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1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1. 本节课是本教材第六单元B部分中的Let`s learn, Let`s do的内容,其中A部分Let`s learn中学生已有对数字one – five 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字six – ten ,并围绕本课新授……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1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1. 本节课是本教材第六单元B部分中的Let`s learn, Let`s do的内容,其中A部分Let`s learn中学生已有对数字one – five 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字six – ten ,并围绕本课新授单词,穿插一些Activities,即本节课的第二部分Let`s do.如:“Show me six”. 等一些简单的指示语,要求学生听懂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数字打交道,如何让学生会用英语来表达数字1-10是本单元的重点. Let`s do中的活动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的数字单词.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征,特制定如下几个目标:

  知识目标:

  a.进一步巩固已学的数字单词: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b. 能听、说、认读五个数字词汇: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c.能听懂、会说Let`s do里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能力目标:

  拓展学生对数字的应用,感受数字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

  情感目标:

  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数字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数字eight,nine的发音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媒体演示法、任务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歌曲巩固法等等。

  三. 说学法指导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1、鉴于本课词汇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准备通过听、说、认读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数字,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运用能力。

  2、同时,多表扬、勤鼓励,使不同

  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在知识上均有所提高。

  为了教学的需要,课前先准备好:PPT课件, 1-10的单词卡片,铅笔若干, 球一个,蜡笔若干, 一个文具盒、录音机、磁带等。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从Warm-up,Presentation,Practice,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Homework五个环节来设计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1. 录音机播放本教材第6单元A Let’s chant部分的录音,(内容见课件2)。

  2、学生活动分组,评价安排。(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设计了两棵苹果树,分别画在黑板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如果表现好可以获得一个苹果,学生的总体表现会在苹果树上表现出来,在课中我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发贴纸、语言的激励、情感的激励、手势和眼神的鼓励等滚动推进整个教学过程。)

  3、Free talk: 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1—5的英语表达。T:Hello!S1. How many books/hands/fingers…? Ss:One/Two/Three…

  T:How old are you? S1:I’m four/five years old.(根据老师拿的单词卡来回答)

  目的:提高对知识的再现率,为学习新知识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课前的对话,热身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开始。

  Step2、Presentation

  1. 学习数字six—ten。

  (1).(看课件3),引出six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4)。(教师带读,边用手势表示。一组一组读,指名读。再把词卡贴在黑板上。)

  (2). 我拿出铅笔,让学生数,从而引出数字 seven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5)。 (学生看我的口型跟读,再请读得好的'学生带读。)

  (3). 我拿出一个球,老师拍,让学生数, 从而引出数字eight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6)。( play a game : 跟读,我大声读时,学生小声读; 我小声读时,学生大声读。特别注意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4).(出示课件7),引出数字nine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8)。(我带读, 学生跟读,开火车读,再请个别读,注意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5). 我拿出一个文具盒,让学生猜猜文具盒中的蜡笔有多少支?引出数字 ten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9。(我带读,男、女生读。)

  2.我用手指指黑板上五个单词,指哪个,学生就读哪个。由慢到快,不按顺序,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单词的掌握程度。

  Step3、Practice

  (1).播放62页A Let’s learn部分录音,学生跟磁带读,(内容见课件10)。(要求学生用手指着听到的单词,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依次出示(课件11—15),用How many birds/pigs…?句型,引导学生回答,操练Six_Ten的读音。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3)复习巩固1-10的单词.

  a. play a game:教师做手势,学生用英语说出数字。然后师说数字单词,生做手势。 b.Let’s sing:自编的一首歌曲。(两只老虎调)(课件16).

  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记住这十个数字。

  (4).播放课文录音,学生看书62页并跟着做。(学习Let`s do) “Show me six.”…(课件17) a、引导学生边听边做相应的动作两遍。

  b、同桌互相说句子做动作,一人说句子,一人做动作。

  Step4、Consolidatin and extension

  1.说数字,出示(课件18).

  2. 听声音,圈数字。出示(课件19).

  小结:今天我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让学生用英文数苹果树上的的苹果。(给胜的一组插上红旗,并给予鼓励)。

  目的: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字。

  Step5、Homework(出示课件20)

  1、课后听录音,跟读所学内容。

  2、用英语数数给家长听。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Unit 6 Happy birthday!

