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心路历程。养成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语:
抽学生个别读反馈正音齐读一遍
读课文的检查(不查)。
3、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周恩来几岁的时候说的?你知道,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誓言吗?
生:因为,他体会到中华不振。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自由读第7、8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师:哪些地方使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⑴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谁来读一读?
(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逍遥、玩乐。巡警狗仗人势,做洋人的走狗。)
师:年少的周恩来不知道租界是怎样的,那看了这段文字描述后你知道了吗?出示租界资料。
(课件出示,适当讲解。)
看完图片之后教师引读。加上然而,可是,但是等关联词引读。
师:同学们,列强瓜分我国土,强占城市中的黄金地段美其名曰租界就因为中华不振呀!
师:在租界里看到的一件事让周恩来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⑵学生反馈在租界里看见的事情:
师:是的,这件事情使周恩来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
出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师:这是一件什么事?轧死。
那么同学们,课文中哪些句子或者是哪个词语的描述,让你也和周恩来一样深深感受到中华不振呢?
⑶根据学生反馈展示:
①生:我从这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体会到中华不振,因为中国的巡警局不给他撑腰,还训斥他。
课件出示:
这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中国妇女本来以为巡警局会如何给她撑腰?
生:她原本以为巡警局会把洋人抓起来,绳之以法,让他坐牢,让他赔偿损失
师:可是结果呢?
那现在,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还有什么话想说?
生: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老百姓的性命就像一根草似的──中华不振啊!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我从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虽然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心里很愤怒,可是却不敢怎么样,只是敢怒不敢言。
出示: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他们为什么不敢怎么样?
(你用拳头,人家会用枪炮打你,科技落后!)
中国人谁都不敢怎么样,那么到底谁敢怎么样?
洋人,洋人敢用汽车撞中国人,还在一旁得意扬扬!
(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中国人看在眼里,轧死一个中国人跟轧死一条小虫一样简单,也许只是好玩而已。)
所以,你感受到,他们紧握着的仅仅是拳头吗?不,还紧握着无奈,(读一读)紧握着痛苦,(读一读)紧握着屈辱(读一读)
再读一读。
⑷师: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中华不振就是:繁华的地方却不属于自己;围观的中国人敢怒却不敢言的愤慨。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中华不振就是:科技落后,任人宰割;百姓命如草芥,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的狐假虎威,麻木不仁,奴颜媚骨,中国的巡警却不为自己人撑腰而当洋人走狗的可悲。
中华不振就是:外国人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租界里轧死中国人却得意洋洋的外国人的可恶嘴脸。
中华不振就是:衣衫褴褛的妇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无处诉的凄惨。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见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同学们,请好好读读课文的9~1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想周恩来在沉思什么,然后把它写下来。
(预设)周恩来在沉思:
①怎么样才能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去,把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去的领土要回来?我要好好读书,一定会找到好办法的;
②中国有这么大的领土,有这么多的人,如果大家都团结起来,觉醒过来,中国人要帮中国人,那么,洋人就不会这样得意妄为了;
③洋人之所以要欺负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国家落后,要想办法使我们的科技发达起来,让中国富强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人瞧得起我们;
④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于是周恩来就在沉思:理解沉思。
(静下心来,反复,一次又一次。)
2、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师:是呀,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修身课上,魏老师提出了诸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的时候:
他(清晰而坚定)的说: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为什么?其他同学读书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而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他(铿锵有力)的重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课堂小结:
引读:正是这铿锵有力的誓言,伴随着周恩来走过光辉的一生,使他成为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怀念的好总理。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沉思
中华不振振兴中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2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示了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喧嚷、得意扬扬、惩办、志向、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考虑: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疑惑,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衔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局部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同学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疑惑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疑惑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时地追问和考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让同学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身的同胞在自身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实际,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考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
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激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沛的考虑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实际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什么,让同学谈一谈或写一写自身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考虑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同学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同学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⑴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小组读。
⑶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铿锵有力、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预习展示,字词过关。
1、出示文中词,两人小组过关读。加点字的读音易错,要特别注意。
崛起巡警叫嚷诸生踊跃效仿惩处喝彩
帝国主义热闹非凡为之一振铿锵有力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2、小组展示读。
3、齐读。
4、指导书写易错生字:嚷巡
三、课文朗读,把握内容。
1、指名轮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租界”、“中华不振”、“耀武扬威”、“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三部分内容。浏览课文,你觉得课文写了几件事?能概括出来吗?
