歌,读懂诗眼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暮春时节,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2、寻找“诗眼”

  从诗歌中选一个词作此诗的“诗眼”(愁心)

  五、再读诗歌,读懂诗眼。小组讨论

  1、诗人借助哪些景物来表现“愁心”?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这表达了李白对朋友被贬谪的悲痛,心里在滴血一般。

  2、诗人因为什么事情而“愁”呢?“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表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见。

  3、诗人的愁心托付与谁了呢?为什么?

  明确:“明月”

  因为:(1)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友情的纯洁。

  (2)明月是圆的,象征团圆,引人深思。

  (3)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六、名句赏析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七、小结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八、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

  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积累“落尽、子规、愁心”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欣赏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题解,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3、读诗品诗

  指导朗读诗歌

  4、感悟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6、总结

  杨花:漂泊无定

  写景:离愁别绪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关怀、思念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诗中找出与怀化有关的内容。

  答:龙标、五溪、夜郎。

  2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4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部分的第四首古诗。“课外古诗词”主要包括《龟虽寿》《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如梦令》《观书有感》等十首古诗词,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的字、词、句的意义。

  ②了解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③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翻译和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关切与同情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2)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主学习已在逐渐成为主流,死板的“灌鸭式”教学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习的主动权换个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主动思考,慢慢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3分钟)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上午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提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歌呢?有同学说《静夜思》,有同学说《古朗月行》。我:对,没错,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曾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呢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送给友人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导语以师生对话展开,诱发学生的情感,顺势进入正课,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并帮助学生回顾了以前所学的知识。

  2、题解、作家介绍及创作背景讲解(2~3分钟)

  首先,我会解题,这个题目该怎么划分节奏?为什么这样划分?

  其次,我会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李白。

  最后,我会向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情感。

  3、规范朗读节奏(2~3分钟)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理解诗歌的意义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正确的阅读节奏尤为重要,正确阅读就会产生正确理解。所以,我带领学生朗读一遍诗歌,并划分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4、诗歌赏析(30分钟)

  (1)先分析首句,请学生根据给出的注释回答首联的大意,然后加以点评,并给出标准。

  再请同学们思考“首句写了哪些事物?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请一位同学尝试回答,并解析。

  (2)分析次句,理解大意,思考“‘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分析第三句,理解大意,思考“‘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4)分析第四句,理解大意,思考“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综合:整体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

  5、小结(2~3分钟)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感情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