  Part B Let’s learn

  6 7 8910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微课》教学设计2

  一、复习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在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请打开补充习题,24课独立完成第三大题。(开火车回答问题)家景:家庭近况;日里:白天的时候;无端的:无缘无故;素:一向从来;如许:如此多这么多。

  看来大家对这样陌生化的语言已有所掌握,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初步认识到这样一位少年,请看大屏幕。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向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就是闰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他是一位生气勃勃害羞朴实的农村少年,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二、再读交流

  1。请大家默读6到18段,照样子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

  (雪地捕鸟)()()()小标题概括可以采用划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进行完成后,同桌交流,雪地捕鸟,夏日拾贝,月下刺猹,潮汛看鱼。

  这些有趣的是,你们经历过吗?(没有)像这样没有经历过的,没看到过的,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事,叫做什么事呢?对稀奇事。

  2。 假如闰土邀请你和他一起做这些稀奇事,你最想做哪一件?为什么?如果你是作家,鲁迅,你觉得他最想做什么?(月下刺猹,雪地捕鸟)为什么?因为用的笔墨最多,其他两个故事,只是简单的介绍,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详略结合。

  3。让我们一起来和闰土月下刺猹吧!

  有没有人愿意读一读月下刺猹的段落?其他人注意倾听说一说你的感受,边听边批注(相机巡视指导)

  交流:从捏走刺这些动词上,我看到了一位身手敏捷的少年。

  从奔窜滑等词看出猹的狡猾,从侧面也表现出闰土的机智勇敢。

  现在我们请小伙伴到现场来了,看大屏幕,猜一猜哪个是闰土?哪个是我?(带黑帽子的是闰土,因为他在手舞足蹈的深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说着,带红色帽子的是我,因为我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着)就让我们请人来扮演他们表演当时的情景吧!

  指人表演朗读对话。真精彩,通过你们的表演,我看到了一位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认同,多么有趣的经历呀,也难怪作者对此印象深刻,在文章一开头便先写了刺猹的情景呢!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看瓜刺猹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色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少年?(项带银圈),见她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而那猹却将身子一扭饭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这一段文字中,先写景,还有雾,在写人有近有动,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紧张刺激,我们以后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写作景物人,抓住动作是描绘的内容,具有画面感。板书(景物人动作)

  4。请同学们运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自主学习6到8段小组交流。①通过()等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②我看到了()的闰土

  小组汇报:通过扫支撒拉等词,仿佛看到了闰土捕鸟时手脚灵活,操作熟练的画面看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闰土。

  我什么都有的鸟类列举,我看到了一位见多识广的闰土。(出示课件)

  5。看来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住景+物+人的方法,那么请大家用景物人的方法写一写海边拾贝的画面吧!

  同学们写的.都很有画面感,闰土就是这样一件一件叙述着我不知道的新鲜事,让我不由得感叹道:①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②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闰土知道这么多,而作为少爷的我知道什么呢?老师,这里摘录了一段鲁迅先生早年学习生活的文字,请快速浏览,填一填。出示《早》课文节选

  当闰土知道在雪天沙地上如何捕鸟时,我在(读书)却不知道(如何捕鸟)。当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时,我在(习字)却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当闰土在瓜地看瓜刺猹时,我在(对课)却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当闰土在潮汛看鱼时,我在(描绣像)却没听过(鱼儿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读到此你能感受到我是怎样的内心世界吗?

  我与闰土生活的对比表现,我内心的郁闷,无奈,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表现了,我对闰土的羡慕和佩服。

  6。愉快的生活总是短暂的,众说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两个小伙伴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都是用哭来表现,依依不舍,那可不可以把两人的哭的方式换一换呢?

  (身份不同,哭的方式不同,作者语言用词的精准)

  虽然他们哭的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真挚的友谊,他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闰土的机制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深深地留在鲁迅的记忆中,即便他们从此再未见面。

  在文中,作者说从此再没有见面,但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再一次回到离别20余年的故乡,见到了成人后的闰土,他们是否如少年时一般亲密无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补充习题拓展练习思考相关的题目。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微课》教学设计3

  微课教学设计:“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保健—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一,教学背景:

  (一)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病征有不完整的社交沟通能

  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二)青春期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青春期教育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行为与情绪、良好的社交能力及积极向上的心态。青春期教育范围广泛,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保健、性知识、婚育观念等内容。

  (三)女生青春期保健:主要是注意乳房保健和月经卫生两方面。女生对首次阴道渗血往往会感到惊恐不安,但当了解到是正常的初潮后,又可能对如何处理月经束手无策。因此,在初潮前有必要学习月经期的卫生知识。

  (四)个别化训练:自闭症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加上青春期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内容不适合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所以个别化训练是对自闭症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对我校逐渐进入青春期的自闭症女学生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自我服务技能、职业技能学习等。本微课主要内容是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卫生护理——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二,教学课题: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保健—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卫生巾,学习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明确经期使用卫生巾应该注意的事项,学习保健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自闭症女生了解一些呵护自己的方式方法,协助其调节经期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自闭症女生顺利渡过青春期,迈好青春第一步。

