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文天祥 浩然 正气 故事

管理员

摘要:

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通用7篇)  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能文能武,可以说是一位才子,可以一生发生很多悲惨的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 篇1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

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通用7篇)

  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能文能武,可以说是一位才子,可以一生发生很多悲惨的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 篇1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

  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qí)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xiǎn)登基,成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将伯颜率大军威逼临安,形势危急,朝廷急忙下诏,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几乎没有人响应,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义军一万余人。

  文天祥,号文山,少有大志,博览群书,二十岁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忠肝如铁石。”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

  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

  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

  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

  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但因为当地宋将轻信元朝的挑拨,怀疑他是元兵的奸细,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继续往南奔走。最后到温州时,文天祥听说张世杰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端宗赵昰(shì),就又赶到福州。后来他作为朝廷的大臣,积极招募人马,组织抗元,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败元军,先后收复了不少县城。

  端宗死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又拥立了赵昺(bǐng),继续在南海一带抗敌。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

  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

  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年,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 篇2

  元兵乘胜南下,进逼临安。四岁的皇帝赵显,只是挂个名的。他祖母谢太后和大臣们一商量,赶紧下诏书要各地将领带兵援救朝廷。诏书发到各地,响应的人很少。只有赣州的州官文天祥和郢州(今湖北钟祥)守将张世杰两人立刻起兵。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放弃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工作,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有人劝他说:“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离开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文天祥答应到元营去,但是他心里另有打算。他带着大臣吴坚、贾余庆等到了元营,见了伯颜,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严正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存心消灭我朝?”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如果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好拼一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

  双方会见之后,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来。文天祥知道伯颜不怀好意,向伯颜抗议。伯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您别发火。

  两国和议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告诉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显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显当作俘虏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瞅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高兴,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从文天祥那里知道临安已经陷落,表示愿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东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兴,哪儿知道守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是元军派到真州去的内奸 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这样的人,但是又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把扬州的来文给他看了,叫文天祥赶快离开。

  文天祥没办法,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第二天天没亮,到了扬州城下,等候开门进城。城门边一些等着进城的人坐着没事都在闲谈。文天祥一听,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不能进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个人为了免得被缉拿,改名换姓,化了装,专拣僻静的小路走,想往东到海边去,找船向南转移。

  十几个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队元朝的骑兵赶了上来。他们躲进一座土围子里,幸亏没被元兵发现。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农民的帮助下,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儿,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决定到福州去。

  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 篇3

  新科状元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公元1236年6月6日)。据说,他的父亲曾梦见一个婴儿脚踏紫云,所以最初取名云孙。等长大后,又起了个字,叫天祥。后来,文天祥参加宋理宗主持的殿试,皇帝看到他试卷上的“天祥”二字,说了一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此后,大家才正式称其为天祥,并以宋瑞作为他的字。

  文天祥出生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争已经拉开序幕,但战火尚未波及庐陵,他在还算平静的家乡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同大多数时代的读书人一样,文天祥的人生轨迹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他的这条轨迹,一开始还十分顺利。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文天祥参加吉州州试(科举考试第一阶段),成绩优异。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学习。同年,参加礼部省试(科举考试第二阶段),顺利通过。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进入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段——殿试。

  此次殿试的考题要求考生阐述一段理学观点,并对时局提出对策。文天祥在答卷中针对时弊,极力呼吁“开公道之门”“寿直道之脉”,下笔万言,一气呵成。按照规定,主考官阅卷后,须将前十名的卷子交由宰臣复审,再呈送皇帝确定名次。文天祥成绩名列第七,被送到了宋理宗手里。皇帝阅毕,将他擢为第一。于是,文天祥成了这年科举考试的状元。

  当时的宋朝,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已苦撑多年。文天祥的出现,令人期望甚高。宋理宗甚至御笔写下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临危拜相

  文天祥中状元后,恰逢父丧,所以需先回吉州为父守丧。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起,文天祥才接到朝廷授官的诏旨,先后担任一些中央和地方的官职。此时,南宋和蒙古的战事相当吃紧,而宋理宗嗜欲怠政、不思振作,官场之中更是佞臣当道。文天祥多次上书直言,却受到不少打击。后来,他索性辞去官职,回到家乡。

  面对官场失意和岁月蹉跎,文天祥曾有诗云:“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从中可见,他仍然怀有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

  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平宋,丞相伯颜担任最高统帅,南宋政权危在旦夕。七月,宋度宗病死,宋恭帝即位,谢太后临朝称制,下诏勤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变卖家产,招募义士,赶赴都城临安,应诏勤王。但是,朝中大臣对文天祥并不信任,命其前往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守卫。后因朝廷部署失策,平江府失守,文天祥才不得不回到临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围困临安。正月十八日,谢太后眼看大势已去,急忙遣使携带传国玉玺和皇帝降表,向伯颜请降。当晚,右丞相陈宜中逃跑,其他主要官员也率兵撤离。第二天早晨,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与左丞相吴坚等赴伯颜大营议和。

