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日新 遗产 自然

管理员

摘要:

(集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  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往来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各种新闻稿频频出现,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大家知道新闻稿怎么写才正确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

(集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

  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往来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各种新闻稿频频出现,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大家知道新闻稿怎么写才正确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 篇1

  用皮影戏生动讲述航天故事,凭巧手抻出细如发丝的龙须面,借金雕技艺雕刻出百变呆萌的大熊猫……正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九届文博会展会现场,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大放异彩,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展品吸引了不少观众与客商的驻足关注。

  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留下的珍贵记忆,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6月8日是20xx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为公众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走入大众生活,生动展示着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

  多彩活动 助力文化传播

  作为20xx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活动,20xx全国非遗曲艺周已于6月9日在湖北武汉拉开帷幕。全国145项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将以驻场演出、进基层演出、线上直播等形式,开展100余场演出,好戏连台、精彩不断。

  据文化和旅游部介绍,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全国各省区市共将举办9800多项丰富多彩、亮点繁多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6300多项,遍布城乡各地。展示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

  在天津杨柳青镇,身着汉服的游人争相撑着西湖绸伞在非遗展台前拍照,来自运河沿线8省市的`近百个非遗项目集中在这座千年古镇亮相;在山东商河县,鼓子秧歌爱好者欢聚一堂,以打擂台赛的方式发扬当地传承千年的这项传统非遗;在沪上首家非遗主题公园——上海古猗园内,游客在观赏古典园林的美景之余,更能在评弹、江南丝竹等悠扬的非遗曲乐中,品徐行蒸糕、鉴陶瓷玉器、体验江南闺绣画,在游园中一次性感受二十余种非遗技艺。

  除了丰富的非遗展示活动,在国家文物局的倡导下,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结合本地的文物资源特色,组织开展720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活动,开新展、搞研学、办讲座、诵经典……让更多人能够触摸历史文脉,更深入地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展现了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更是推进了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与交流。

  惠及群众 连接现代生活

  近年来,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中不断激发内在活力,以多样形式融入现代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积极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活动,让广大群众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

  纯净原生态的侗族大歌、千人侗族的盛装巡游、古老面料香云纱的主题时尚秀……在贵州黎平县,我国最大的侗族村寨——肇兴侗寨,依托当地文旅资源,举行了一场“万人大歌·唱游肇兴”的田园展示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天籁之声,还有品尝侗乡美食,体验银饰、靛染制作过程等丰富活动。

  在湖南娄底市,第四届湖南非遗购物节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全省158项非遗项目和老字号店铺参展参演,游客穿梭在“儿时的回忆”“高手在民间”等非遗展区,同时体验吃好看好玩好;在四川泸州市,除线下活动外,四川非遗直播平台对“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四川非遗工坊建设成果展等进行现场直播,借助网络力量让非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表示,目前,非遗工作已初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非遗的展览展示,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和重要内容,传播了非遗文化,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

  随着古老非遗越来越紧密地连接现代生活,让传承后继有人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对此,来自广西的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提出,建议有组织地选派青年学习非遗技能,在学校、社区等地开展非遗展示活动,设立非遗体验馆、展示中心,帮助青少年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优秀文化的兴趣。

  只有在活态传承中加强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成为当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点亮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创新发展 绽放时代新韵

  虚拟数字人化身非遗体验官,AR交互带来沉浸式看展体验,将文物信息建立数字化档案……近年来,乘上科技发展快车的文化遗产,驶过历史长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

  在6月9日上线的北京市东城区文博数字活历地图中,公众可以透过一块屏幕,系统性地寻访历史文脉,跟随动漫人物巡游文物,听它以通俗易懂、可爱亲民的方式解读文物,同时还能阅读图文并茂的文物历史知识。