(1)初到沈阳,听伯父说不能到租界去,因为当时中华不振。
(2)周恩来和同学闯进租界,看到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还加以训斥,围观者也敢怒不敢言。
(3)在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
四、精读感悟,领悟周恩来立志原因。
(一)第一部分
1、找出周恩来初到沈阳后和伯父的对话,并用心读一读。
2、出示对话部分,师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4、同桌分角色朗读。
(二)第二部分
过渡:听到伯父说不让自己到租界去,还说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到租界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1、周恩来和同学闯进租界,先看到了什么与租界外不同的景象,又看到了什么令人气愤的事情,用()和【】标出来。
2、指名读周恩来和同学在租界里看到的景象。
3、出示租界外老百姓的生活图片,想象周恩来此时的心情。(伤心、难过,为中国这么落后)
4、出示第八段中周恩来看到的令人气愤的事情,指名学生朗读。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5、把“哭诉、得意扬扬、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只能”变红,再请学生朗读,听着朗读,你脑海了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6、边读边想象画面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7、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齐读。
8、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9、这无数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什么?(中华不振)
你们的疑问也一定是周恩来的疑问,此时此刻,周恩来才真正理解了他初到沈阳后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了。
(三)第三部分
1、从租界回来,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什么呢?
2、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怎样叫踊跃回答呢?师生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理解“踊跃”的意思。
3、通过教师引读感受周恩来的抱负和胸怀。
当魏校长请一直静静坐着的周恩来回答时,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示)读!
同学们,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的,12岁的周恩来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五、总结全文,感悟三件事的内在联系,寻找读写结合点。
1、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2、课文写了三件事,你觉得它们前后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听伯父说不让去租界是周恩来闯进租界去的一个原因,在租界里看到的这件事不但让周恩来真正懂了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还是他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原因。
3、是啊,一个人树立一种读书目标总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呢?那就请仔细想想,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或者说从今天起你准备为什么而读书?
4、我想,你之所也树立这样的读书目标,一定也有原因,那就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以“为而读书”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1、以“为而读书”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先详细写一两件事,然后引出自己树立的读书目标,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2、继续深入阅读课外书《少年周恩来》,为下周阅读课的读书交流做准备。(已经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阅读这本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研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资料补充等多种阅读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进而体会文章内容。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3、厚积薄发,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抓主线
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生齐读课题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
3、指读课文,回答问题,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知因果
(一)组内合作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出示阅读方法:读书时要一想二画三批注)
2、组内交流
(二)研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哪里)
1、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展开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谈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你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受到这样的欺凌是一种什么感受?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去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训练:
(1)修改句子
“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什么句子?改成陈述句。
(2)比较句子
①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②微观的中国人读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都不能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3)感情朗读,读出愤怒与无奈。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学生体会“闯进”,在中国人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
(教师相机处理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大伯就告诉他租界地没处说理去了,同学们,你们现在能体会到大伯当时的心情吗?分角色朗读对话,想象该如何去读!
2、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资料补充,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教师出示资料:1885年,上海的黄浦公园在租界内建成后,便在公园门口竖立了刻有园规的牌子:“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五、除西人用仆外,华人不准入内……”民间将此概括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这是对一个民族公然的侮辱,也是中华不振的有力证明。
4、正是目睹了这些不平等的待遇,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你们再铿锵有力地说一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拓展延伸
1、言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
(发散思维、语言训练)你想为而读书?
2、赠言
从你们的话中我读懂了你们对祖国深深的浓浓的爱,古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今有你们的以天下为己任,老师想把流沙河的《理想》送给你们。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6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中华崛起)我们把这两个词语连起来读一读!(生读)
“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
中国一天天繁荣、强盛起来,听到这样的消息,你有什么感觉?(兴奋、激动……)那我们就兴奋、激动地再来读读这两个词!(生读)
有一位少年,他就是以“中华崛起”作为自己读书奋斗的目标,他是谁呢?(生答:周恩来)
看来,课前大家是认真预习过课文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课(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文章主要事件
那么,你对周恩来有哪些了解呢?谁愿意交流一下?(生交流)是啊,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担任政府总理。正是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样的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他才能大有作为。那么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才促使他立下这样的远大志向呢?相信大家认真读过课文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现在,谁愿意来给大家读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那么其他同学就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好了,开始读吧!(生读课文)
1、课文当中有几个比较生僻的词语,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生字卡片)(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惩处铿锵有力)
2、交流: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才促使他立下这样的远大志向呢?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租界地)
你知道租界地是什么地方吗?(生交流)
师补充:所谓的租界地就是一国以租借的名义,在别的国家取得土地,他有土地的使用权,而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原来的国家。而我们课文中所出现的“租界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占有我国的土地,他们想打着租界的幌子,其目的是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
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件事?(7、8两段)
三、研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地再读7、8两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会儿起来交流一下。也可以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1、场的都有哪些人?
