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登楼寄王卿》阅读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登楼 答案 阅读 韦应物 王卿

管理员

摘要:

韦应物《登楼寄王卿》阅读答案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创作背景是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求山下,一郡……

韦应物《登楼寄王卿》阅读答案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创作背景是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求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古人写诗很讲究虚与实的结合。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的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所感……本诗在艺术上最大特点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是一首登临寄远,抒发诗人思念友人,并且关注民生的诗)本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是直接抒情,抒写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但用的却的虚笔,写的是自己与友人曾经一起“攀林”而“踏阁”(即“登楼”),用“楚云”“沧海”分别借代友人和自己,意思是,如果现在我们一起登上这座我们曾经一切登上去过的楼台,心中的遗憾一定是不一样的,你在南方(楚云),而我却在北方(沧海),天各一方,离愁无限。三、四两句是写景写的是眼前景,用的当然是实笔。秋山之下,传来数家的砧杵之声,寒雨之中,看到的满郡荆榛;人烟稀少,农事荒废……诗人就是要将听到看到这一切寄给同样也有着忧国忧民之新的朋友,以抒发自己的满腹深沉的感慨。

  拓展阅读:韦应物《登楼寄王卿》赏析

  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赏析】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首二句写寄诗之情。“踏阁攀林恨不同”,“踏阁”,即登上楼阁;“攀林”,即攀林登山。楼阁在山上,应是先登山后登楼阁,由于声调关系,这里颠倒来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现在又是独自登临,无好友在一起相与谈论,心情更觉怅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叹恨。“恨不同”,就是不能与好友王卿同游之恨。

  “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乱之后,与好友南北一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相思相望,颇感伤怀。“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了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后两句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人民已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这两句表现出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诗人乃一州的长官,身负养民、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中说:“忧来上北楼”,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都流露了这一思想。

  在唐人诗中,登览诗在写法上一般多先写登览所见之景,然后抒情。这首诗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

  韦应物写过许多山水诗,诗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这是与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不同之处。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田园不尽是恬静而安谧,而是不时可见劳动人民的辛酸。从这首诗以及《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等诗中均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韦应物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正是就这类作品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