  第十九届文博会同时开放了云上文博会平台,天南地北的观众只需指尖轻触屏幕,即可进入VR云上展馆,畅游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沉浸式感受大美非遗,在云参观的同时还可以云招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除科技赋能外,随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考古盲盒、热门文创雪糕等众多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尤其在年轻群体中广泛“出圈”,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加鲜活的表达,带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国潮消费。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在保护好文物本体基础上,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展示好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遗产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让中华文脉弦歌不辍、永续传承,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未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 篇2

  日前,“竹乡灯火照亮长城——中国优秀民间工艺作品特别展”启动。来自浙江省安吉县的竹灯点亮了居庸关长城,借助多媒体视频展播和实物展示,五福剪纸、熊猫刺绣、皮雕铠甲等200余件精美艺术品,吸引夜游长城的游客驻足观看。

  6月8日,我国将迎来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地都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在国家文物局倡导下,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将组织开展7200余项线上线下活动。今年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1周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各省份将举办98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6300多项。

  保护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我国文化遗产正焕发勃勃生机。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规划密集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等印发,《全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等编制,《长征文化和文物资源保护传承专项规划》《长江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等印发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文明守望工程等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保护监管机制日益健全,各地区各部门联动合作日益频繁。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20xx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修改文物保护法在列。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福建、山东、广东、重庆、陕西等10个省份出台革命文物、地下文物、社会文物、文化遗产等地方性法规。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社会各界依法履行对文物资源的守护之责、全社会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逐渐形成。”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说,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有力支撑。

  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宝矿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夏文化、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深海考古谱写新篇章……中华文明研究持续深化,充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滋养。

  20xx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年举办线下展览3.4万场、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场、教育活动4万余场,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彰显。

  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我国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出一批非遗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与现代生活充分联结,展现亮丽风采、焕发勃勃生机。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保护成果的转化。相关专家表示,“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通过有效利用,让保护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同时唤起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文化遗产发挥更大作用。”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中,应更加深入挖掘文物、非遗等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

  4月25日,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举行,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各方将推动城市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围绕“人类探源”“文明起源”“丝绸之路”等主题,实施合作考古,挖掘亚洲文化内涵,支持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共同推动博物馆馆际合作和文物展览交流;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开展学术交流。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持续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我国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副主席国和附属委员会委员国,构建起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常态长效机制,与中亚五国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与法国、柬埔寨、巴基斯坦签署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定。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方针,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深化文物国际交流合作,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 篇3

  20xx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20xx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华夏东极”抚远市围绕“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这一主题,通过非遗技艺体验、传统体育竞技、DIY互动、赫哲伊玛堪表演等形式,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蝶变”。

  传承,非遗走出“深闺”

  抚远位于祖国陆地最东端,早在6000年前,肃慎人的先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抚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留下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传承非遗技艺,让非遗走出“深闺”,这是抚远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20xx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现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守护共有精神家园”“可持续发展、非遗同行”等条幅格外显眼。抚远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向过往的市民发放宣传材料。一旁,非遗传承人展示非遗技艺。鱼皮画、鱼皮衣、鱼皮饰品……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一张张鱼皮宛若新生,以全新的形态“活了起来”。

  “我从小生活在江边,对各种鱼类非常了解。”王桂荣对鱼皮艺术创作充满热情,将爱好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桂荣说,多年来,她不断精进鱼皮艺术品创作技艺,还将这门手艺教授给更多非遗爱好者。

  抚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伟介绍,随着非遗宣传的不断深入和非遗传承人的.不断努力,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鱼皮艺术品很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大军中。

  曹雯乐是刚刚走上非遗工作岗位的赫哲姑娘,从小就接触赫哲文化。在大学期间,她向同学们积极宣传赫哲文化,带领朋友们来抚远感受赫哲历史,品尝赫哲美食。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到抚远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从海南到抚远,从福建到北京,我与小伙伴们编创各种赫哲传统民族歌舞街舞,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示抚远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曹雯乐说。

