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意境构造分析 《望岳》中,诗人选择了一个“望”的角度,将泰山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崇高的人文意义融为一体,寄托深远,体势雄浑。意境的创造是所有艺术的共同审美追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望岳》意境构造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
《望岳》意境构造分析
《望岳》中,诗人选择了一个“望”的角度,将泰山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崇高的人文意义融为一体,寄托深远,体势雄浑。意境的创造是所有艺术的共同审美追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望岳》意境构造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望岳》一诗大约作于公元 736-740 年间,时值诗人考进士落榜,漫游齐赵之际。虽然科举失利,但诗中却丝毫不见沮丧颓废之意,反而呈现出昂扬向上的正能量,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每个人所不可或缺的。作者以一颗豁达大度的心感悟了泰山博大的生命姿态,不仅是用眼睛去看,更多是用心去感悟世界,让我们感受到超越个人、超越自然、无拘无束的境界。这暗合了意境美学所倡导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之理,从而在物我两忘的审美体验中,实现了诗歌无限的、永恒的“一览众山小”的超越之境.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上-下图式与意境构建
人的活动以自身为中心,以外界为坐标系,相对自身而言,在高为上,在低为下,如头在上,脚在下,就形成上-下图式的表达。《望岳》中,后两句暗示读者,诗人的观察点在泰山之脚,仰视泰山。
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诗人遥望山中云层起伏,心胸豁然开朗,目送飞鸟归山,眼眶几乎为之睁裂,充分表现诗人仰望泰山时的激动,并决心“会当凌绝顶”,登上泰山之巅。因此,泰山顶峰和诗人所处的位置形成上下对比,构建了“上-下”意象图式。
泰山之巅暗示人生的事业顶峰,功成名就;而诗人所处的泰山之脚暗示诗人在少壮时代的事业蓄势待发。这里由山、人等意象,一上一下、一高一低,形成对比,组成一幅浩瀚苍穹下,泰山岿然而立的画面。诗人遥望感叹并自励的天空景、远山景和希望景,展示出宏大而壮观的气势,表现了诗人虽然进士落榜,但依旧豪情万丈,渴望登上事业顶峰的报国之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始源-路径-目标图式与意境构建
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世界里, 当我们走动时,有始源、路径和目的地,比如从家到工作单位, 从家到商场等, 这些是在现实环境的真实体验, 构成始源-路径-目标图式的表达。《望岳》中,望的人在山脚,仰望的目标在山巅,山脚与山巅之间是险峻山路。山脚-山路-山巅,构成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暗指人奋斗的心路历程。
人从山脚出发,要想最终抵达山巅,并非易事,只有不畏艰难,经过重重险阻的山路,方能实现。泰山之巅对应人生事业的功成名就,是追求的目标;山脚与山巅间的险峻山路,则表示建功立业途中的困难与挫折。山巅、山路和个人等意象,组成了蜿蜒山路延伸向上的振奋人心的险山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渴望事业登峰的决心以及对前程万 里的乐观和自信。
(三)中心-边缘图式与意境构建
中心-边缘图式来自于人对身体构造及生理器官的感知,因为人的身体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中心成分如躯干和五脏六腑等核心器官比边缘成分如手指甲、头发等更为重要,与此对应,形成中心-边缘图式的表达。
《望岳》中,那归鸟所向之处,就是诗人相信自己有一天会登上的极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自述理想,又回到泰山丰富的人文内涵中。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绝顶的愿望具备了双重含义。在诗人的想象中,登顶后,遥望八方,天高地远,我为中心,群山万物,皆成陪衬。相对周边群山而言,泰山是当之无愧的中心,而功成名就的人,也是万众瞩目,犹如众星捧月。这就构成了中心-边缘意象图式(见图 4)。个人、泰山和群山组成了开阔高远的天空景、群山景画面,体现出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大信心。
(四) 容器图式与意境构建
我们可以把人的身体视为一个立体的、密封的、有界限的容器,里面盛满了各种内脏器官。它包括容器内部、外部、界限等结构成分。当一个物体进入另一个物体时就构成了容器图式,空间较大的那个物体相对于空间较小的物体就是容器。如将水倒进杯子里,杯子就是水的容器;而把杯子放进冰箱里,空间体积较大的冰箱就成了杯子的容器。
再品《望岳》,不难发现:诗人把无限的天地作为容器,人、山、鸟、云等世间万物,作为容器的填充物。相对浩瀚苍穹、广袤大地和巍峨泰山而言,人无疑是渺小的,正是这巨大的反差,反衬出人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伟大。最后,诗人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结尾,以超越个人的视野,从担当天下的高度,凸显出自己强大自信和高远开阔的心境(见图 5),此图中,圆柱体容器代表天地,虚线代表人们视线所及的范围。
(五) 意象交融与意境构建
再次回到《望岳》,诗人将泰山之巅、群山、云层、飞鸟、山路等意象共同组成一幅宏壮开阔的画面:浩瀚苍穹下,巍巍泰山矗立,诗人目光透过缭绕的云层,越过灵动的飞鸟,遥望山巅,心潮澎湃,思绪沿着曲折山路而上,登临绝顶,给人宏大开阔之震撼。朱光潜先生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物景(泰山之巅、群山、云层、飞鸟、山路)与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成为一体,即景抒情,借古论今,构建出雄浑壮观、高远辽阔的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志,以及对前程万里的乐观和自信。
五、结语
《望岳》中,诗人选择了一个“望”的角度,将泰山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崇高的人文意义融为一体,寄托深远,体势雄浑。意境的创造是所有艺术的共同审美追求。诗歌作为古老的文学形式,其意境构建有多种方法,这其中就包括多个意象的融合运用。一首诗中往往不止一个意象,多个意象组合形成意象群,构建诗歌意境。但意境不是各个意象的简单叠加,而是大于所有意象之和,具备了动感和层次,赋予了诗歌生命和韵味。诗人将多重意象通过映射等手法展示给读者,读者在品味过程中通过意象图式对诗歌进行解析,通过想象跟随诗人的思绪,重温感人的意境,与诗人产生强烈共鸣。