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礼仪无小事 为什么礼仪无小事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 周公的“制礼作乐”、孔子哀叹“礼崩乐坏”,都说明了这一事实。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
为什么礼仪无小事
为什么礼仪无小事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
周公的“制礼作乐”、孔子哀叹“礼崩乐坏”,都说明了这一事实。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而据2002年“北京市民礼仪水平”的调查研究显示,对703名调查对象的问卷评分后,总平均分仅是52.04分(满分100分)!结果表明:现代人礼仪水平的提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体现自己有礼、有节、有度的修养和风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人们越发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和生意场上的重要作用;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意识到礼仪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
“不学礼,无以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良好的外在形象(先天和后天),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积极的意识形态。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礼仪: 从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惯例。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
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那么,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
律己。
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
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
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敬人。
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
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宽容。
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
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平等。
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
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
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真诚。
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适度。
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从俗。
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
不可以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我们与人的交往,往往凭第一感觉来对一个人进行评价。
第一感觉,无非能“感觉”到一个人的相貌、着装、打扮、谈吐、举止等,大部分都是礼仪的内容。
这种感觉,有时是客观的,有时候不是客观的。
而如果对一个人产生了不好的第一印象,以后很难有所转变。
其实没有人在和你交往之前去调查你的为人如果、处事如何,也完全没有必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礼仪问题,绝对不是小问题。
礼仪体现细节,细节体现素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文明行为的形成,需要养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则需要平时细节、行为上的不断自我约束。
可见,礼仪说的是细节,说的是小事,但这些又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