  据介绍,为更好开展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抚远市以伊玛堪传习所为基地,举办伊玛堪学习班,邀请专家、老师进行面对面授课,通过学唱习练,让更多的人了解赫哲文化;在乌苏镇抓吉赫哲族小学举办赫哲课堂活动,学生学习赫哲语言,了解赫哲习俗和文化。

  截至目前,抚远市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其中,赫哲族全鱼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捕捞大马哈鱼习俗、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传统渔具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都是赫哲族文化项目;佳木斯市级项目共有20项,其中赫哲族文化项目有11项;抚远县级项目共89项,县级传承人121人。

  创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抚远市主要领导看来,非遗传承人不能将非遗文化束之高阁,而应让它融入百姓生活,使百姓受益。同时,还要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创新,创作出让百姓喜闻乐见的非遗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放光彩。

  “伊玛堪是赫哲族人世代相传的说唱文学形式。说一段,唱一段是伊玛堪的主要特点。”“六一”儿童节之际,佳木斯市级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赵文,来到抚远市乌苏镇赫哲族中心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生心中播撒下非遗的种子。

  在抚远,非遗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常态。“在挖掘本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军营等活动,传递非遗声音,讲好非遗故事,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让民族文化绽放光彩。”李伟说。

  如何让非遗焕发新生机,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抚远市非遗中心近年来将非遗文化与文旅活动、体育赛事、传统节会等活动相融合,表演展示展演《赫哲祈福》《百口大锅炖江鱼》《品尝烤鱼》《免费嗒拉哈》《体验撅哒钩》《观看铃铛网》等非遗活动,由乌苏镇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赫哲三宝”组合通过自己编排节目,大力宣传赫哲民族本土文化,参加“黄金一百秒”节目荣获第三名,参加昆明旅交会,福州鱼博会,三亚招商会等,让赫哲非遗文化走出抚远,让更多人了解赫哲非遗文化。通过非遗项目与文化、旅游和体育等产业的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在活动中成为亮点、特色,形成了具有抚远特色的活动风格。

  发扬,“非遗+”好戏连台

  佳木斯抚远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抚远素有“赏开江景、吃开江鱼”的习俗,开江文化可追溯到七百多年前。

  每年4月底,抚远“华夏东极开江节”都会隆重开幕,生活在黑龙江边的抚远赫哲族群众都要开展萨满祈福祭江仪式、鲟鳇鱼苗增殖放流活动、百锅鱼宴等,将生态体验、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深度融合。

  这是抚远加大融合创新力度,让非遗焕发新生机的生动实践。

  当前,抚远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非遗+节庆”“非遗+景点”“非遗+研学”的保护路径,通过举办或承办“开江节”、“放流节”、“全国徒步大会”、参加体育赛事和招商推介等文旅活动,让非遗文化绽放新光彩,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供更多优质、优惠非遗产品与服务,有效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

  20xx年的春天,抚远非遗保护工作开启新纪元,抚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标志着抚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此有了正式的研究保护工作机构,为该市广大非遗传承人搭起了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和市场推广的非遗项目聚合发展平台。

  业内人士介绍,抚远非遗保护中心的成立,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务实举措,是文旅融合“非遗+旅游” “非遗+文创”的有益探索,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抚远市将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申报、保护和传承工作,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加入非遗,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自主参与能力,推动抚远市非遗保护工作提质增效,擦亮抚远非遗文化名片,切实守护好、传承好非遗文化,有力有效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彰显东极非遗文化的强大活力和永恒魅力。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 篇4

