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之涣的故事 关于王之涣的故事有哪些呢?赏析王之涣的故事,深入了解诗人王之涣的为人处世。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之涣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旗亭画壁 一天,冬云低压,雪花纷飞。王昌龄、高适、王之焕三位诗人来到旗亭,饮酒赏雪。兴趣正浓时,忽然,来了一……
关于王之涣的故事
关于王之涣的故事有哪些呢?赏析王之涣的故事,深入了解诗人王之涣的为人处世。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之涣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旗亭画壁
一天,冬云低压,雪花纷飞。王昌龄、高适、王之焕三位诗人来到旗亭,饮酒赏雪。兴趣正浓时,忽然,来了一群梨园伶官,登亭会宴。三位诗人马上移坐于旁,围炉静观。只听乐工奏起乐曲,歌女清调嗓音,准备歌唱。
三位诗人见状私下议论。王昌龄说:“我们三人齐名诗坛,难分上下。今日聆听歌女演唱,谁的诗入曲一首,便在亭壁上画一横道,最后视优劣、多少分胜负。二位意下如何?”高适、王之焕欣然赞同。
首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得意洋洋,赶忙在亭壁上画一记号。
唱毕,另一位歌女又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兴奋地喊了一声:“一绝句”!也在墙壁上画了一记号。
第三位歌女又开口了:“奉帚平明金殿开……”这是王昌龄的《长信怨》,他兴奋地又画了一个记号,得意地说道:“二绝句!”
王之焕平日里很自负,认为自己早已成名,现在见歌女们都没唱他的诗,心里有些不高兴。于是他稳了稳坐姿,清了清嗓子对身边的王昌龄和高适说:“这几个都是普通的歌女,她们只会唱‘下里巴人'的通俗诗文,可有些'阳春白雪'的高雅文章她们都不敢唱,只有高级的歌女才配唱我写的此类诗篇!”
他指着歌女中一位最年轻貌美,流着双鬟的女伶说:“女伶中只有她才配唱我的诗。一会儿到她唱歌时,如果不是我的诗,我终生再也不敢与你们争高低,我甘拜下风;如果她唱了我的诗,你们都得拜我为师!”
“好!”王昌龄和高适都同声赞叹道。
不多时,那个年轻貌美梳着双鬟的歌女真的起身高歌了,而且她一张口便唱出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歌声凄婉动听,牵人心弦。
听罢,高适、王昌龄异口同声赞道:“仁兄之诗确实高我等一筹,好诗,实在是好诗!”
恩爱夫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愤然辞官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参考。
慈禧嘉赏
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有一天,她让一个书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涣的《凉州词》为她题写在一把扇面上,这个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道他过于紧张,一不小心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拿到写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负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怎么少写了一个“间”字?”这个大臣当时吓得冷汗直冒,因为这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这个大臣突然灵感一闪,急中生智,慌忙地奏道:“老佛爷,我哪敢漏掉了一个“间”字啊,只是觉得王之涣的这首改成了一首词,其意境和韵味会大大增加。”于是,他连忙给慈禧太后读到: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慈禧接过扇子反复诵读了几遍,野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于是转怒为喜,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大臣。由此可见,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的艺术魅力。
智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通过庭审家里有狗,但是狗没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厮打,确定杀手是高个并且背上有抓痕。继而破案。
惩治恶霸
一天,王之涣扮作商人,带着随从出门私访。看见前边村头有个小伙子守着土堆哭,便上前问个究竟。
小伙子说:“我叫张森青,住前边张庄,父亲死了,我和母亲就靠这块地生活。那年冬天没吃的就跟母亲去讨饭,到了春种时才回家。一看,地让王乐善霸占种上了,他在地里埋了界石,硬说是他家的。我告了几状也告不下来。今后我们母子可怎么活呀!”
王之涣问清这土堆下面就是王乐善偷埋的界石;他知道张森青没界石也没地契,只是“祖传之地,从小就种”,便对小伙子说:“城里来了新县尉,明天你只管大胆去告,保你没事。”
小伙子走后,王之涣命人挖出界石,看清字迹便回衙让人再刻一块界石,连夜派人埋在王家界石底下。
第二天,小伙子来告状了,见堂上坐的就是昨天碰到的老客,便大胆递上状纸。
王之涣看过状纸,立即派人把恶霸王乐善传来,喝道:“大胆王乐善,为何霸占张家田地,从实招来。”王乐善说:“分明是刁民加害于我,地本来就是我家的,有界石为证,请大人明察。”
王之涣说:“本官马上去查看,若有界石,土地归你;若没有,本官判你霸人田产之罪。”
王乐善点头答应。
他们来到土堆旁,王之涣命衙役挖界石。不一会儿,界石挖出来了,上面刻着:王家宝地,贞观丁亥年。
王乐善笑着说:“王大人,我没说错吧......”没等他的话说完,衙役又喊:“禀老爷,下面还有一块!”
王之涣吩咐接着挖。不一会儿,又挖出一块界石,上面刻着:张家宝地,武德戊寅年。
“回礼”戏贪官
王之涣任文安县尉不久,一天上午,家人禀报,文安郡尉钱福应造访。王之涣一愣,急忙出迎:“大人远道而来,卑职不曾远迎,望乞恕罪。”
“哪里,哪里,王兄乃当朝才子,本官仰慕已久,今日特来拜访。”
提起这位郡尉,王之涣早有耳闻,是个爱财如命的贪官,人称“钱串子”。但他毕竟是自己的上司,不能不以礼相待。
等钱串子用完酒饭走后,王之涣便打开他带来的礼盒,里面放着100两银子。
唐朝官场重礼尚往来,收人一份礼,要回十分礼,否则就是不敬。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墓志》)当官两袖清风,哪里有钱回这十份礼呢? 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个好办法。
第二天,王之涣让人担着一个大桶,抬着礼盒,来到郡尉衙门。钱串子见这么多礼物,不禁乐开了怀。相互寒暄之后,立即吩咐下人设宴款待。
钱串子心里一直惦记着礼物,不等席散便来到后堂打开礼盒一看,一块铜镜,大桶里是一桶凉水,便冲进客厅吼道:“好个王之涣,你竟敢戏弄本官......”
王之涣急忙打断他的话:“大人且慢生气,我送你铜镜,表示你为官正直,断案如神,明如镜;我送你凉水,表示你廉洁无私,两袖清风,清如水。我的礼物可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呀。”
钱串子听了,知道王之涣虽然取笑自己,但句句在理,无懈可击,只得自认晦气,悻然送走了王之涣。
后来,钱福应借故来文安审查王之涣。一查,王之涣案件处理得头头是道,账目一清二楚,便枉然离去。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生平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时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王之涣从小聪明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 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