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鉴赏家》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鉴赏家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汪曾祺《鉴赏家》教案 1 教学目标……
汪曾祺《鉴赏家》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鉴赏家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汪曾祺《鉴赏家》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汪曾祺小说的风格
2、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3、赏析本小说散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2、 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难点
鉴赏小说中蕴含的真、善、美
教学方法
阅读与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文学是人学,真、善、美是文学桂冠上的三颗明珠,文学创作者应该是真、善、美的追求者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位美的追求者和创造者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的眼光走进他的《鉴赏家》!
二、 品读与探讨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下问题
(一)探讨本文情节结构
1、小说的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小说的题目?
明确:小说这样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似通不通的所谓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出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主题;对美的鉴赏
2、 小说从哪里开始进入所谓的“正题”?之前的叙述是否跑题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1)小说开篇之后,就开始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写到近一半时,才进入正题:“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2)之前的叙述没有跑题这些内容似乎和“”鉴赏家没有直接关系,但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机,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3)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真实的人物形象,他具有鲜明而饱满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格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都蕴含在这些跟“果子”有关的故事中,从而使一个“神全气足”的人物跃然纸上
3、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其他三层进行概括
①示例:叶三看画② 叶三懂画 ③叶三评画 ④ 叶三藏画
4、小说多处地方写到了叶三赏画的情节,这些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有朴素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真心爱画、真正懂画的果贩叶三;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从善如流的画家季匋民;赏画的情节写出了二人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
5、把本文与《项链》作比较,说说这篇小说读起来和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这种不同吗?
明确:《项链》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始终扣住“借、失、赔、议”这些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天衣无缝而这篇小说我们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所具有的清楚的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作者以散文化的笔法,以一种更贴近生活常态、更亲切自然的方式叙述身边的人和事,人们称这种小说为“散文化小说”
(二)赏析本文中蕴含的“美”
1、情谊美
明确:我们再来看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天底下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有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的喜爱和尊敬
2、风俗美
明确:汪曾祺是位懂画、能画的作家他的小说也充满着画意在小说叙事中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到来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绘画的手法在小说中,把那些旧社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故乡那司空见惯的风俗人情,再经过自己的匠心独述,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以及一卷卷清新淡雅的南方水乡的风景画,鲜明、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将朦胧、含蓄、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因而读汪曾祺的小说就有一种如同赏画般历久弥新的审美感受力在文本里写到卖水果的叶三这个人物时,作者巧妙地通过他所卖的水果,简简单单地几笔,就勾画出了当地的一幅物产风俗图: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密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这样,用水果标示一年的光景,将四季时节与水果联系起来,从冬到夏,从春到秋,好像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在小说中展现给读者看: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
3、人性美
明确:文本中处处体现了人性之美、人性之善,如: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道一声“得罪”就走了再如: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做儿子的心里不安其实这样的人性之美处处体现在汪曾祺的文章中,在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4、语言美
明确:汪曾祺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在《小说笔谈》中,他强调“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
提问: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味儿,你最欣赏小说的什么地方,并说出它的好处
(1)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他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2)“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像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下文说:“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也带到了很多看后的读者眼前,我们似乎能看见那些美丽的果子,闻到那扑鼻的香气
(3)“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可以想见其饱满脆嫩香白杏,顾名思义,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团雪”还有“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粗如小儿臂”的山药,“大如拳”的百合……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组成了鲜明美丽的画面,文字中有画,也有诗
三、小结
问题设计:小说这样结尾——“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这似乎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结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怎样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体现自己的独特认识与想象力)
(1)提供两种不同的思考与分析:
1、喜欢这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也是一个自然到了极点的结尾这是人的必然结局:死了,埋了几个字,由生转到死,收尾干净利落,无尽感概尽在不言中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叶三视这些为生命,无论生死,都要与它们相伴左右也符合作品的整体风格: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
2、不喜欢可以写得更有波澜,更有余味
(2)结尾的不同设计:
捐赠给博物馆,供大家一起欣赏
世事无常,家道中落,儿子们无奈变卖了这些画
这些画被凯觎已久的人掘墓盗去,流落四方
教师总结:总之,叶三是一个好的鉴赏家,他在鉴赏画家的作品,画家却在鉴赏他的人品;他不经意间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艺术却伴随他走进天堂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大家炼就一双这样的慧眼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品读与探讨
2、课外拓展阅读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附板书设计:
鉴赏家
汪曾祺
(一) 探讨本文情节结构
(二) 赏析本文中蕴含的“美”
1、情谊美
2、风俗美
3、人性美
4、语言美
汪曾祺《鉴赏家》教案 2
一.课题:鉴赏家
1、初读文本,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2、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并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
3、赏析汪曾祺小说中的“味”。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并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
难点:赏析汪曾祺小说中的“味”
三.学习方法
阅读与探讨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鉴赏家?一般意义上,能称得上是鉴赏家的人,既要有渊博的学识,又要有高雅的品位,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鉴赏家”,那么,汪曾祺笔下的“鉴赏家”是否和我们的理解是一致的呢?