中国妇女
洋人
中国巡警
旁观的中国人(“我”属于旁观的人)
2、择印象最深的交流
A、中国妇女:
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怜)(板书:可怜)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生答:就是衣服很破旧)这说明了什么?(她家里很穷)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生答: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是啊,可能今天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是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却是什么?――是中国巡警的一顿训斥!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
B、洋人:
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的站在一旁)(板书:得意扬扬)
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生答)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在故事比赛中夺得了冠军,这时候也有些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不是)是啊,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生回答)
同学们,你们看啊,多么令人气愤啊!多么令人恼怒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气愤、恼怒……)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有可能化为一个字――什么?(板书:“恨”)是啊,多么可恨的洋人!(板书:可恨)
C、中国巡警:
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你认为这位中国巡警应该怎么做?(生答)可是他却恰恰相反,来,我们一齐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好,开始!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我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板书:可恶)可恶之至!而且课文当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那些巡警的?(生答:耀武扬威)(板书:耀武扬威)“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很神气、很威风)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样子给老师看看吗?是啊,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上就是这样的“耀武扬威”!他们是依仗着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帝国主义),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
D、围观的中国人: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同学们,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你觉得,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生答)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那么,当时那些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不是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生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板书:紧握拳头),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感怎样呢?意思是说――是啊,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什么?谁来说?(生答:耻辱、羞辱、可悲……)是的,大家说的太好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板书:可悲)
补充资料: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再加上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这样一个词吗?(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是啊,与我们讲课开始所说的“中华崛起”刚好相反,中华一日比一日衰败、落后!当时,我们国家正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的我们国家越来越贫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界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们中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来,我们一齐读一读!(齐读: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
象我们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是时有发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7
活动目的
1、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认识到立志、勤学、成才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要“志当存高远”。
2、通过班会活动,激励同学们为理想,为未来而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3、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为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理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这次班会为新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4、通过班会活动,在明确个人奋斗目标同时,明确班级奋斗目标。
活动准备
1、确定主题,选择主持人;
2、讨论班会内容及过程;
3、组建辩论队,确定主辨手。
4、编写主持人串词
5、主辨手带领本辩论队组织材料
6、布置会场。
活动过程(共30分钟)
第一项:主持人发言
第二项:故事表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三项:诗朗诵:圆明园,你在哪里
第四项: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程序及规则,开始辩论
一、赛制
四对四组团体辩论赛
二、辩论赛程序
1、宣布辩论赛开始
2、宣布辨题
3、介绍参赛代表及所持立场
正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反方:为自己而读书
4、介绍参赛队员及嘉宾
5、宣布辩论规则
(1)时间提示
(2)辩论规则
6、开始辩论:
(1)正方一辨发言(2分钟)
发言内容:我国地大物博,上有5千年的文明历史,可以说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盛誉,可是近代的中国,抗日战争……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原本富强的中国一下子跌入谷底,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处受到外国人的欺压,侮辱。这段历史成为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痛。对于侵略国这样的野蛮行径,我们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强烈抗议,每一份签名!每一份控诉!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作为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又该做什么呢?无法改变中国现状的,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不仅仅依靠单纯的爱国热情就能建立起来,更需要的是知识、科技、人才!以天下伟人,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方认为:我们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反方一辨发言(2分钟)
