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除夜文天祥除夜1 原文: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文天祥诗词《除夜》鉴赏: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
文天祥除夜
文天祥除夜1
原文: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文天祥诗词《除夜》鉴赏: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除夜》诗人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除夜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①作于公元1281年除夕,文天祥因兵败已被扣押三年。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作品都作于除夕之夜,两自诗歌的语言都是质朴易懂。文诗情感充沛,动人心魄;高诗精炼含蓄,慷慨悲壮。
B、文诗抒发诗人除夕夜孤寂寥落的心情。诗人已接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事实,与“留取丹心照汗青”所抒慷慨之情不同。
C、屠苏:酒名,除夕夜喝屠苏酒寓意吉祥长寿。“未央”意为/“未尽/“,诗人此刻深陷,囹圄独过除夕,对与家人团圆已不抱期望。
D、“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与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样,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的更为婉曲含蓄。
16、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A(高诗的情感并不会慷慨悲壮,高适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意深微悠远。)
16、(1)相同之处: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中除夕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文诗中诗人除夕守夜,通宵未眠,深陷牢房已有三年之久,在除夕夜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想与家人共聚一同欢饮屠苏酒的团圆愿望。高诗则通过对写法(侧面虚写的手法),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故乡亲人中除夕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更能体现出高适中除夕合家团圆的时刻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2)不同之处:①文诗中,诗人悲而不屈,仍有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文天祥感慨之前遭遇种种挫折,历尽各种艰险,还时刻关心着祖国安危,愿意为国捐躯,而此刻自己又被敌人扣押,深感复国无望,挽救祖国已无能为力。
②高诗中,诗人中除夕之夜孤身一人中旅馆无法入睡,体味到的是生命的'孤苦。高适将“霜验“的生命体验至于“明朝又一年”这一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干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含蓄地表达了生命新旧交替的哲理。
(以上三点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