2.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现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老师沈从文的影响。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3.初读文本,以叶三为线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叶三卖果子
2、叶三给季匋民卖果子
3、叶三看画
4、叶三埋了季匋民的画(叶三藏画)
活动二:自主研习
1.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但是作者在文章开篇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你赞同这样的看法吗?哪些细节体现出叶三是“第一个鉴赏家”这个说法的?(变相提问:是不是鉴赏家,那是要用能力说话的,文章中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叶三就是一个鉴赏家?)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参考:①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能看懂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叶三能看明白季匋民的得意之笔,所以可以称得上是鉴赏家) ②叶三能够辩认李复堂的画,具有一双慧眼。 ③判定“紫藤有风”; ④判定灯台上的老鼠是“小老鼠”; ⑤ 依据“红花莲子白花藕”指出季匋民绘画错误。
2.叶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画家的`画,并且话语极少,但是字字是金,击中要害,甚至还能够挑选出画家画中的不足,看来他真的是一个鉴赏家。这些情节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鉴赏人物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其生活的环境入手)
明确:刻画了一个有敏感观察力和丰富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卖弄,不假充内行(不像季匋民在家看见的那些假名士,写假名士是为将季对那些人的态度和对叶三的态度进行对比)、真正懂画、真心爱画的果贩叶三(他对画的爱是不涉及功利的,就是因为爱,所以爱。“季匋民死后叶三就不买果了,但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的坟上供一供,并且对季给他的画一幅也不卖而是装在自己的棺材里埋了,生死相随,死了都要爱)。
3.下面看第2—16节,不少同学说这部分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看上去好像与“鉴赏家”没什么关系,到底有没有跑题呢?(请先浏览第2—5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叙述没有跑题。表面上看,和题目没有直接关系。
第2—5节没跑题。在这几节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叶三——
①勤快:“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喜欢到处跑”。
②诚实守信:“宅门主人有时就隔着门说话”“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③为人憨厚:“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格”“他的果子全都从他的手里过过”“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
④生活阅历丰富:“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
⑤热爱生活,生活“精致”:“金丝篾篮,篮上插一把小秤”“能看好多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卖果子卖得很雅)(说实话,坚持三十多年这样跑是难得的,更难得是,他懂得在艰辛的生活中积累经验,寻找快乐,发现美好。这样的生活确实精致。可以想见当他发现一颗好果树上挂着好看的果子时,他会多么欣喜!)