  四,教学重点:认识卫生巾的类型,学习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教材分析:

  “女孩使用卫生巾的方法”是学校校本课程“生活适应”七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我长大了(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女孩认识月经现象,并能够正确对待,女孩学习正确使用卫生巾等,是自闭症学生青春期生活的重要部分。一方面使自闭症女生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学习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引导自闭症女生了解呵护自己的'方式方法,协助其调节经期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自闭症女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七,学生情况分析:

  梦梦(化名),12岁,重度自闭症,韦氏智力测试分值39。10岁9个月胸部开始发育,逐渐进入青春期。

  梦梦青春期行为表现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烦躁,坐立不安;刻板,明显的重复动作和行为;听觉敏感,脾气和情感经常变化不稳定,大喊大叫,怪异行为增加;皮肤感觉敏感,对短裤材质敏感,稍有不舒服就会不分场合的把手伸到裤裆里拽拉短裤;经常出现暴躁情绪,常常出现一些冲动行为,没有羞耻感。

  11岁5个月,短裤上分泌物增多,老师联合家长教其学习使用卫生护垫,降低对护垫的抵触情绪并逐渐适应护垫,为来月经时学习使用卫生巾,逐渐适应短裤上有卫生巾的不舒服感打下基础。

  八,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行为训练法,视觉提示法

  九,教学准备:互联网上搜集的图片,PPT课件,卫生巾和内裤实物

  十,教学过程:(微课教学)

  (一)讲述案例“一个女孩的苦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导语:(课件出示小西照片)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个跟你年龄

  差不多的女孩朋友,她的名字叫小西这几天小西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西说:“我是个七年级的女生,有一天,我的下面突然流血了,肚子也不舒服,有点隐隐的痛,我害怕极了,真苦恼啊!”

  2,教师提问:小西怎么啦?

  3、教师作小节:小西到青春期了,来月经啦。我们每个女孩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小西解决她的烦恼,更是帮助你来应对月经期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二)解决女孩青春期来例假的困惑和苦恼,学习使用卫生巾的方法进行课堂练习。

  1,卫生巾的使用方法

  (1)想一想,讨论一下:我们每个女孩子都将使用卫生巾,那么我们该怎样来使用卫生巾呢?

  (2)教师展示PPT,出示卫生巾和内裤实物,进行视觉上提示,边

  讲述边操作使用卫生巾的方法,鼓励学生按照图片提示,亲自操作使

  用卫生巾的方法。

  ①第一步:撕开卫生巾的包装袋。

  ②第二步:取出一片卫生巾。

  ③第三步:打开一片卫生巾,撕下它上面和背面的纸带,展开卫生巾。

  ④第四步:把卫生巾有胶的一面对准内裤的裤裆粘好。

  ⑤第五步:把卫生巾的两翼粘在内裤裤裆外面,整理平整。

《微课》教学设计4

  设计思路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并且由于学生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成的“牢笼”内,生活范围狭小,很少有机会到空旷的地方活动,加之学校校园面积和操场面积很小,学生缺少建立千米表象的现实条件。所以,教师只能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有限的生活经验,通过合理的想象活动,建立千米的表象。

  教学目的

  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估测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千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嘉宾,大家请看————出示孙悟空的图片。他有一个能上天入地的武器是什么?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表示它的长度比较好?金箍棒无限延长,请问现在用哪个单位描述金箍棒比较好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创设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先前经验、促使学生“思维参与”的探究氛围,引领学生唤醒对已有长度单位的感知,搭建已有知识基础和新知之间的桥梁;为接触新知识做预热】

  3、请同学们张开双臂估一估大约有多长?(1米)站成100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个人?1000向你们这么大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1000米)

  4、播放学生熟悉路段1千米的视频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我们来看一看。

  (本节微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建立1千米表象,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微课》教学设计5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 ,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微课》教学设计6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由古至今谈论行书,没有不提到王羲之的,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更是必不可少的范例。《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现存的临摹本以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为最好。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标志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本课《兰亭序》叙述行书的源流和讲解行书的特点。课前提供充分的与《兰亭序》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排舞台剧表演。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通过小组的形式协作进行。以学生表演舞台剧的形式创设一个相对完整、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性学习和表演中归纳出行书的产生、特点、推广、辉煌等内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和内容展示,引导学生深入赏析《兰亭序》及其它行书代表作,从中感受到书法的.美,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陶冶和升华。