  20xx年6月8日,正值中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为主题的20xx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海南海口拉开帷幕。这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次在没有世界遗产的海南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期间,海南将举办世界遗产主题巡展、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向大众展示世界遗产的魅力,提升社会各界对中国世界遗产及“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遗项目的认知度。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袁小虹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原址保护,是列入世界遗产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借助世界遗产的交流合作机制和宣传教育平台,有利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全球跨区域协同保护,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大自然留给中国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中国,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有效保护了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近30%的重要地质遗迹。各类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正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贡献“中国智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主任夏泽翰(Shahbaz Khan)通过视频发表致辞。他对中国增加了一个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感到十分激动。他表示,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中国有56处世界遗产,其中14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4处为双遗产地,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多。目前这些世界遗产覆盖了数百个保护区,它们在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各地遗产保护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可以提供给中国,帮助中国完善国家公园体系。

  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20xx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海南坚定不移坚持“生态立省”的重要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的重要窗口。

  “海南已经正式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正委托专业技术团队开展世界遗产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和相关配套工程。”海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新民表示,海南将充分尊重古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宣传推广,积极推动申遗工作。

  借20xx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琼举办的良机,海南特别邀请国内外世界遗产地代表、高校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者等嘉宾来琼参加世界遗产学术研讨会,围绕世界遗产价值和全球意义、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展开探讨,并实地深入走访东方白查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和五指山黎峒文化园、牙胡梯田等地,近距离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及黎族传统村落,为海南申遗出谋划策。

  20xx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期间,海南还将在海口、三亚、五指山、陵水、保亭、东方、昌江七个市县进行世界遗产主题巡展,展览设有世界遗产展区和海南申遗展区两大展区,着重向大众展示中国56项世界遗产和“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遗产提名地的迷人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主题巡展首站设于海口市华彩·海口湾广场,6月9日-11日展览开放期间,市民可在现场沉浸式“打卡”,并现场参与游戏闯关、知识问答等互动活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 篇5

  今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反映了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推进文化自信、坚定民族自信自强深厚根基的丰富内涵。

  连日来,我市各县(市、区)围绕活动主题举办各类配套活动,给民众带来更多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的文化盛宴,民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共享非遗、文物保护最新成果。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市博物馆组织举办系列公益文化活动。

  8日上午一开馆,等候参观展览、参加活动的观众便有序进入。一楼报告厅内举办的文物藏品公益鉴定活动中,共有12位市民携带35件藏品接受鉴定。“这次鉴定活动旨在为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社会收藏者树立正确的文物收藏理念,推动邯郸民间文物收藏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活动采取预约制,范围为瓷器,以磁州窑系瓷器为主。”市博物馆征集保管部负责人王静说,预约时只需提供姓名、手机号码、藏品名称、件数、完残等基本信息,即可前来鉴定3件藏品。”

  同时,市博物馆还举办了“邯郸文化和遗址概览”、“青铜器的奇特名称”讲座及手工体验活动、“留住记忆 厚植根脉——邯郸文化知识竞赛”、“共进 共享 我传承”——邯郸市国保单位系列线上讲解等精彩活动,让更多青少年群体在寓教于乐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日前,在丛台区光明桥街道印染厂社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灯光穿透白色幕布,双手齐舞,棍飞线绕,在冀南皮影非遗传承人郭海洋的操纵下,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在幕布上“活”了起来。

  “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让皮影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焕发新的生机,”郭海洋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皮影戏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峰峰矿区,6月6日上午,磁州窑烧制技艺、皮影戏、红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让孩子们零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

  “手眼相随,目随势注……”在响堂小学,学生们跟随红拳传承人一起练习红拳,从动作到眼神,红拳传承人认真地指导着每个学生,学生们也一板一眼地跟着练习。“我喜欢磁州窑,我想体验一下拉坯。”在滨河小学的活动室里,滨河小学五年级2班的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讲解操作要点;在剪纸体验区,学生们选好自己喜欢的图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剪纸制作……从磁州窑技艺到传拓技艺,再到皮影戏、剪纸,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学习非遗文化。