总结:实际上这几节与后半部分构成因果关系。 叶三能成为一名鉴赏家,一方面源于卖果子时的丰富的生活阅历,源于在平凡生活、在生活细节中找到美感,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正是因为这,他
才能够从紫藤的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懂得“红花莲子白花藕”。)
另一方面,他作为“鉴赏家” 的对艺术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正是卖果子生活中勤快、憨厚、诚实和重情义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4、讨论到这里,一个“贩夫鉴赏家”的形象欣赏也就基本完成。我想大家也能明白作者以“鉴赏家”为题而不以“果贩叶三”为题的用意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鉴赏家?(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和假名士作比较)
参考:假名士:高谈阔论、道听途说,似通非通
真正的鉴赏家: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
用简单直接发自肺腑的语言去表达艺术中的美;
用执著且不涉任何功利色彩的热情去追求美。
(与职业的高低、身份的贵贱无关。)
活动三:合作探究
1.有同学预习完这篇小说后最鲜明的印象是这篇小说与别的小说很不同,淡淡的,但很有味,越看越有味。我想说这些同学眼光很厉害,但是这种淡而有味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探究一下,可从情节、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来思考。 明确:①情节和结构设置淡而有味。
没有一般小说所有的清楚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也很难概括出故事梗概,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有些与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但又是苦心经营的。这很类似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法,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散文化”小说。 ②人物形象塑造淡而有味。
叶三这个人物,没有什么名垂千古的功绩,也的确“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天底下像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让我们喜爱和尊敬。 ③语言使用淡而有味。
他认为小说语言要准确,朴素和精炼。“辞达而已矣”。远离所谓的华丽辞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淡中显出不平常。
2.(朗读第3节)一起领略叶三的劳动成果,作者写得平淡很精致,具体说说这段文字的好处。
明确:“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像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下文说:“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也带到了很多看后的读者眼前,我们似乎能看见那些美丽的果子,闻到那扑鼻的香气。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可以想见其饱满脆嫩香白杏,顾名思义,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团雪”还有“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粗如小儿臂”的山药,“大如拳”的百合??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组成了鲜明美丽的画面,文字中有画,也有诗。
通过他所卖的水果,以时间为序,运用视觉和嗅觉描写,有概述,有具体描述,简简单单地几笔,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展现出来:我们能由此看到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还有辛勤忙碌而又懂得生活的叶三的身影,很有诗情画意和民俗风情。
总结:淡而有味就是汪散文化小说的鲜明特点。汪曾祺的小说确乎如此,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地激动。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墨画。
3.有同学认为结尾叶三把画带进棺材的处理有损叶三形象,也有同学喜欢这个结尾。你怎么看?为什么?(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观点一: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死后将《兰亭集序》带进坟墓,这只满足了他个人私欲,却让作品不能遗惠后人。
观点二: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己。君不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乎?这样处理是对文章的升华。
小结:没有了叶三,果子和季匋民都会寂寞!
课堂总结:
他总是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他正是用这纯粹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汪曾祺的世界。
汪曾祺《鉴赏家》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掌握“别扭 恪守 埋怨 绰号 干瘪 窥视”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了解汪曾祺小说的风格
三、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四、赏析“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二、赏析“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课堂交流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识记字音
亲(qìng)家萝卜(bo)
亲(qīn)属占(bǔ)卜
遗(yí)嘱奔(bēn)放
厚遗(wèi)投奔(bèn)
装模(mú)作样
模(mó)范典型
2.识记字形
丝篾笨拙
诬蔑相形见绌
抻纸谄媚
伸展露馅
凝重飘逸
疑虑漂泊
怅然一炷香
账单顶梁柱
3.词语辨析
【迟钝愚钝】二者都有“不灵活”的意思。不同的是:“迟钝”是指反应慢,思想、行动不灵活,如“他现在老了,反应有些迟钝”;“愚钝”是指愚笨,不伶俐,语义较“迟钝”重,如“他为愚钝”。
【景色景致风景】三者都含有“风景”的意思。不同的是:“景色”和“景致”在句子中一般只用作主语和宾语,而“风景”除了用作主语、宾语外,还可以用作定语,如“风景区”“风景画”“风景照片”等,这些定语都不能换作“景致”“景色”。另外“风景”还有比喻用法,如“煞风景”,而“景色”“景致”没有这种用法。
熟语辨析
【眉清目秀美如冠玉】二者都形容貌美。其区别是:“眉清目秀”形容美而不俗气,男女都可用,如“好一位眉清水秀的漂亮姑娘”;“美如冠玉”含有比喻成分,比喻极美,限用于男子,如“只见他美如冠玉,一身帅气”。
【高谈阔论高谈雄辩】二者都有大发议论的意思。其区别是:“高谈阔论”可指空泛地大发议论,也可指言谈高妙,可直接带宾语,如“这位演讲者一番高谈阔论,很快就吊起了与会者的胃口”;“高谈雄辩”指能言善辩,长于说理,如“这个律师所”的律师个个高谈雄辩,身手不凡“。
【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二者都有“毫无事实根据”的意思。其区别是:“道听途说”侧重于根据不足,多指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轻率地把听到的无根据的传闻,当作议论、办事的根据,“这些道听途说,没有任何事实根据”;“捕风捉影”侧重于没有丝毫的事实根据,多指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而信以为真,于是胡说八道或胡乱行动,语义较“道听途说”重,如“他们捕风捉影,夸大其辞,唯恐天下不乱”。
4.熟语释义
意在笔先: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装模作样: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样:模样、姿态。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主旨探讨
在小说中作者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叶三,他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他身上有着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引发我们由衷地喜爱和尊敬。