  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与创造文化的过程。其中,开放、互动、探究是课程观的关键。

  教师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相关的书法、搜集充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当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它不一定要求教师人人都会写,当然会写更好,但它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写。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性教学设计。

  3、注重协作学习。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二课前准备

  教师提供部分有关《兰亭序》的背景资料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任务和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找有关资料,学生按照收集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编排一个和《兰亭序》有关的小舞台剧。

  三学案内容及学习实施步骤教师引入

  学生汇报和表演,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使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着目标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组1:《兰亭序》的诞生

  师生共同总结:行书的产生,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如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让学生随着作品风格展开丰富的联想,跟随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书法家的人格魅力和书法风格的相互关系,把书法作品的鉴赏上升到对人品和精神的欣赏。教师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稍加提示即可。

  小组2:唐太宗与兰亭序师生共同总结:《兰亭序》对后世的以及行书的与推广师生共同评价,并投票选出最佳剧本和表演。教师提出问题:《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请学生找出来并观察它们的写法有何不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进一步总结明确行书的用笔与章法特点等教师出示一些历代行书名家的代表作,并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其风格特点,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并且在了解书法家艺术经历和艺术观点时通过故事和视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发言大胆可以看出给予他们的启发是深刻的。

  教师总结拓展

  课外实践活动:将《兰亭序》中相同的字剪出再帖到一起,然后欣赏与临摹。

  四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会《兰亭序》的语言清新优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将是新课标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书法、篆刻通过塑造汉字的形象美,造成种种意境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汉字艺术。“书法·篆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新增设的一个学习模块。学生在深入了解并研习中国传统汉字艺术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它能使我们获得精神的愉悦;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情趣,养成耐心细致、精确严谨、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提高创造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通过实践,获得相关的书法、篆刻知识;认识到书法、篆刻作为一门实用艺术所具有的工具性特征;学会分析、比较、鉴赏、评价书法、篆刻作品。体验书法、篆刻中所特有的艺术意蕴,初步掌握基本的书写规范、篆刻的一般技法。而且还能让我们:对传统的笔法,章法、篆法、刻法等技法及表现形式有所了解

《微课》教学设计7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分层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借助《追赶天边的彩虹》,展示孩子们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2、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的能力。训练孩子成句成段,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班级大部分同学都是识字大王了。真了不起!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有什么好处呢?

  2、指名学生说。

  3、是啊,扫清了识字的障碍,我们就可以自己阅读,看更多有趣的课外书了。我们的同步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这本书,就是我们星级表里的词语串成的文章。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有)

  二、明确标准

  1、我们的口号是:“追追追,追上十星级!”下面我们来到——“同步阅读”大擂台。老师指课件:

  同步阅读的评价标准:

  一颗星:清晰响亮;

  二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

  三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

  认真倾听,遇到带点的句子能模仿说话,奖励两颗星。

  三、同步阅读擂台赛

  1、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来读,特别长的读一两个段落。学生自由练读(学生特写)

  2、四个大组推荐代表来打擂,根据朗读情况,全班同学用手势评价等级(一星、二星、三星)。

  3、老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评价,当场在课件上点击星数。比两轮,总结擂台赛的结果,给予表扬。最后获胜的小组参与打擂的同学获得卡片等奖励。

  【设计意图:在打擂的游戏中,展示读书本领,老师点拨,同学互助,激发读书热情,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的同时,为课外阅读做准备。】

《微课》教学设计8

  内容简析:

  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内容,本视频以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应用为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学设想:

  学习完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接下来要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所以通过这个视频要给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让学生理解、领悟,体验计算公式的推导生成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质疑猜想

  师:对于面积,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例如: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质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得出呢?

  三、操作验证

  用数方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要求:不满一格的算半格。

  2、验证面积=底×高

  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会不会有关系呢?现在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底边上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则S=ah。

  四、公式应用

  学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草坪,底是6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S=ah=6×4=24(平方米)

  五、全课总结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微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2、区分“的”与“地”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使用“……的”与“……地”,从而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例句:狗儿跑了。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不具体。如何把它写具体呢?