发言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有值得我们回忆和歌颂的,也有我们的耻辱,不过。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面对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我们不应该沉浸在战争的年代,我们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文化知识,强大自己的才能,然后再强大国家,俗话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我们应该强大自己的实力,才有能力去与外界抗衡,综上,我方认为:为自己而读书。
(3)正方二辨选择反方二辨或三辨进行一对一攻辨(1分钟30秒)
(4)反方二辨选择正方二辨或三辨进行一对一攻辨(1分钟30秒)
(5)正方一辨进行攻辨小结(1分钟30秒)
(6)反方一辨进行攻辨小结(1分钟30秒)
7、自由辩论
本阶段正反方辨手进行流水发言,发言辨手落座结束另一方辨手必须紧接着发言,同一方辨手的发言次序不限。(8分钟)
8、观众自由提问
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各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个问题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个辨手回答时间未满,其他辨手可以补充。
9、结辨
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赛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
三、总结辩论赛
1、班主任及嘉宾评析发言(略)
2、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3、主题班会结束
四、活动意义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国民教育以养成健全人格为标准”。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所以,我认为,在悄无声息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好的一项工作。
五、配套活动计划
1、观看电影《周恩来》
2、系列主题班会:
(1)做个有责任该的人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8
一、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近代历史,了解我们的先辈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信念,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坚定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认真学习,努力奋斗的信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收集我们先辈努力学习,顽强奋斗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物。并在活动时讨论。
2、在黑板上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
三、活动过程:
1、由主持人读一段话,引入班会的主题。
女主持: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国家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在60年前,我国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之下,民不聊生,在经过许多先辈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才终于结束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男主持:经过了众多有志之士的多年奋战,才使我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齐读:我们需要继承先辈遗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七(二)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主持:首先请听这个有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吧。(张沁同学)
2、分组举出前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事迹。
男主持: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正是在众多的先辈共同努力下,才把祖国有如今的成就,现在,请同学们举出前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事迹。
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都举出两个例子来。
给表现好的组加分。
3、歌唱《大刀进行曲》
4、诗朗诵(两位男生:顾豪君刘泽轩)——《灵魂》
女主持: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豪情到国歌声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悲壮
男主持: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挠到王昭君“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的民族团结,都凝结着这些伟人的苦苦追求。下面请听诗朗诵《灵魂》。
5、小品《阿q外传》〉表演者:朱海晓徐佳艺
女主持:的确,人常常为着理想去苦苦追寻。可就在我们的周围却还有少数同学仍没有醒悟学习的重要性,为此也在生活和学习中闹出不好的笑话。下面请看有朱海晓、徐佳艺等同学表演的小品《阿q外传》。
6、上面一个小品生动形象地从反面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那为了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我们又该如何做?
男主持人:我们的祖国是个大国,我国有丰富的资源,但我们国家人口太多,国家每一项的人均值相对较低。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为了我们国家能够迎头赶上,我们的怎么办,该如何去做。请同学们踊跃发言,把你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告诉大家。
学生参与讨论、发言。
男主持: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很多同学都提到了,在现阶段,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6、教师寄语
同学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的义务就是学习,我们要把强烈的爱国之情投入到学习中去,知识才是力量,没有科学文化你何以谈报国?出了这道校墙,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的纷繁复杂。是我们单纯稚嫩的思想所必须接受的。只有在校园里学好知识,打好基础,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看世间风云变幻,谁主沉浮?
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腾飞,“振兴中华”的伟大任务就由我们来承担,同学们,明天的太阳一定会由我们托起,让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为空谈,不再成为口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主持人宣布
女主持:我们这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在经过同学们精彩的论述后到此结束。
齐读:感谢各位同学及老师参与!