四、艺术技巧
从情节和结构而言,读者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中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它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而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再看人物。我们的文学批评一度过分强调所谓“典型人物”,要求人物是典型化的,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天底下像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但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又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地喜爱和尊敬。可以说正是人物的“不典型”,因此才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独特而真实的“这一个”,而非概括提炼的“那一个”。
语言准确、朴素、精练。远离所谓的华丽词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常中见出不平常。前文提到的“立春前后”一段中那种溢于纸面的清香,正源于语言那朴素的清香。再比如他写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他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风俗画。有不少评论者注意到汪曾祺小说里有风俗画,他自己也说到对与风俗的兴趣。读《鉴赏家》,故乡的风物如在眼前,而且成为人物活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甚至就是人本身。比如写叶三四处走,了解各地乡风;写一年四季、不同节令的鲜果;写布店种种看似和小说主题毫无关联的细节,都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而人在其中,甚至可以说处处有人。但作者并不是有意地在小说里加进风俗画,他说自己原是无意的。只是因为他的相当一部分小说都是写家乡,写小城的生活,平常的人事,每天都在发生、举目可见的小小的悲欢,这样,写进一点风俗,便是很自然的事了。“人情”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汪曾祺小说中的风俗,其实往往是对故土的追怀;人到了暮年,怀乡怀旧,如朝花夕拾,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
五、合作讨论
1.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小说以“鉴赏家”为题,写的却并非那些学识渊博、品味高雅的鉴赏家,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这位果贩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而一个从心里喜欢画的果贩,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叶三鉴赏的并非只是画;他对画的美感的捕捉,恰恰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的美感的捕捉。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象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意,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2.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善用“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结合本文的具体情节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汪曾祺是位懂画、能画的作家。他的小说也充满着画意。在小说叙事中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到来。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绘画的手法在小说中,把那些旧社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故乡那司空见惯的风俗人情,再经过自己的匠心独述,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以及一卷卷清新淡雅的南方水乡的风景画,鲜明、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将朦胧、含蓄、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因而读汪曾祺的小说就有一种如同赏画般历久弥新的审美感受力。
在《鉴赏家》里写到卖水果的叶三这个人物时,作者巧妙地通过他所卖的水果,简简单单地几笔,就勾画出了当地的一幅物产风俗图: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密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这样,用水果标示一年的光景,将四季时节与水果联系起来,从冬到夏,从春到秋,好像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在小说中展现给读者看: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
六、随堂作业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亲(qìn)家抻(shēn)纸时髦(máo)画轴(zhóu)
B.萝卜(bū)谄(chǎn)媚枇杷(pá)怅(chàng)然
C.规矩(jǔ)虔(qián)诚模(mú)样荷梗(gěng)
D.裱(biǎo)画珊(shān)瑚檀(dán)香五行(xí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迟钝帐房一柱香笔致疏朗
B.笨拙提词金丝篾深居简出
C.飘逸肺腑大写意眉青目秀
D.蜜橘恣悍敲竹杠专心致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味精都不宜多用,因为钠吃多了会影响健康,时间长了还会使味觉变得_____。
②家住黄鹤楼小区的黄先生给我们打来电话说,如果在黄鹤楼上看_____,第一眼看到是楼下的垃圾堆。
③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_____自己高雅博学。
A.迟钝景致玩弄B.迟钝风景卖弄
C.愚钝风景玩弄D.愚钝景致卖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季匋民画的时候,叶三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B.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认为一些假名士的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
C.在我们周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经济学家关于房地产行业的高谈阔论,却很少有购房者的声音和观点。
D.韩国艺人河莉秀原名李景叶,原是一名唇红齿白的帅哥,后经变性手术后,成了一名美如冠玉的美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B.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C.“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D.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6.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对中学生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否可以放松思想品德教育呢?还要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师守纪、热爱劳动的教育呢?_______________。
A.从全面发展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B.为了让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C.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做出错误的解答