  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思考:

  狗儿为什么要跑?(看见了蝴蝶)

  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儿?(小花狗)

  它是怎样跑的?(箭一般地追了过去)

  他从哪儿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从我身边追到草丛去了)

  好,我们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小花狗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从我身边追了过去。

  二、方法指导

  在句子中加进一些词语,如“……的”与“……地”,将句子写具体。

  1、在名词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词?表示事物的词叫名词。

  判断绝招:前面能用数量词修饰的,就是名词。

  如: 一张 脸 一只 灰雀 一棵 白桦树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在名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适当的修饰成分,可以把话写具体。

  2、在动词前面加“……地”

  什么叫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

  在动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3、“的`”“地”用法巧记:

  ①“的”的用法巧记:的(联想)→白药→吃白药的是人→人是名词→名词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记:地(联想)→土地→在土地上劳动,必定要动→动词→动词前面用“……地”。

  4、例句:

  ① 公园里有一棵 (高大的)白桦树。

  怎样的?名词

  加进的词

  ② 她害怕了,(呜呜地)哭起来。

  怎样地? 动词

  加进的词

  三、探究练习

  试着将下列句子写具体。

  1、你看见过一只灰雀吗?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微课》教学设计10

  “圆的面积”说课设计教学重难点及教法说明 说课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第三层次推导公式让学生再注意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相当圆的哪一部分?那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归纳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略)回顾学习过程:将圆平均分成8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在计算机上再显示将圆等分32份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习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习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习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层次的练习是在两个圆(一个标有圆心,一个没标圆心)中量出所需条件求圆的面积。然后,对全课进行总结,质疑问难。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 (书中题)本节课可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三维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微课》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2、区别山谷、山脊。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 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二、学生反馈:

  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模型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依照模型绘制的,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同行点评:

  1、备课充分,教材处理得当,教学目标清晰、科学性强,教学重、难点突出。

  2、运用自制模型并结合小黑板,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微课》教学设计12

  微课名称:

  说明文语言类考题的答题技巧

  知识点描述:

  说明文语言考核是说明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之一。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教授学生掌握此类题的不同题型和答题方法,

  教学类型:

  讲授型启发型

  适用对象:

  九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以一篇说明文和相关题型为例,结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等特点,来归纳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30秒以内)同学们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天说明文语言考查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30秒以内

  二、讲解(6分钟)一、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问:你知道说明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吗?

  特点:平实、严密、准确二、掌握说明文考查的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

  问:根据这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将以怎样的题型出现,我们又该如何做答呢?下面请同学们看示例:

  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表达效果?(抓住说明文语文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如答案:“多数”表大部分的意思,说明当时大部分人

  例:“换句话说,直到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这句中的“多数”有何表达效果?

  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但还有少数部分没有,“多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2、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题型3、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不能删去。

  2、解释加点词意思。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xxx”,与原句不符合。(不符合实际)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删去。“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

  意思变成了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原句

  (实际)不符合。“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分钟

 三、课堂演练。

  结合范文,课堂演练

  四、结尾

  总结本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关于说明文语言考查的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

《微课》教学设计13

  一、学情分析: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它贯穿于小学各个阶段,识字教学中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辨析,是各年级段识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同音字字形难解,组词易错,形近字又读不准音,组词更易错。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重点、难点呢?这一节微课,我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例,教给学生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为提高识字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做一探索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能区分本册中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并能正确地运用。

  2、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重点联系,使学生掌握。

  3、让学生学习几种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3、教学重难点

  教给学生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各年段中学以致用,避免错别字的出现,为识字打好基础。

  四、教学过程:

  引入:(简介课题)

  (1)、认识汉字

  我们祖国的汉字十分神奇,几个简单的笔画就可以组成有灵气的`汉字。(日、人、目、火)关于汉字的构造规律,古代人把汉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字四种汉字造字法。其中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而且有些字非常相像。这些被称为形近字。

  (2)错字可怕

  对比粗心和细心的同学在测验中的识字效果

  (3)、如何辨析

  那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有哪些方法呢?

  针对一些同学容易混淆弄错。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它们概括为这几种方法。

  1、同音字归类辨析法

  2、分类记忆法

  3、比较联系识字法

  4、联想识字法

  5、编儿歌或顺口溜法

  怎样减少或消灭这常见的错别字呢?

  1.要认真学好生字。

  2.使用时要注意严格区分形近字。

  3.书写时要认真。

  4.端正学习态度,在读书看报时,对字要细心观察辨认。反复练习,讲究方法。

  (四)、模拟试题

  【举例】——四年级上册中的字词

  吨()描()鸽()观()

  钝()猫()鸡()现()

  掘()琢()副()辐()端()

  倔()啄()福()幅()瑞()

  喘()线()浅()场()扬()

  揣()钱()践()汤()杨()

  陵()钩()官()脑()顿()

  棱()钓()宫()恼()吨()

  融()煲()杖()注()载()

  隔()堡()仗()柱()栽()

  堤()凌()唯()洪()伏()

  提()陵()维()哄()仗()

  峡()怀()抱()祖()编()

  狭()坏()胞()租()篇()