  在临漳,县文广旅局积极组织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6月8日,非遗项目“烙画”进校园,该县兴凯学校师生40余人兴致盎然地参加活动,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和平向同学们介绍烙画的历史和基础知识,并现场向同学们展示烙画作品,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烙画又被称为烫画,被誉为‘火的艺术’,在临漳历史悠久。”据曹和平介绍,近年来随着烙画市场逐步扩大,传承人的创作激情也不断提升,在传统的板纸烙画基础上又创新开发了在宣纸、葫芦、卡纸等上烙画,题材不仅涵盖了人物、山水虫鸟等,还把建安七子、漳河、鬼谷子等临漳历史文化以烙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传承人细致入微的指导下,孩子们精心设计、用心刻画、尝试将自己的画烙在纸上。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快乐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对烙画兴趣大增。

  6月7日,该县还组织开展非遗项目“剪纸”进校园活动,非遗剪纸传承人宋英为临漳县第三中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剪纸艺术课。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端详、琢磨、尝试,并进行实操练习,随着剪刀的起落,一张张红纸变成了一颗颗小爱心、一个个小窗花。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剪出了精美的作品。

  由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涉县文化馆承办的20xx年涉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同样精彩纷呈。10日上午,在涉县西岗公园举行涉县非遗项目图文展,精美的图片、详实生动的介绍引得过往群众和非遗学员们纷纷驻足观看。在项目展演环节,国家级非遗项目赛戏和市级非遗项目骨节藜鞭逐一上演,涉县平调落子剧团表演的国家级非遗赛戏新编剧目《女娲》、市级非遗骨节藜鞭传承人吕燕平带领弟子们带来的表演收获阵阵掌声。在当天的展演分会场,省级非遗项目寺庙音乐在鹿头龙泉寺表演,省级非遗项目上刀山在井店镇台村进行授徒传承与展示。

  据介绍,该县还于6月8日前后举办非遗购物节,涵盖涉县荆编柳编、布艺虎制作技艺、传统木雕技艺等非遗传统技艺项目,在赤水湾古镇景区进行线下展示、宣传、销售;各非遗项目企业也在6月8日前后开展线上、线下展示展销活动。近年来,涉县文化馆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申报立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13项,县级非遗项目57项。

  在磁县,6月8日上午举办了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为主题的主题宣传活动。在磁州窑博物馆广场,工作人员通过悬挂横幅、摆放宣传展板、发放非遗资料等方式,向现场群众宣传普及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26项,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00多项。

  当天,磁州窑茶具制作表演、体验活动同样在磁州窑博物馆广场举行。现场的群众和小朋友们一起体验了小茶杯的制作,包括练泥、拉坯、刻花等多个步骤,大家尽情地享受泥土在手中的千变万化,感受中国最古老的非遗文化底蕴,产生了深深地民族自豪感。

  “今天的展览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了解了家乡的磁州窑文化,我还亲手制作了一个小茶杯,亲身感受到了磁州窑的魅力,我长大后要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者。”一位小朋友拿着刚做好的磁州窑小茶杯高兴地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稿 篇6

  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宣传展示贵州省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和价值,增强公众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贵州省内各世界自然遗产地紧紧围绕“协同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开展宣传展示活动。

  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既承载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地球生态安全。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积极履行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贵州从20xx年启动申遗工作至今,已经19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20xx年荔波申遗成功,20xx年赤水申遗成功,20xx年施秉申遗成功,20xx年梵净山申遗成功。目前,我省共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荔波喀斯特位于贵州省南部,主要由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小七孔景区组成,遗产地面积为29,518公顷,缓冲区面积为43,498 公顷。20xx年6月27日,荔波喀斯特在新西兰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典型代表。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经过几百万年的喀斯特作用,塑造了显著的峰丛(锥状喀斯特)和峰林(塔状喀斯特),是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的模式地,是从内陆高原向低地平原过渡的地貌和景观,构成了湿润热带亚热带喀斯特首要的典范地区,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景观之一,满足世界遗产的第vii和viii条评价标准,即(vii)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viii)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荔波喀斯特境内保存有地球同纬度地带上的类型独特、保留面积大、连续分布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在全球森林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荔波无与伦比的全球景观价值,魅力无穷的山水景观,极具生命力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丰富的珍稀濒危生物,使荔波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品牌,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是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最美中国十佳旅游县、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奥斯卡奖”)等称号,被誉为 “全球最美喀斯特”。