  文天祥在伯颜面前慷慨陈词,据理力争。面对伯颜的恐吓,他面无惧色地回答:“吾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文天祥还曾在元营赋诗:“三宫九庙事方危,狼子心肠未可知。若使无人折狂虏,东南那个是男儿。”

  降元的南宋守将吕文焕为讨好伯颜,前来劝说文天祥。文天祥怒不可遏,痛斥其为乱贼。吕文焕以自己苦守襄阳6年而朝廷不予施救为自己辩解,文天祥厉声喝道:“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

  文天祥表现出的无畏气概,使得伯颜对他不得不另眼相待。如果文天祥能够投降,元军可以利用他的声望去进一步收拾南方的残局。于是,伯颜派人劝降文天祥:“大元将兴学校、立科举,丞相在大宋为状元宰相,今为大元宰相无疑。”文天祥听后,却当场痛哭。

  事后,文天祥还赋诗一首以明志:“虎牌毡笠号公卿,不直人间一唾轻。但愿扶桑红日上,江南匹士死犹荣。”虎头金牌和毡帽是元朝公卿的服饰,“扶桑红日上”象征南宋政权重新崛起。

  孤臣雨泪

  伯颜见文天祥不肯屈服,便将他扣留在军营中,其他大臣签订降书后于次日返回临安。之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所幸于途中趁机逃脱。历尽艰险之后,文天祥泛海南下温州,辗转来到宋端宗赵昰的行朝驻地福州。

  不料,文天祥依然受到掌政者的排挤,只以同都督军马的身份先后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和汀州(今福建长汀)开府,重新组织军民抗元。文天祥到汀州后不久,福州失陷,小朝廷逃往广东。他随之转战漳州、梅州一带。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文天祥率兵进入江西,在雩都县(今江西于都)大败元军,收复兴国、吉州等地,一时声威颇盛。但元军旋即大举反攻,文天祥的妻儿和幕僚被俘,他因有义士替身受捕才幸免于难。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带领残部,转战广东南岭一带。六月,为摆脱元兵的围追,他要求赴援崖山行朝,遭到当政者拒绝。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不幸被俘。他吞药自尽未成,被押往崖山战场。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屯驻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政权准备与元军决一死战。元军统帅张弘范命文天祥写信劝降。文天祥却赋诗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千古流传的《过零丁洋》。

  崖山海战是南宋亡国的最后一战,宰相陆秀夫背负皇帝蹈海自尽,后宫诸臣随之纷纷投海,“死溺者数万人”。文天祥在元军海船上亲眼目睹南宋政权的彻底覆灭,写诗恸哭“正气扫地山河羞”“惟有孤臣雨泪垂”。

  亡国之人

  崖山海战后,文天祥被押回广州。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以“谁家无忠臣”的理由,命张弘范善待文天祥,并将其押解大都(今北京)。不过,文天祥却开始了绝食。他计划七八天后将行至家乡吉州时,自己就可以饿死尽节、归葬故里了。但绝食八天后,文天祥依然未死,而故乡已过。此时,他才打消了绝食的念头。

  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至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度过了3年2个月的囚禁生涯。起初,元朝以上宾之礼接待文天祥,劝降者络绎不绝。

  第一个来劝降的是留梦炎。他也是个状元宰相,德祐元年十一月听到元军破独松关,就私自逃跑,不久投降元军。文天祥对此人无比鄙夷,提笔赋诗“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龙首指的是状元,黄扉是宰相的办公场所。

  第二个出马的是已被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此时,他也仅是一个9岁的孩童。元朝统治者只是想利用旧日的君臣关系,逼迫文天祥就范。文天祥让瀛国公坐下,自己北面跪拜不起,连声说“圣驾请回”。瀛国公无话可说,怏怏而返。

  第三个出马的是元朝重臣平章政事阿合马。他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却不示弱,并回答道:“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岂能下跪?”阿合马故意问:“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回答:“南朝早用我为宰相,北人到不了南方,南人也到不了北方。”面对阿合马的生死威胁,文天祥则直言:“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阿合马见奈何不得,只好起身而退。

  劝降不成,文天祥被带上木枷,关入土牢。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春,他突然接到女儿的来信,才知道3年多杳无音讯的妻子、女儿都在大都。文天祥知道这是元朝打出的感情牌,只要自己投降便可与家人团聚。他强忍着悲痛,拒绝给女儿回信。在给自己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谈及此事:“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庶几无愧”