  燥()洽()幻()该()瞄()

  躁()给()幼()核()描()

  竿()桨()规()株()梢()

  杆()浆()现()珠()稍()

  蜡()浑()铺()茎()柄()

  腊()挥()捕()颈()炳()

  痕()豪()泽()掘()扒()

  狠()毫()择()倔()叭()

  偷()拆()代()历()躺()

  愉()折()伐()厉()倘()

  饮()侍()脾()蹲()洪()

  吹()待()碑()遵()供()

  领()性()搞()彩()梅()

  邻()姓()稿()踩()霉()

《微课》教学设计14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微课》教学设计15

  一、教材简析

  《瑞雪图》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瑞雪图》一课是这个单元以“风雪”为主题。《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研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人欢乐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3、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中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受到美的陶冶。

  三、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句,了解雪大、雪美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记叙顺序,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是北方孩子,每年冬天都会见到雪,大家都很喜欢下雪,因为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瑞雪图》的前两个部分,谁来具体说说是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出示幻灯片2)

  2、我想,同学们了解了下雪前和下雪时的图景,一定迫不及待的知道雪后的图景吧,下面就来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第二天早晨、雪后)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讨论交流)

  【先整体写:(“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出示幻灯片3)后具体写:静态美:(“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动态美:(“一阵风后,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这句话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色彩美:“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里阳光和雪花交相辉映,产生了瑰丽的`色彩。(出示幻灯片4—22注意:只要点击4一直到22都是自动播放)】

  3、刚才大家欣赏了图片,自己再读一读这一段体会的用词和描写方法,说说这一段突出写了雪怎么样?(适时出示幻灯片23)

  4、作者在写雪后的景色时,只是写了雪大、雪美吗?有没有人的活动?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朗读课文,画一画,下雪后,同学们最喜欢做什么游戏?想一想,他们的心情怎样?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适时出示幻灯片24)

  2、“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目的是什么?(突出了“欢乐的心情”。)

  3、指名再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喜爱的感情

  4、讨论:这一段突出写了人怎么样?(人欢乐)(适时出示幻灯片25)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么好的一场雪,不光是雪地里的孩子们在欢乐,还有谁也在欢乐?(农民)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用“瑞雪兆丰年”概括)

  3、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国家遭受连年的自然灾害,农业得不到丰收。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这第一场雪是第一个丰收年的信号,“瑞雪丰年”,作者能不高兴吗?

  4、出示幻灯片26,指导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说说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高兴、激动、兴奋)

  (五)总结课文,提升主题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这篇课文整体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地图景?

  2、讨论交流后,出示幻灯片27

  3、强调: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这种感情没有直接表达,而是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还通过联想表达出来。

  (六)作业(出示幻灯片28)

  1、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收集的有关雪词语、古诗。

  3、仿照课文写一写雪景。

《微课》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诗人豁达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

  古人置酒会友,乃人生的一大快事,李白诗歌《将进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曹操的《短歌行》,不论“怀才不遇”,还是“求贤若渴”都似乎是借酒抒情,把个性挥洒的淋漓尽致。喝酒,喝的是美酒;赏景,赏的是美景;他们的宴集让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纵兴释怀的欢乐,不禁让人心生羡慕之情。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一次“夜宴”。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感受他们的“夜宴”诗情。

  二、解题

  1、请学生断句并解释题目的意思

  明确: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即“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2、序:文体的一种,可放在开头,曰:序;也可放在末尾,曰跋。包括书序、赠序(欧阳修《伶官传序》)、宴集序(《兰亭集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三、 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诵读环节

  1、学生齐读

  2、重要字音

  琼筵(yán) 羽觞(shāng) 秉(bǐng)烛

  宴(yàn )会 国殇(shāng)

  3、朗读指导

  (理清思路;把握感情基调。分清语调语气;注意重音字词。)

  4、老师范读后,学生根据前面的提示再读课文。

  (二)落实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1、重点实词

  逆旅:旅舍,客舍。

  浮生:人生漂浮不定。

  秉烛夜游:秉,拿,持;拿着蜡烛作长夜之游。

  假:借。

  琼筵:比喻珍贵的.宴席。

  羽觞:椭圆形两边有耳的酒杯。觞:酒杯。

  2、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3、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4、词类活用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

  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状语后置:

  阳春召我以烟景。

  (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咱们去感受一下这次宴会的欢乐气氛。)

  四、朗读、鉴赏课文

  (一)、从文章的题目看,我们可以猜想李白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叙写这一次宴饮的欢乐的呢?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二)、具体分析本文的美景美事: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宴会的情形。

