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少年心 比起后来诸多念叨开元盛世,李杨爱情的诗人,关于大唐盛世的覆灭,关于那举世瞩目的爱情,韦应物其实才是最有资格说亲身经历过的人。 他出身于唐代最显赫的家族——韦氏家族,当年长安有谚谣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这两个世家高门,离皇帝很……
韦应物的少年心
比起后来诸多念叨开元盛世,李杨爱情的诗人,关于大唐盛世的覆灭,关于那举世瞩目的爱情,韦应物其实才是最有资格说亲身经历过的人。
他出身于唐代最显赫的家族——韦氏家族,当年长安有谚谣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这两个世家高门,离皇帝很近。
韦应物少年时曾做过玄宗的近卫。每次玄宗带着贵妃出宫游乐的时候,他总是骑着高大的骏马扈从左右。
大约过了二十年后,这位骄横跋扈的年轻侍卫却成为盛唐最后一位大诗人。
他后来的诗,最为人称道的是《滁州西涧》和《寄全椒山中道士》——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
诸如此类清淡闲适的诗都是他日后改任文官以后的诗作,也可以说,是和他前半生行事风格判若两人,迥然不同的作品。
关于韦应物这个人,历史上记载并不多,连他的表字亦不见有载,因他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他为“韦苏州”。
如果他单纯是一个如王孟一般的山水田园诗人,那么有王孟二人珠玉在前,韦应物就算再出色,其实也无甚特别。妙就妙在他的人生如陈子昂一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
少年时是任侠使气,飞扬跋扈的“恶少”,麻烦到众人想到他就摇头叹气,23岁却往修身养性的路子上走,开始苦读诗书,继而痛改前非,继而成为一个儒学诗者,一个勤政爱民的官员,一个半隐半仕的高人。
虽是半路出家,他后世诗名却和王(王维)孟(孟浩然)柳(柳宗元)并称,诗风清丽闲远之外,又接续高适、岑参的刚健雄浑之气,各体俱擅,这般后发先至,还是很吓人的。
最早的时候,他15岁,以三卫郎出身,担任玄宗的近卫,这是世家子弟才好担任的清贵之职,他亦满意。少年得意,豪纵不羁,种种行径,令人又爱又恨。
当年,对于韦应物这般的五陵闲少,长安人爱之、怨之,称其“轻薄儿”。
你若叫韦应物自己来说,他少时的生活可不就是如此么?结党连朋,纵酒欢聚,打架闹事,每每的一阵风来,一阵风去,真正是风一样的男子。
韦应物的诗,有种繁华落尽,自甘淡泊的美。世家子弟一旦收心向好,比苦出身的屌丝男境界高太多。
再说他那几首声名遐迩的名作。《滁州西涧》自不必提,另一首《寄全椒山中道士》,就更为宋人所称赏,其中最忠实的拥趸者就是苏轼,此诗更见韦应物后来“高雅闲澹”的诗风。
大意是,我的郡斋(官署)很冷,突然想念山中的道士。想你应该在山中伐薪煮饭,过着清寒而自在的生活,我突然想带一瓢酒,去探望你,可是,在寂寞的深山中,恐怕只能看见满山落叶,又如何去觅你的踪迹呢!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是宋元以来,诗评家公认的妙笔。读起来感觉出人意表,思索起来又是那么,一点也不刻意,没有搜肠刮肚苦吟痕迹。
苏轼极爱韦应物的诗,他在惠州时,读了韦应物这首诗,忍不住技痒,步原韵仿作了一首,寄给罗浮山中的邓道士,诗云: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斋中人,空飞本无迹。
——《寄邓道士》
又,韦应物的另一首诗,也是我常念念不忘的——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他后来离开京洛,出任地方官,在东南一带写下很多传世名篇。这两首写给友人的诗,都写了人世浮沉,世事苍茫之概,读来悲切却不失气骨,不失从容气度。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深受宋元之后的文人赞赏,这两句自愧自己未能尽父母官之职,爱民如子之心,可让许多尸位素餐的人惭愧。
要流水浮云之后,才见得一颗内外明澈的心。对生活顺其自然,待人接物诚恳平和,对世情看得通透,既不过分积极,也不消极。
有些诗,你说不上它为什么那么打动你,就像有些人,你说不出为什么那么喜欢他,所有的理由单独看来都不是理由,可它就是能触动你心里最隐约的那根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