  【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

  赤水丹霞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赤水市和习水县境内。遗产地面积27,364公顷,缓冲区面积44,814公顷。20xx年8月2日,赤水丹霞在巴西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赤水丹霞是中国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是亚热带巨型红层盆地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丹霞地貌发育演化的杰出范例。遗产地不仅有赤壁、峡谷、岩腔和大型崩塌巨石等地貌景观,保存了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森林系统和物种多样性,是珍稀、孑遗植物桫椤等的重要栖息地。遗产地内丹霞赤壁与瀑布、湿地、翠林等大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形成丹山、碧水、翠林、飞瀑有机结合壮丽雄伟的丹霞景观,满足世界遗产的第vii和viii条评价标准,赤水市境内国土面积近70%属于丹霞地貌,赤红的峰峦、崖壁、方山、石柱、沟壑、凹槽、穿洞、奇石等星罗棋布、流光溢彩、灿若红霞,极具观赏价值,壮美程度全国第一。

  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以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等为主要特色,兼有古代人文景观和红军长征遗迹,被中外专家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市”、“中华环境奖”等诸多顶级名片,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

  【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施秉喀斯特位于贵州省东部施秉县,遗产地面积 10,280公顷,缓冲区面积18,015公顷。20xx年6月2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施秉喀斯特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谱系里白云岩类型喀斯特的空白。

  施秉喀斯特保存着完好的白云岩喀斯特地层、构造、地貌、地下水等地质遗迹,是世界热带、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杰出代表,是世界少有的'发育在质纯、厚层、具有 5.7 亿年历史的古老白云岩性基础上的锥状峰丛峡谷喀斯特。白云岩是一种同时含钙和镁且镁所占比重较高的碳酸盐岩,与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相比更加难溶。施秉例证了白云岩在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及构造基础上亦能发育典型、壮观的喀斯特地貌,是全球研究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的典型代表和天然试验场。施秉喀斯特满足了世界遗产第vii和viii条评价标准,即最壮观的、最具显著科学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和景观,构成了湿润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世界的经典范例,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景观之一。

  施秉先后列入了“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获得“中国太子参之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刻道的故乡”之美誉。施秉喀斯特云台山景区和杉木河景区,同属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其中云台山景区是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主园区。云台山景区以佛、道名胜古迹、奇峰异石、自然生态和天象景观为主要游览内容,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列入“中华百座避暑名山”和国家“4A”旅游景区,是贵州东线开展探奇寻幽休闲避暑的好去处。杉木河景区以清澈晶潆的溪水,奇峰异石、芳草佳木构成的峡谷风光和漂流涉水避暑为特色,是国家“4A”旅游景区,获得“国家精品旅游景区”、“贵州十佳旅游魅力胜地”和“全国最佳漂流胜地”称号。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是武陵山脉主峰,遗产地面积40,275公顷,缓冲区面积37,239公顷。20xx年7月2日,梵净山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梵净山是我国少有的亚热带植物基因库,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拥有4394种植物和2767种动物,是东方落叶林生物区域中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区域之一;梵净山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古老孑遗物种的避难所,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替代性,且是水青冈林在亚洲重要的保护地,满足了世界遗产的第Ⅹ条评价标准,即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

  梵净山是生态王国,世外桃源,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山势巍峨,层峦叠嶂,主峰凤凰山顶海拔2572米,高差大于20xx米,深壑幽谷,潺潺溪流、跌宕飞瀑,复杂的地貌繁衍了包涵7000-200万年前孑遗珍稀物种的亚热带生态系统。

  梵净山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拥有“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两张世界级品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215021”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