  良辰美景

  烟:春天气候湿润,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像笼着一层轻烟。烟柳、烟草、烟雨、烟霞、烟花。在这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

  赏心乐事

  所会之人:诸从弟

  所会之目的:序天伦之乐事。(不是饯别,也就不会“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与会之人,是可比工诗文、善书画的谢惠连,人物俊秀,谈吐不凡。

  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能突出表现李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的最大的乐事,在这次宴会上都具备了,文章充满了飘逸潇洒、豪情纵横诗意,同时也流露了及时行乐的思想。 )

  (三)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1、本文用典颇多

  (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庄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话,故后人常说“浮生”;表达的是:人生变幻无常,就像做梦一样。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惠连,指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爱赏。世称小谢。

  (3)、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西晋石崇,官至卫尉卿。豪富甲天下,生活极端奢侈。曾在洛阳金谷涧中宴客赋诗,他写有《金谷酒诗序》。

  2、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比喻、拟人)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拟人)

  3、多处运用对偶。

  六、拓展探究: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首先应看到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之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须“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低沉清幽,李白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老师寄语:这次筵席上,李白和堂弟们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管弦丝竹,而只是观花赏月、吟咏论文,这纯属一场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但是,切莫因为浮生若梦就消极地追求享乐。这样会使生命之花过早凋谢,失去理性的哀叹人生苦短会让生命的齿轮白白的消磨。人生是宝贵的,或者,她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短暂,甚至有如昙花一现。然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昙花那般的玉洁、清香、美丽和动人,她在怒放的时候充满活力与豪情,我们又何须惋惜她的短暂呢?

  七、背诵指导:骈偶的特点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

  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八、作业:

  1、课后背诵全文,并写读后感与周记本上。

  2、完成本文《赢在课堂》练习册。

《微课》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1、认识唢呐。了解其起源、结构、音色特点。

  2、欣赏唢呐演奏的著名乐曲。

  教学过程:

  一、简介

  唢呐,波斯语名称为surna,是中华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

  二、起源

  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发展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四、音域音色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五、民间唢呐

  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让人追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六、《百鸟朝凤》分析。

  乐曲开始,唢呐奏出舒展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前奏,其中排比性的短小乐句和悠长的乐句,如同对歌一样交替应答,形成逗趣诙谐的音乐,非常富有生活情趣:

  前奏之后,唢呐先吹出一段热情欢快的旋律,渲染出热闹的气氛,而后在固定曲调伴奏下,奏出百鸟鸣叫的段落,全曲正是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百鸟鸣叫两个乐段作基础,进行循环变化、反复再现,前后总共反复再现六次。百鸟鸣叫时而悠扬,时而短促,时而明亮,时而暗淡,把百鸟啼鸣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呈现出一幅百鸟闹春图和大自然万物争荣的繁茂景象。唢呐是耗气量很大的吹管乐器,在《百鸟朝凤》的华彩乐句段落,唢呐在高音区内快速双吐演奏和幅度循环换气方法,把乐曲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华彩乐句中频频出现的长音,奔腾激荡,一泻千里,听众听不出演奏者的悄悄换气,以为是不透气的一气呵成。高潮过后是快速的尾声,再次出现百鸟争鸣的热烈景象。乐曲在高亢迅捷的演奏中有了一个完美的结束。

《微课》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

  1、学习得体、贴切地说好比喻句。

  2、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结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3、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2、彩虹挂在雨后的'天空。

  同学们,这两个句子,你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二、深入探究

  1、是的,像第一句这样的句子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将这样的句子称为比喻句。

  比喻,俗称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它是利用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来进行说明或描写。

  2、练习: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写了哪两样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寻找共同点:月儿和小船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共同之处,都是弯弯的,而且两头尖。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3、一般来说,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词叫作比喻词。

  4、练习:

  (1)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船,比喻词是像。

  (2)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这句话中的本体是xx,喻体是xx,比喻词是xx。

  (3)判断下面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并说出理由。

  a、妹妹急得像要哭了。

  b、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

  分析:妹妹急得像要哭了。这个句子的比喻词是像,本体是妹妹,但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分析: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应该是不同类别的,而这个句子中小女孩和妈妈是同一个类别的,都是人,不构成比喻句。

  三、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的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微课》教学设计19

  设计意图:

  通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比喻句有几百个。这些比喻句的运用,使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教师通过比喻句的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去,更主要的是通过比喻句的教学,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目前,比喻句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不少教师认为:小学生知识底子薄,思维能力低,不易进行比喻句教学或者只能进行极其初浅的比喻句教学。这种观点是消极落后的,是不切合实际的。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就认识了不少事物。进校后,由于同学间的互相影响,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比喻句的出现,基本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有这些都符合小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特点,都为我们进行比喻句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句的作用,认识比喻句的特点。

  2、学会写比喻句。

  3、培养学生写比喻句的兴趣,从而乐于表达,乐于写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比喻句的表达特点。

  2、初步学写比喻句。

  教学过程:

  一、品读句子,领会“比喻句”的作用。

  1、示图:苹果。怎么把这个苹果写得形象呢?