D.只要认真地考虑一下培养目标,我们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汪曾祺《鉴赏家》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小说中所蕴含的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感受普通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叶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理解小说中“鉴赏家”的内涵。
2. 教学难点
领悟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及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情节结构和重点难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3. 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品味语言,理解文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一些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作品的感受。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鉴赏家》,将带我们走进一个与艺术相关的故事,看看小说中的鉴赏家是如何鉴赏艺术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 - 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散文集《蒲桥集》等。
2. 背景介绍
《鉴赏家》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小说以一个小镇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以及他们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标注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词。
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 检查生字词
认读生字词,如:季匋民、叶三、果子等。
解释重点词语,如:抻纸、钤印、罩子等。
3. 梳理情节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小说主要情节: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小贩,他热爱生活,善于欣赏美。他与画家季匋民相识,成为知己。叶三对季匋民的画有着独特的鉴赏力,能看出别人看不出的妙处。季匋民作画时,叶三常常在一旁观看,提出自己的见解。季匋民很看重叶三的意见,两人的关系越发亲密。后来,季匋民去世,叶三信守承诺,不卖他的画,而是将其装裱好,精心保存。
(四)人物形象分析
1. 小组讨论:叶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分析
热爱生活:
文中描写叶三卖果子,“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生意很用心,注重品质,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走街串巷卖果子,熟悉小镇的每一个角落,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有鉴赏力:
叶三能看出季匋民画中的妙处,如“紫藤里有风”“这是一只小老鼠”等,他的鉴赏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基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他对季匋民的画了如指掌,甚至能记住每一幅画的细节,这说明他在鉴赏方面下了功夫,有真本事。
重情重义:
叶三与季匋民是知己,他不仅欣赏季匋民的画,更理解他的为人。季匋民作画时,他默默陪伴,从不打扰。
季匋民去世后,叶三信守承诺,不卖他的画,而是将其视为珍宝,妥善保存,这份情谊令人感动。
3. 教师总结:叶三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他有着高尚的品质和独特的艺术鉴赏力。他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对朋友重情重义,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
(五)主题探讨
1. 思考: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鉴赏家”不仅仅指叶三对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更代表了一种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叶三虽然身份卑微,但他有着敏锐的审美感知和对美的执着追求,他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艺术的价值,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小说通过叶三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对普通人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性的关怀。
3.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鉴赏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会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对艺术和文化的鉴赏水平。同时,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艺术创造,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
(六)语言赏析
1. 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朗读并赏析。
2. 教师示例
“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赏析:这段描写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叶三在观看季匋民作画时的专注和投入,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入神”“专心致意”“大气都不出”等词语,形象地刻画出叶三的专注神态;“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小声地惊呼起来”则表现了他被画作深深吸引时的激动心情。
3. 学生分组交流赏析,教师巡视指导。
4.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赏析成果。
(七)课堂小结
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作者、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和语言特点等。
2.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认识了叶三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了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平凡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人性的美好。同时,我们也欣赏了汪曾祺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体会到了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叶三一样,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做一个生活的“鉴赏家”。
(八)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阅读汪曾祺的其他小说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等,写一篇读后感。
汪曾祺《鉴赏家》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2. 探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情节安排、语言表达和主题呈现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美与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剖析叶三与季匋民之间的关系,理解其对展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品味小说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