  文天祥在狱中忍受煎熬,创作了许多诗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传诵千古的《正气歌》。文天祥开篇即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接着,他一口气列举了12位前贤的事迹,认为他们表现的气节就是凌然正气。这种正气,不因人的生死而存亡,而是维系天地的`基石、维持道义的根本。最后,他回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总结道“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有元朝大臣提出以儒学治国的主张。一时间,朝野上下出现了让文天祥出仕的呼声。忽必烈对此也非常重视,曾问群臣:“南、北宰相谁贤?”群臣都说:“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忽必烈考虑对文天祥付以大任,并派人再去劝降。文天祥坚决表示,自己绝不会尽弃平生,“遗臭于万年”。

  忽必烈不杀文天祥,一是佩服其气节,二是爱慕其才能。不过,随着发生不少叛乱和反抗,忽必烈需要在文天祥的生死问题上有个了断。这一天,忽必烈在大殿召见文天祥,亲自出面劝降。文天祥面对忽必烈长揖不拜,忽必烈也不强行要求,面对忽必烈的“元朝宰相”许诺,文天祥回答:“我受宋朝三帝厚恩,号称状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我所愿。”忽必烈追问:“所愿为何?”文天祥的回答简短而坚定:“愿与一死足矣。”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慨然就义,时年47岁。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他临危受命,却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被俘虏后,屡屡请求速死而不能。后人的评价——“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应是对其一生较为中肯的概括。

  不过,在生命的尽头,文天祥终以耀眼的光辉实现了淋漓尽致的解脱,实现了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他为自己也为赵宋王朝的历史,添抹了最后一笔亮色。正如其绝命词所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 篇4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

  公元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元军占领了临安,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后辗转到达福州,成为宋端宗的右丞相。

  公元1277年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公元1278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兵败被俘。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元将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1283年,文天祥遇害。

  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 篇5

  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九,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的一月九日,是南宋名相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已经被历史铭记,被后人刻在心中。

  公元1278年,元至正十四年,文天祥在广东沿海被元朝将领张弘范俘虏,于次年送至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的事迹早有耳闻,想要让他投降,于是在宫中召见了这位南宋官员。当时,元朝宫廷礼仪是下跪,而南宋的礼仪则是作揖。文天祥见到忽必烈,只是按照南宋的礼仪作揖,却不肯下跪,忽必烈也没有强求。忽必烈让文天祥投降,表示只要文天祥肯投降,原有的官职待遇可以维持不变。文天祥不愿当元朝的臣子,于是被关进了大都柴市的一个胡同里。

  在文天祥被关押期间,元政府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都没有答应。最后,忽必烈出于文天祥的号召力,还是决定杀掉他。文天祥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显得从容不迫,神态没有丝毫改变。这一天,关押文天祥的地方布满岗哨,老百姓听说文丞相要被处斩了,纷纷奔向刑场。快到行刑的时候,监斩的元朝官吏问文天祥有何话说,并表示回答就可免于一死。文天祥没有回答,向南方下拜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有七。

  文天祥就义后,家乡的学堂将他的画像和欧阳修像挂在一起,供学子们顶礼膜拜,而他那威武不屈、忠贞爱国的精神也得以流传后世,至今流芳。

  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 篇6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执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宦海浮沉

  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国难见臣忠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使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兵败被俘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迫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

  此恨凭谁雪

  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路过文天祥的家乡时,怕有乡亲劫船,便把他颈项和双足捆锁在船里。文天祥绝食反抗八天,因听说船将在建康停留,又唤起了逃跑的希望,恢复饮食。在建康,被严密隔离囚禁的文天祥写下了“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的词句。

  10月初,辗转万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带到接待投降者的“会同馆”,安置在高贵的房间里,摆有佳肴美酒。第一个来劝降的就是留梦炎,此人与文天祥都是南宋状元,官至丞相。他在临安危急时弃官逃走,降元后,任元朝礼部尚书。文天祥见到留梦炎便厉声斥骂,留梦炎只得窘然退下。接着,南宋亡国之君,9岁的赵隰又来了,文天祥连声说“圣驾请回”后,便闭口不语了。

  再往后,元朝专横跋扈的宰相阿合马来了,劈面喝问文天祥:“见了宰相为何不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凭什么要跪?”阿合马见文天祥威武不屈,便讥讽地说:“那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呢?”文天祥正言厉色答说:“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会来北方了”。阿合马无言答对,色厉内荏地环顾左右说;“这个人生死由我……”。文天祥立即打断他的话,高叫:“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不由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使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

  一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用对待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丞相”。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时年47岁。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故事 篇7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