  2、通过比较句子,感受比喻句的作用。

  树上挂满了红苹果。

  树上挂满了红苹果,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

  3、小结:好的比喻句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增添文章的色彩。

  二、欣赏句子,收获“比喻句”的特点。

  1、欣赏优美的比喻句。

  天上的星星仿佛明亮的宝石。

  绿绿的.西瓜好像一个皮球。

  红红的太阳犹如一个大火球。

  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

  2、观察句子,找出比喻句的特点。

  特点1:具有比喻词。

  特点2:具备两种相似的事物。

  3、小结。

  三、练习巩固,小结“比喻句”的写法。

  1、基础练习。

  把相似的两种事物连一连。

  飞机-蜻蜓,银杏树叶-扇子,蘑菇-雨伞,燕尾-剪刀

  根据所连的事物写成一句通顺的比喻句。

  1)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漂亮的小扇子。

  2)天上的蜻蜓像一架小型飞机。

  3)森林里的蘑菇像一把雨伞。

  4)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提高巩固练习。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

  杨桃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四、鼓励总结,激发写“比喻句”的兴趣。

  多练多写比喻句,文章生动显活力。

《微课》教学设计20

  “染纸”活动是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喜爱的美工活动,染纸的绚丽色彩和千变万化的晕染效果,会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本节微课围绕了染纸中的折法和染法这两个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只选择了其中最基础的一小部分进行了介绍,介绍的过程采用文字、图解、动作演示和讲解等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折和染的技能,通过对作品的分类欣赏,引发幼儿对染纸更强烈的尝试探索欲望。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将其简化,设计创作了该微课。

  微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将染纸画的基本技术简化,让幼儿在探索不同折法的同时,发现图案的多样变化;在学校不同染法的同时,感受色彩交融所产生的美妙变化,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激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动作演示和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染纸的程序、学习折与染基本技能。

  2、体验染纸作品带来的美感,激发幼儿对民族美术作品的关注和兴趣。

  目标分析:

  目标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培养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微课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粗浅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重点在学习折、染得基本技法,难点是初步发现不同折法、染法、图案、色彩的奇妙变化。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为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染纸打下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染纸制作的美工作品,引发幼儿对染纸艺术的兴趣和好奇。

  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什么纸作的呢?它们都是用五彩缤纷的染纸作品。

  二、出示染纸工具和材料,了解其用途。

  师:这些是染纸的材料和工具,你们认识它们吗?

  三、通过图示和示范视频,学习几种简单的折法,感受不同折法图案的变化。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已有折纸经验探索不同折法。

  师:我们都学习过折纸,可以用折纸的一般方法来折要染的纸,大家都来试试。

  2、教师出示幼儿探索这出的范例,用图示帮助幼儿将折法进行归类师:这些都是小朋友折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哪些折法。(教师用图示展示折痕,与幼儿一起给折法命名)

  3、在示范视频的引导下学习不同的折法,欣赏不同折法的晕染效果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折,这是今天学习最难的地方,大家可要仔细看噢。(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教学中有幼儿自由探索折法的环节设计是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迁移、大胆尝试。图示中有折痕闪动的设计,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仔细观察对边、对角、集中一角折后图案的变化。

  四、通过示范视频,学习两种基本的印染方法,欣赏色彩交融的变化。

  师:折好的白纸怎么变得五颜六色呢?下面来介绍两种简单的'染纸方法。(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示范视频可以直观地帮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不同染法的动作要领,使用工具和全部过程。

  五、幼儿动手尝试制作染纸,教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提示。

  1、幼儿尝试染纸。

  师:大家都来动手试试吧。

  2、出示幼儿作品,进行点评。

  师:看这些都是小朋友的染纸,折的时候要折平、对齐,染的时候要浸润,瞧,这些染纸多漂亮啊。

  六、播放更多种类的染纸美工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

  师:纸染好后,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作品,你们看有书签、衣服、剪贴画创意绘画等。今天我们学会了染纸之后都可以回去试试用它们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课后延伸:引发幼儿进一步尝试的兴趣。

  师:很多小朋友还没有一一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呢,老师在美工区准备了材料和工具大家都去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