参考资料: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三、教学策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着繁华、热闹的租界地,面对着大伯含糊不清的话语,使他产生了哪些疑问?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只有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而“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看来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那么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
振:①摇动,挥动;②奋起,兴起;③救;④振动。
【设计意图】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周恩来在疑问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深入学习,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那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了中华不振的呢?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出示课件:
认真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
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语句。
2、全班交流感受。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一带”和“别处”分别指的是哪里啊?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
(2)而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有个中国妇女正在哭泣,而旁边站着一个大个子洋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下面请同学边读原文内容边填空。
出示课件:
她原指望()。谁知(),反而()。()。但是,(),()?只能()。
再读读你们刚才填空的内容,就这些内容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将我们体会到的周恩来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学习运用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
3、总结学法。
通过读七、八自然段,我们抓住了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他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用到这样的方法。之前我们了解了中华不振的字面意思,现在也正是这种方法让我们和周恩来一样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教师导语一:当时,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可在这租界地里……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教师导语二:同学们,在租界地里,我们中国人的遭遇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师生对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师: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有的同学说──
生:为明理而读书。
师:有的说──
生:为做官而读书。
师:也有的说──
生: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而周恩来却说──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发言的场景周恩来看在了眼里,发言时说的话他听在耳中。而他却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就还有我们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猜猜周恩来在想些什么吗?你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或资料来试想,然后把它写在纸上。
出示课件: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
周恩来此时不仅是他回答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的,更是他经过沉思后做出的决定和他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清晰而又坚定。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三)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是啊!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远大的志向而努力奋斗。
出示课件: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的一生不但是这些说的,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听到中华不振时想到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思考中产生了问题。当他看到我们中国人倍受欺凌时他想到的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因为他想到的是振兴中华,不再让中国人受欺负,所以才说出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来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你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感人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设计意图
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10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人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为学生创造平等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鼓励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读懂词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内化语言、熏陶情感。使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幻灯片显示:崛、帝、范、巡、嚷、惩、铿、锵)。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不认识的字,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队员都学会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第一小组队员接龙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第二小组齐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幻灯片出示: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大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生: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词语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了?(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出示难句: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师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出示: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不理解词语我们怎么办?带进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四、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师:下面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我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我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五、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中的12个生字。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巡、嚷等)
2、教师板书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这几个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六、布置课后作业。
认真读课文,看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你自己能通过读文理解吗?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要学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课文题目读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课题。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周恩来)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课题。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悟文本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想一想那时候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告诉大家。
生:中华不振,教师板书(中华不振),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一遍课文,现在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然后我们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有关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1)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a、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在中国的土地,中国人居然不能去,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有这样的道理吗?你想不想问一问?
b、学生质问朗读。
师:这可是中国人自己的土地啊!让我们理直气壮地一起问一问。
c、生齐读。
中国的土地,却让外国人霸占着,同学们这就是——
d、生答:中华不振。指名一学生板书中华不振。
(2)、这一带果真……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a、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接学生话)还有那些耀武扬威的巡警身为中国人,他们扬的又是谁的威?(生答洋人)
师:请你再来读读这段话,把你对句子的感悟在朗读中表达出来。
b、生齐读句子
师:这些洋人霸占着中国的土地,而这些身为中国人的巡警却扬洋人的威,这就是——
c、生答中华不振。指名一学生板书中华不振。
(3)只见……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a、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副多么刺眼的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三、抓重点段研读课文。
(一)一读重点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妇女不幸的遭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想想哪些地方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读好了,把你的感受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
2、谈感受。(你是怎么想的?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气,悲哀,愤怒……)
3、带上各种体会,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二读重点段。
师:同学们,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假如当时你就在这人群中,你想对那妇女,对那洋人,对那巡警还有那些围观的中国人说些什么呢?
1、指名学生想象说话。
师:你讲到老师心坎里去了,这次请你读好吗?谁还想再读读这段话?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三读重点段。
师: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冲动,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能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屈辱太多太多了。
教师演示并解说“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再这部有这么一段话让老师深深地感动。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所受的屈辱仅此而已吗?教师例举其他历史材料!(八国联军、二十一条约、华人与狗)
师:面对如此之多的屈辱,如此之多的灾难(板书:……),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学生谈感受。
师:这所有的一切屈辱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板书:!)
师:是啊,太多的耻辱了!中华不振啊!在那个国家和民族都蒙羞受辱时代,在那个国家和民族都危急的紧要关头,谁又能怎么样呢?更何况在周恩来面前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呢?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课文中那让人悲哀而又让人愤怒的一幕吧!
(学生配乐朗读全段。)
四、回读课题,体会中心。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在那里沉思,他的心被这些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在想些什么呢?在旁白处写一写。
师:难道我们还要让这些悲剧再重演吗?(师擦去中华不振)
师:难道我们还要让中华母亲再忍受屈辱吗?(师擦去中华不振)
师:难道我们还要我们还要眼看着这些屈辱再沉默下去吗?(师擦去中华不振)
师: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胸有成竹地回答道——齐读读课题,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齐读课题。请你们一齐铿锵有力回答——齐读读课题
五、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就这样少年时的周恩来从小立志要振兴中华,就必须努力读书的志向。他一生都为之奋斗努力。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2、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六、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出示新中国所获得的一些成就录象片就此展开讨论: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你想为什么而读书?(激发学生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学习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