解读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理解其如何通过平凡人物和小事反映深刻的社会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弘扬对美与艺术的鉴赏精神。
三、教学方法
1.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
2.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小说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比较分析法:将小说与其他同类型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加深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小说《鉴赏家》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叶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 请学生简要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和主题内涵。
(二)人物关系分析
1. 提问:叶三与季匋民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进行分析。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知己关系:
叶三懂季匋民的画,能看出画中的精妙之处,季匋民也认可叶三的鉴赏力,两人在艺术上有共同的语言和理解。例如,叶三能说出“紫藤里有风”“这是一只小老鼠”等别人看不出的细节,季匋民对他的评价是“真懂画”。
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关于画的买卖,更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和艺术的探讨。季匋民作画时,叶三在旁默默欣赏,这种默契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情。
朋友关系:
叶三与季匋民在生活中也有交往,叶三会给季匋民送果子,季匋民也会请叶三喝酒。他们的关系超越了买卖关系,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往来。
在季匋民去世后,叶三信守承诺,不卖他的画,这份对朋友的情谊和尊重更加深了他们之间朋友关系的内涵。
4. 教师提问:这种人物关系的塑造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5.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叶三与季匋民之间的关系是小说的核心线索之一,通过他们之间的知己情和朋友谊,展现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真挚情感的.追求。这种关系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即艺术与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是相互交融的,真正的鉴赏家不仅要有敏锐的艺术眼光,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真挚的情感。
(三)艺术特色探究
1. 情节安排
提问:小说的情节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分析:小说情节平淡而自然,没有跌宕起伏的大起大落,但却充满了生活的韵味。作者以叶三卖果子和鉴赏季匋民的画为主要情节线索,穿插了两人之间的交往细节,如送果子、喝酒、谈论画等,情节简单而真实。这种情节安排的好处是贴近生活实际,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同时也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使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 语言风格
让学生找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朗读并体会其语言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语言的散文化风格:
语言简洁明快,如“叶三卖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简单的几句话,就勾勒出叶三的职业和他果子的特点。
描写细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通过对各种水果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运用口语化的表达,使小说更贴近读者,如“四开,一张片子四个。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这些口语化的词语让读者感觉亲切自然,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提问:这种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对小说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使小说具有一种清新自然、质朴纯真的美感,更能体现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同时,也与小说所描绘的小镇生活氛围相契合,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主题呈现方式
小组讨论:小说是如何通过平凡的人物和小事来呈现深刻的主题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以叶三这个普通的卖果子小贩为主要人物,通过他对季匋民画的鉴赏和与季匋民的交往,展现了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叶三虽然身份平凡,但他有着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高尚的品德,他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尊重,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鉴赏家。这种以平凡人物展现深刻主题的方式,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和艺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小说中的事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卖果子、送画、谈论画等,但这些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通过这些小事,作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赞美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使小说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让读者在平凡的故事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四)拓展延伸
1. 思考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对美与艺术的鉴赏精神?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引导: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对美与艺术的欣赏和追求。我们应该学习叶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参观艺术展览、阅读文学作品、欣赏音乐舞蹈等方式,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也要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对美与艺术的鉴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人物关系分析、艺术特色探究和拓展延伸等方面。
2. 强调小说《鉴赏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美与艺术,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小说,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更加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 选择小说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分析短文,不少于500字。
2. 收集一些关于艺术鉴赏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如何提高艺术鉴赏力的心得体会,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